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碧血丹心之南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康敏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蒙古骑兵横扫世界

大宋帝国与狼共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岳飞这首《满江红》词,壮怀激烈,干百年来是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诗篇。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励了中华民族的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岳飞的忠贞爱国之心,凛凛之浩然正气光照千秋。然而,岳将军未及头白,金人使出奸计,使宋室自坏长城,“莫须有”的千古冤狱,令闻者发指,风波亭岳飞父子被害。有种观点说,风波亭就是南宋灭亡的前奏曲,的确是有理可循的。

话说流传千古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是中国青少年启蒙教育的必修课,在每个青少年儿童的心里都种植下一颗小小的爱国主义幼苗,随着年龄的增长,必将长成参天的大树。

这天,岳母在祖宗的牌位前焚香点烛后语重心长地对岳飞说:“飞儿,我看你为了国家忠心耿耿,宁愿贫困也不贪图钱财,心里非常高兴。今天我要面对列祖列宗,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为的是要让你永远铭记于心,永远做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岳飞被母亲的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马上脱去上衣,岳母含着眼泪,在岳飞的背上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接着,她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地刺字,刺完又在字上涂上墨汁。这样,字就永远都不会褪色了。

岳飞受命统制后,在军营里挑选了800名勇士,作为先行军迎战金国皇四子金兀术的部队。金兀术和军师哈迷蚩摆出两个“金龙绞尾阵”,犹如一把剪刀,一层层围拢而来。金兀术妄想岳飞来破阵时,金兵可以将他团团围住,这样就可以活捉岳飞了。可他万万没想到,岳飞自幼熟读兵书,对“金龙绞尾阵”了如指掌。岳飞从中间杀入,举起沥泉枪轻轻一拨,就把金兀术震得两臂酸麻,金兀术见打不过岳飞,只好掉转马头逃走。金兵见金兀术在前面,左右两龙不敢合拢,于是,整个“金龙绞尾阵”变得首尾难顾,一片混乱。宋军趁势厮杀,直杀得金兵连连败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金兀术无奈,只得仓皇而逃。金兀术逃到野牛岭,看看剩下的几千人,心里无比难过。他流着泪对军师哈迷蚩说:“我的20万人马,被岳飞杀得只剩下三四千人,我实在没脸再见父王了。”说完就要拔剑自尽。哈迷蚩一把拉住金兀术说:“狼主何必轻生呢?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况且,我们现在还有一个人可以用呀!”“我们还有什么大将可以打败岳飞呢?”金兀蚩十分失落地说。“狼主,虽然我们没有大将可以打败岳飞,但我们可利用宋朝的丞相秦桧,让他来帮我们除掉岳飞呀!”金兀术听后大喜,连忙让哈迷蚩乔装打扮一番,混入临安找到秦桧夫妇。见到秦桧夫妇,哈迷蚩先献上金银珠宝,暗中递上了蜡丸密信。秦桧读完信后,知道金兀术要他谋害岳飞。于是,在朝廷上,秦桧极力反对乘胜北伐:“如果把徽、钦二帝迎回来,陛下您又何以自立呢?”这话真是说到高宗心坎上了。于是,高宗下令岳飞暂驻朱仙镇,不可轻举妄动。秦桧呢,则暗中扣住粮草不发,自己前往金国议和。不久,岳飞父子被害于风波亭。因此,大宋不仅失去了一个雪“靖康之耻”的机会,也为最终的覆灭埋下了祸端。

“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什么耻?现在的青少年对此几乎都十分陌生了。而在中国历史上,“靖康耻”却像是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

北宋时期,文化精致,经济繁荣,外患却频繁。当时,文坛有多热闹,“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家分”,北宋时的开封,相当于现在的美国的曼哈顿、法国的香榭丽舍。老祖宗们在里面夜夜欢歌,逍遥快活得很啦。相比之下,当时的英格兰还处于割据状态,法国刚刚建立,俄罗斯刚刚信仰东正教。宋朝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在这个繁华之外,却另有一个外在的格局。自打秦始皇起,中原政权一直处于与游牧文化激烈的争夺中,北宋时期尤甚。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南有吐蕃,北方后来又有女真族建立的金。中原大地一直处在这种“国际”大格局下,血火交融。两汉时期,汉政权先是通过和亲政策积蓄实力,汉武帝突然大张挞伐,终于冲开血路,成就大汉的荣光;而北宋只能苟且偷安,饱受欺凌。这是为什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初颇有雄心,南征北战,打得一块好江山。自幽州之战后,赵宋王朝开始对自己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最终导致北宋止步于幽燕之地。纵观整个宋朝,战略目标非常狭窄,缺乏全局观,于是,这就注定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宿命。

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更是将汉族的尚武精神连根拔起,从此文武分途,才智杰出之士竞相弃武学文,结果再也出不了像汉代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杰出将才。对于人类群体来说,为了土地、资源、水源、财富、人口而争斗,乃至征伐,有史以来不绝于书。回首历史,的确是要符合丛林法则,以实力讲话的。当一个国家强盛之气不再的时候,离灭亡之途也就不远了。

P3-5

目录

上部: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一章 蒙古骑兵横扫世界 大宋帝国与狼共舞

 第二章 同族兄弟同窗启蒙 天造奇才分道扬镳

 第三章 蒙哥大汗命丧合州 忽必烈尴尬登汗位

 第四章 铁血丹心射雕英雄 襄阳血战永载史册

 第五章 “蟋蟀宰相”全军覆没 木棉亭里命断黄泉

 第六章 元军压境临安受困 敌营怒斥背信弃义

 第七章 崖山海战江山前夜 十万军民蹈海赴义

 第八章 太皇太后暗中筹措 大义昭仪壁上题词

 第九章 为谁守城为谁而死 有泪无言宋词留辉

 第十章 金台精舍群英聚义 诵经读书密谋抗元

下部:生当人杰死亦雄

 第十一章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十二章 勒功奇石张弘范 不是胡儿是汉儿

 第十三章 锄奸队紧觅猎物 报仇雪恨慰英灵

 第十四章 谁道岭南蛮荒地 大赤坎村风情浓

 第十五章 风雨楼上风满楼 化着貂蝉随风去

 第十六章 公主坟里无公主 茶香氤氳漫岭南

 第十七章 粤音袅袅绕梁转 渡海涛涛去琉球

 第十八章 中华文明入乡琉球 落叶归根拜谒寻墓

 第十九章 传统节日先国后家 黄杨金山香江回首

 第二十章 踏波远征鞭长莫及 南中国海壮志未酬

序言

公元1279年,在蒙古军队统帅张弘范的率领下,蒙军在广东崖山击败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两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清晨,崖门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后战败。右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太傅张世杰掩护杨太后突围至海上,杨太后闻听小皇帝已跳海,只用世上普通母亲的惨痛呼唤:“儿呀!娘随你去了!”即跳海逐儿而去。张世杰还欲重整河山,整理残兵逃至一小岛,但不幸遇台风溺水而亡。大宋的十万军民不愿意做亡国奴,也紧随蹈海殉国,海上漂浮的十几万具尸体的人问惨剧让蒙古兵都掩面而泣。

作者因女儿在珠海斗门人民医院工作,在珠海斗门生活了十年,无意中触碰到南宋这段历史的伤痕。从2003年开始,作者访遍珠江流域崖门海战遗迹,当行走在南宋王朝最后一曲悲歌的所在地,亲眼看到珠江流域至今还氤氲着的一种家国之悲、慷慨之气,以至每到一处,触景生情,不由得泪洒珠江。

从2003年开始执笔写本书至今已有14年了,真是:漫言南宋伤痕重,更有情操耀中华。生当人杰死亦雄,十年辛苦非寻常。

本书全方位、全新解读南宋覆亡前后的大事件,透视历史重要人物准确、深邃,新意迭出。本书极力讴歌珠江人民为南宋覆亡承担的巨大的历史责任及深永的心理伤痕,以及南宋遗民将中原文化包括建筑、园林、饮食、民俗、茶文化等带到岭南,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在蒙古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隐忍生存为保存和延续汉民族文化和传统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当我行走在这南宋王朝最后一曲悲歌的所在地,含泪写下了《崖山之痛》《崖山之殇》两首诗,为那不屈的王朝再掬一把热泪。这两首诗于2015年5月在“中华诗词论坛”上发表。

“七彩云南”版主陈绍余先生点评:“世事沧桑,一段屈辱的历史,读之令人一叹。”

《崖山之痛》

近闻日本右翼“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言论,本人用几年来遍访崖山各地的历史遗迹及亲身经历痛斥日本右翼之荒谬言论。

南海波涛连天涌,崖山野营无城郭。

宋军拒敌近咫尺,海上血战鼙鼓擂。

弘范本是一汉儿,助元灭宋反骁勇。

战士军前半生死,杀声三时欲破天。

血色苍茫不忍睹,拒降跳海不迟疑。

八岁皇帝秀夫背,波涛掩面不回头。

江山易主悲人寰,堂堂剑气照千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珠江流域多赵姓,皇室后裔隐巷陌。  斗门赵氏有祠堂,先帝画像齐供奉。

皇帝生母杨氏墓,蚝壳修砌敬重深。

落难皇子隐僧庐,金门寺倚黄杨峰。

伶仃洋上淇澳岛,隔海宋皇墓缥缈。

崖门遗迹何其多,化着杜鹃带血归。

芳魂应逐凌波梦,乾坤代代出英雄。

《崖山之殇》

《崖山之殇》是含泪而作。在写作之时,十年前在崖门各地访古探幽之情景历历在目。提到崖山宋元大海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元军统帅张弘范。

元代名将张弘范,文武兼才字仲畴。

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陷崖门山。

古时圣贤皆寂寞,唯有弘范留其名。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杀同族。

铁蹄滚滚一扫平,元兵逼至崖门营。

天苍苍,野茫茫,皇室妇孺哀嚎啼。

车辚辚,马萧萧,将士身先决死战。

海上厮杀宋兵稀,血雨纷纷染波碧。

江山易主无可挽,拒降蹈海莫犹疑。

八岁皇帝秀夫背,纵身一跃南宋灭。

弘范题诗留崖山,千秋功罪盖棺定。

独上高楼连天去,乱山无数隔阴阳。

信断梅花惆怅处,野鸦烟树斜阳残。

诗心一点是否悔?残宵犹记梦依稀。

故国烟云相望冷,金箔玉匣独自怜。

蓬山此去无归路,歪诗粤人愤铲平。

崖山宋元大海战之后,张弘范得意洋洋地在崖山立碑,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后被粤人愤而铲平,换上“宋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石碑,足见千秋功过自在人们心中。

看一眼崖山,写一笔崖山,轻轻回望,还能触摸历史的余温。不为亡魂哭灵,不为历史悲哀,只为当今的中国人,心中多一点忧患,少一点安逸!

内容推荐

王康敏著的《碧血丹心之南宋》是一部沉郁苍凉、慷慨悲壮的小说,呈现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南宋在江山易主,朝廷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南宋人民在亲历亡国之痛后,心灵遭受难以医治的创伤。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及曲折起伏的爱恨情仇。从而揭示了人类对变化无常的人世盛衰和宗社沉沦面前的惶惑及深永哀伤,渴望把握必然的强烈意愿。

本书通过描写南宋末期“崖山大海战”,对海战的因由、经过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并有意识地穿插了几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使人们为之慨叹不已。

编辑推荐

王康敏著的《碧血丹心之南宋》全方位、全新解读南宋覆亡前后的大事件,透视历史重要人物准确、深邃,新意迭出。本书极力讴歌珠江人民为南宋覆亡承担的巨大的历史责任及深永的心理伤痕,以及南宋遗民将中原文化包括建筑、园林、饮食、民俗、茶文化等带到岭南,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在蒙古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隐忍生存为保存和延续汉民族文化和传统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