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新、庞忠甲著的《曾为纽约客》内容跨越时空地域,从纽约到上海,并遍及北美、欧洲,以至东邻日、韩等;涉及情景故事、风物长卷、儿女情事、身边琐务、种族纠葛、掌故趣谈、时政要闻、敏感议题、抒感述怀……。不期而然见证波澜壮阔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特色文化习俗以至价值观念的差异和激荡;然而,人世有大爱的心态,无所不在地贯穿其间,造就了一种“欣赏多于责备”,积极、向善、诚信、励志的导引和启示意义。
| 书名 | 曾为纽约客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戴美新//庞忠甲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戴美新、庞忠甲著的《曾为纽约客》内容跨越时空地域,从纽约到上海,并遍及北美、欧洲,以至东邻日、韩等;涉及情景故事、风物长卷、儿女情事、身边琐务、种族纠葛、掌故趣谈、时政要闻、敏感议题、抒感述怀……。不期而然见证波澜壮阔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特色文化习俗以至价值观念的差异和激荡;然而,人世有大爱的心态,无所不在地贯穿其间,造就了一种“欣赏多于责备”,积极、向善、诚信、励志的导引和启示意义。 内容推荐 《曾为纽约客》作者戴美新女士,三十年前带着孩子随丈夫庞忠甲去美国,近年返回上海居住。半甲子归去来兮,作为家庭主妇、店主和退休人士,即兴而发,不拘一格,记下了形形色色亲历见闻和观感,书中包含55篇独立杂文,分属“城市随笔”、“人文情怀”、“出行漫记”和附录等大类。书稿内容跨越时空地域,从纽约到上海,遍及北美、欧洲、东邻日韩等;涉及情景故事、风物长卷、儿女长情、身边琐务、抒感述怀、种族纠葛、掌故趣谈、时政要闻等。 目录 城市随笔 大苹果街头BBQ派对 夏秋之交—曼哈顿风情随记 秋光中的纽约马拉松日 闲话纽约时报广场 闲话曼哈顿42街 闲话纽约布鲁克林 春光里的布鲁克林大桥 闲话曼哈顿唐人街 纽约康尼岛风情 纽约姑苏情 纽约圣诞观嘟 走近黑人区 纽约地铁随笔 纽约美味“纳粹汤” 一探神秘的总蟹岛 亲历纽约大停 漫少徐家汇街头 上海生活点滴之一 上海生活点滴之二 人文情怀 美国家庭的四川女娃 洋邻居 英吉利小子—纽约房客故事之一 创业有成—纽约房客故事之二 牵狗窈窕女—纽约房客故事之三 归去来兮—纽约房客故事之四 希腊房东 玫瑰啊玫瑰—邻居小记 禁烟记 纽约急诊散记 快乐的“感恩节” 西方有儒家 戏和人生 散步 岁月漫想 品味人生 鸟窝 机场有感 享受距离 出行漫记 逛赌城 游船乐—加勒比海行 伦敦巴黎漫记 “安娜波丽”风情万种—日本北海道盛夏纪行 缅因、新罕布什尔州之旅 秋游纽约上州冷泉古镇 加拿大洛基山脉行 美丽独特的阿拉斯加 夏威夷四岛游船行 难忘的海南之旅 杭州行 走过东京 上海出发日韩游船行厂 附录:庞忠甲作品 塔楼记事—纪念“911事件”五周年 上海华山医院急诊八昼夜散记 话说上海“老克勒” 后记:楚楚悠悠,女儿心经 试读章节 东42街第二、第三大道间的新闻大楼(The News Building)门口,大幅浮雕和铜饰引入注目,正厅里陈列着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地球仪,静静地自转,发着光。这里曾是纽约“每日新闻报”(Daily News)的总部,1995年已经迁出,但保留着楼宇的名字。 新闻大楼对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Pfizer)的总部,它创建于1849年,生产人类和动物所需广泛的药物和保健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995年曾推出轰动世界的“伟哥”(Viagra)。 数步之遥,是以20世纪初著名开发商命名的56层的章宁大厦(Chanin Building),设计风格不同寻常,外墙贴着一圈圈精致的金黄色金属雕刻,大厅里的墙壁、门窗、框架处处布满富于匠心的金属装饰,辉煌华丽,叹为观止。 马路对面不远处,一座高耸人云的不锈钢尖塔,顶端鱼鳞片般的装饰,闪烁着耀眼光芒,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这是77层的克莱斯勒大楼(Chrysler Building),原本是美国汽车大王克莱斯勒公司的办公楼(1950年迁出)。世贸中心被毁后,它是仅次于帝国大厦的纽约第二高楼。那鱼鳞象征着汽车的散热器护栅、罩子、轮子及各种汽车部件的造型。走进大门,里面全是大理石与花岗岩滚金边镶饰,连电梯门都是这个风格,可以想象克莱斯勒汽车大鳄巅峰时期的气派。 路边有个擦鞋雅座,我征得业主同意留影存照。记得旧金山街头的鞋摊要向摄影者收一块钱的。 在公园大道(ParkA,venue)交口北侧,坐落着美国交通史上享有盛誉的百年高龄火车站。大约因为地理位置在曼哈顿中央,所以称为大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laninal)。内有44个站台,67条车道;据说规模之大,为世界之最。沿42街的圆形拱门顶部,50英尺高的三角形楣饰上,有大型神像雕塑:罗马信使、大力神、智慧女神和围抱着13英尺高的时钟。进人中央大厅,你不妨抬头看一看挑高的拱形天花板,那上面有2 500多颗星星配合着灯光标示出星座的图形,宛若繁星闪烁的苍穹。前厅大幅美国国旗高悬,像是热情欢迎各地来客。这里来往人群日夜川流不息。 大中央车站正对面,是55层的林肯大厦,大厅里陈列着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内林肯坐像的铜质复制件,墙上铭刻着这位伟人的著名讲话。 行近第五大道,南边转角上可见一家小小汤店,那是全美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沈斐德》(seinfeld,又译《宋飞正传》),曼哈顿西区一家令人饱受纳粹式服务的“国际汤厨”原型。也算小小名胜啦! 越过第五大道,就是西42街了。道口屹立着气派恢宏,外表像座博物馆的纽约市公共图书总馆。一对大理石狮子守卫着知识圣殿,注视着游客在此徘徊、休息,拍照留影,迎迓登门求知的人们。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共有近300个,遍布每个社区,是人人都可免费使用的知识宝库。在这儿生活过的人,大都享用过纽约图书馆。我曾是图书馆常客,后来高科技发展,网络普及,在家可知天下事,读到众多好文章,去图书馆的次数就减少了。 紧邻图书总馆的是法国风味浓郁的布莱恩公园(BryantPark,取名于纪念19世纪杰出的废奴主义者布莱恩),四周植满了高大的梧桐,整齐的花圃与草坪从中央展开。人们在此小憩、约会、用餐、无线上网、操练瑜伽。每天傍晚,东侧常常排起长蛇阵,那里发售百老汇戏剧的当场折扣票。由春人秋,公园内经常上演流行秀、爵士乐、小型音乐会以及播映户外电影,多是经典巨星老片。冬天,这里搭起成排商亭,是采购节日小礼品的好去处。公园一角有给孩子准备的旋转木马厅。这还是纽约首座设立禁烟区的公园。我喜欢悠闲地坐在幽静的树阴一角喝咖啡,眺望高楼下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这是纽约特有的冲突与和谐之美吧。 过了宁静悠闲的布莱恩公园,第六、第七以至第八大道间是最繁华的地段了,声光极致的时报广场(Times Square)就在第七大道(也是百老汇大道)的路口。但见人潮汹涌,据说众多行人中三分之二是外地观光客;大型游览客车络绎不绝,商家鳞次栉比,灿烂夺目的橱窗,五光十色的广告牌,七彩缤纷的霓虹灯,一切都是那么的夸张。1907年以来,每年跨年夜,这儿聚集上百万人,恭候新年倒计时的水晶大苹果冉冉降落,载歌载舞辞旧仰新。 P25-27 后记 我本纤纤姑苏女子,自幼几乎不出城郊。但是天长地久般的平静生活方式一下子被打破了一一1986年春我随夫君带着两个儿子远飞美国。丈夫在美国能源工程公司为大洋两岸合作牵线搭桥,后来大转行跻身金融投资界;我则贸贸然当了美式便利店女老板。转眼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先后分别驻留香港和上海。热热闹闹的异域家园转进了“空巢期”,自己不觉荣升老字辈啦,弹指间,“纽约客”(New Yorker)生涯几近四分之一世纪。 2010年夏,迁居夫君出生地上海。暇时重温多年即兴抒情小作,无非楚楚悠悠,女儿心经。感谢东方出版中心青睐有加,授命增编结集成册,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此情此景,也给了我更多切磋共勉、接受赐教的机会。 刚到美国时,忙里偷闲喜好的精神食粮之一是北美《世界日报》。《副刊》的每月话题,常有精彩文章吸引我。《家园版》那些日常生活点滴写真,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切故事,读来会心解意,分享了感受,也开阔了生活的视野。 受到好文章启发,以及“只要提起笔,你就是作家”这句话的鼓励,萌发了写下所见所闻、自己心声的念头,于是开始写作、投稿。当我的作品偶被录用,白纸黑字出现报章时,会自我陶醉好久;飘飘然欣喜之余,仿佛作家之路离我不远了。 写作过程中,领悟到文才不完全是天生的,要不断地想,不断地写,就像运动员那样不停地锻炼,加上知识积累才可能文思泉涌。看人家才华横溢、知识丰富的精彩作品,自知还在幼稚阶段;事务忙碌,文思干枯,创作道路实在艰辛,也就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了。 2005年底,因为走路不小心,左手腕摔伤,上了石膏,需要保养6周才能恢复。我家先生因此包揽了大小家务事。这段时间我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日子,因祸得福,心中窃喜,最大好处之一是有了更多空闲上网浏览。 在家疗养,无事坐在电脑前畅游,深感高科技发展神速,轻轻松松就能逛遍大干世界。海内外不少网站欢迎投稿,许多论坛可以自由加贴、自由讨论;敲打键盘,修改随意,电邮发送,瞬息万里,立竿见影;比起爬格书写、涂涂抹抹,反复抄录,寄件费时,真是方便之极。这一切吸引着我重拾旧梦,在网上尝试以文会友。 我上键盘,把自己这次受伤就医的经历写了篇《纽约急诊散记》,赢得不少网友关心和议论,还被一些医学专业网站转载了。 我写《伦敦巴黎漫记》,回顾在伦敦街头,为古老建筑发思古龄隋,坐在香榭丽舍大道露天咖啡店品尝法式咖啡时的浪漫情怀,以及种种稍纵即逝的思绪感触;网友们喜欢那率真的描述,还称赞我的历史观呢。 许多人不知道纽约市康尼岛一年一度有个好看的“美人鱼游行”,见了我的游记嚷嚷下次也要观光呢。 写房客故事时,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情景历历在目,笔下自然亲亲切切。我家的洋邻居也进了文章。东西方文化有异,我主要写入心相通的妙处。 题目转到纽约史丹顿岛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寄兴园时,竟然引发了阵阵乡愁。 长处异域,尤其在人称“大熔炉”的纽约大都会,时时感受五光十色的文化和观念差异。其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习”虽相远,“性”则相近。共同感悟的心性良知,应能跨越历史的、种族的、地域的一切障碍,以至相互理解,化解隔阂,沟通无碍。在爱心、诚信、感恩、宽容等精神的神圣光辉沐浴下,我体会和享受着人间有大爱的美好意境,不觉成为随笔、述怀或漫记等观感文字的主旋律,随兴所至,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我家先生指指点点,拿出批改作文的架势帮我加工文章,可我越看越不对劲。那不变成了他那学究气一套了?我就是我,幼稚就幼稚,反正网上广阔天地,爱不爱看听便。当然,欢迎改错别字,或纠正杬电符号,其他雕琢堆砌不必吃力不讨好啦! 也许网上能人高士、优质良品太多,我的草根起码水平别开生面,居然宽容有加,开骂很少,鼓励的声音一大片。不时有“置顶”、上“导读”、进“精华区”、推荐登首页,以至获奖项的。网友们不分美加、大陆、港台,在跟贴上评评说说,俏皮的、幽默的、一本正经的都有,高了兴就对答逗笑几句,遇上特别理解和喜欢我的文字的,那更令我快慰了。 纸质媒体录用的也多了一些。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从不上网,但必读报。她来电话说,在《世界周刊》上见到《闲话纽约布鲁克林》,直觉就是你写的,看了笔名果然不错,特地来证实一下。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吧。 骨伤早已痊愈,家政大权也已收回,抽空上电脑写写玩玩,不觉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至于能不能成为作家,这个梦已经不重要了。我享受着写作时的快乐心情,排解了无事时的寂寞,活跃了天赋的思维,抒发了心底的一片柔情。 回到上海。与大儿子家同住一个小区,得享与孙儿们朝夕相处的欢乐,不再像前几年纽约生涯闲散。反正借口多多,难得动笔了,归来后的篇章甚少。正巧夫君有篇《上海华山医院急诊八昼夜散记》,此外,他的《塔楼记事一一纪念“911事件”五周年》一文,关乎发生在曼哈顿的当代大事,加上一篇好发议论的《话说上海“老克勒”》,经同意一起纳为附录了。 如此这般,“洛阳亲友如相问”,唯谦谦共勉“一片冰心在玉壶”。 戴美新 2015年9月上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