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1910)。火车在株萍铁路上飞驰。
一个孩子坐在脏兮兮的车厢里,他叫袁品高,湖南醴陵姚家坝(今株洲)田心村人,这年15岁,由于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矮。他听人说,与之临近的江西萍乡开了一个大煤矿,叫安源煤矿,是中国最大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一部分,那里的钱多得很,受够了苦难的他与邻居杨五老倌子合计一道去萍乡挖煤。他这是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火车经过的地方,山岭、河流、城镇及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和他的家乡一个模样,农民们顶着毒辣的太阳在农田里劳作,一个个都是衣衫褴褛,居住的绝大多数是茅草屋,都是一样的贫穷。
火车经过萍乡车站停了下来,袁品高爬上厢沿观看。萍乡很是热闹,车站上人来人往,挤挤密密的,有上下车的、搬运东西的、送行的、做工的、提着篮子叫卖的、敲着明杖算八字的、穿着蓝色制服维护秩序的,而尤以挑担的工人为多,工友都穿着一件黑色无袖短衣,背上印着白色“箩脚行”三个字。萍乡箩脚行的数千工友正在搬运煤炭和从外地运进来的大米、百货和南货,以及往来于萍乡办事的旅客行李。运大宗货物时,他们装“叼”,即是运用杠杆定理,树个三脚架,上头横一根木杠,将物资吊在木杠的一头,工人在另一头压下木杠把物资“叼起来”,吨多重的东西不在话下。搬运散装东西有挑的、两人抬的、甚至多人抬的都有。煤炭装运的任务最为繁重,多时一天要运上千吨。运煤工人一个个都是黑不溜秋的,身上湿透了,工人们每挑一担,工头就发给一根筹码,工人下了班拿筹码去公事房兑钱。火车也凑热闹般在这里停留、吐着白气,一声声尖锐的嘶鸣震人心魄,火车开动扎扎的声响显得格外紧迫,整个车站显得紧张而喧嚣。由于是单行线,从湖南开上来的车子要在这里停下来,听从调度指挥,待一趟从安源开来的运煤车开过来以后,才能朝安源驶去。所以,火车在安源三号桥一段开得极慢。
“大家快下车呀,在车站被稽查捉了要挨打的。”同行中有知情的人告诉大家。于是,人们纷纷下车。
原来,这开车的火车司机叫朱少连,湖南衡阳人,1887年3月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后考入了湖北铁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株萍铁路当机车司机。他看不惯路局职员的横行霸道,鱼肉乡民,同情矿丁,因此他在有人上下的地方故意开慢些,方便人们上下车。
三号桥是株萍铁路从萍乡到安源的第三座桥梁,也是最后一座桥。到了三号桥,离安源就不远了,能看见安源的轮廓了。袁品高跟在杨五老倌子背后,杨五老倌子教给他一些出门做客的礼节。原来,这工也不是好做的,安源每日有13000多人上班,还有5000多人在等待工作。如果有人伤了、病了、死了或者歇假去了,他们就顶替上去。而这5000多“劳动后备军”时常威胁着13000多人的饭碗,所以这些劳苦的矿工只有时刻绷紧神经,努力工作,不可出事,_丁作才能保住,才能保住饭碗。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的一面。在管理方面,一方面,安源煤矿采用包工制,雇用了很多包工头,工人全部在工头手上;另一方面,矿上驻有军队镇压工人。矿上有矿警局,建有东、西、南、北四个矿警队,矿警最多时达900人,持有各种枪械数百条。安源矿警局起源于曾国藩的团练,后李鸿章仿效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矿警也沿袭了下来。萍矿矿警队主要是北方人,他们在萍矿没有关系,故办事没掣肘,较认真,对企业忠诚。工人的饭碗是1_头给的,所以为行方便,工人都要向工头送礼。袁品高他们找工作还要求人,所幸的是杨五老倌子的高姓邻居在矿上当师爷。高师爷在紫家冲挑脚处管账,因此他们先去紫家冲。
紫家冲为萍矿的一个分矿,位于安源东南角,距安源还有十几里路,须穿过安源街。他们从三号桥到安源街,途经工厂区。这里工厂连绵,烟囱高耸,吐着黑烟。厂房里一片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浓浓的白气从厂房里吐出来,]二人们就在白气弥漫的丁作间里操作机器。看上去有几分神秘,又有几分害怕,好像人在操纵魔兽一般。忽然一声尖锐的汽笛长鸣,把两人吓了一跳,原来这是叫号,因是用蒸汽的尾气推动汽笛,故又日叫尾子,这是到了上下班时间通知1二人换班的。进班的工人听到叫号声就赶急走,有的甚至跑步,生怕上班晚了点不到名而没事做,路上是撞鼻子的人。只见一个红毛洋人,用拐杖打工人,丁人不敢还手,只抱着头哀求。有一个洋人和洋婆子坐在四轮马车里,嘻嘻哈哈打情骂俏。袁品高看见这些红毛洋人觉得好奇,不觉多看了一眼,“拍”的一包果壳,不偏不倚正砸在他的脸上,洋人、洋婆子哈哈笑着扬长而去。有一辆小车子开了过来,矮矮塌塌的,有四个轮子,屁股后面冒着烟,它“嘀嘀”两声,行人赶急让路。袁品高想,这么矮的车子,这里面的一定是个矮小个子的人,要不就是坐着小孩子。刚好这时车子停了下来,钻出几个人来,却全都高高大大的人,原来这里面是可以坐着的。其中有个40几岁的人,戴一副金丝眼镜,穿着长袍马褂,拿根自由拐杖,很自信地站立着。那几位对随从他俯首帖耳,低头哈腰地说:“李矿长请!”走进了一座颇为豪华的酒店里。不远处南面的山上是大片的樟树林,黑压压地笼盖了东西两座山头,一些漂亮的西洋建筑坐落于香樟林里,显得古雅静谧。
安源位于江西省萍乡县东南6公里,据说安源最高峰武公岭古时有三座庙:脚庵位于武公岭后侧山下,名葛仙庵;中庵位于山腰;顶庵则于山巅。一天,中庵住持梦见菩萨托梦,说这里有万年香火,无万年神位。意思是说,这个庵宇万年有人烧香朝拜,可因乌龙翻身(即开发煤炭),难保万年不损。于是住持决计将三座庵宇迁往离安源60公里的兹山(武公山)。庵宇迁走后,这里的村民希望神灵继续保佑他们“安”定生息,又因兹山的庵宇曾起“源”于此,故将武公岭脚下盆地取名“庵源”。后人觉得庵字难写难认,为图方便和吉利,将“庵”字改为同音“安”字。这就是安源得名的来由。这些当然是袁品高后来才知道的。
安源以产煤著称,据称安源周围煤炭储量有五亿吨之多。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人开采,当时人们叫煤炭为石炭、石涅,主要用于做饭、烤火。到了清代,由于西方商业的渗入,中国渐开近代工业之风,所需煤炭增加,这给萍乡人带来了发财的机会。安源山上遍开商井,安源产生了不少富商。当时萍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混沌初开到如今,珍珠异宝土里存。金银财宝用仓装,乌金出自我萍乡。安源煤炭本不少,近地几省烧不了。”这显示了安源的富庶。直到萍乡煤矿开采,安源的繁复更是今非昔比。
安源是个狭长形山谷盆地,四面环山,其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却居住着8万多人,人口密度之大,在当时的中国十分罕见。安源街道多而密集,长长短短有十几条街。街道狭窄,店铺稠密,大大小小的店面有1500多间,各色货物都有。由于安源的开放性,有世界上最前卫的法国香水、美国香槟、日本火柴、英国呢料、俄罗斯帽子等,还有被欧洲人称之为“绅士运动”的足球、篮球和跑马运动等;有刚刚诞生不久的无声电影;有北京、上海才有的动物园,动物园里圈养着狮子、老虎、狗熊、云豹、长颈鹿、黑白天鹅、火烈鸟等珍稀动物;有非常风行的冰激凌。当然也有我们的“国粹”:娼妓、流氓、帮派、各色会馆以及僧寺和道观。据统计,安源的寺庙、教堂就有24座。总之,安源就像一个仁慈的母亲,把中的西的、土的洋的、粗的细的、俊的丑的、好的坏的一起抱在怀里,把合理的、不合理的都包融在一起,因而凸显了它的紧张、繁华、纷乱、庸俗、实在。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