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军大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关河五十州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九二七,将星云集。

朱德41岁,南昌起义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濒临瓦解之际挺身而出,率领余部转战闽粤赣湘。

刘伯承35岁,南昌起义军参谋团参谋长。

贺龙31岁,南昌起义第二十军军长,投身起义时还未成为中共党员。

叶挺31岁,南昌起义第十一军军长,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工农红军总司令。

叶剑英30岁,南昌起义时潜伏于敌营高层,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

聂荣臻28岁,南昌起义第十一军党代表,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

强敌环伺,落日孤城,存亡在此一战!关河五十州著的《建军大业》,参考79种文献资料,还原301位真实人物、70多场战事,带你重回炮火嘶吼的历史现场。

内容推荐

《正面抗日战场》《一寸河山一寸血》作者关河五十州著的《建军大业》一书还原真实的建军大业。

1927年,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之际,同一战壕内的国共两大阵营间却杀机四伏。在北伐后方,四月至五月,广西、上海、广州、湖南先后爆发屠杀共产党的血腥事变;在北伐前线,七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军事上双双陷入孤立。

各方势力环伺之下,八月一日,中共秘密发动南昌起义,一举成功。

然而,夺取南昌城几乎是这支起义军最后的顺境:南昌四面平原,无险可守,地处水陆要冲,随时面临敌军的四面合围。起义军果断突围,寻求前往潮汕地区建立根据地。在无后方、无补给的绝境下,起义军一路苦战,经会昌战役、汀江漂流、汤坑战役,至十月初流沙之战后,叶挺、贺龙所部起义军主力已濒临瓦解。危难之际,朱德挺身而出,率领起义军余部转战闽粤赣湘边区,于第二年四月与毛泽东所部顺利会师井冈山。

目录

第一章 力量大似天

第二章 永远不能忘记的地方

第三章 敌人打进来了

第四章 开辟自己的路

第五章 当年烽炬传千里

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七章 要做失败的英雄

第八章 被惊醒的巨兽

第九章 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十章 漫山遍野通通明

试读章节

革命家

那个时代的人们之所以常常爱把赵世炎拿来和周恩来比,当然是因为两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的情商和智商都相当高,聂荣臻回忆旅欧时期的赵世炎,说:“接触过他(指赵世炎)的,不管男女老幼都同他合得来。”

人的性格脾气千差万别,但不管哪一种类型,只要跟赵世炎打过交道的,都能和他成为朋友,甚至你只要和他接触过一次,赵世炎就能在你心目中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象。

赵世炎在北方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位同志前去找他。双方之前从未谋面,然而令这位同志意想不到的是,当晚一开始的气氛竟然就像老熟人重聚一样。

在聊家常一般地问过对方的情况后,赵世炎说:“革命是伟大的事业,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艰苦,需要奋斗……”

当晚赵世炎的话并不多,可是却已深深地打动了谈话者,让他坚定地相信赵世炎“是为革命而生,也会为革命而死”。

赵世炎身为中共北方区领导人,却从不仗势压人,对部下、同事交代工作和解释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解说,有时即便他已经做了决定,还是会拍拍接受任务者的肩膀,用亲热的口吻问道:“老弟,你看如伺?”

在平时的工作中,赵世炎对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极其周到,毫不马虎,常说的一句话是:“有时候小问题和大问题同样重要。”

有一次他到沪西开会,会后与沪西区工会负责人陈钧同行。陈钧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一般人不会注意这样的细节,但赵世炎注意到了,他马上让陈钧把报纸收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容易暴露身份,普通的市民是不会这样关心时事的”。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所养成的习惯。为了适应危机四伏的秘密工作环境,赵世炎要经常变换自己的装束,他有时身穿褐色学生装或长袍马褂,拿一根手杖,脖子上还围一条白绸围巾,装扮得和普通学生无异,但有时又穿得西装革履,很像一个刚刚出洋归来的留学生。

赵世炎行动机敏有急智。地下党称敌人的暗探为“泥巴”,最初大家对甩“泥巴”都缺乏经验,赵世炎在这方面则是个高手。他和大家一起开会,散会后总是笑着说:“我先走,把‘泥巴’带走,免得麻烦你们。”

赵世炎还是个“工作狂”式革命家,除去工作,没有别的任何爱好,尤其工作繁忙时,他的脑子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几乎是不停歇的。

赵世炎一天里的睡眠时间很少,但差不多一睡下就滔滔不绝地说梦话,不是做政治报告,就是辩论问题。某日,他白天做了一个报告,有人听后提出了不同意见,赵世炎记在心里,晚上说梦话时又重新做了一个报告,并且在报告中对不同意见做出了回应。

众人见状都很感动,第二天便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晚上的报告比白天好!”

江浙区委的工作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按照一位当事人提供的说法,中共在上海的工作曾经非常薄弱,几任领导都因能力不足或被降级或自动离职。直到罗亦农从北方调来上海,上海的工作才走上正轨,其后随着赵世炎来沪并出任区委组织部长,上海的工作变得更加有声有色,逐渐步入了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P2-3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