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老舍著的《老舍与北京》是该丛书之一。
| 书名 | 老舍与北京/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老舍 |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老舍著的《老舍与北京》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老舍著的《老舍与北京》介绍:读老舍的散文,特别是那些写生活点滴的文字,让人内心熨帖。老舍是特别爱生活的,他不喜欢口号说教,也不偏好沉重纠结,他喜欢的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穿过日常生活的琐碎重复,发现简单中的美好,并把这美好用生动鲜活的文字展示给读者。读者看了,往往会恍然:呀!原来生活这么有味儿!这就是老舍。 目录 第一辑 想北平 北京的春节 新年醉话 大发议论 抬头见喜 夏初的北平 北平的夏天 避暑 北平之秋 兔儿爷 习惯 小动物们 小动物们(鸽)续 猫 母鸡 养花 我的“话” “住”的梦 西红柿 第二辑 宗月大师 我的母亲 买彩票 有声电影 我的理想家庭 有了小孩以后 文艺副产品 当幽默变成油抹 第三辑 老字号 断魂枪 正红旗下 故乡风物 试读章节 想北平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P3-5 序言 我们生命的原乡 原乡,就是指我们祖先居住的、未曾迁移过的地方。事实上,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大可能“未曾迁移”,要么是随我们最近的父辈,要么就是我们自己——其实,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迁徙,出生、读书、工作……几乎没有人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我们出生的土地上。这是时代匆匆的步伐,这是命运云谲波诡的节奏,这是自我主动被动的选择。 所以,“原乡”的意义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所以,“故乡”的影像、“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亲切,那么意味深长,那么值得“美化”。所以,在这个工业化、商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乡愁”也愈加深沉、醇厚起来。 然而,乡愁究竟是什么呢?是简单的“怀旧”吗?是对现实的拒绝吗?是小资的抒情吗?或许,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吧。那么,我们不妨回望那些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智者,看看类似的体验如何流转于他们的内心,又如何释放为生动的抒怀。 乡愁是什么?或许对李劼人来说,就是武侯祠那里的一份豆花、一碗抄手;对老舍来说,只是一句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真爱北平”;对沈从文来说,则是“用鸡笼去罾捕水田中的肥大鲤鱼鲫鱼”,“抽稻草心织小篓小篮,剥桐木皮作卷筒哨子,用小竹子作唢呐”;在萧红那里,乡愁是“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汪曾祺那里,乡愁许是“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在赵丽宏的回忆中,乡愁是崇明岛的芦苇与小螃蟹,是南京路上的照相馆,也是香山路上的那片梧桐树…… 同样是故乡,同样是童年,却如此异彩纷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原乡”形态,此原乡与彼原乡,绝不只是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更是精神结构、精神追求的分歧。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在这些饱经风霜的文学智者那里,所谓“乡愁”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清浅单一的怀旧,其中充满了思索,凝聚着沉痛,渗透的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这样的回味,这样的抒情,真的沉甸甸!当然,也有深情的纠缠,但纠缠的却已经不是一己的私欲,而是那种博大厚实的文化情怀与生命意识。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为了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对与当前编校规范不相符,但体现了当时语言风格和作者遣词造句偏好的一些地方,如“的、地、得”不分、“做”和“作”不分、“那”和“哪”不分、“么”和“吗”不分、“分”和“份”不分、“玩”和“顽”不分、“什么”写作“甚么”、“合适”写作“合式”、“玩意”写作“玩艺”等,未作修改。丛书紧扣新课标中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予以释读、指导,撰写导读文字的都是高校的青年博士,他们悉心解读,所撰写的细腻、隽永的文字,引导我们步入精神的原乡,值得我们珍藏。 李怡 2017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居 书评(媒体评论)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鲁迅 重回故乡、重温童年,这是当代人的梦想,其实也是一代一代人的持续不断的梦想。那么,前人的梦想与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与他们的梦想比较,我们究竟缺失了些什么?请到“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里去寻找答案吧。 ——李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