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跋涉者/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焦祖尧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二十年的漫长岁月,我挨了过来;却经不住杨昭远突然归来,他的冷漠所带给我的沉重一击。

我不信这是他的真实感情。我几次想挣扎着起来给他写信,但总觉得写在纸上的文字,无法倾吐和诉说我对他的等待和思念,更说不清二十年来的生活遭际。我们会有机会尽情畅谈的。啊,那历历在目的往事……

1957年暮秋,我在矿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飞狐岭煤矿,在矿长办公室任技术员。我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坐板凳,到职第三天就要求下井。矿长任斌是个性格绵善很能体贴人的半老头儿(其实当时他才四十多岁,但在二十来岁的人看来,他已是个半老头儿了),他认为井下黑咕隆咚,一个姑娘下井很不方便。我告诉他,在开滦煤矿实习时,我整整在井下待了两个月;我还说,不熟悉井下第一线的生产情况,我这个矿长办公室的技术员是当不好的。任矿长被我纠缠不过,就从台历上扯下一张纸,写了几个字,叫我去找采煤一区区长邵一锋。

我来到采煤一区办公室,见一个青年人正在打电话,他把话筒夹在脖子和肩胛之间,嘴巴对着话筒说话,手却不停地在纸上写着什么。我本想向他打听邵一锋区长,一时却插不进话去。他用大嗓门在喊着:

“……不要大惊小怪好不好?顶板周期来压①还没到,这我知道。反正,今天的任务,要斤两不短往上拿……”

这人面向窗口坐着,并没有发现我走进去。

“顶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一再说过,计划就是命令,这个观念,要用刀子刻在脑子里。找找杨工程师,有事和他商量。我正忙着,没工夫下去……”

这人真有本事,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始终也没有停止写字。我以为他在记录电话的内容,悄悄走到他身后,发现稿纸上端是这样一行标题:“采煤一区反右派斗争初战告捷。”

就在这时候,他转脸发现了我。

不知道我身上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他的眼光里竟流露出惊异和激动,一时仿佛愣住了。

“我找邵一锋区长。”我递过那张纸条。

“我就是。”他接过去匆匆看了一眼,顿时热情起来:“请坐,丁雪君同志!欢迎您到我们区里来指导工作。”

“我想下井看看,学习学习。”我说,“你很忙,我不想打扰,请你安排一下就行。”

“不忙,不忙。”他满面春风地说。我却不知道他所说的“不忙”,是叫我不忙下井,还是说他现在并不很忙。看来,他已暂时忘记了他的“初战告捷”,忙着在给我洗茶杯了。

“请别麻烦!”我站起来制止他的好客,“我不喝水。”

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这种热情显然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出于内心。他掏出钥匙,打开抽屉,取出一个精致的小茶叶桶,倒出一撮喷香的茉莉花茶。

却之不恭,我只好坐下来。这时,我正面打量了一下这位年轻的区长。他大概二十五六岁,狭长的脸上,最突出的是那两条浓黑的微微上翘的眉毛;眉毛下边,两只眼睛不大,却特别精神,闪着机灵而又执着的光,仿怫告诉别人,他想办的事情是一定要办到的;那狭长的鼻梁,高隆的鼻尖,显示出他的自信和抱负不凡;微微上翘的嘴角里,仿佛蓄藏着一种随时都会流露出来的优越感。总之,这张脸第一次给予我的印象,是并不清晰的,说不上好感还是反感。在我走进办公室之前,本以为区长邵一锋该是个五大三粗、满脸胡茬、粗犷豪爽的中年人——煤矿区队长一级的中层干部,大部是工人出身,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井下作业经验。我眼前的邵一锋显然是例外,他的风度、气质,半新工作服里边的雪白衬衣领子,以及“初战告睫”那龙飞凤舞的流利字体,还有他的年龄,都说明这个采煤区长不是由工人提升的。

P(10-11)

目录

关于《跋涉者》致作者(代序)

第一章

 等待了二十年,他突然回来了,却变得非常冷漠。过去他并非这样。

第二章

 他回避她的感情。她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章

 追随着他们的另一个影子;这人记忆力很强,不过有时却相信命。

第四章

 这是又一次下放吗?他为什么要回矿呢?她忧心忡忡。

第五章

 二十年前后的两次 “跃进 ”他都赶上了,这次他的遭遇将是怎样呢?

第六章

 他发现了“布雷区”。她却把他拉上一个 山冈,那里丛生着野玫瑰。

第七章

 精心安排的调度会兼欢迎会。那人擅长主持会议,曾自诩是吃“政治饭”的。

第八章

 她做梦也没想到竟会双双去赴宴。主人却把五粮液当水给愣货喝。

第九章

 他提出了一套计划。他对她有种陌生感。

第十章

 终于短兵相接了,这是在地层深处。

第十一章

 井上也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一个时代的畸形儿。

第十二章

 梦境和现实相距多远?汇报会上很热闹了一阵。

第十三章

 进行“别一种战斗”,接着又赤膊上阵。他并不慌张。

第十四章

 他心里的上帝及其他。丢了一只胳膊的老工人来了。关于“歪嘴和尚”的议论。

第十五章

 井下又一场较量。跋涉者的心声。他们终于重续旧情,但故事远没结束。

序言

序: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不同于“山药蛋派”风格的作品开始大量出现。首先是题材选择表现得更加多样,其次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再次是创作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山西文学终于形成了从一元走向多样的创作态势。那些坚持以农村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家们也积极地吸纳了其他的表现手法,使农村生活的表现领域大大拓展。另一方面,山西也出现了典型的所谓“现代派”小说。心理结构、借鉴侦探小说手法的“悬念”结构、无情节结构、意象结构、寓言式结构等等次第登场,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事并存一体。这些作品有的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山西作家对文学自身进步的积极探索。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推荐

《跋涉者》是作家焦祖尧的长篇小说,1984年,《跋涉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甫一出版,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一部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山西地下是煤海,地上的许多城市是煤都,山西人民祖祖辈辈为全国人民供献着光和热,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强大的能源,那里有矿工们艰辛的劳动,也有矿工身上那种深沉质朴的美。

编辑推荐

西方学者哈罗德·罗生堡说:“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负起属于他们的时代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下死于荒野”。《跋涉者》创作于1981年,1981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跋涉,改革在跋涉,改革者们在跋涉,改革即是跋涉,改革者即是跋涉者。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他的思考与生活发生共振,催生了《跋涉者》,《跋涉者》又与读者共鸣,一时间“跋涉者”成为改革者的代名词。诚如焦祖尧所说,《跋涉者》的成功是生活的胜利,他把住了时代的脉络,唱出了生活的强音,于是时代对他作出了回报。而另一个西方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艺术家是客观而且个人的……他就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一个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