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先生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对国家的科技、教育、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编委会编著的《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也收录了来自不同部门、单位的专家、学者撰写的10多篇纪念文章,从多领域、多方面体现了师先生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站得高看得远的战略思维,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师昌绪先生是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远见卓识而又勤奋好学的足迹深深地印在祖国的大地上。
| 书名 | 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师昌绪先生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对国家的科技、教育、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编委会编著的《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也收录了来自不同部门、单位的专家、学者撰写的10多篇纪念文章,从多领域、多方面体现了师先生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站得高看得远的战略思维,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师昌绪先生是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远见卓识而又勤奋好学的足迹深深地印在祖国的大地上。 内容推荐 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编委会编著的《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分退休老同志及多位科学家撰写的回忆文章和照片,用鲜活的事例描绘了师昌绪先生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以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体贴关怀青年人的慈爱心胸。本书内容翔实、感人,可读性强,是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学习和发扬光荣传统、做好本职工作的好教材。 目录 序言 张存浩 我的感言 师昌绪 功勋韬略强华夏师表才情育新星 张存浩 学术创新与科学评论 宋健 关于宋健同志文章的背景说明——师昌绪院士组织开展科学评论的尝试 李克健 高瞻远瞩披荆斩棘——我所了解的师昌绪院士的思维与作风 李克健 发展科学基金的战略措施——制订《项目指南》 于永正计承宜 记“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开创者——师昌绪先生 计承宜于永正 从领导科学基金工作看师老的战略思维 李光临 师老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徐金堃 回忆师昌绪院士对数学学科的支持和贡献 许忠勤 师老对科学基金期刊创办和发展的深思远虑 祖广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刘玺书 师先生对我国材料环境腐蚀网站工作的贡献 王光雍 师昌绪先生关于材料腐蚀与防护学科战略思想的探讨 李晓刚 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师老履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理事长 袁海波 师老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创新实践 祖广安 师昌绪先生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韩雅芳 谋在前瞻惟图国强——师昌绪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关键时期的重大贡献 黄伯云 师老是如何做战略咨询研究的 谢光锋 师先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教育 刘敏 师昌绪院士领导中国生物材料登上世界舞台 张兴栋 师昌绪先生与新世纪的中国碳纤维 李克健 从“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到“苦海有边、回头无岸”——回顾师昌绪先生为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布局之二三事 徐坚 师老与国产碳纤维的航空应用 章怡宁朱珊 纪念师昌绪先生逝世一周年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浮生有如春梦往事并不如烟 郭蕴宜 俯仰两无愧——遥念师昌绪先生 王迎军 继承师老遗志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 陈光威李书乡卢钊钧迟鹭江 师老已经将历史的重任托付在了后辈们肩上 祖广安 师昌绪院士1986年以后工作生活侧影 1. 师先生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 师先生八十、九十寿辰及获奖 3. 师先生与科学家 4. 师先生致力建设科技发展软大环境 5. 师先生领导生物材料、碳纤维和镁业科技发展 6. 师先生的家庭生活 7. 师先生关心年轻人成长 试读章节 他主持这些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并在纳米材料、新结构材料等方面率领大家多有斩获。 “宏观举韬略,微观撰鸿篇” 师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曾多次向国家层面提出科技的宏观韬略。 早在1981年5月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4次学部大会上,师先生就为在我国实现科学基金制度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并在1986年出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见解和思路,并努力为之奋斗。他主持制订了第一批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系列丛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方案,起草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办法”和“实施细则”,倡导设立“数学天元基金”等重要管理文件和制度。此外,他还提出了“鼓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相结合”、“基础研究实行基金制,要重视学科交叉”、“我国科技期刊要从大做到强”等重要的指导方针。 师先生从我国工程科学发展的战略出发,早在1991年就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倡议。1992年,他又与侯祥麟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并且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在筹建中国工程院时,他承担制订工程院组建方案等工作,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副院长。同时师先生又在微观上率领中青年科学家,在材料领域获得了许多著名的成果,撰写了重要的科学论文和著作。他率领年轻的材料科学家主持和编写了《材料科学大辞典》等20多部材料领域的科学著作,为我国材料研究和生产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他还非常重视出版工作,长期担任《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等期刊的主编,大幅度地提升了这些期刊的声望。 “淡泊犹宁静,丹心荐轩辕”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师先生无论身居何位,始终保持着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办事公道、赤胆忠诚的崇高风范,深为社会各界称道。他对组织上给予的任何安排从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而且是放在哪里就在哪里放光。这充分体现了他淡泊宁静的高尚人格,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丹心指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荐轩辕指献给我们的祖国。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与李恒德、张兴钤、陈能宽、梁晓天等科学家一起组织争取回国活动。他们在1953年夏天组织一批中国留学生联名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了他们要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强烈意愿,这在当时的美国是要冒很大危险的。他们还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他废除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并把信发给美国社会各界。他们又自行印发宣传材料,并利用美国的报刊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动员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工作。几十年来,师先生以一片丹心在我国科技界所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远远超越了他对科学基金事业本身的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是师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他在90高龄后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全然不顾年事己高,仍然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我国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和研究中,并且不遗余力地推荐杰出的年轻科学家申报各种奖励和荣誉,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发展把握方向。 回顾师昌绪先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管理6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科学家的光辉典范,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勇于开拓创新的献身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赤胆忠诚的崇高风范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P6-7) 序言 师昌绪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阻力回到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长期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为我国金属材料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师先生1986年调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是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他为科学基金制在中国诞生、发展、壮大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9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师先生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彰;2011年师先生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地出席了中共中央的表彰大会。 本书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分退休老同志撰写的多篇回忆文章和照片,用鲜活的事例描绘了师昌绪先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担任副主任期间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体贴关怀青年人的慈爱心胸。本书内容翔实、感人生动,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可读性,是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学习和发扬光荣传统、做好本职工作的好教材。 师昌绪先生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对国家的科技、教育、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杰出的贡献。本书也收录了来自不同部门、单位的专家、学者撰写的10多篇纪念文章,从多领域、多方面体现了师先生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站得高看得远的战略思维,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师昌绪先生是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远见卓识而又勤奋好学的足迹深深地印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张存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