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工匠精神(员工核心价值的锻造与升华传承创新版)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崔学良//何仁平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企业不乏自己的“工匠精神”,缺乏的是传承与创新工匠精神的土壤。

崔学良、何仁平著的《工匠精神(员工核心价值的锻造与升华传承创新版)》紧扣“工匠精神”主题,详细阐释了新时代企业员工需要的新工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激情进取、拼搏创新、自信自强、诚实守信、严谨踏实、实事求是……以德胜洋楼、张小泉、圣象地板等中国老字号品牌为案例链接,致力于让企业员工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将锻造匠心作为企业一项永恒不变的追求。

内容推荐

2016年“工匠精神”初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企业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而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崔学良、何仁平著的《工匠精神(员工核心价值的锻造与升华传承创新版)》这是一部深入阐述工匠精神的作品。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成为年轻人口中热词的今天,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创新”的渴望。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本书从古往今来的能工巧匠入手,向我们阐述了何为工匠精神,何为精益求精的匠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用工匠精神来要求自我、锻造自我,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从而让生活多一点精进,少一点敷衍。

目录

第1章 匠心之筑唯有热爱不可辜负

 稻盛和夫:“迷恋”的情怀

 野心不能成就你的,热爱可以

 工匠精神,不为利益的敬业

 在工作中找寻人生的乐趣

 奇迹之初都是一颗热忱的心

 为自己而做,一切都值得

 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打磨

 带着全身心的爱投入工作

第2章 匠心之本一生专注一件事

 汉斯·韦格纳:只想做好一把椅子

 一人一技,一技一生

 大国工匠的敬业精神

 一朝开始,永不止步

 干一行,精通一行

 分心会带来失败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做正确的事

 带着思想去工作

第3章 匠心之细步步精心,步步为赢

 苏州玉雕师俞艇:慢工出细活

 万事之始,事无巨细

 苛求细节的完美

 稳做事,不急躁

 成败都在细节处

 慢一点,稳一点

 留心小事的哲学

 1%的错误也不能忽略

 越简单,越精心

 延伸阅读张小泉剪刀:良钢精作,创艺生活

第4章 匠心之魂 极美的追求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没人知道顶峰在哪

 工匠的世界没有“凑合”

 务求完美是一种态度

 不断追求手艺的进步

 投机取巧不可取

 用心做,不糊弄

 居安思危,追求卓越

 优秀不够,要无可替代

 延伸阅读德胜洋楼:我们都是工匠

第5章 匠心之境生命因逼仄而宽广

 秋山利辉:一流的心性,一流的工匠

 不疾不徐,潜心苦练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性

 从沙子到珍珠的距离

 摒弃一切干扰与杂念

 决不随波逐流

 心性淡泊,方以致远

 沉淀浮躁,沉淀自己

 延伸阅读圣象地板:让工匠精神在每一块地板上闪光

第6章 匠心之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原一平:永远不服输

 接受磨砺,接受雕琢

 用时间去积攒力量

 一份笃定的钟情

 既值得做,就要做好

 坚信所做之事的价值

 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7章 匠心之魄一份倔强的坚持

 乔布斯:偏执狂改变世界

 有始有终地去做一件事

 有了坚持,跬步亦能至千里

 比别人多走一步

 坚持胜过一切

 恪守原则是一种境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一个”是胜者

 再试一次的勇气,

第8章 匠心之韵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齐白石:一生为“匠”

 像工匠一样心存敬畏

 没有一种优秀不需努力

 永不停歇的工匠之路

 多用心,杜绝懒散

 成功离不开时间管理

 无人监督,认真不减

 努力不是重复与蛮干

 手要勤快,脑子要灵光

后记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工匠

试读章节

稻盛和夫:“迷恋”的情怀

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对于一个日本工作者而言,“职人(日本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是再高不过的赞誉了。唯有在行业内十分专注、出类拔萃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称谓。此职人即我们所说的工匠。

创建了多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就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从未标榜过自己的成就,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身份,他说:“企业家要像工匠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简单的一句话,却显露出了非凡的态度。在稻盛和夫的眼睛里,工作是有生命和灵性的。我们应当去审视它,理解它,倾听它,热爱它。

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当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这种情结,被称为“燃性”。

稻盛和夫曾这样解释“燃烧的斗魂”——“燃性”,是指对事物的热情。自燃性的人是指先对事物开始采取行动,将其活力和能量分给周围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或其他已活跃起来的人的影响,能够活跃起来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能从周围受到影响,但也不为所动,反而打击周围人热情或意愿的人。

要具备“燃烧的斗魂”,内心一定要对所做的事热爱,甚至是迷恋。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疲不倦。

现代企业的很多年轻员工,却尚未做到这一点,原因就是对工作本身没有喜爱之情,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浮躁多变。然而,对此他们也给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解释:“我所做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提不起兴趣。”

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可仔细剖析,却发现它依然是一个不充分的理由。想拥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要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让自己喜欢所做的事。毫无疑问,我们都渴望能够成为前者,但事实证明,在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能靠这份工作维持生计、实现自我价值的概率,少之又少。

在初入社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到后来之所以会有巨大的差别,全在于做事的心态。有的人得过且过、消极怠工、牢骚满腹,在日复一日的消沉中湮灭了原有的才华;有的人却摒弃偏见,付诸努力,在转变心态的过程中,爱上了自己的工作,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

稻盛和夫大学时学的是有机化学,当时最热门的专业,但他心仪的公司并未录用他,无奈之下他才去了松风工业。那是一家生产绝缘瓷瓶、属于无机化学领域的企业。入职后他被分配做新型陶瓷研究,而其他同事全是做企业核心产品的。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没有同事和前辈的指导帮助,独自一个人去研究陶瓷的新材料,稻盛和夫真的提不起什么兴致,很难爱上这份工作。

后来,由于辞职转行都没成功,他不得不留下来。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他试着投入到工作中,就算无法瞬间爱上它,至少能减少一些负面的情绪。多年后,回顾这段心路历程时,稻盛和夫才发现:其实这样的转变就是在为“爱上工作”而努力,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未意识到。

缺乏相关的知识底蕴,稻盛和夫就跑去图书馆找资料;没有复印机,就直接用手抄写重要的内容和文献。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可还是坚持买工作所需的图书。依据这些信息,他开始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补充理论知识,再度投入实验,这就是稻盛和夫当时的工作。在反反复复地琢磨中,他不知不觉被新型陶瓷吸引了。从细碎而复杂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开始想象新型陶瓷的美好前景。

当原本枯燥的研究,被赋予了“也许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钻研”的使命感后,就有了光环,从而在平淡无奇中闪闪发光。稻盛和夫也从最初的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真正地喜欢上了这项研究,最后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P1-3

序言

2015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2016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触颇深。32岁的张冬伟,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焊钢板,能使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严丝合缝;60岁的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能把密封效果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精度;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次品;故宫文物修复青铜组的王有亮、陶瓷组的王五胜、钟表组的王津、书画组的杨泽华……首次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他们执着于各自的热爱与信仰,其专注令人心生敬畏。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甘愿用自身的生命与追求去诠释产品的生命,这份执着于本心,顺信仰而前行的坚定,恰恰就是工匠精神。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中国,改变着世界:木匠鼻祖鲁班、“蔡侯纸”发明者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舁、景德镇瓷器祖师赵慨、造桥匠师李春、棉纺织专家黄道婆、苏绣大师沈寿、内画画师马少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大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底线,而质量就是和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工匠精神,缺少工匠文化,是会带来巨大灾难的。正如战场上的军人,一旦出现纰漏,不会再有什么第二次机会,失去生命和尊严事小,国体崩溃乃至民族蒙难事大——“一个马掌钉葬送一个国家”的故事闻者足戒。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如此水平呢?”厨师回答说,他靠的是精神与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十多年用心解牛的经历,沉淀下来,使得他解牛后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才有可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如今的中国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甚至是缺乏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这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都是非常致命的。尽管中国也有受到世界尊重的工匠型企业家,但泱泱大国,我们所渴求的工匠不怕太多,而嫌太少。要使“中国造”真正一步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的企业就应当携手并肩,将工匠精神彻底融入企业的血脉中,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

古人云:“凡事宜内求,不宜外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不乏张冬伟、顾秋亮、胡双钱、王有亮、王五胜、王津、杨泽华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也不乏王老吉、全聚德、吴裕泰、同仁堂等返璞归真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更不缺圣象、德胜洋楼、华为、格力、美的、小米、乐视等秉承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新锐企业”,然而我们很多人提起工匠精神,言必称“德日”,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贬斥。正如一句经典励志名言所说:“别人看不起你,很不幸;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幸。”

中国工匠精神的回归与复兴,需要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奉上自己的一杯土。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我们已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渴求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后记

什么是工匠?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就是拥有某种精湛工艺的手艺人,如鞋匠、木匠、铁匠等。他们通过双手不断地锤炼、磨砺,追求技艺上的进步,把所有的时光都凝聚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中,有着一种对工艺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精神。

车、马、邮都慢的时代,工匠似乎随处可见。可到了凡事都能秒速解决的互联网时代,人的耐心却也跟着流失了,不愿付诸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慢慢打磨一个物件,不愿细致万分地去做好一件事,不愿花费十几年的功夫去雕琢自己的人生。

放眼望去,生活中依旧不乏各种工匠,可真正独具匠心的手艺人,寥寥无几。换言之,学会一门手艺不是什么难事,真正难的是“心”的历练。工匠的锻造,是伴随着身体的痛苦和疲倦,而内心却平静而享受的i寸程。

你看,德国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里的钟表,到现在依旧正常运转。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同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到了这座钟表,老人顿时就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就是由老人的家族企业供应的。在接受企业的采访时,这位德国商人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世界上制造钟表的企业,做齿轮的手艺人,不计其数。但,每家企业和每个手艺人制造出的东西,都能有上百年的寿命吗?有手艺的劳作者和独具匠心的人,差别就在于此。

工匠易得,匠心难获。

真正的工匠,一定是在某个领域内具备虚心、恒心、细心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有执着的创新精神,能够做到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并非刻意地炫耀,它是锤炼后的淬火,是水到渠成的心态。我们或许不是鞋匠、铁匠,但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锻造一颗纯粹的匠心。

或许,我们不是鞋匠、铁匠,所做的工作与手艺人差别很大,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在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事?记得《寿司之神》中说过:“一旦选定你的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你必须毫无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从日常工作开始,专注于当下,抱着对工作的敬畏,去锻造、去学习。

稻盛和夫说过,工作即修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工匠,锻造、践行“匠心营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可以放下被时间、利益驱赶着的焦躁和疲乏,将温度和情感浓缩进所有的产品中,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工匠,你传承的就是工匠精神。

书评(媒体评论)

小米科技CEO 雷军

“工匠精神”就是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目前中国产品与日本、德国最大的差距是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需要尽快改善产品性能和品质,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而“工匠精神”中,强化设计是关键。

格力电器董事长 董明珠

我们要捍卫中国的工业崛起,让中国的“工匠精神”能够弘扬,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巨晓林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断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