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房超平著的《好教育成就好孩子(解密熊孩变学霸的45条法则)》是一部全面系统、切实可行、有料有趣的教育力作,案例与解读密切结合、家庭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本土实践与西式思维有效融通。 《好教育成就好孩子(解密熊孩变学霸的45条法则)》每个篇章都由提要、案例和解读三个板块组成:提要部分呈现了每个篇章的核心观点,以便读者抓住文章的关键和实质;案例部分以鲜活、灵动的内容,针砭教育时弊,切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解读部分从学术分析、国外经验和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揭示了支撑案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试图帮助家长和老师举一反三解决与案例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引导家长和老师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 内容推荐 房超平著的《好教育成就好孩子(解密熊孩变学霸的45条法则)》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和理性、深刻的解读,描绘出好孩子的成长“路线图”: 幼儿期,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智能,让孩子保持好奇心,真正远离熊孩。
少儿期,不断放大孩子的格局,让孩子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有效拒绝熊孩。
青春期,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跟叛逆说“不”,设法摆脱熊孩。
高中阶段,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走向创造性学习之巅,彻底告别熊孩。
目录 好孩子的成长“路线图” ——自序 / 001 第一章 放大的问号:让孩子更聪明 / 001 每一个孩子都天真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在游戏中培养、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注意力,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就不可能有“熊孩”产生的“土壤”。 1.寓教育于游戏中 / 003 【案例】别样的抢凳子,另类的聪明术 / 004 【解读】这样“起跑”更持久 / 007 2.张开想象的翅膀 / 011 【案例】“龟兔赛跑”新说 / 012 【解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故事王” / 015 3.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 / 021 【案例】地图前的“贪婪” / 022 【解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 026 4.幼儿也能搞懂代数知识 / 031 【案例】“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 / 032 【解读】让数学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 035 5.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 / 041 【案例】“咦,糖去哪里了?” / 042 【解读】观察是科学启蒙的开端 / 045 第二章 既要学习好,更要格局大 / 049 为孩子营造成长的氛围,激发孩子的活力,挖掘孩子的潜能,拓展孩子的视野,放大孩子的格局,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逐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父母和老师就能远离“熊孩”的痛苦。 1.在阅读分享中培养表达能力 / 051 【案例】“家庭读书会让我爱上了读书!” / 052 【解读】为孩子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 055 2.每个家庭活动都要承载教育功能 / 059 【案例】“家庭聚餐我做主” / 060 【解读】领导力培养从少儿抓起 / 063 3.充分满足孩子的表现欲 / 067 【案例】《参考消息》的巨大魔力 / 068 【解读】把孩子带到世界舞台中央 / 071 4.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 075 【案例】“我选底薪不高,但有挑战性的工作!” / 076 【解读】挑战自我比获得成功更重要 / 079 5.在比较中学会学习 / 083 【案例】“哇,老师写了四篇《家乡的桥》!” / 084 【解读】把作家思维根植于孩子心中 / 087 6.好习惯——父母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 091 【案例】“从懂事之日起,我每天都是这样的!” / 092 【解读】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 / 095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099 【案例】“你简直神了,老师没法跟你比!” / 100 【解读】数学教育家才能培养出数学家 / 103 8.合作比学习更重要 / 107 【案例】从小事抓起,建设先进集体 / 108 【解读】合作精神是孩子的必备素质 / 111 第三章 “教”出来的熊孩子 / 115 天下本无“熊孩”,是后天不当的教育将孩子“教”成了“熊孩”。显然,少儿期是“熊孩”的诱发期,稍有疏忽和不慎,就会导致孩子的野蛮“熊性”滋长,“熊孩”便会不请自到。 1.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 / 117 【案例】“数学天才”为何会厌恶数学课? / 118 【解读】让“调皮捣蛋鬼”成为学霸 / 121 2.会赏识孩子,就能赢得孩子的爱戴 / 125 【案例】“杀了我,我也不想回国读书!” / 126 【解读】没有学生的自主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 130 3.厌学不是孩子的错 / 135 【案例】“踏入名校起,我开始厌学了!” / 136 【解读】“名校”应该让学生用脚投票! / 139 4.老师、家长的小错误会引发孩子的大问题 / 145 【案例】换座位后,她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 / 146 【解读】换座位事小,影响孩子心态事大 / 150 5.最好别用批评的办法教育孩子 / 155 【案例】“早恋”引发的早恋 / 156 【解读】“早恋”的帽子害人不浅 / 159 6.站在孩子的立场 / 165 【案例】“我永远无法原谅老师!” / 166 【解读】孩子的自尊心伤不起 / 169 7.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殊习惯 / 175 【案例】“这一次,老师用‘权威’伤了我的心!” / 176 【解读】建议比要求更有效 / 180 第四章 在试错与改错中成长 / 185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和错误。给孩子留足反思的空间和机会,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设法提高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就能有效拒绝“熊孩”,就能让孩子在试错与改错中不断成长。 1.让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利器 / 187 【案例】“贷分数”贷出高成绩 / 188 【解读】不要给孩子过早贴“标签” / 191 2.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则 / 195 【案例】一周摘掉“马虎”帽 / 196 【解读】没有惩罚,规则形同废纸 / 199 3.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 203 【案例】“啊?我这样的人也会有优点?!” / 204 【解读】用乘法放大优点,用除法缩小缺点 / 208 4.给孩子留足反思的空间和机会 / 213 【案例】无言的批评 / 214 【解读】此处无声胜有声 / 218 5.孩子“掩饰”错误,意味着孩子已经知错了 / 223 【案例】N次迟到,找N+1次理由 / 224 【解读】学会反思,就学会了自我教育 / 227 6.家长要为不堪重负的孩子主动“减负” / 231 【案例】“抄”出好成绩 / 232 【解读】家庭减负势在必行 / 236 7.数据分析能够提高学习信心 / 241 【案例】“算”出来的自信心 / 242 【解读】定量分析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 246 第五章 别拿“叛逆”说事儿 / 251 青春期是“熊孩”的高发期。以“无错推断”为原则,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精神领袖,就能把问题转化为孩子进步的动力,就能摆脱“熊孩”的烦恼,“青春不叛逆”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1.悉心呵护孩子稚嫩的情感 / 253 【案例】“妈妈,我想和男朋友一起去旅游。” / 254 【解读】“叛逆”不是“挡箭牌” / 259 2.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学生 / 263 【案例】“走,一起去揍他!” / 264 【解读】做孩子的精神领袖 / 268 3.节制上网,就会消除网瘾 / 273 【案例】“爸爸,我彻底戒掉网瘾啦!” / 274 【解读】与其严苛他律,不如有效自律 / 279 4.自制力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试金石 / 283 【案例】“卡拉OK王”的觉醒 / 284 【解读】欲望不能控制,就妄谈自制力 / 287 5.“无错推断”:解决孩子问题的必要手段 / 293 【案例】从那时起,他不再打架 / 294 【解读】让违纪“理由”不攻自破 / 297 6.把“问题”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 301 【案例】“老师教我谈恋爱!” / 302 【解读】爱情教育不需要遮羞布 / 306 第六章 逆天了,“学渣”也能“弯道超车” / 311 即便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熊孩”不期而遇,父母和老师也不必那么担心。找到孩子问题的症结所在,激励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给孩子创造自信心不断成长的机会,“熊孩”也能华丽转身,“学渣”也可“弯道超车”。 1.自学能力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 313 【案例】四十多天自学胜过六年多系统学习? / 314 【解读】学会自学最重要 / 317 2.有效激励,才能让孩子超越自我 / 321 【案例】从“黑马”到黑马 / 322 【解读】先扬后抑:赏识后的期待更有效 / 328 3.找到症结,才能让“问题孩子”重建自信和希望 / 333 【案例】从“无恶不作”到“全优学生” / 334 【解读】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 339 4.善意的谎言让孩子轻装上阵 / 343 【案例】“奇怪,怎么那么多第三名?” / 344 【解读】别太把排名当回事儿 / 348 5.化难为易:“学困生”摆脱梦魇的可行办法 / 353 【案例】七个三十分钟,她向数学落后说拜拜 / 354 【解读】创造使孩子自信心不断生长的机会 / 359 6.建立知识框架和联系:“学渣”逆袭的必经之途 / 363 【案例】“他的物理竟然从倒数变成了第一?!” / 364 【解读】大框架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 371 第七章 走向创造学习之巅 / 375 没有“熊孩”的困扰,并不意味着孩子会有学习的高峰体验。只有以创造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把该是孩子的学习任务放心、大胆地交给孩子,让孩子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彻底告别“熊孩”,走向学习之巅。 1.思维导图:把书本“由厚变薄”的工具 / 377 【案例】“啄木鸟”“注射器”都可以变成“病句分析图”? / 378 【解读】充分展现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魅力 / 381 2.在解决特殊问题中“发现”一般规律 / 385 【案例】“发明数学定理,我能!” / 386 【解读】在创造学习中,让孩子达到高峰体验 / 390 3.“胖问题”让学习成为创造 / 395 【案例】“ ‘老牛’,这个绰号我喜欢!” / 396 【解读】思维课堂:科学家的摇篮 / 399 4.把该是孩子的任务彻底交给孩子 / 403 【案例】“自选学习任务和小组,真是太棒了!” ——合作学习案例两则 / 404 【解读】选择学习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 408 5.身临其境,学习才会如醉如痴 / 413 【案例】“我是‘李大钊’,请大家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 / 414 【解读】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 / 419 6.把练习课变成高级思维训练过程 / 423 【案例】“我也能编高考题!” / 424 【解读】反串老师,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 427 主要参考文献 / 431 以感恩之心翻越“四座大山” ——后记 / 434 试读章节 1 寓教育于游戏中 【提要】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最好的教育。 ●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可以养育儿童的身心,灵活儿童的机能,增长儿童的见识。 ●要采取更多的办法,把课程特别是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转化为游戏。 ●儿童游戏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游戏的度,既能让儿童从中受到教育,又不至于沉溺于游戏。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能与孩子一起游戏尤佳。 【案例】 别样的抢凳子,另类的聪明术 导读:幼儿园尤老师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反复变化奖励物品——糖的品种,把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抢凳子”游戏,变成了有趣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也让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看似简单重复,但每次都变化了思考角度的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抢凳子是幼儿园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然而,就是这个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游戏,却在幼儿园尤老师的精心设计下,起到了培养儿童思维多项性的作用。 在设计这个游戏时,尤老师把这个游戏原来的规则做了两处简单的修改: 一是把原来的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凳子,另一部分孩子抢不到凳子的规则,改为左右两边抢,每个孩子都可以抢到凳子,只是抢到的位置不同而已,即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左边的凳子,而另一部分孩子只能坐到右边的凳子。 二是把原来的对抢不到凳子的孩子进行适当“处罚”(如表演节目等)的规则,改为抢到不同位置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以免抢不到凳子的孩子受到冷落。 谈到更改这个游戏规则的目的时,尤老师一语中的:一是要求小朋友能分清楚左右方位;二是通过奖品种类和数量不同,将思维“包袱”设计其中。 第一轮游戏开始之前,尤老师告诉孩子们,凡是抢到左边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两块糖,而抢到右边的小朋友只能得到一块糖。 为了让小朋友分清楚左与右的概念,尤老师先根据人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们根据右手拿筷子的道理,分清楚左右方位。说完这个规则后,有两个孩子举手说,他们拿筷子的手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分清楚左右。尤老师心想这两个孩子肯定是左撇子。情急之下,尤老师急中生智,在黑板两边分别写下左、右两个字,让孩子认真识别。顺便把识字的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 游戏开始后,由于孩子们都觉得两块糖比一块糖好,因此都努力去抢左边的凳子,抢不到左边凳子的孩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 然而,令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是,尤老师的“包袱”这时呈现出来了:抢到左边的孩子得了两块水果糖,而坐到右边的孩子则得到了一块巧克力糖。 看到抢到右边的小朋友拿到了一块巧克力糖,抢到左边凳子的小朋友不干了:“老师,怎么这样呀?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是一块巧克力,而我们只得到了两块水果糖呀。这不公平。” 尤老师笑眯眯地说:“呵呵,水果糖和巧克力糖都是糖呀。” 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满地小声嘀咕道:“比赛前,你也没有说清哪边是什么糖。” 尤老师不慌不忙地回应道:“你们也没有问老师,都是什么糖呀。” 这个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这一次,老师要说清楚才行。” 抢到左边的其他小朋友也齐声迎合:“对,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 “他们不同意,那咱们就再抢一次?”尤老师对着右边的小朋友试探道。 得到右边小朋友的允许后,尤老师让孩子们准备第二轮游戏。 “老师,别急,先说清楚是什么糖。”还是刚才那个不服气的孩子的声音。 “抢到左边的得到两块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尤老师对游戏规则做了补充说明。 孩子们不知道尤老师又设计了个“包袱”:抢到左边的兴高采烈的孩子得到的是两块小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不那么开心的孩子得到的是比两块小巧克力合起来还要大的一块大巧克力。 抢到左边的孩子又感到上当了,这些孩子只得又与尤老师争论起游戏规则存在的问题。 抢凳子游戏不得不又一次重复进行,尤老师也不得不再次明确游戏的规则:抢到左边的得到两个巧克力,没有抢到左边的只能得到一个巧克力,而且两边巧克力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修改完游戏规则后,尤老师还补充问了一句:“大家对游戏规则还有没有不懂或修改的?” 孩子们都赞同游戏规则后,抢凳子游戏再次开始。 序言 好孩子的成长“路线图” ——自序 深圳某重点高中优秀学生小宇读了“‘抄’出好成绩”等案例后,对案例中的小伙伴羡慕不已:“如果我爸爸像案例中的家长一样,我的学习会更快乐,成绩也会更好。” 陕西师范大学部分教育专业硕士听完我的“爸爸,我彻底戒掉网瘾啦”等案例报告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内地与沿海地区家长的观念差距太大了,确实需要转变。” 与企业家朋友黄先生交流完“妈妈,我想和男朋友一起去旅游”等案例后,他不无遗憾地说:“要是我父母也能这样对待我,我就考上名牌大学了,也会成为人们羡慕的儒商。” 家长赵先生根据我的建议,用“家庭聚餐我做主”的办法对孩子开展教育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孩子不仅不再自私,而且变得更宽容、更有礼貌,也爱学数学了。 香港某投资集团董事长吴先生在听我介绍“七个三十分钟,她向数学落后说拜拜”等案例过程中,多次激动地插话:“如果有机会,您一定要给我的孩子多些指导。” 在澳大利亚某中资银行担任高管的龚女士对我的孩子十五“从‘黑马’到黑马”等学习逆袭案例耳熟能详,时常在短信中直言:“我女儿处于青春期,应该交给你来管教。” 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组织的分享会上,与部分中小学校长交流完“发明数学定理,我能!”等案例后,一位年纪较大的校长刘女士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纸条:“内地教育原来比澳门教育和我们想象的好很多,值得澳门教育同人学习。” 深圳某重点高中张老师在我的指导下上完教改课后,把课堂实录发给我(系“我是‘李大钊’,请大家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案例的素材),并留言:“原以为《百家讲坛》只会出现在电视节目里,没想到还能出现在教改课堂上。这对师生都是享受。” 乍一看“四十多天自学胜过六年多系统教育”等案例的标题,资深媒体评论人黄先生觉得有“标题党”的嫌疑,但读完相关案例全文之后,却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案例的情景是真实的、可信的,并且可以在其他孩子身上复制。” 陕西某重点高中主管业务的张副校长在陪同我参加完对该校老师的课堂交流与培训后,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房校长对我校老师的培训效果十分明显……他的‘以学论教’的观点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 浙江杭州市知名校长、特级老师骆女士用“‘低位’与‘高位’并具的视角”对有关案例予以点赞:“案例中的每个字似乎都是从基层‘长’出来的。同时,这些从最底下长出来的文字却又有一定的高度,渗透着科学的思考。” 《教育家》杂志主编徐先生读了这本书的部分案例后,夸张地说我是个“怪才、鬼才”:“他的鬼与怪就在于,总能从平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掘出出乎意料的东西来。这些‘成果’深刻、锐利,直达本质,让人惊叹不已。” 深圳教改专家、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观察了我在某重点高中推进的“我也能编高考题”等教改课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实践和探索使知识本位、定式课堂的现状相形见绌,是课堂教学‘行为建模’有深度的尝试和突破。” …… 在回忆这些略带鼓励性质的语言和情境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另外一些痛楚的画面,同为普通学生、家长和老师,由于教育思路和方法的不同,陷入了完全不同的窘境:一个又一个充满厌学情绪的“熊孩”,一个又一个对教育逐渐失望的家长,一个又一个对“熊孩”无可奈何的老师……毋庸置疑,当教育改革被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在进取与妥协中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好教育就成为更多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孜孜以求的目标。本书中的案例和解读也许会给处于困境中的家长和老师带来新的希望,这也正是创作本书的目的所在。 在我看来,好教育应该使孩子更聪明、更健康;好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习好、格局大;好教育应该给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好教育应该为孩子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样的好教育一定能够超越应试:既可以使优秀学生更上一层楼,也可以把“熊孩”转变为“学霸”,使问题学生充满正能量。根据我对好教育的理解,本书试图以如下结构呈现对好教育的美好期待,也为孩子们绘制一张成长的“路线图”:幼儿期,让孩子远离“熊孩”,保持好奇心;少儿期,让孩子拒绝“熊孩”,逐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青春期,让孩子摆脱“熊孩”,跟“叛逆”说“不”;高中期,让孩子告别“熊孩”,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 每一个孩子都天真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智力,在教育中放大孩子的格局,就不可能有“熊孩”产生的“土壤”。本书第一至第二章的十三个案例和解读,期望能为家长和老师们揭开远离“熊孩”的谜底。 天下本无“熊孩”,是后天不当的教育将孩子“教”成了“熊孩”。显然,少儿时期是“熊孩”的诱发期,稍有疏忽和不慎,就会导致孩子的野蛮“熊性”滋长,“熊孩”便会不请自到。本书第三到第四章的十四个案例和解读,与家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熊孩”的成因,以及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青春期是“熊孩”的高发期,“青春不叛逆”成为多数家长和老师的奢望。难怪部分家长和老师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孩子没救了。果真如此吗?本书第五至第六章的十二个案例和解读,设法为家长和老师们分忧解愁:即便“熊孩”不期而遇,也不必那么担心——只要方法对头,“熊孩”也能华丽转身,“学渣”也可“弯道超车”。 没有“熊孩”的困扰,并不意味着孩子能享受学习,有高峰体验。即便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摆脱不了为学习而学习的被动局面,甚或把学习沦为分数的奴隶、排名的工具。如何以创造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重拾学习信心,促进方法转变,使孩子的潜力充分爆发?本书第七章的六个案例和解读,也许能帮助家长和老师们找到答案。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阅读本书,本书的每个篇章都由提要、案例和解读三个板块组成:提要部分呈现了每个篇章的核心观点,以便读者抓住文章的关键和实质;案例部分以鲜活、灵动的内容,针砭教育时弊,切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解读部分从学术分析、国外经验和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揭示了支撑案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试图帮助家长和老师举一反三解决与案例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引导家长和老师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特别是,在西方环境中成长的哈佛大学才女秦九歌的“西式”分析和建议,与《南方教育时报》特约评论员黄建海先生和作者本人的“中式”思考和解剖,既有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教育行为的变化与差异,又有先进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更新家庭和学校教育观念、改变家庭和学校教育实践。 为了使现代教育理念以一种亲切、崭新的面孔面对读者,案例部分以家长和老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强化了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以期使本书的观点能够直抵读者心灵。而为了使读者理解案例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解读部分则以案例的经验或教训为切入口,直面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诸多现实困境,强化思想性、专业性和引领性,以期引发读者对案例教育意义的高度关注,放大案例的教育意义。 我们相信,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按照本书所给出的路径开展教育,好教育就会在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孩子就一定能成为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主人,就一定能在内驱力的推动下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即使偶尔有出现“熊孩”的迹象或可能,也能从容应对,及时纠偏。一言以蔽之,“开明的家长+智慧的老师+有效的方法”=好教育。好教育一定能成就好孩子。 据此,本书秉持“相信孩子,就能创造奇迹”的信念,突出“问题学生全面转化、优秀学生超常发展”两个主题,关注“孩子自主提升、家长有效引导、老师科学施教”三个维度,强化“中美比较、思行比较、远近比较、优差比较、苦乐比较”五个比较,直面“丧志、叛逆、代沟、网瘾、早恋、厌学、自私、打架”等青春期面临的八个难题,以求实现以下十个愿景: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喜欢学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悉心呵护;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个孩子都告别“叛逆”;每个孩子都具有领导力和创造力;每个孩子的缺点和问题都能转化为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每个学校和家庭活动都蕴含教育价值;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每个批评都能变成建议;每一节课都能成为科学家诞生的摇篮;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魅力成为每一个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们期待着,能通过本书的“45个案例+45×3个解读”,推出45个教育法则,引发45×n个教育同人的共鸣,帮助45×n个家庭摆脱教育困境,启迪45×n个家长和老师成为孩子的成长导师,转化45×n个“熊孩”为“学霸”。 房超平 2017年1月28日凌晨于深圳 以感恩之心翻越“四座大山” ——后 记 也许是因为我对问题学生转化和优秀学生培养等家长关注的问题有所研究,也许是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能在关键时刻实现学习逆袭,很多家长和朋友经常会向我咨询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不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经常会与我交流关于“熊孩”教育的看法。久而久之,这些咨询和交流使我有了写作本书的冲动: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给更多的家长提供帮助,也为了使更多的老师少走弯路。 但有冲动和创作是两回事。直到2015年5月下旬,与在西方环境成长的哈佛才女秦九歌和她母亲刘琼女士的邂逅,才促使这种冲动变成了行动。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秦九歌和她母亲刘琼女士关于亲子教育话题的讲座,使我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至关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作本书的冲动才真正转化为创作的实践。 于是,2015年暑假放假前的最后一周,趁秦九歌在深圳交流的短暂时间,我邀请少数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两位解读者一起座谈、交流、探讨相关话题,开启了这趟看似简单的创作之旅。之所以说这趟创作之旅看似简单,是因为我开始以为只要速记员把自己叙说的内容和三人讨论的语言记录成文字,再稍加整理,就可以形成书的初稿。但实际上,记录下来的原始文字离成书差距甚远,创作过程几乎是重起炉灶。 归纳起来,创作过程如此艰难,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交流和探讨时基本上说的都是口语,而要把口语变成书面语言绝非易事;二是案例陈述和学者解读缺少结构性和系统性,整体梳理结构、系统集成观点,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三个人在解读时角度难免交叉和重叠,甚至有的内容与案例没有多大关联,对解读内容进行理顺,结构进行调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四是三人时空距离较大,仅凭邮件和微信等间接沟通方式,很难实现既相对独立又三位一体的创作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四点构成了创作过程的“四座大山”,严重影响创作思路、阻碍创作进程,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自己能否顺利翻越这“四座大山”。 好在自己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的教育工作经历;好在自己曾指导过许多不同学科老师的教学和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好在这四十五个案例中有二十九个案例是本人亲自实践过的(包括教育自己孩子的八个案例),其余均为亲自调研或指导过的案例;好在黄建海、秦九歌两位解读者能积极配合工作,并给予我充分的修改权;好在有众多领导、好友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众多家长、朋友的期待和鼓励,才使我有了无穷的动力,成功翻越这“四座大山”,顺利完成创作任务。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黄建海、秦九歌两位合作者的辛勤工作,特别是黄建海先生对完善本书结构做出的贡献;特别感谢我曾经的领导和兄长唐海海、林建宏的指导和教诲;特别感谢深圳市教育局范坤副书记、赵立副局长、赖群阳副巡视员,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刘根平局长等领导的关心和鼓励;特别感谢《中国教育报》翟博社长、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主任、全国校长会徐启建理事长、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王珺主编、广东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刘晓明理事长、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王水发局长、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李志利局长、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常务副院长李臣之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徐平利教授、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鲁江校长、深圳科学高中尚强校长、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综合与发展处周仕清处长、《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庄树雄、《南方教育时报》黄浩执行主编等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感谢毕成艳、郭永新、闫永昌、侯晓平、王秋英、李禾田、郝智源、江涛、赵伟、杨璋等好友的热情帮助;特别感谢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各位领导、南山区各位兄弟学校校长、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各位同事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深圳校友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张洁慧老师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 需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本书的付梓出版。 房超平 2017年2月6日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