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科洛迪著的《木偶奇遇记(附英文版)》意欲揭示的道理并不复杂,它倚借一个木偶有形象不过是为了向我们演绎一个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问题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并非是一个人生来就可以明白的。否则,匹诺曹也就无需煞费周折才得以完成了这一历程了。
《木偶奇遇记(附英文版)》一书不仅教育孩子们如何为人,还通过隐喻和影射,对十九世纪意大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落后和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如贫富间的差距、劳动人民的贫穷、饥饿和绝望,司法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虚伪等等。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意大利哲学家贝内戴托就曾评论说:“用来雕刻匹诺曹的那块木头,实际上就是人类本身。”
老人盖比特做了一个会说话的小木偶——匹诺曹,并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他卖掉上衣,供儿子上学。可是皮诺曹一心贪玩,一次又一次地逃走,被引诱到其他地方,经历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卡洛·科洛迪著的《木偶奇遇记(附英文版)》是世界上最好的木偶剧。我们同情小木偶的处境和受到的惩罚,为此叹息;我们也会因为他的恶作剧发笑,有时候甚至不禁发出感慨:“为什么?为什么匹诺曹和我们这么像呢?”
第一章 一块会哭会笑的木头
很久很久以前,在安东尼奥师傅的店里,有一块木头。这位师傅是位老木匠,大家都叫他樱桃师傅……
樱桃师傅一看到这块木头就高兴得两眼发亮,他满意地搓着手,轻轻地说:
“这块木头来得真是时候,用来做桌腿真是再好不过了。”说完,他就拿起一把锋利的斧头,准备削掉木头上的树皮和一些粗糙的凸起。但是,他刚要动手干活时突然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哀求着:“不要用力打我!”
他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四处张望,想要找到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但是他什么也没发现。长椅下、橱柜里、木屑堆里,哪儿都没有人。他甚至打开了店门,瞟了瞟街上,也没有人!那么会是谁呢?
老木匠边笑边用手挠了挠假发,心想:“这一定是我的幻觉,还是继续干活吧。”
他重新拿起了斧头,狠狠地砍在了那块木头上。
“哎哟!哎哟!你弄疼我了!”那个小小的声音又痛苦地大喊起来。
这一次,樱桃师傅吓坏了,他害怕地瞪着眼睛,嘴巴也张得大大的,舌头都要伸到下巴那儿了,活像喷泉上刻着的雕像。好一阵子,他才回过神,结结巴巴地说:
“那个声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块木头有可能会像个孩子一样哭喊吗?我实在没法相信。因为这块木头没什么特别,和其他木头一样,丢到炉子里也就能煮熟一锅豆子。怎么可能呢?有人能够藏在里面吗?要是有什么人藏在里面,那就更糟了!我得救他出来。”
说着他就抓起那块可怜的木头,毫不留情地往墙壁上砸去。
然后他停下来,想要看看那个细小的哭喊声有没有再响起。他静静地等了两分钟,什么也没听到。五分钟之后,也没有声音。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声音。
樱桃师傅勉强笑了笑,推了推自己的假发,说:“我知道了,那个喊着‘哎哟哎哟’的声音一定只是我的想象。我还是继续干活吧。”
他放下斧头,拿起刨子,准备刨一刨这块木头。正当他上下挪动刨子的时候,他再一次听到了那个小小的声音笑着说:
“够了够了!我好痒!”
这下,樱桃师傅就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吓得坐倒在地上。
他的脸色全变了,害怕得脸都绿了,连鼻尖儿都不像以前一样红红的了。
第二章樱桃师傅和他的朋友盖比特
正在这时候,有人敲门。
老木匠没有力气站起来,他只好说:“请进!” 一个充满活力的小老头很快走了进来。他叫盖比特,但是当邻里的男孩子故意要激怒他的时候,他们就会叫他“布丁”,因为他黄黄的假发像极了用印度玉米做的布丁。
盖比特是一个很暴躁的人。谁敢叫他“布丁”,就会遭殃啦。因为盖比特一旦生起气来,谁也劝不住!
盖比特一进来就和老木匠打招呼:“你好呀,安东尼奥。你在地上干什么呢?”
“我在教蚂蚁们背字母表呢。”樱桃师傅和他开玩笑。
“希望这对你有好处。”
“你怎么来了?”樱桃师傅问他的朋友。
“说实话,我过来想请你帮个忙。”
“什么忙?”老木匠说着站起身来。
“我今早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说来听听。”
P1-3
世界各地的孩子最爱的游戏莫过于“过家家”。男孩子只要带上玩具士兵,女孩子只要带上洋娃娃就可以玩这个游戏。“过家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想象。男孩子想象着自己是一位勇猛的船长,带领着士兵们加入激动人心的演习;女孩子则想象着自己是一个贤惠的小妈妈,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长大以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游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他们制作木偶或卡片人,像人一样移动他们,来逗乐老人和孩子。这个游戏非常受欢迎,很快罗马人也开始玩这个游戏,之后意大利、法国、英国也都制作了小木偶,只不过他们管这叫牵线木偶。
莎士比亚和其他著名的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到过这种娱乐方式。歌德正是因为同名的木偶剧在一代又一代德国人中十分流行,才创作了《浮士德》。而奥芬巴赫的作品《霍夫曼的故事》也同样来源于木偶剧。
意大利的木偶剧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极致的审美享受。英国流传最广的木偶剧就是《潘趣和朱迪》,人们都难以忘记他们可爱的孩子,无论他们出现在哪里,人们都会报以激动的尖叫。
《匹诺曹》无疑是最好的木偶剧。我们会同情他的处境和受到的惩罚,为此叹息;我们也会因为他的恶作剧发笑,有时候甚至会发出感慨:为什么?为什么匹诺曹和我们这么像呢?
作者洛伦齐尼(1826-1890年),或者叫科洛迪(他更喜欢被叫作科洛迪,这得名于他的家乡)一生致力于写作和教育,他认为通过木偶剧来实施教育是一种愉悦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