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说:“亚特兰蒂斯有华丽的宫殿和神庙,还有祭祀用的巨大神坛;亚特兰蒂斯人拥有的财富多得无法想象;亚特兰蒂斯人诚实善良,具有超凡脱俗的智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曾说:“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质疑; 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一万多年前最令人着迷的古代文明,留给人类的谜题,困惑着所有人。叶远著的这本《天机大西国揭秘(第4部燃烧的星空)》旨在还原那些失落的文明,揭开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千古之谜。
叶远著的这本《天机大西国揭秘(第4部燃烧的星空)》介绍了,亚特兰蒂斯文明作为伟大的太阳文明,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的远古中国长江流域,崛起于荒蛮中。自文明的初兴到大成时的傲视天下,期间共历经四次辉煌、三次文明大传播,也经历了两大劫难、两次重建,但亚特兰蒂斯的不落太阳,将永远照耀华夏大地与整个东、西方的文明世界。
第一章 陨落的星辰
1/1 第九个太阳
1/2 千年“有”悔
1/3 追逐太阳的朝圣者
第二章 彩云归——女神补天
2/1 九五之尊
2/2 百变凤凰
2/3 决战昆仑
第三章 九九归一
3/1 西去的“三苗”
3/2 九天凤舞一新万城之城
3/3 太阳不落
附表
附表1 大西国史前文明中的祖先时代的断代划分(Ⅰ)
附表2 大西国史前文明中的祖先时代的断代划分(Ⅱ)
附表3 大西国史前文明中的祖先时代的断代划分(Ⅲ)
附表4 大西国史前文明中的父系创世祖先排名表
附表5 大西国史前文明中的母系祖先表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在神农王朝的历代帝王中,有一位特别重要,而且很值得关注的帝王身影,在历史的投影中显得尤为神秘。此君正是神农王朝的最后一位炎帝——“榆罔”。作为末代帝王,神农王朝的终结与黄帝朝的兴起,应该都与他有一定的关系。但问题是,此君在史前的大西国历史上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王.究竟又做了什么错事,才会使祖先辛勤创建的大西国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第五太阳“人”时代突然被终结呢?换言之,他所在的时代里究竟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才导致神农王朝的倾覆呢?
这样一位重要的史前君王,在史籍中有关他生平情况的直接记载却是寥寥无几,但还是有一些文字,虽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史前信息遗存。在《逸周书。尝麦解》中这样记述:“蚩尤逐帝榆罔。”仅仅六个字,却意义重大。因为从《逸周书》所说可知,是“犯上作乱”的“蚩尤”驱逐了神农王朝的合法炎帝榆罔。显然,神农王朝的终结与“蚩尤”的作乱有关。
虽然有关“蚩尤”曾在史前作乱过的记述在其他古籍中也可见到,如《史记》、《路史》、《山海经》中都曾有记述,但《逸周书》却是为数不多的直接提到“榆罔”是被蚩尤所逐的古籍(《路史》中也有蚩尤逐帝并自称炎帝的记述),此说可以提供以下两点思考。
①“蚩尤”乃是传说中与黄帝作“逐鹿天下”之战的著名神话人物,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被司马迁称为“炎帝”,即在神农氏世衰时侵凌诸侯的那个“炎帝”就是他。否则,已世衰的神农王朝的末世炎帝怎么还有能力去侵凌诸侯呢?更何况,所谓侵凌诸侯一说也不应该用在正统且合法的帝王“炎帝”身上。因为上对下,被称为讨伐或征讨;下对上,或同僚之间才能使用“侵凌”一词。这从《逸周书》以及《路史》中也可得知,蚩尤本非帝,只有在其“逐帝榆罔”后,他才能自己称帝,故蚩尤的这个“炎帝”身份在讲究道统的史家看来,乃是“伪帝”,不具有任何合法性与正统性。因此,司马迁才会有“炎帝欲侵凌诸侯”之说。
②《逸周书》点明了神农王朝的“榆罔”成为末帝,乃是因被蚩尤所逐,这个“逐”字很重要,因为“逐帝”之说较少见之于其他的古籍中,而且由于“逐”不同于“诛”,故可以说明当时的榆罔并未被作乱的蚩尤所“诛杀”或“擒杀”。至于“逐”的方式,则既有以暴力强行驱逐,也有被迫自行放逐等不同的情况来体现。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逸周书》提到“逐帝榆罔”,但“榆罔”是如何被逐的,又被逐往何处去?其最终的命运与结局又是如何?都还是迷。不过,在寻找这些疑问答案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逸周书》的“逐帝”之说除《路史》之外,是否还有与此可作呼应或是能作进一步补充的资料呢? 事实上,能为《逸周书》及《路史》之说佐证的依据的确存在,这就是《庄子·天地》之中的相关记载:“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苑风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愿闻圣治。’谆芒曰:‘圣治乎?官举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颐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愿闻德人。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善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曰: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舆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消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从谆芒在将渡东海时在海边与苑风二人的对话来看,其主要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苑风欲阻谆芒东行海外,问其为何要去东海外(大壑)并劝其不要放弃“横目之民”而不顾。其二,苑风改劝阻为请教以及谆芒告之其治国之道。
细加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内容竟然就像一段上古的君臣之间的“视频图像”般的对话,其中隐含着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①从谆芒要去东海外以及苑风所讲的“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可知,当时极可能乃是神农的“人”时代。“横目之民”乃是“横目人”,在上古的 “天、地、人”这三大时代中,唯有“人”时代以“横目人”为标志。因此出现“横目之民”的说法,不可能发生在产生“横目人”这个名称之前的时代。
②在有关古籍的记载中,本就有属于神农时代所进行过的“图地形、脉海道”的记述。而若无“图地形、脉海道”之说的存在,谆芒又怎知东海外有大壑,且可航行到达呢?再者说,神农时代的“脉海道”势必包括或根本就应指的是对东海外所做的探察,因为上古所谓的“东海”乃是泛指环中国东方的整个海域,故“脉海道”之说就只能指从中国大陆对东海海道的航行与探究。因而谆芒的东海之行,应该发生在这一时期,而且也应是建立在已有的“脉海道”的基础之上。
③从苑风一改劝阻为愿闻圣治的内容看,有些过于突兀,此处是否还有可作前后呼应连接的一节内容,即谆芒不但不听苑风劝阻且决意渡东海之前,还将治理“横目之民”的国事暂时托付给了苑风?唯有如此,苑风才会在接受使命后,一改先前的劝阻,而向将行的谆芒作最后的请示,这样才合乎逻辑。而谆芒也才会因此而不厌其烦地对他讲了许多圣王的治国之道。不过可以看出,能讲出如此高明的圣治之道,即圣王的治国之理论的谆芒,自己就应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治国者。P4-6
斗转星移,二十多年就在孤独地埋首经卷与跋涉山野中悄悄度过。虽然换来了近100万书稿的完工,但回首时,不禁扪心自问:一个学管理与法律的人,当年是怎么会突然就下定决心,抛开了一切而毅然踏上一条如此任重道远且荆棘满布的挑战之路的呢?当年的心路历程及伴随着整个写作过程中的诸般酸甜苦辣,又是如何会令今天的笔者依旧难忘与刻骨铭心的呢?
一切似乎都与亚特兰蒂斯这个彻底改变了笔者人生轨迹,并耗尽笔者心血的远古神话有关。其实,这个神话故事已在世界上流传了2000多年,但长期以来,在中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能为大家都熟悉并关注的热门话题,至于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则更是无从谈起,因为它离我们的确太过遥远了些……
尽管如此,将这个神话与笔者的人生联系在一起,并引发笔者创作冲动的却是基于一个无情现实的思考,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非传播产生的本土文明,均应有着自己明确的最初起源之根,否则文明的存在与发展就无此可能,亦无法想象。对中华文明而言,虽然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人皆知,但其明确的文明之根及其源头在哪里?进化的过程又是如何?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恰恰对此是语焉不详,无法讲清楚。当然毋庸讳言,讲不清楚的,还有如“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等,可以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使中华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两项光荣称呼。但说句实话,“炎黄二帝”至今仍然只是存在于史前传疑中的“人文始祖”而不能被证实。至于龙为何物,亦始终混沌不清莫衷一是,而更使人胸闷气短的,则还有,在世界知名的古文明排名中,中华文明却并不位居前列,甚至连五千年文明史都不为人家认百r……
由此可知,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中华上古史的研究中的确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失与空白。缺失光荣的过去,我们这个文明是否完整?尤其是在今天,中华民族无疑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大时代人口,在创建辉煌未来的同时,是否还要继续承受由历史的失忆所造成的这块空白的长久存在?但要想真正修复或填补这块历史的空白又谈何容易?毕竟几千年来,能填补这块历史空白的所有记忆,都早已面目全非地成了无数的密码碎片,而被散失在了上古那些神秘的文化习俗,以及更多难以破译的荒诞神话传说之中了。也许是命运的眷顾,正是亚特兰蒂斯,这个遗存并隐含着人类文明起源之根基因密码的神话故事,才真正可以有效地承担起修复或填补这个历史空白的重任。
因此,对本书而言,重要的恐怕并不在于对这个文明,在史前存在过的形态、概况、文化内涵,以及进化的艰难历程与所曾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研究与考证是否都能做到确实充分、完美无瑕,也不在于笔者在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是否都能正确无误。而仅仅只是,作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本,完全是从历史与逻辑学等多学科及多领域而非文学或科幻的角度,对深藏在传说迷雾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自最初的起源至如日辉煌的整个进化过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全景式真相的探索与论证之作(虽然还万不足一)。同时,亦将一个2000多年来,一直为整个世界都无法真正破译与证实的西方传奇神话,直接切换成可被人们所验证的东方古中华文明的上古真实历史,或许这才是本书所要追求的价值所在,也是笔者当初开始写作本书的初衷……
当然,由于时间的过于久远所造成的记忆逸失,加上后人的焚书与毁书等劣行,就使可供人们作研究的资料极为匮乏与难以觅取,况且即使是某些还能遗存下的上古信息断片亦大都支离破碎,甚至混淆与讹误多多而造成真假难辨的传疑重重。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对本书的研究与考证产生难以避免的重大影响。
虽然笔者在写作中,曾力求使自己在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都尽量做到言之有据或至少能做到言之成理,合乎逻辑。不过对于如亚特兰蒂斯这样一个失落已久,且难以复原的史前文明真相的考究与查证,加上所要考证的内容及史前之谜又何其众多,故其难度之高,自是不言而喻。如果要求所考证内容的依据全都必须充分与翔实,恐怕是许多研究者都难以做到的。
因此,对逻辑推理的大量运用,尤其是体现在对民俗文化来历及神话故事的解读中,使得本书与其他史学著作有所不同。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逻辑推理都曾被大量运用在对缺乏直接证据的各类疑案的侦查及断案中。而历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传疑中的上古史,也如同是后人对记忆遗失的上占疑案的论证与判定,故使用逻辑推理恐怕实在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笔者也并不讳言,本书中的确还存在着不少的粗糙与不足,而对一些重要命题所作推论的过于不拘一格及所作考究的不够深入,甚至是不够严谨所形成的反差,也使本书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尤使笔者深感汗颜与殊为遗憾的还有,因能力所限,本书对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考究还是远远不够完整与充分的,对这个文明在文化及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史前真相揭示,恐怕还是万不足一的。因此,有关这个为我们民族先祖们,历尽艰辛所创建的文明历程中的更多内容及更多辉煌,都还未能如实体现在本书中。
尽管如此,笔者要说的是,无论本书存在着多少不足与不完善,甚至是缺陷与讹误,都只应归于笔者本人的原因,而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客观存在于史前的真实性并无任何关系。换言之,不能以笔者所作考证的不到位,不充分,而就此否认这个文明曾在史前舞台上的辉煌演出……
事实上,本书的得以完成,就其对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研究而言,笔者所跨出的只是抛砖引玉的一小步,然而在这一小步所跨的过程中,却也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诸般难以想象的苦甜酸辣。如烟往事,实历历在目:笔者曾在山东济南的华山之顶,为观察崖壁上的古砖而失足几乎滑下(幸亏抓住一棵小树而未坠下崖去);在巢湖的荒野中,又曾被锈迹斑斑的“棺材钉”扎伤足底(总算是带着止血及消炎的药而及时自救);在38摄氏度气温的野外正午太阳下中暑(当时地面温度不止38摄氏度,亏得当场就连喝了几小瓶“藿香正气水”且马上“回头是岸”);又在漫天飞雪中踏雪行而受寨(好在有感冒药加温泉热汤)……
……
笔者还想要说的是,本书虽乃抛砖引玉之作,其中的观点及所考内容,恐怕会与此前的人们固有思维与认知,以及与现成的传统史学体系不完全同轨。因此见仁见智,争议在所难免。笔者也将本着开放之心态,欢迎对本书所涉的理论课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以期更好地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共同奋斗。
最后,笔者谨以拙作《亚特兰蒂斯之歌》作为本文的结束之语,歌词虽还不精致,但却是笔者当年自己为励志而作,现录于下,以与读者朋友共勉!
亚特兰蒂斯之歌
——电影《太阳永不落》主题曲——
1.我们是亚特兰蒂斯人,
太阳的子孙,
苍天母亲,大地父亲,
天河长江,圣山昆仑,
辉煌的星辰,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不落的太阳。
我们可爱的故乡,我们永远的骄傲1
2.我们是亚特兰蒂斯人,
龙凤的传人,
祖先光荣伟大,文明源远流长,
日月永照,四海一家,
人类大同的理想,激励着我们奋斗不息!
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不落的太阳。
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之地1
3.我们是亚特兰蒂斯人,
天地的儿女,
蛮荒中走来,苦难中崛起,
文明火炬,熊熊燃烧,
祖先的神圣遗产,使我们无比强大,不可战胜!
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不落的太阳。
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光荣的梦想!
叶远
2014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