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人证(精)/博雅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乔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李乔治史的态度总结起来四个字:实事求是。作者认为,欲看清历史真相,须先考据。犹如法官断案,须先考明案情,掌握证据。《历史的人证》一书的二十几篇文章,作者将这一治史态度贯穿始终,避免大题目、大文章,从小处着眼,从前人未注意到的方向入手,分析史料,提出观点,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历史的人证》一书是原《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李乔的论史文集。作者的论史之文,既像随笔又似杂文,而兼治史。作者受鲁迅文史一体的文章影响很深,虽是随笔式的考史论史,但十分注重考据,不是可信可靠的史料绝不采用。本书应能得到很多文史爱好者的青睐,对相关史学研究也有些参考作用。

目录

学魂(代序)

“坑儒”史料考辨——兼谈王立群“修改历史教科书”之议不可取

哭倒长城骂倒秦——从孟姜女故事看中国老百姓眼里的秦始皇

略窥宋金时代的留发不留头

写入青史总断肠

八旗雄兵是怎样没落的——八旗生计问题解析

论明清以来的同乡会馆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论中国历史上的流氓文化

刺青:刻进肌肤的“水浒气”

天国遗恨说洪杨

沈三白师爷生涯考略——《浮生六记》发隐

烈日秋霜——鲁迅与绍兴师爷

燕京乡土入法眼,红尘万丈梦华图——谈《清代北京竹枝词》

历史的人证——文史资料随感录

看《少帅》,说张学良

师法北方之强、燕赵之风

一个卓然特出的杂学家——谈邓云乡和他的著述

考据谈屑

说《易水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探源

“新闻总入《夷坚志》”——故纸堆里觅“新闻”之一

《红楼梦》里的“新闻”——故纸堆里觅“新闻”之二

“冰弦玉轸播新闻”——故纸堆里觅“新闻”之三

一个“贩卖新闻”的人物——故纸堆里觅“新闻”之四

从庙宇的分布看历史

做“中国人”,不做“乡曲人”

“日寇给狼牙山五壮士鞠躬”之说可信

后记

试读章节

洪杨建都天京以前,高举着堂堂正正的造反之旗,干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绩。但建都以后便急速腐化,大过帝王瘾,沉湎于“威福、子女、玉帛”的富贵乡中,终至酿成败亡之局。

天京事变,诸王相煎,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史家公认的。但天京事变根源于政治腐化这一点,许多史家却强调不够。所谓政治腐化,是指洪杨对封建等级制的全面接受和对帝王权位的极度贪欲。早在造反之初,洪秀全就以“龙袍角带”“威风无比”鼓励兵将随自己打江山。一进天京,洪杨马上将“龙袍角带”一套付诸实施。他们制定的那一套封建性的朝仪、服饰、仪卫舆马、称呼礼制,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帝王百官的威风。洪秀全被称为“万岁”,深居宫中,享尽帝王尊贵。杨秀清被称为“九千岁”,也是威风无比。但是,杨秀清并不以“九千岁”为满足,他还想再加上一千岁,也过一把帝王瘾。于是洪杨之间便发生了“岁数之争”,亦即王位之争。在洪秀全看来,天国只能是“朕”一人称“万岁”,你杨秀清岂可称之?于是,杨秀清被诛杀,天京事变也由此酿成。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也是被称为“九千岁”的,但他及“九千”而止,未敢窥视帝位(也许因考虑到自己是“半个女人”),杨秀清却不然,他要再加一千岁,取代洪秀全。如此看来,在称“万岁”这个问题上,魏忠贤也要略逊杨秀清一筹。

洪杨政权在政治腐化的同时,生活上也急速腐化。天京刚刚建立,清军尚虎视眈眈地驻扎在东门外孝陵卫的时候,洪杨就认为此时“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招集工匠造建宫殿札谕》)。于是大肆兴建天朝宫殿和诸王府。建造这些宫殿府邸,动用了大批工匠,日夜劳作,时人有“木工瓦工千万人,营营扰扰晨至昏”的描述(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造宫殿》)。这些宫殿府邸富丽堂皇,被形容为“穷极工巧,骋心悦目”(张德坚《贼情汇纂》)。在婚姻问题上,洪杨及诸王、官员们更是腐化至极。建都天京前,洪秀全已有36个娘娘,建都天京后,猛增至88个。其他诸王和官员们也按照等级享有多个娘娘。鲁迅写过阿Q的造反理想,即“威福、子女、玉帛”之类。洪杨就很像阿Q,造反一成功便先把土谷祠弄舒服,然后金屋藏娇,弄些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吴妈之类的女人来享乐。帝王生活,包括宫殿、嫔妃等等,历来为农民造反领袖所艳羡。但像洪杨这种尚未推翻朝廷,凶悍的清军尚在家门口扎营的情况下,便急不可耐地过上帝王生活的农民领袖,实不多见。我揣测,洪杨很有一点“过了帝王瘾,哪怕赴黄泉”(也就是“过把瘾就死”)的心态,要不怎么连咫尺之遥的敌军也全然不顾,而只管放情享乐呢?

洪杨建立特权制度,享受特权,是靠了神权做保障的。天王需要老百姓献纳女人,太平天国的宣传家便向老百姓讲道理:“天王(洪秀全)为天父第二爱子,救尔世人,尔等俱要报恩。”(谢炳《金陵癸甲纪事略》)怎么报呢?“细思尔等有女,各要贡献天王。”(同上)这就是说,天王是救苦救难的神,他需要女人,你们就要献出。人们都知道,洪杨造反,是以拜上帝教为工具的,但一旦造反取得若干成功,他们便又把此教作为维护特权的工具了。

历代君王都自称天子、龙种,自我神化;“神道设教”(即用神来治人)又是他们通用的统治术。洪杨在这些方面,与他们并无二致。不同的是,洪杨的自我神化翻出了新花样。洪杨不仅搬来了洋神统,说自己是洋神统中的一员大神,还改造了中国的土神统,把自己塑造成了华夏土神。按照太平天国宣传家的说法,洪秀全是太阳,普照万方,杨秀清是圣神风,萧朝贵是雨师,冯云山是云师,韦昌辉是雷师,石达开是电师,世界就是由这诸位尊神统治着的。考察一下诸王自封的这些神明,可以看出,从太阳到电师,统统都是极原始的天象神,而这些天象神,又都是原始农业经济的产物,是远古以来庄稼汉们的敬拜对象。洪杨虽然造了大清的反,但与孙中山的颠覆清王朝全然不同。洪杨是旧式农民的造反。这单从他们的宗教观念中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鲁迅的眼光真是犀利,他论刘项,写阿Q,都抓住了“威福、子女、玉帛”这六个字,实际也就是抓住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周期率”的症结。洪杨之败,实际也就败在这六个字上。洪秀全实际与刘邦一样,也是一看到皇家的阔气,便寻思:“大丈夫当如此也!”杨秀清也如项羽,说是“彼可取而代也!”从刘项到洪杨,虽然相隔了近两千年,但所思所求却并无本质的不同,这就是所谓“周期率”。说到洪杨的揭竿而起,有人谓之“造反”,有人谓之“起义”,也有人谓之“革命”。我觉得称为“起义”最准确。因为这个词既肯定了洪杨造反的正义性,又与那种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经典意义上的社会革命相区别。如果一定要称洪杨的起义是“革命”,那么也只是那种推翻旧朝,建立新朝的革命,即“汤武革命”式的改朝换代。但实际上,洪杨还没有完成改朝换代,就急急地过上了帝王生活,结果迅速败亡了,正所谓“过把瘾就死”。历史的定律就是这样:你非要过一把瘾,也就非死不可。

P115-118

序言

学魂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的国魂中,有民魂、官魂、匪魂,唯有民魂值得发扬。我想,对于中国学人来说,还应该发扬一个魂——学魂。在学人品质中,最高尚、最精粹的东西,便是学魂。崇尚独立,坚持真理,不畏压力,是学魂最重要的表现。

清代思想家颜习斋说:“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学者的使命是探求真理,是真理,则虽然只是一二人的见解,也要坚持,不可更易;不是真理,即便众口一词,铺天盖地,也不去附和。这就叫有学魂。

清代思想家孙奇逢说:“天下事只论有愧无愧,不论有祸无祸。”这种只怕愧,不怕祸的操守和气概,更是有学魂的表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把这些“只论有愧无愧,不论有祸无祸”的史官写进了《正气歌》。

鲁迅先生的独立精神最强,骨头最硬,一生反封建,反奴气,反卑劣的国民性。鲁迅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他的学魂的刚劲和异彩。

陈寅恪先生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这是陈氏学魂的经典自述。晚年的陈先生目盲膑足,却发愤撰著《柳如是别传》,其立意就在表彰和弘扬我中华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颜习斋、孙奇逢、鲁迅、陈寅恪,他们的学魂,是中华民族宝贵学魂的典范。相信这学魂会永远游荡在天地间而不散去,永远感召和教育后来的学人。

后记

1978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原想毕业后搞史学专业,没想到进入北京日报社,成了编辑理论版的报人。因我对新闻和历史皆有兴趣,又深爱鲁迅先生文史一体的精妙文章,遂走上弄杂文随笔兼治杂史的野路子。史学的大题目、热题目,我一向敬而远之,因自料学力不逮,怕写不出像样文章。但治史之心却一直未泯,故时有史论杂考文章发表,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此书除了未收入党史论文,其他重要的论史文章基本都收入了。

古人云,“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给这本文集取名便颇费力。最后想了一个文坛常用的老法子,就是选择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于是就有了《历史的人证》这个书名。书里那篇文章是谈政协所编“文史资料”的价值的,其中说到“文史资料”皆源于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者之手,故可信可靠——这些三亲者的回忆,便正是“历史的人证”。这个文章标题,实际对书里许多篇文章的内容都有一点概括性,故用作书名是可以的。人创造了历史,又为历史作证,书写和考证历史离不开人证。那些史家和文人笔下的各种文献史料,实际都是历史的人证。

编选这本文集的过程中,不时想起我的父亲。他是我最初的历史启蒙老师。我最早读到的历史文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我父亲逐字逐句地讲给我听的。那时,正是文化一片荒漠的动乱年代。《出师表》在我心里种下了爱好历史的种子。感谢我的父亲,现在我把这本小书献给他。

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我这本论史文集。特别感谢刘明清总编辑的信任,感谢对编辑这本书高度负责的王嫒嫒女士。希望这本书能得到文史爱好者的喜欢,对史学研究者也有一点参考作用。

李乔

2016年5月12日写于仄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