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来文学猜想(叶渭渠文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渭渠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吃茶记

日本语将喝茶或饮茶,叫作吃茶。我国的闽南语、潮州语、海南语也叫吃茶,大概是日本语形成也受到中国语系的影响,现在仍保留唐音的读法吧。不管是叫喝茶、饮茶,还是吃茶,种茶和茶的饮用法从我国东传,这是无疑的,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过,有文字记载,12 世纪从中国带回茶种,在禅寺里种植,故有种茶鼻祖之称。他还写了一部《吃茶养生记》,以为茶有药用之功效。半个世纪之后,大应禅僧将我国吃茶的仪式和品茗的方法也带回日本,几经传播,最后由一休和尚及其弟子村田珠光将禅的情趣融合其中,始创了茶道。最初,日本吃茶的仪式,以中国式的茶席为模式,讲究豪华的排场,俗称贵族书院式的茶道。经由珠光草创,最后于16 世纪武野绍鸥和千利休对珠光的茶改革,便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日本有“茶禅一致”的说法,此时茶道已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年轻时代,我第一次随团访问日本,参加了茶道仪式,觉着新奇。茶会一开始,茶主就严格按照规范动作行事,进出茶室都是双手着地膝行,跪坐,献茶时缓慢地端起茶碗,将茶碗正面转向茶客,放在茶客面前。茶客也以同样的规范动作,端起茶碗,将茶碗正面转向茶主,主客双方才开始静静地品茗。但我只专心关注吃茶的形式,却忽略了茶道与精神的联系,未能把握茶道文化的神髓。人到中年,去日本的次数多了,参加茶会的机会也多了,加上自己读书求知,日友还特别请来茶道师讲授并示范,才慢慢地从形式和精神两方面来体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髓,对茶道仪式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千利休确立草庵式茶道以来,以“空寂”作为茶道的美理念,将茶道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他提倡的“空寂茶道”是以“贫困”作为“空寂”的根底。这里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而是指不随世俗,诸如权力、财富、名誉等等世俗,企图从中感受到一种最有价值的超现实的存在。所以他一反贵族书院式的茶道,首先改革将作为茶道或茶会用的特殊建筑——茶室,简素化为草庵式的原木结构,且将茶室缩小化为二铺席乃至一铺半席的小面积,地面敷设榻榻米,室内也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只设一壁龛,壁龛里挂一幅水墨画或简洁的字幅,置一个小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蓓蕾,盛开的花是不能作为茶室的插花的。茶具更不用说,都是手工制作,形状歪斜,彩釉不匀,质地粗糙,首先在观照上让人进入一个一切回归自然,造化自然,纯化到璞朴归真的理想境界。在感觉上使整个草庵式茶道达到了至简至素的境地。

据说,茶道有严格规定,茶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即使江户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武士阶级,进入茶室,就与一般庶民茶人处在同样的地位。为此,当时的草庵茶室入口的门十分矮小,茶人必须弓身而进,武士则必须将腰间佩刀取下,否则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茶室入口,也称作“茶的入口”,表现了当时在茶道中不同阶层的茶人都应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没有任何世俗偏见,以保持茶道的纯粹性与“和敬清寂”的精神。这种草庵式的茶道,由干利休的子孙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一直相传至今,尽管如今流派纷呈,茶室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这种茶道的本质不变,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春日,日友邀请我们出席一年一度的明治神宫春季茶道仪式。近代以来,茶室虽多非草庵,唯其茶道的简素精神不易。我们到了神宫的茶室地域,路经一个细小的“露庭”,庭园置点景石、石灯笼,周围缀满苔藓,与竹丛松林相映,营造出一种枯淡的气氛。我们踏着散落在丛林间的奇数的、不规则的、形状各异的踏脚石,来到了茶室。

我们到了茶室入口,那里置有一个利用天然石凿成的石钵,钵内满是苔藓,盛满纯净的水。进入茶室之前,用石钵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走进茶室,室内的光特别柔和。因为格子门和窗都是木框架,不镶嵌玻璃而糊日本纸,春日的阳光透射进来,光线就显得不太强烈。置身其间,首先就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室内别无其他摆设,不繁不丽。席地而坐,我将视线投向壁龛,龛里挂着一幅古字残片,置一竹制花瓶,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小花内里更加生辉和多彩,美极了。置于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会引起人们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在这样静寂低回的氛围中,茶道仪式开始了。茶道主人席地摆放茶具,开始按茶道的严格规则操作,当茶人们一边观赏手中那古雅的茶碗,一边品茗的时候,那种无以名状的感动便逐渐升华,产生悠悠的余情余韵,也就容易达到纯一无杂的心的交流。这时候,我的视线漫不经心地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露庭的竹透过纸窗投在榻榻米上的影子,简直就像泼上的一幅竹水墨画!也许唯有这时候,我才落入了冥想,在观念上生起一种美的意义上的空寂与幽玄。我的心的确为这种单纯、脱俗和清寂之美所感动,归于无杂无念的自然,一切人世间的烦恼尽抛脑后,在情绪上就容易进入枯淡之境。于是,我内心暗自吟哦千利休这样一首和歌:

径通茶室来品茗

世人聚此绝俗念

茶席间,听茶友讲了这样两个世代相传的故事:一个是千利休邀请一茶客到其茶室举行茶道仪式,茶客走到前庭,一眼目睹置石,就“啊!”地惊叹一声,连口称赞。千利休在客人离去后,认为自己的置石法可能太醒目,不大自然,才引起客人的注目和惊叹。于是将石重新摆置。另一个是千利休的孙子宗旦,继承其自然置石的传统,置石时将石摆来摆去都显得不太自然,于是突然想起一绝招,一手抓起一把豆撒在前庭的地面上,然后将多余的豆捡起,将石置在留下不超过十五的奇数的豆粒上,以追求自然散放的目的。

P222-225

书评(媒体评论)

叶渭渠先生首部散文集《樱园拾叶》出版于2001年,但他写作散文的时间却早得多,并且很多都是写好后并不发表,而是“扔在抽屉里,一扔数年,十数年”(《樱园拾叶·自序》)。继《樱园拾叶》之后,叶先生陆续有《扶桑掇琐》(2002)、《雪国的诱惑》(2003)、《周游织梦》(2006)等散文集出版,但都不如他的译作传播得那样广,现在已经搜寻不易,就此而言,我们同样应该感谢《未来文学猜想》这本选集,让我们手持一书,即可全览叶先生的散文佳作,真切地看到他锻炼汉语表现力的前行踪迹。

——王中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目录

第一辑 欧洲之旅

 伦敦纪行

 来到了浪漫的巴黎

 夜游塞纳河

 艺术宝库卢浮宫

 石头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

 走进凡尔赛宫

 威尼斯宁静的水韵

 文化古城的魅力

——访佛罗伦萨

 奇特的比萨斜塔

 永恒之城罗马

 夕照小城卢塞恩

 登阿尔卑斯山

 蓝蓝的天与水:地中海风光

第二辑 美国遍历

 纽约之行

 华盛顿杂记

 黄石的地热和喷泉

 奇伟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走过“死亡谷”

 亲近自然:幽山美地

 旧金山见闻

 旧金山湾的神秘孤岛

 访圣塔巴巴拉镇·丹麦城见闻

 恬静的阿瓦隆镇

 夏威夷,阿罗哈的吻

 来到美利坚最南端

——基维斯特

 阿拉斯加纪行

 海之梦

 冰川奇景与白夜气象

 西雅图一日游

第三辑 美洲纪行

 枫叶国之旅

 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景

 维多利亚港的北美风情

 尤卡坦半岛,风光这边独好

 寻访玛雅古文明遗址

 加勒比海之旅

 加勒比海上的日出

 登上哥伦布发现的巴哈马群岛

 环游圣玛丁岛

 圣玛丁“晚霞海滩”的日落

 维尔京岛的圣托马斯

第四辑 东瀛文景

 北海道之旅

 茨城鹿岛行

 上野赏樱

 东京旧书店街淘书记

 重访桂离宫

 吃茶记

 艺能巡礼

 夸宏大与赞纤细

 日人色彩观琐谈

第五辑 翰墨因缘

 喜逢笔会人

 忆与话剧人邂逅

 唐纳德·金与我

 伟哉,季羡林师

 俳句汉装欲斗艳

——记俳句译家、汉俳创始者之一林林

 怀念恩师

 东方美的赞歌

 信州东山画赞

 芭蕉与禅

第六辑 学海荡漾

 话说《源氏物语》

 一缕缕香语

——编日本散文随笔书系漫记

 表现美与表现战斗

——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的比较

 川端康成与《雪国》

 加藤周一与中国

 心灵的交感

——中日作家、学者四人谈纪实

 情有独钟

——翻译川端康成散文有感

 艺术的再创造

——翻译工作笔谈

 语言与文学翻译

 译“物哀”一词考

 译书名有感

 日本文明学习札记

 传统与现代

——外国文学工作笔谈

 我的研究方法论

 研究文学史随想

 未来文学猜想

序言

你瞩望着大海

王中忱

重读叶渭渠先生的散文随笔,只觉一行文字触目而来。叶先生说:“我喜欢大海。我爱海,爱看海。”他不止一次这样说,并且用了那么多篇幅去描写海风海浪海云海天,抒写他多年萦回于怀的海之梦海之情,叶先生真可说是一位海痴了。应该感谢《未来文学猜想》这本选集,给我们提示了这样一条解读叶先生散文作品的重要路径,一个关键词:海。

叶渭渠先生以日本文学翻译家和日本文学史研究家的辉煌业绩名世,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川端康成的小说和散文,自1980年代陆续刊行以来,一印再印,得到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可以肯定是能够传流后世的经典译品。我也曾尝试过日本文学翻译,深知这项工作既是对翻译者理解原文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母语表现力的考验。我翻译的作品很少,却屡屡遭遇言尽词穷的窘境,因此也就更为钦佩叶先生能够用汉语的词句,把川端康成优雅的笔致、美丽而忧伤的语调和以“临终之眼”所观照的奇诡意象,转换得那么自然妥帖,再现得那样恰到好处。这次重读叶先生的散文,我突然醒悟到,叶先生丰富的汉语表现力,其实是通过勤奋写作不断锤炼出来的,尽管他说写散文随笔仅是学术研究生活的一种调节(《樱园拾叶·自序》),但他常年不懈地坚持,显然以此磨砺了笔力。

叶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樱园拾叶》出版于2001年,但他写作散文的时间却早得多,并且很多都是写好后并不发表,而是“扔在抽屉里,一扔数年,十数年”(《樱园拾叶·自序》)。继《樱园拾叶》之后,叶先生陆续有《扶桑掇琐》(2002)、《雪国的诱惑》(2003)、《周游织梦》(2006)等散文集出版,但都不如他的译作传播得那样广,现在已经搜寻不易,就此而言,我们同样应该感谢《未来文学猜想》这本选集,让我们手持一书,即可全览叶先生的散文佳作,真切地看到他锻炼汉语表现力的前行踪迹。

叶先生的散文多为游记,主要记录他游历异域山川的所闻所见。他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对自然景物感受敏锐,且能够用文字生动地状写出来。他从南欧的蒙特卡洛观看地中海,不仅注意到蓝色海水有“湛蓝与浅蓝”之分,还精细描绘了在光影变幻之中两种蓝色的交汇融合“转化着微妙的多层的蔚蓝色彩”,且由波平如镜的海面上勉强可见的“细细的蓝色波纹”,透视到海底的运动和流动。(《蓝蓝的天与水:地中海风光》)其状物写景的笔法,可谓深具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画家的韵致。

叶先生的游记,看似信笔写来,如同他从容信步的履迹,内里却有承转跌宕的结构和变化有致的律动。如《登阿尔卑斯山》一文,开篇先不写山,而是用几个段落描写从瑞士的卢塞恩前往阿尔卑斯的沿途风景,写到山村小镇的木屋和清溪,溪面缭绕的云烟和漂流的落花,作者是那么动情,那么投入,以至于忘记了登山这一主要目的,经过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再写登临绝顶的壮观:“有的山峰,像被汹涌而来的冰体团团环绕,闭锁其中,穷极幽深。有的山峰,古木阴森,傲雪而立,凌云千尺,绵延无际,看不到诸峰的尽头。万峰陡绝摩天,相拥相挤,竞争奇秀,美不胜言。”笔调由幽而劲,纵情挥洒,肆意铺陈,所展现出的莽莽苍苍图景,令人荡气回肠。比较而言,《冰川奇景与白夜现象》一文则采取了另外一种结构,作者首先直奔主题,浓墨重彩地状写冰川奇景,然后随着顺流而下的邮轮进入梦幻般的白夜世界,文章的节奏也变得舒缓,作者叙写自己由惊奇、兴奋到徘徊于甲板,遐想沉思,委婉曲折,一唱三叹,至结尾却笔触陡转,展现出一幅色彩亮丽的超现实景观:

一边是太阳,一边是月亮,日月出现在同一个天空,同一个海面,也就是在同一个时空注视着我。此时,我有点恍惚,弄不明白此刻究竟是白夜还是白昼。在邮轮上看到天地奇妙运行,日月奇妙运行、依依交错,太阳与月亮相反的光与力的强烈对照,给人一种新鲜感,一种震撼力,一种超现实似的感觉。我情不自禁,内心惊叹:“这不就是日月同辉吗?”不觉间,全身心投入这白夜与白昼交接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与大自然融在一起了。

叶先生曾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为“学者散文”,这是确切的。他直接谈艺论文、访学访书的札记自不必说,即使是游历异域、忘情山水的散文,也浓厚地带着学人的印记,处处流露出学者的性情。如《旧金山见闻》,从标题看无疑属于观光纪行,但读文里所记,则可看到,最让作者兴奋的不是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奥克兰亚洲图书馆里收藏丰富且借阅方便的日文藏书。那一段记述和感慨,字里行间都跃动着一个书生的天真,着实憨态可掬。

当然,叶先生散文的学者特色,更多体现在他面对自然景致时,神游物外,浮想古今,不断把眼前的山川风物、名城胜地放进历史的脉络里去解读、体认的知性视角。

……学术交往,全篇甚至没有写到金教授的身材容貌,但到了最后,他却不无突兀地做了这样的收束:“唐纳德·金的名字,英文是Donald Keene。他告诉我,他的汉文名字是:金冬楠。一个多美的汉文名字啊!”这显然是叶先生的蓄意设计,甚至可以推测,他可能就是为了保持“金冬楠”这三个汉字所能唤起的美丽想象,才不去呈现金教授的具象容貌。

但叶先生的散文却很少写自己,偶有言及,也都比较简略。叶先生出生于侨居越南的华人家庭,祖父辈下南洋,历尽艰辛,繁衍生聚,创立了家业,后来却在动荡的时代中被毁,家人也被迫流散世界各地。从本书前三辑的一些篇什可以知道,叶先生游历欧洲美洲,很重要的目的是和散居各地的亲人相聚。这样一个家族的沧桑历史和亲人们各不相同的命运,足够写一部可歌可泣如江海般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第一篇《伦敦行记》写作者和年龄相仿的八叔久别重逢而又依依惜别的情景,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片段的记录:

在旅馆前,我们依依道别。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的背影,浮想联翩:半个多世纪前我与八叔在湄公河畔为了抢夺一根芭蕉树干,在水中打得人仰马翻,水花四溅,恍如一派“海战”的壮景,又历历如在目前,引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此时,我仿佛又站在湄公河畔了。直至他的背影远去了,消失了,我才又觉得自己是实实在在地站在伦敦的街头上。

据文中所述,1952年,叶先生和八叔先后离开南洋,一位回到祖国,就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一位负笈英伦,攻读医学,一别半个多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家族离散聚合,个人命运长歌当哭,这中间有多少故事,多少感慨,但叶先生对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历史惜墨如金,以翻译和研究为终生志业的他,似乎更习惯把自己的身影隐于文字之后。想到这些,我似乎懂得了叶先生为什么那样爱海。叶先生,当你在长年累月的著译中偶得闲暇,瞩望你所喜爱的大海,回想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练,你说你得到了慰藉,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海之梦》)。“海纳百川”,不也正是你博大而宽厚的胸怀的写照么?

2016年5月30日,改定于清华园

内容推荐

《未来文学猜想(叶渭渠文录)》是叶渭渠散文随笔合集,从《樱园拾叶》《扶桑掇琐》《雪国的诱惑》《周游织梦》等散文随笔中精选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结集出版,其中部分篇章为首次发表,对于叶渭渠研究、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和叶先生的日本文学史研究论著相比,这些文章不以细密的学术分析和考证见长,其笔触所及,古今交错,山川生辉,草木有情,且因作者以个人的视点和情感贯注全文,读来也就更为亲切感人。

编辑推荐

《未来文学猜想(叶渭渠文录)》分为六辑,收录了叶渭渠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作品78篇,其中有多次游历日、美、加、英、法、墨西哥等国的游记和文化素描,更有对于日本文学翻译及研究的心得手记及交游,从而为读者展现出反映东方与西方两种审美和文明,一定意义上也折射出中国日本文学的演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