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是找出毕业的时候复印的大学广播电台的公共日记本《晴有风》,那里面记录了十四个小伙伴大概两年的青春。
时间真的过去太久,复印的墨都已经模糊了。我有些费劲地辨认着当年大伙儿的笔迹,蔡红蕾、徐晶、牛岚淼、孙亚辉、赵曙、马青……没看几篇,我就陷入了那些过往的回忆里。
日记里都是琐碎的事,比如今天见网友去了;数学不及格要重修了;广播电台楼下的花开得真好啊;我是新人,我特别爱这里,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今天的节目我做得很得意;凌晨三点的上海,我和我的广播电台陪着你;儿童节我们一起过吧;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但也是最后一篇了,因为我要毕业了,再见广播电台……林林总总。
我沉浸在这些内容里。我想让自己的情绪回到最初的时候,还好,在我的记忆里,那几年的很多画面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我闭上眼睛,把那些画面一格一格地回忆出来,拿起笔,迅速地记下关键要素。
比如。有一年暑假我没回家,找了两份家教的工作,然后就住在台里。台里所在的大楼在装修,到处都是涂料的味道。除了工作,我没什么别的事情,每天百无聊赖地起床,去食堂打饭,然后回广播电台看书,听音乐,吃午饭,下午骑车出去工作,工作结束后回到台里吹空调。天色渐晚,我依然是一个人去吃饭。回到广播电台时,装修工人收工了,整栋大楼黑灯瞎火的,只有我一个人,我听着深夜广播沉沉睡去。我差不多一个月没有和人说话,就像患上了孤独症。对了,那个时候,学生几乎没有手机,电脑也不普及。所以有一天。看到台里的孙亚辉提前到了学校,我整个人都兴奋得快要哭了。
这种情绪。要怎么表现?
又比如,台里有一个大我两届的师哥叫将军,他并不负责做节目,却为所有的节目做后勤服务。在我进台之前,广播电台就是他的家。不管我什么时候去,他都在。据说从他大一进来的那天开始,一直到大四毕业离开那天,他每天都把台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每个节目组需要的报纸、杂志归类准备好,给大家买零食、打水,陪大家自习、聊天。但是,他一直在编制之外,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承受着非议留下来的,应该只有真心热爱,才会愿意这样做吧。从大一到大四,他服务了七届台里的成员,和大家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我也以台为家,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他毕业离开那天。台里只有他和我。他默默地收拾一切,离开时拍拍我的肩膀说:“我走了,代我向他们说再见吧。”他走了之后。我忍不住号啕大哭。
这样的人物,要怎么表现?
再比如,我们广播电台史上最荣耀的一刻,就是我毕业那年全上海高校的主持人大赛。所有高校决出的十个选手中,我们台就占了三个。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台上饱受评委赞誉的即兴表演,神奇得就像一场梦。而徐晶完全失声之后的一段感天动地的演讲,原本就像是电影的剧情。那一天,我们成为全校的骄傲。
这种“燃”的场面,要怎么表现?
我一边慢慢梳理这些人物,一边回忆我们曾经历的故事。我拿着笔,在纸上罗列出了几个大事件。在这个阶段,用传统的笔和纸效率更高。首先,你可以在纸上把每个人经历的事件罗列出来,画出大的时间点。很显然,自己心目中的几位主角应该早就存在了,再按照他们的共同经历把一些大的故事整合一下,然后提炼出来。比如,熬夜录节目,发生播出事故,选举新台长,招新闹矛盾,一起外出旅行,学长离台,校园选秀,实习期的折磨等等。其次,你要设计好这几位人物的关系。我不喜欢玛丽苏情节,虽然我知道那样也许会更畅销,但是,我就是想更加写实一点。这个世界有人展示梦幻给人以慰藉,但我比较喜欢揭露真相。
男主角顾好,他的原型当然就是我,喜欢音乐,喜欢广播电台,从小学习成绩拔尖,但到后来,在强者如林的环境中,就变得竞争力和存在感都大大降低。虽然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也有他超凡的地方,但自信和自卑的情绪总是不停地交替出现。
所以,他对于校花,女神一般的师姐,一开始是绝对没有非分之想的。
而原本就比同龄男生要成熟的女生,作为独生子女,家庭自然是给予全力培养,最终造就了学习好、才艺佳、气质棒的校园女神,以至于走上社会之后成为女强人。女主角,师姐秦笑,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设定。
于是她和顾好的互动有波折是肯定的,这就首先确定了这个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感情线。男主角先是完全没想过和女主角能发生些什么故事,在一见钟情,动了些心思之后,追求女主角的欲望开始萌芽。两人有了一些接触,发现女神其实没那么遥远,他又屡屡阴错阳差地错过表白时机。在发现女神也有回应之后,又因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好兄弟的心理创伤,他发现自己不能继续追求女神。之后两个人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原本单纯的感情被残酷的现实无奈地改变……
这和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传统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后来有人劝我:你能把男女主角的戏份换一下吗?因为小女生们爱看白马王子胜过看席丝逆袭啊,你这个……
可是,我就想这样写,这样才真实。
P12-14
在这部所有角色都活得很恣意的电影里,秦笑是一个克制的存在,在外人看来,似乎她就是为了给一屏幕热闹调一点灰,别乱了眼吵了心。但在我心里,她却是每一个活着特起劲的都市年轻人关上门后的样子。
——知名主持人、演员 李艾
算一算,我和添添相识也已十年,从开始别别扭扭搭档主持到如今可以聊表演、聊保养,有啥说啥,直截了当,也算另一种君子之交。2016年他做了他一直想做的事,拍了电影,纪念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和青春,拍完竟然还把自己的创作经历原原本本写下来,鼓励大家都能实现梦想。添添啊,你真是个好人。
——知名女演员、歌手、主持人 柳岩
我一直觉得添哥有很多可能性,不管是做制作人还是做企业,不管是主持还是唱歌,但这次他默默拍了一部电影,当了导演,当了演员,还顺带出了一本书,一箭三雕,确实是惊到我了。虽然我因为受伤没能去客串,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一把大的。祝福书和电影都大卖哦!
——知名演员、歌手 戚薇
时间会帮我们选择,也会不断给我们出题,永远不毕业,永远没有满分,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许老板说“做自己就好了”。做自己,进击。
——健康女王、知名主持人 悦悦
处女座的那种条理清晰的思维,射手座的乐趣和天马行空,如何能糅合到一起?看了大表哥许添的电影之后,我懂了!太阳处女上升射手,一语中的!
——人气星座专家 星座小王子
时光如流水,发生过的不会被抹杀。许老师的电影记录了所有流动着的时间,Mark了每一个值得欣慰的断点,他那么神奇,可以把线性的逻辑变成一幅平面的画,只要你钻进屏幕里,便明白了一切。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会长 马睿
今天是2017年8月8日。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后记,比原文迟了半年多。
这半年里,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改了又改。
创作,真的是永无止境。
而且我真的这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电影在后期阶段,比拍摄阶段要磨人100倍。
真的,100倍,一点也不夸张。
回看1月份,我信心满满地剪完的那个版本,其实和现在的版本天差地别。我当时怎么能对那样的片子就满意了呢?哈哈,一定是我哪里出了问题。
这半年的剪辑,其实也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每天泡在机房。基本的状态是,一周一轮。集中剪个三四天,然后缓一缓,这一个星期就开始在脑中各种回想,跳入,跳出,再看,然后再改。
到了后期,我自己对整部电影已经完全没有感觉了。我就叫上公司从来没有参与过的一些90后、95后的同事,听他们的意见,再改。也会叫上一些完全不是我的受众的人,比如中年业内人士,听他们的意见,再改。总之,在这个过程中,痛苦和欣喜并存,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第一次拍电影,在所谓的一切顺利之余,自身的不足到底在哪里。
这本书在我自己的要求下。一拖再拖,就是为了能把这些经验更多地告诉你们。
总结出来,给你们参考。
当然,就算你们参考了,等你们第一次拍的时候,很多毛病一定还是会犯。这一条路,不自己亲身走过一遍,很多感触是无法理解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新导演,在功力尚浅、资源不全、配置初级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试图讲太多东西,而要抓住故事的主要矛盾来讲。第一次做导演的人。似乎总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想笑料不断又想立意深刻,想简单直接又忍不住埋很多烧脑深梗,想雅俗共赏又想设计点阳春白雪。我其实已经算是非常理智的了,毕竟是制作人出身,也做了很多年的市场,权衡把握拍摄成本以及找准片子在市场上的核心卖点还是有一些经验,所以每一场的拍摄都是精打细算。但是,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所以还是拍了太多太多,最后所有的素材堆在一起。主线却模糊了。
一开始,肯定舍不得删啊。
我就是在这半年里,不停地说服自己,不停地做出调整,直到今天这个版本的定剪,真是血淋淋的教训。
如果一开始想得更清楚一点,不要那么多,我们就可以把原本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重要的戏中去,可以拍得更久,磨更多更好的镜头,让整个故事的画面和表演看起来更加完美和精准。
现在这一版,我也算是尽了我的全力。看了我的小说的朋友一定了解,把原来八个小伙伴的故事快刀斩乱麻地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真的是不容易。而且因为他们的人物关系彼此环环相扣,还不能简单粗暴地剪掉。最后,我想了各种办法。让他们在各个地方画龙点睛的出现,进出又显得相对合理。我想,我应该做到了。
下一次再拍戏,我一定不会要这么多。
当然,还有一些经验。比如,电影,一定不能台词太多,一直叨叨来叨叨去,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感觉特别不好,毕竟不是电视剧;电影,要学会留白,这一次,我的空镜拍少了。所以留白的内容、带情绪的内容显得不够多;电影音乐,极其重要,我好歹也算DJ出身,音乐品位还算不错,我们这次选了两首主题歌,《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以及《你最珍贵》,都是KTV点唱排名前十的金曲,而片中刘思涵的《走在冷风中》和崔子格的《过山车》,也都柔情蜜意,非常配合情绪,对了,命中注定吧,我自己的两首歌《偷偷说一万遍我爱你》《专属浪漫》也安插在片中了,倒也非常合拍,此举非常节约预算啊。还有一点,其实不太好意思说,就是如果因为种种,整个片子实在无法全部都很精彩,那么一定要把最精彩的部分留在最后,因为其实观众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的后半部分,而口碑发酵更是在他们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当然,我们希望整个片子都好看,可是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确实也很难做得到),保个开头,十分钟到三十分之间的情节可以稍微弱一点,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一定要渐入佳境,整个电影的节奏应该是:喜,悲,悲喜交加,最后还是喜,这样看上去会比较舒服。
当然,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是电影最重要的两个字:动人。
这是一部电影的魂,也是最难做到的。
我希望我做到了,哪怕有一个地方可以打动你,都可以。
好了,终于完成了定剪,可以送审了。
后续的流程依然专业而繁杂。制作方面有作曲、配音、调色、制作特效、混音;宣传方面有营销策略、海报、预告片、各种物料、广告植入、异业合作;发行方面有院线、网票平台、新媒体、路演、发布会、首映礼……我已经做好继续打一场场硬仗的准备。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笑了。原来自己半年前经历的,不过是走了一部电影的最多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也是无知无畏。不过还好,我总算在路上。
想要感谢的人有很多,甚至在此时还未出现。不一一列举,恩情铭记于心。
愿一路繁花,舞动乾坤。
2017年8月8日
自序
第一章
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
第二章
你需要一段时光全情投入,哪怕十天半个月都可以
第三章
进击的男孩最初的样子
第四章
低迷的时间再长,也一定有峰回路转的时刻,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
第五章
做好人,会带来最大的运气
第六章
选演员那点事儿
第七章
筹备那点事儿
第八章
选演员那些事儿
第九章
拍摄日记
第十章
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
进击的男孩女孩们,他们有话说……
后记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进击的男孩》刚刚杀青没多久。我外出旅行放松了一个礼拜,回到北京,就进入了2017年。
这几天我做影片的粗剪,往返于家和机房之外,也会见一些朋友。虽然在拍摄期我并没有发什么宣传,但还是有很多人知道我拍了部电影,大家都觉得蛮不可思议的:你根本就不算是电影圈的人,这电影又不是知名IP而是自己的原创,怎么可能喊着喊着要拍结果就真拍了,还一转眼就拍完了?而且因为这部电影我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客串,貌似他们回去之后的一些评价已经在小圈子里流传开,因此大家都还蛮好奇的。
约的朋友分两类,和电影圈相关的无非是聊聊有没有后续合作的机会,抱怨一下2016年不那么如人愿的电影市场,预测一下2017年会更好还是更差;和电影圈无关的朋友,倒是我更愿意聊的,他们大多和我一样是个局外人,虽然也在泛媒体行业,也都有电影的梦想。他们似乎在我身上看到了些希望。于是,我会仔细和他们讲我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最后,坚定地告诉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你也可以拍电影。”
聊的人多了,我突然有一个强烈的冲动想要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虽然此刻,我这部《进击的男孩》刚刚走完了它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粗剪刚刚完成,还有精剪、定剪、特效、调色、音乐、混音等无数道后期的制作工序;还有宣传、发行、路演等一步一步的工业流程;上映时间未定,后续的口碑没有定论,所有人都最关心和最后等着看的票房更是未知数。但,没关系,路总归是一步步走的,而走出第一步是最需要勇气和鼓励的。走出了这第一步,后面的一切都会顺其自然。最后的结果当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因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取决于老天给我们的福报。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想写这本书的原因。
当然,说是写拍电影这件事,其实,是在写一个小小梦想实现的过程。
2017年1月11日
大表哥许添著的《进击的男孩(电影创作全记录)》不仅是一本青春小说,不仅是一个喜剧剧本,也不仅是一部电影创作的全纪录,这其实是一个梦想实现的故事。
曾经我觉得成为电台DJ就是我人生的重大目标,然后很快我发现电视似乎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当我成为电视制作人和主持人之后我开始探寻新的方向,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过更好的人生我选择创业时尚生活方式领域,而几年后我意识到这些理念需要更大众的娱乐方式来让大家接受和认可,所以我想要尝试影视……
“四大女神”李艾、柳岩、戚薇、悦悦联袂力荐!
大表哥许添著的《进击的男孩(电影创作全记录)》是一部长篇小说。电台的DJ顾好在直播间直播时,意外得知自己即将告白的知名女主播秦笑结婚的消息,伤心之余回忆起他与秦笑一起度过的大学电台欢笑与泪水的青春岁月。顾好在大学成功进入电台并成为校园才子。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在校电台台长秦笑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王牌节目,为学校争夺了很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