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梅县地处粤东北山区,古称敬州、恭州、梅州,清代称嘉应州,是一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邑。这里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亦被称做“客家之都”。客家民系,并非本地土籍,乃是源远流长的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梅县姓氏族谱、家谱查考,梅县的客家人主要是在宋明时期陆续从北方中原一带举族辗转流徙南迁而来的。在叶氏宗祠族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叶剑英的祖先是宋朝时由中原南徙的汉人。梅县地区向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多少年来,至今仍然保持着“好学习,重文教,读书为志”的优良传统,文教事业较为发达,加上明清以来出洋谋生的华侨众多,他们从海外的侨居国回到家乡,也带来浓郁的南洋地区的异邦情调和气息,受此影响,梅县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南风洋雨”的阵阵袭来,梅县侨乡地区的社会习俗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更新。尤其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社会生活的变革和更新最为突出,引人注目。这些对于当地启迪民智、开拓风俗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因而梅县地区也被称为“人文秀区”。叶剑英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鉴于梅县地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乡僻壤之区,耕地匮乏,加上土地分配制度不合理,耕作方法又落后,物产不丰,难以维持生计,故当地的许多青年人都千方百计跳出这“山区农门”,到山外寻求发展,以期出人头地。他们或努力读书,争取升学,跳出乡村,到城市里去生活;或铤而走险,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以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因此,当地村民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即使是砍柴挑担也要供子女上学”,让他们掌握文化知识成为今后一种谋生手段;如有读不了书的子女,哪怕是借了债也要凑足盘缠送他们到南洋去闯荡世界,寻找活路。而山里的孩子,也不安分于困守“山区农门”,他们从小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走出大山,看看山外的世界,并能在山外面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叶剑英也不例外。他从7岁起就进入雁洋堡的钟傲泉、古玉泉私塾,接受“子日诗云”一类的启蒙教育。后又转到开设有语文、算术、常识、唱歌课程的新学堂就读。他读书用功,好学多思,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11岁时,他又被送到丙村镇的三堡公立高等小学(一所公立五年制高等小学)住校就读。在三堡公立高等小学,叶剑英师从“南社”诗友李煮梦学习诗文。在名师的指点下,叶剑英的习作大有长进,并打下了“文史之学”的厚实基础。1912年,叶剑英以最优等的成绩从三堡公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梅县务本中学,后因反对官派校长,一年后转入东山中学就读,后在该校肄业。
P2-3
叶剑英研究,是笔者长期关注并在研的主要课题之一。尽管自己已经参与编纂了《叶剑英在广东》的资料汇编,曾担任《叶剑英主政华南》电视片的总撰稿人,也撰写了一些叶剑英在广东的研究文章,但当我接到《叶剑英在广州》这本书的写作任务时,心里仍感到压力颇大。值得庆幸的是,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之下,终于使本书的写作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本书名为“叶剑英在广州”,顾名思义,可知书中所记述的主要是叶剑英在广州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其光辉业绩。
叶剑英在广州的革命活动,是他整个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接触和查阅叶剑英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到广州深载着叶剑英的革命情结,与叶剑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早就萌生了将叶剑英在广州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这一段不平凡的风雨岁月记录下来的想法,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一次承蒙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将本书列入了“广州党史丛书”,公开出版,在这里特地表示感谢。
本书因限于篇幅,所记内容仅是“择其要者”,难以详细展开,可能有挂一漏万,望读者能够见谅。读者如能从这一小书中进一步了解到叶剑英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那笔者就已感到十分欣慰了。
本书能够公开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李汉强主任、陈穗雄副主任、廖惠霞处长,感谢人民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他们给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本书如有错漏之处,诚望读者指教。
叶文益
2016年1月于广州东山寒舍
白云山高,见证千年风雨;
珠水流长,承载万古沧桑。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铸就了广州的辉煌。广州,不仅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南国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英雄城市。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反压迫、求独立求解放的斗争中,广州这一座城市就曾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悲壮历史活剧,涌现出一批批百世流芳的爱国志士,流传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广东是叶剑英的故乡。在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中,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广东生活和战斗中度过的。特别是在省会广州市,叶剑英从青年时代起,便在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他那传奇般的史迹。他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步入社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其第一站就是广州。广州可以说是叶剑英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驿站。在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叶剑英风华正茂,激情飞扬,用他卓越的才干和非凡的智慧,镌刻着自己那阅历辉煌的人生闪光轨迹,演绎着自己那跌宕多彩的人生壮丽篇章。
叶剑英对广州情有独钟!
有人曾这样说过:叶剑英与广州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广州宛如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大舞台,而叶剑英就是这个大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广州这一大舞台上,叶剑英英姿勃发,豪情满怀,放眼高歌,大显才华……
他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参加“驱桂”、平定商团之乱、两次东征、平息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北伐诸役,“拔剑角群雄”,剪除邪恶势力;
他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执教黄埔军校,为培养革命军事骨干、筹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参与了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有益尝试,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组织和指挥解放大军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千军如卷席,解放了华南,解放了广州;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政华南,并担任新广州的首任市长,为接管广州、治理广州、建设广州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新广州的发展奠定了基业;
他调离广东到北京工作之后,仍然关注着广州,牵挂着广州,对广州关爱备至。他曾二十多次南返广州,或视察,或调研,或开会,或休息。尽管诸事纷繁,但都忘不了抽空看望广州的父老乡亲,忘不了抚慰广州的革命烈士家属,忘不了关心广州的经济建设……
广州,是叶剑英魂牵梦萦的地方,深载着叶剑英的革命情结。
广州,与叶剑英结下了不解之缘!叶剑英在广州的革命活动,是他整个革命斗争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回溯叶剑英在广州生活、战斗、工作的风雨岁月,一起感受叶剑英对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情有独钟的眷恋情结,一起领略叶剑英在接管、治理、建设广州这座城市过程中的才智和风采……
广东是叶剑英的故乡。叶文益所著的《叶剑英在广州》记述了在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中,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广东生活和战斗中度过的。特别是在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叶剑英从青年时代起,便在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他那传奇般的史迹。
叶文益所著的《叶剑英在广州》以叶剑英在广州的革命实践活动为主线,回溯他在广州生活、战斗和工作期间的风雨岁月,再现他在广州这座大舞台上演绎的“拔剑角群雄”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示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闪光人生轨迹,颂扬他在解放广州、接管广州、治理广州、建设广州的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政华南,并担任新广州的首任市长,为接管广州、治理广州、建设广州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新广州的发展奠定了基业。他调离广东到北京工作之后,仍然关注着广州,牵挂着广州,对广州关爱备至。同时,此书还详细记述了叶剑英逝世后灵骨南徙广州、安葬广州的具体细节和真实往事,读后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叶剑英、认识叶剑英、熟悉叶剑英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