2014年3月至6月,光明日报在其新媒体上开展了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是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大赛征集到5000多件微小说,并从中评选出17个获奖作品。《最后的守护》收录了这17个作品和38件其他参赛的优秀作品。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此次微小说大赛的显著特点,用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评委的话说就是:“这些微小说给我的整体感觉很不错。在微小说这么短的篇幅里面表达了一种正能量、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本书为袁祥主编的《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
| 书名 | 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14年3月至6月,光明日报在其新媒体上开展了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是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大赛征集到5000多件微小说,并从中评选出17个获奖作品。《最后的守护》收录了这17个作品和38件其他参赛的优秀作品。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此次微小说大赛的显著特点,用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评委的话说就是:“这些微小说给我的整体感觉很不错。在微小说这么短的篇幅里面表达了一种正能量、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本书为袁祥主编的《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 内容推荐 袁祥主编的《最后的守护(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作品选)》以“微信”、“微博”文本为代表的新文体,衍化出“微读写、微文学、微课程”等众多的热词和新语,构成我们今天的“微时代”里的“微文化”与“微传播”。文化产品形态与它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文学读写的转型,以“微”为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特征的微文学品种——“微小说”应运而生。 目录 最后的守护/白金科 最安静的地方/殷茹 星星下奔跑的孩子/曾明辉 都是雾霾惹的祸/杨波 雕刻师/杨世英 孝子/宋炳成 岳母/邹国富 德福老汉学画/牟喜文 灯塔/王万华 下棋/胡本先 英子/薛建生 换心/周国华 黄河船工/井延武 面具/张建忠 变/于国平 换季/黄婉婷 传家宝/尚庆海 麦子熟了/程开廷 拉脚/许立强 分饼/相绝一 红房子/青霉素 母亲的电话/杨颖 初恋有刺/荷潮 带窝头/魏立国 幸福的电话/王建刚 春天的味道/刘向阳 传染/刘柳 起名/齐光瑞 满月儿/许星 立志/段凯 无言爱情/张军停 书法比赛/顿先海 古老爱情/徐树建 短信/水清沙 未曾孤独/王国庆 误/杜明骏 等待来电/马健 儿当官/邱朝平 踩着父亲的脚印/韩峰 好人王二/岳秀红 想起黄林/鲁莽 晚年/杨世英 党员/杨列宝 一张机票/陆正韵 考察/高永友 寒潮/宗晴 猜谜/响亮 书法家的“诡计”/杨波 陈放与陈放/江海 不说/兰耕云 派克金笔/胡庆军 进城/李德霞 父子短信/周新天 表哥的表印/何葆国 妈妈软件/庭院深深 “向上”和“向善”的正能量/韩寒张宪辉方曲韵 后记 试读章节 最后的守护 白金科 这个冬天一直在下雪,门前小石桥上的积雪已经被碾压成厚厚的冰,小石桥的桥面变得光滑如镜。老人坐在门洞里,看着小石桥,一下午的时间里,老人看见有八辆电动车在桥上摔倒,幸亏是年轻人,老人想,如果是上了年岁的人,可怎么得了啊。 天就要黑了,老太婆还没有回来。好些日子了,老太婆一直早出晚归,天知道她在干什么——老人当然也不知道,老太婆不说,他也不稀罕问。事实上他们已经二十多年不说话了,合不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一说话就抬杠,那就不说,大家都憋着,就不信离了你就活不了了? 老人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性格合不来,说离就离了,像喝汤那么简单,可不像他们那时候,两个人一旦拜了天地,那就是拴在绳上的两个蚂蚱,谁也别想蹦跶开去。 天就要黑了,雪又开始下,纷纷扬扬的。老太婆还没有回来。老太婆腿脚不太好,老寒腿,胆子又小,怕黑,都这般时候了还不回来,你说你都在外面忙些啥呢? 老人想,光坐着不行啊,天就要黑了,老太婆怕黑,桥面上很滑……他得站起来,叫老太婆一爬上小石桥就能看见他。老人用手抓着门框,很努力地往上站,终于,老人站了起来。老人佝偻着腰,很努力地站在门洞里.眯缝着两眼紧紧地盯着飞雪中的小石桥。 谢天谢地,老太婆回来了。老太婆慢慢地过了小石桥,慢慢地过了门洞,经过老人身边的时候,老人分明听见老太婆说了一句:你个老东西! 不知怎么的,老人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好听,他想好好咂摸一下这句话,可又觉得好累、好困,该睡觉了,老人想着,便一头栽下去,天一下子就黑了。 在这个冬天剩下的日子里,老太婆再没有出过家门。她拖着老寒腿顶风冒雪地早出晚归,只是想给老东西制造一些牵挂,好叫老东西多撑几天,现在,老东西已经走了,还出去受那罪干吗呢! 老太婆坐在墙根下,看着那门洞。 最安静的地方 殷茹 雨早已停了,风还在刮着。 岸上的人越聚越多,骑车的和步行的都停下来,抻长了脖子朝湖面上张望。 那个挤在人群中的孩子,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鹿,突然,他跑出人群,一边跑一边哭喊“妈妈,妈妈——” 我也想妈妈了,虽然才离开她两个小时,却像分别了一个世纪。 回到家,推开院门,我看见屋子里围了一群人,有亲戚、邻居和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他们把母亲围在中间,每个人的嘴唇都在蠕动,反复说着一些意思相同的话。母亲好像刚刚哭过,脸上还留着泪痕。她累了,一定累了,她的眼睛半开半阖,似乎在听,又似乎睡着了。 夜幕落下来,那些人渐渐散去,我小心地守护着母亲,一步都不敢远离。 天刚破晓,我听到有人敲门,门外来了许多人,我又看到了那个孩子,他被他妈妈牵着,站在一群人身后。他的妈妈一进门就长跪不起,泪雨滂沱:“您的儿子救了我的儿子,用什么也报答不了这份恩情啊,以后我的儿子就是您的儿子……” 我看见母亲又一次流下了眼泪,她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再怎么哭我的儿子也回不来了,只要你的儿子好就行了。” 人群静下来,我看见小孩的脸上挂着泪珠,温顺地依偎在他的妈妈和我的母亲之间。我的鼻子发酸,想哭却哭不出来。 我随着一行人走出家门,往西山走去,那里正在举行着一场葬礼。我好奇地注视着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肃穆最隆重的葬礼。 后来,他们都走了,我留在了我的墓地里。 这里,安静极了。 P1-4 序言 微小说: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文体与新文化 ——兼评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优秀作品 刘海涛 我们几乎可以把“微”字作为一个解释社会与时代、经济与文化、教育与文学的关键词。与电商有区别的“微商”正在快速生长。“微电影”以700多亿元的产值超越电影与电视剧产值的总和。以“微信”“微博”文本为代表的新文体,衍化出“微读写”“微文学”“微课程”等众多的热词和新语,构成我们今天“微时代”里的“微文化”与“微传播”。文化产品形态与其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文学读写的转型,以“微”为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特征的微文学品种——“微小说”应运而生。 按眼下人们的共识,微小说是一种字数在“600字以内”并具备了小说各种要素的新形态小说品种。现在,微小说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广大网民和草根作者以“游戏般狂欢”姿态参与创作与分享。微小说成为传统媒体、传统出版业青睐的文学新宠,也成为大中小学校在母语教学改革中重要的读写课程资源,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天天见面”的文学作品。据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已超过48.8名,网民数量突破6.68亿,手机用户突破13亿。移动互联网上6亿用户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新闻信息、文化信息、商业信息,平均时长为50·78分钟。可以这样说,每天有6亿人能接触、阅读并欣赏到微小说。这在传统的文学阅读与创作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开放、平等、免费、分享、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微小说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欣赏。 一、网上与网下的微小说 微小说最初起源于2007年——天涯网设置了“短文故乡”“闪小说”板块,小小说作家网出现“蚂蚁小说”的别称。随后几个大网站发起网上微小说征文或大赛,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大规模草根网民的积极参与。在这个兴起阶段,微小说作者基本上是各行各业的“非文学”作者,他们以娱乐游戏的态度来开始“碎片式微生活”的微故事写作。草根网民热情参与创作的方式还有:在网络上相互修改、转发、分享作品,以至形成了不少流传甚广、原作者已无从考证的故事。这种反复转发的故事开始具备文学的特质而接近于微小说。以《下一个是你》为代表,精品微小说开始现身“手机阅读”行列,形成了盛况空前的互联网文化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网民“文字狂欢、故事暴涌”的文化现象。 …… 现在的问题是:微小说的作者不能把非常态的、传奇的情节弄得太夸张,太过度。一方面,为抓住读者的眼球,我们需要创造故事的艺术突变和意外结局,但另一方面,这艺术突变和意外结局又不能太过于夸张、过于离奇,以致让读者产生失真的感觉。有一篇微小说《可我愿意等你长大》这样写:高二,她问他,“老师,我可以爱你吗?”他笑,“傻孩子,你还小。”大学毕业后,她长大结婚,他寄来贺礼,人没到。二十年后,他因病去世,她参加他的葬礼,才知道他终身未娶。三十年后,她搬家时无意发现高中时的作业本,最后一页有一行醒目的字:可是我愿意等你长大。这篇微小说写了一对师生长达30年的爱情悲剧,这个教师形象很符合“师德规范”。能够正确地引导中学生的成长,能够正确处理好师生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但是,这里有三处情节处理明显地夸张失当。第一,即使老师愿意等学生长大,但他为什么不在学生长大后主动去联系学生?第二,老师在学生作业本上写的一行字,学生竟然没有看到,这也太离奇了吧?第三,学生30年来搬了很多次家,竟然还保存有高中时作业本,以致30年后才看到作业本上老师的留言,这也太不合情理了吧?这三处夸张、渲染已使情节失真,也使读者在阅读时难以引发认同感。这告诉我们,微小说是需要夸张、变形才能创作出传奇故事,以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但夸张不能失度,传奇故事也要建立在艺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夸张失度就会失真,也会失去微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微小说在情节提炼上的艺术辩证法。 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的优秀作品再次昭示我们:微小说是微时代里的微文学,它能形成今天的微读写,通过微传播,能改变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工作与生活,能激发今天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民族文化素质的培育,创造一道微时代里微文化的亮丽风景。 后记 2014年3月至6月,光明日报在其新媒体上开展了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是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大赛征集到5000多件微小说,并从中评选出17个获奖作品。《最后的守护》收录了这17个作品和38件其他参赛的优秀作品。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此次微小说大赛的显著特点,用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评委的话说就是:“这些微小说给我的整体感觉很不错。在微小说这么短的篇幅里面表达了一种正能量、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刘海涛对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给予热情关注,在《最后的守护》出版前夕,他专门撰写一篇长篇文章《微小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文体与新文化》,阐述其多年来观察和研究微小说在“微时代”里的“微文化”“微传播”的深刻见解。同时,深入评析了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指出:这是“主流媒体对微小说蓬勃发展的一次新的推动。”对刘海涛教授的关注和厚爱,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王蒙、严家其、孙郁、徐俊、于青、邱华栋、刘庆邦、滕刚等多名作家和专家关心关注此次博微小说大赛,并拨冗参加获奖作品的评选,显现出专业的水准和精当的眼光。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大力支持这一大赛,并亲自主持评审会,副总编辑陆先高,此间兼任光明网总裁,同时分管新闻报道策划部,始终关心和指导这一大赛。时任光明网的副总裁、总编辑杨谷也积极支持这一大赛。倡议开展微博微小说大赛的是光明日报经济部主任童怀,最初开展相关工作的是现任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周立文,这项工作还得到了光明日报计划财务部主任张业清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主办首届光明日报微博微小说大赛的是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及其所属光明日报微博编辑室,多名编辑团结奋战,成功举办了这次大赛,并稍后又成功举办了光明日报微博“寻找最美城市雕塑”摄影大赛,有力地扩大了光明日报微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对他们倾心尽力的付出,表达由衷的感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