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自己对话的3个维度/心理学经典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师巨献、传世经典、名家新译、字字珠玑!

《与自己对话的3个维度》所选译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年出版的两篇重要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学集大成之作!

剖析个体复杂的人格心理结构,探寻社会悲剧与人性痛苦的根源!

深刻影响人类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内容推荐

《与自己对话的3个维度》收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两篇成熟作品——《超越快乐原则》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于1920年出版的一本承上启下的著作。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提出在本我所遵从的快乐原则以及自我所遵从的现实原则之外,还有一个强迫性重复原则,即超越快乐原则。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有关自我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代表弗洛伊德晚年转向社会、文化、道德和宗教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其思想比较成熟的一本力作。

目录

超越快乐原则

 关于本书

 CHAPTER Ⅰ 第一章

 CHAPTER Ⅱ 第二章

 CHAPTER Ⅲ 第三章

 CHAPTER Ⅳ 第四章

 CHAPTER Ⅴ 第五章

 CHAPTER Ⅵ 第六章

 CHAPTER Ⅶ 第七章

自我与本我

 关于本书

 序言

 CHAPTER Ⅰ 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 Consciousness and What Is Unconscious

 CHAPTER Ⅱ 第二章 自我与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

 CHAPTER Ⅲ 第三章 自我与超我(自我理想)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 (Ego Ideal)

 CHAPTER Ⅳ 第四章 两类本能 The Two Classes of Instincts

 CHAPTER Ⅴ 第五章 自我的依赖关系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of the Ego

 附录一 描述性意义上的无意识和动力学意义上的无意识

 The Descriptive and the Dynamic Unconscious

 附录二 力比多的大储藏库 The Great Reservoir of Libido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由心理事件引发的过程是受快乐原则自发调节的。这就是说,我们相信,这些事件的过程都来源于一种不快乐的紧张状态,这种发展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紧张状态——就是说,避免不快乐或产生快乐。当我们考虑研究主题的心理过程时,为了把这一过程也考虑在内,我们就把一个结构的观点引入我们的研究中;而且,如果在描述那些过程时,除了对“心理地形学”和“动力学”因素进行估计,还力图估计结构方面的因素,那么我认为,我们将做出目前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完整的描述,并且可以用“心理玄学的”这个术语把它们区分开。

对于考察我们关于快乐原则这个假设距离历史上建立的任何哲学体系有多远,或者采纳了他们多少观点,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通过努力描述和解释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中那些日常观察范围之内的事实,就获得了这种思辨的假设。精神分析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想确定它的优先性和原创性;快乐原则的假设所赖以建立的印象十分明确,因此万万不能小视。另外,对那些能告诉我们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快乐和不快乐感受之意义的任何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我们愿意表达我们的谢意。但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没有对我们的目的做出任何贡献。这是心灵上最隐秘、最不易看透的地方,虽然我们无法避免地要涉及它,但在我看来,最不僵化的设定似乎就是最好的假设。我们已经决定把快乐和不快乐与在心理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受任何方式限制的一定数量的兴奋联系起来考虑;而且以这种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即不快乐与兴奋数量的增加相对应,而快乐与兴奋数量的减少相对应。对此,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在感到快乐和不快乐的强度与兴奋数量的相应的改变之间存在某种简单的联系——鉴于心理学所教导我们的——我们根本不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任何正比例关系:决定这种感受的因素可能是在一定时期内兴奋量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实验很可能在这里有用武之地;但是只要我们的研究方式不受相当明确的观察指引,让我们这些分析学家去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就是不明智的。

但当我们发现,一个像费希纳(Fechner)那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者,对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和精神分析研究迫使我们接受的那种观点基本一致,对此我们就不能保持冷漠了。费希纳的声明可在他的短篇著作《关于世界万物和有机体进化史的一点看法》(1873年,第11部分,附录第94页)中找到,原文如下:“就有意识的冲动似乎总是与快乐或不快乐保持某种关系而言,我们也可以认为,快乐和不快乐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状况存在着某种心理物理学的关系。这就为我打算在别处更详细讨论的一个假设奠定了基础。根据这种假设,从意识阈之上产生的每一种心理物理活动,当它在一定限度之外,接近达到完全的稳定性时,就会产生一定比例的快乐,而当它在一定限度之外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时,就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不快乐,而在可以描述为快乐与不快乐的质的阈限的这两个限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对审美冷漠的空白地带……”

使我们相信快乐原则在心理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这个事实,也在下列假设中表现出来,即心理结构力图尽可能低地保持现存的兴奋量,或至少使之保持不变。后一种假设只是说明快乐原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如果心理结构的活动旨在使兴奋量保持在低水平,那么,任何逐渐增加这种兴奋量的事物肯定都会被看作与该机构的功能相反的,意即是不快乐的。快乐原则是从恒常性原则中推断出来的,实际上,恒常性原则是从迫使我们采纳快乐原则的那些事实中推断出来的。另外,一种更详尽的讨论还将表明,我们如此归因于心理结构的这种倾向,可以归结为费希纳的“趋向于稳定性”的原则的一个特例,费希纳已经把快乐与不快乐的感受同这个原则联系起来了。(P8-11)

后记

本书所选译的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年出版的两篇重要的代表作。

《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于1920年出版的一本承上启下的著作。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开始将其研究的视角从医治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逐渐转向了对社会文化问题的关注。因而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在阐释了本我所遵从的快乐原则以及自我所遵从的现实原则之后,认为还有一个超越快乐原则的强迫性重复原则。这种强迫性重复不仅是在强迫症患者身上经常发现的行为,而且是每一个正常人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潜藏在无意识中的东西。弗洛伊德从生物起源的角度阐释了,所谓强迫性重复就是力图回到以前无机物的状态,这是一种本能的退行和回归,是生物惰性的表现。由此他修正了其早期提出的单向度的“生的本能”,而增加了一个与此相对立的“死的本能”,从而使其本能理论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也为他此后进一步探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战争、杀戮、破坏和毁灭等残暴社会行为埋下了伏笔。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有关自我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代表弗洛伊德晚年转向社会、文化、道德和宗教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而也是其思想比较成熟的一本力作。在这本专论人格心理结构的重要著作中,弗洛伊德首先把心理现象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这两大部分,以此为基础,他又把无意识进一步划分为位于意识和深层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以及位于心理深层的无意识,从而为其人格结构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以上述意识和无意识理论为基础,他又进一步区分了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三种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人格结构成分。本我是位于无意识最底层,通常不为人们所知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其主要成分是人的生物本能,其中包括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破坏本能),它主要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一种始终想要得到满足的强烈的本能冲动。自我则是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知觉影响,遵循社会规则做事的理性和意识层面的人格结构,它来自本我,但又按照现实原则来控制和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在适合社会要求的情况下才给予本我一定程度的满足。超我则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和良心,它既有理性的意识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无意识成分,它遵循着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的行为,因而具有道德的含义。弗洛伊德进而分析和完善了他早期提出的两类本能,即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前者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后者则是弗洛伊德对其所生活时代欧洲社会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切肤之痛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的沉痛鞭挞和理论升华。最后,弗洛伊德又浓墨重彩地分析了自我与社会、本我和超我的依赖关系,阐释了自我在服务于这三个“主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面对的危险,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由于自我的焦虑而导致人们患上各种神经症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其焦虑理论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书的翻译情况为:杨韶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翻译《自我与本我》全书;张梦茵(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政府办公室)翻译了《超越快乐原则》的第一章至第三章,朱采薇(测]城市大学教育学院)翻译了《超越快乐原则》的第四章至第七章。最后,杨韶刚对两本书进行了全面校对。

承蒙我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汉松先生的鼎力推荐,中国法制出版社的李佳编辑邀请我主持翻译这一套心理学经典文库,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翻译出版这套文库的机会。在本书出版编辑过程中,王悦编辑多次与我联系,并对本译著的文字编辑和出版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值此书出版之际,我诚挚地向李佳编辑、王悦编辑和各位为本书付梓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译者努力想要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尽可能完美地翻译好弗洛伊德的著作,但“译事不易”,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真正深切的体会。对译文中的错谬之处,我们诚恳地希望学界同仁提出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杨韶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观念曾被愚昧地轻视,但在我们这个世纪中,罕有人写出过这么多富有智慧、合乎理性、具有颠覆性的著作。

——德国文学家 托马斯·曼

弗洛伊德为这代人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世界观……科学的使命是教导人类如何在这个艰难的星球上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对于这个艰巨的使命,弗洛伊德的奉献不可或缺……他直指人心,但愿人类对自身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德国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

他是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建立敌对的派别……他已使潜意识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美国心理学家 E.G.波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3: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