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森编的这本《弟子规声律启蒙》就是《弟子规》(李毓秀著)、《声律启蒙》(车万育著)这两部蒙学的无障碍阅读本。
《弟子规》、《声律启蒙》全文浅显易懂,文风朴实,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当时的社会伦理,所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书中的内容并不高深,而是非常人性化,非常实用,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又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生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声律启蒙》,车万育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李晨森编的这本《弟子规声律启蒙》就是上述两部蒙学的无障碍阅读本,名师点评,精心批注,延伸理解阅读。
故事
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梅之涣的读书人,有一次,他来到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凭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时,看见墓前不少自命不凡的人写满了诗句。他想,李白本是一位大诗人,竟有人在他的墓前胡乱题诗,实在太不自量力了。于是他就写了下面一首绝句,讥讽这种现象: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采石,系指采石矶这个地方。鲁班,春秋时候鲁国人,又叫鲁般,姓公输名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有极高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被尊为木工行业的祖师。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坟墓,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多少年来,好多人都到这里来题一首诗,这不就像在鲁班门前卖弄大斧一样,是不自量力啊!明朝杨循古《蓬轩别记》又记载,传说有个文人,他来到李白墓前,看到很多拙劣的诗,为了倾吐他胸中的不满之情,便题了一首嘲笑那些人的诗:“采石江边一手不土,李白之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后来人们把“鲁班门前弄大斧”缩成“班门弄斧”,用来嘲弄那些不自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的学识浅薄,技能不如别人,勉励自己不要太过炫耀,应该谦虚。
乐羊妻断织
东汉时,有一个叫乐羊的文人外出求学,没有完成学业就回家了。到家时,他的妻子正在织布,看到他回来,就拿起一把剪子走到织布机旁,说道:“这些丝绢都是一根丝一根丝织出来的,现在如果将它剪断,就会前功尽弃。”乐羊明白了她的意思,立即返回继续求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熊对虎,象对犀①,霹雳对虹霓。
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
萧史凤②,宋宗鸡③,远近对高低。
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
杨柳和烟彭泽县④,桃花流水武陵溪⑤。
公子追欢,闲骤玉骢⑥游绮陌;
佳人倦绣,闷欹珊枕⑦掩香闺。
译文
熊和虎相对,大象和犀牛相对,雷声和虹霞相对。杜鹃和孔雀相对。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为他俩筑凤凰台供其居住。一天晚上,他俩在凤凰台上吹箫,忽然引来了很多凤凰,他俩也成仙飞去。相传晋朝人宋处宗有一鸡,能与人语,鸡和宋处宗谈玄,使宋处宗大受启发。远近和高低相对。冰冷的寒水连鱼也不会跳跃,林子茂密群鸟到处栖息。晋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喜欢种植柳树,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载一武陵人沿溪前行,觅得一桃花源的故事。男子喜欢追逐韵事,骑着良马在各条路间闲逛;美人倦怠了绣锦,闷闷地倚着珊垫,轻掩闺阁槛。
故事
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长得十分漂亮,犹如仙女般,又爱好音乐,长于吹笙。穆公非常疼爱她,总想给她选个如意的女婿。
有一天夜里,弄玉梦见一个美貌男子骑着彩凤、吹着玉箫,来到她绣楼前的阳台上。他对弄玉说:“我是华山上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与你配成夫妻,时间就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说着,他拿起身边的玉箫吹了起来,音调美极了,弄玉听得如醉如痴。第二天,弄玉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穆公。穆公立即派人到华山去找那个骑凤吹箫人。结果找到了,此人名叫萧史,派去的人把萧史带回去见穆公。穆公见他是个美男子,便叫他吹箫。萧史吹的是来凤之曲,乐曲美妙无比。穆公听了,非常高兴,弄玉也为此陶醉。这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弄玉和萧史便成了亲。婚后他们常常笙箫合奏,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半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弄玉和萧史在月光下吹奏乐曲,忽见一条赤龙从空而降,停在了阳台的左边;又见彩凤飞来,停在了阳台的右边。这时,萧史对弄玉说:“我本是天上的神仙,因和你素有姻缘,故特借箫声和你相配。但我不应久留人间,必须回天宫去。”于是,他俩便去向穆公辞行。告别穆公之后,萧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彩凤,双双腾空而去。因穆公的女婿是乘龙去的,所以后来人们把别人的好女婿称为“乘龙佳婿”;又因吹箫引来了凤,故又把男子结婚称为“吹箫引凤”,作为祝贺男子娶妻之词。
P125-127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50~1729),字子潜,号呆三,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曾捐钱获得县丞一职,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二年(1663),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1664)三甲八十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给事中,转兵科掌印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拒请谒,发积弊,当路严惮之”。性刚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
车万育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历代君臣交儆录》等。
内容提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它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语言特色
《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规范的启蒙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精短易懂
《弟子规》,因三字一句的简凝而出名,常用的字出现频率高,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降低了读者掌握本书的难度,方便记忆。 二、节奏感强
《弟子规》的三字“短”句,迄今为止,已知的终篇采用三字短句的名篇仅有《三字经》,而《弟子规》则是对《三字经》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是三个字,属于奇数,节奏自然、和谐、明快。《弟子规》中的三字一句,给读者以清新明快之感。
三、结构严谨
《弟子规》全篇共分为七部分,分别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每一部分都各有其礼节教育的描述,内容系统,不逾矩,层次清晰,降低了读者学习的难度。
文中运用典型的正反式对比。“应”“勿”“必”“则”通过字意的意境来教导大家礼节。
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弟子规》中采用比喻、对偶、对比、反复、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易懂。
作品影响
《弟子规》对后世影响颇大,对于提升文化修养的人最需要读的是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领导者特别谈到:“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各级人士均应该读读《弟子规》。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弟子规》适合所有学校,各个年龄段的人诵读。它已被国内外许多幼儿园、小学甚至大学选为必读书,颇受好评。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