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英雄/企鹅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莱蒙托夫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毕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有所作为的渴望。这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莱蒙托夫选取了毕巧林生活中的不同片断,从不同角度予以再现。

这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也是最优秀的心理小说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内容推荐

毕巧林是一名到高加索服役的贵族青年军官。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不满世俗现实,却又找不到生活目标,精神空虚,因而养成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到处惹是生非,把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恋爱游戏和冒险行动中。他的自私冷酷给他人造成了巨大不幸,自己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乐趣,反而加深了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著的《当代英雄》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社会心理内容、多维的叙事结构和精确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不朽杰作。

目录

第一部

 一、贝拉

 二、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第二部 毕巧林日记

 序

 一、塔曼

 二、梅丽公爵小姐

 三、宿命论者

导读

试读章节

“古得山。”

“那又怎么样?”

“您瞧,在冒烟呢。”

确实不错,古得山在冒烟。山两边升起一缕缕薄云,山顶上却横铺着一片黑云,漆黑漆黑的,在黑糊糊的天空中像一片墨迹。

我们已经望得见驿站和驿站周围石头房子的平顶,点点灯火已经在我们面前亲切地闪烁,忽然吹来一阵潮湿的冷风,峡谷里嗡嗡响起来,接着就下起小雨。我刚刚披起斗篷,就下起雪来。我怀着敬意对上尉看了看……

“咱们只好在这儿过夜了。”他懊丧地说,“这样的风雪天,可不能翻山越岭。怎么样?”他问车夫,“十字架山是不是有过雪崩?”

“没有过,老爷。”赶车的奥塞梯人回答说,“可是雪有好多,好多,眼看着要往下落。”

因为驿站里没有供旅客住宿的房间,就把我们领到一座烟气腾腾的石头房子里过夜。我请我的旅伴一起喝茶,因为我随身带了一把铁茶壶——这是我在高加索旅行期间仅有的一点乐趣。

这座石头房子有一面是岩壁,门口有三级又滑又潮湿的台阶。我摸索着走进来,撞在一头母牛身上(这地方的人拿牲口棚当下房)。我真不知道往哪儿去才好:这边有几只羊在咩咩叫,那边有一条狗呜噜呜噜发牢骚。幸亏这时旁边有一缕模糊的亮光一闪,让我看到一个很像门的洞孔。眼前出现了十分有趣的场面:一问宽大的石头屋子,屋顶用两根熏黑的柱子撑着,屋子里挤满了人。屋子中央就地生起一堆火,火噼啪响着,风把烟从屋顶的窟窿里倒灌进来,整个屋子里烟气腾腾,我老半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火堆旁边坐着两个老婆子、好几个孩子和一个瘦瘦的格鲁吉亚男子,全都穿得破破烂烂的。没办法,我们也在火堆旁坐下来,抽起烟斗,不一会儿,茶壶也亲切地咝咝叫起来。

“这些人真可怜呀!”我指着一声不响、愣愣地望着我们的这肮脏的房东一家人,对上尉说。

“这些人再蠢不过了!”他回答说,“您可相信?他们什么也不会,什么教养都没有!还不如我们那儿的卡尔巴达人或者车臣人,那些人虽然是强盗、穷光蛋,可是都敢作敢为,这些人却对武器毫无兴趣,不管在哪一个身上连一把像样的刀子都看不到。奥塞梯人就是奥塞梯人!”

“您在车臣待了很久吗?”

“可不是,有十来年呢,我带着一连人驻扎在那儿的一个要塞里,就靠近石滩——那地方您知道吗?”

“听说过。”

“唉,我的爷呀,那些不要命的家伙叫我们伤透了脑筋。谢天谢地,如今太平些了;原来可不是这样,只要你离开寨墙一百步,就会有披头散发的魔鬼蹲在那儿守候着你。一不留神,就会遭殃:不是被套索套住脖子,就是一颗子弹打进后脑勺。可厉害哩!……”

“恐怕您遇到过不少惊险事儿吧?”我不由得动了好奇心,就问道。

“怎么会不遇到!遇到过呀……”

于是他捻起左边的小胡子,低下头,沉思起来。我非常希望从他嘴里听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儿——这种心情是所有出门旅行和喜欢写作的人都有的。这时候,茶也烧好了;我从皮箱里拿出两个旅行用的杯子,倒了一杯茶,放到他面前。他呷了一口,像自言自语似的说:“是啊,遇到过呀!”这一声感叹使我产生了无限希望。我知道,在高加索住了多年的人都喜欢聊聊,讲讲什么事儿;他们难得有机会聊聊,有的人带着连队在荒野僻壤驻上五年,整整五年中没有谁对他说一声“您好”(因为司务长是说“祝您健康”)。而要聊的事儿是很多的,周围的人又野蛮,又引人好奇,天天都有危险,常常有希奇古怪的事儿,说起来,不由得感到遗感,我们记载的实在太少了。

“要不要加一点甜酒?”我对跟我聊天的上尉说,“我有梯弗里斯的白甜酒。现在天很冷嘛。”

P6-7

序言

不论什么书的序言,总是写于最后而放在最前。或者用以说明写作的目的,或者作为对批评的回答和申辩。但读者一般并不理会弘扬道德的用心和刊物上的攻击,因此他们不看序言。事实就是如此,尤其是在我们这儿,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的广大读者还很幼稚和天真,如果在寓言的结尾找不到几句训谕,就不明白寓意何在。他们看不出戏谚,感觉不出讽刺,教养实在太差了。他们还不知道,在规规矩矩的社会和规规矩矩的书里是不能公开骂人的;还不知道,现代文明发明了一种更锐利的、几乎不见形迹的,因而更能置人于死地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在甜言蜜语的掩盖下给人以不可抗拒的、致命的打击。我们的读者好像乡巴佬,听了两个敌对朝廷外交官的谈话,就认定他们各人都为了深厚的友谊不惜欺骗自己的政府。

本书不久前错蒙一些读者甚至刊物的咬文嚼字,信以为真。另外有些人却非常恼火,而且恼火得不得了,因为竟拿“当代英雄”这样品行不端的人给他们做榜样;还有一些人则凿凿有据地说,作者描绘的是他自己的肖像和他的一些熟人的肖像……真是老一套的、毫无意思的笑话!不过,显然,俄罗斯生成就是如此:什么都可以更新,就是改不掉诸如此类荒谬的事。就连最离奇古怪的神话,在我们这儿都难免被斥为蓄意进行人身攻击。

先生们,“当代英雄”确实是肖像,但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这是整个我们这一代人的缺陷充分发展而构成的肖像。诸位又会说,人不可能这样坏;那我就问问诸位:既然诸位相信一切悲剧和浪漫故事中的坏蛋可能实有其人,为什么就不相信毕巧林的真实性呢?既然诸位欣赏离奇得多、荒谬得多的随意虚构,为什么对这个人物,即使是虚构的人物,就不能马虎点呢?是不是因为其真实程度超过了诸位所希望的?……

诸位会说,这于弘扬道德无益吧?得了吧!人们吃甜食已经够多的了,甜食吃多了伤胃;很需要吃吃苦口的良药,听听逆耳的忠言。不过,诸位听我这么一说,可别以为本书作者狂妄,梦想成为人类缺陷的矫正者。绝不至于如此无知!作者只是乐于描绘描绘他所了解的当代人;这样的人是他不幸常常遇到的,也是诸位不幸常常遇到的。指出毛病,如此而已;至于怎样医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后记

大部分美国读者提及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三位大师便浮现眼前:留着络腮胡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巨著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创作;旁边是矮小的契诃夫,现代短篇小说巨匠。在这三位大师的身后,还有沉浸在忧郁中的果戈理,这位荒诞派的“吟游诗人”与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契合。随后阔步走来的是鬈发的普希金,虽然其诗歌才华只被俄国人认可,但得益于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和《尤金·奥涅金》,外国人对他也很熟悉。普希金之后,跃入眼帘的是屠格涅夫,一位温文尔雅的俄国版福楼拜。最后终于出场的是位年轻男子,宽肩膀,罗圈腿,一副不屑的神情,身边一把高加索匕首。

“那个人是谁?”美国读者大众问道。

“什么?这当然是莱蒙托夫。”俄国人答道。

“莱蒙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在当今国际大作家聚集的纽约州北部,我调查了莱蒙托夫的知名度。英美作家根本不知道莱蒙托夫是谁,只有德国及中欧作家会微微点头,表示知道此人。

“啊,莱蒙托夫,知道的。”

作为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作为一名推动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发展与繁荣的作家,其作品只有你手中拿的这薄薄的一本,可怜的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难怪知名度低之又低。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想评价莱蒙托夫的作品,抑或想全面衡量其对俄国小说、诗歌的贡献,都是一个难题,因为莱蒙托夫的作品少之又少。像他的偶像普希金一样,莱蒙托夫死于决斗,当时年仅二十六岁(普希金被对手击中要害,死于三十七岁)。所以莱蒙托夫留给我们的作品确实很少——大概一百篇抒情诗,两首叙事诗,还有就是这本小说《当代英雄》。而且尽管其写作老成,诗句新颖,我们看到的作品还是出自一名年轻人之手。如果莱蒙托夫没有英年早逝,他能够创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般震撼纠结的道德挣扎,或者托尔斯泰般的历史巨著吗?我们永远不知道答案,但是就其现存作品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了肯定的回答。

这让我们想到另一个问题——莱蒙托夫在其时代中的地位。尽管莱蒙托夫、普希金、果戈理代表了俄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但是世界读者熟知的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多善针砭时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誉为美国最优秀小说,抨击的是美国历史中残酷的不平等制度——黑奴制度。同样,俄国小说则是针对俄国沙皇时期的农奴制进行道德拷问,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破坏极大(有人甚至说其破坏影响至今)。显然,莱蒙托夫对社会体制不感兴趣,他更关心个体自由,而非社会问题的解决。莱蒙托夫与其他十九世纪初的作家、诗人,为即将到来的举世瞩目的文学大繁荣奠定了语言基础。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向这些先辈脱帽致敬,很好地继承了他们,进而彻底改变了俄国的长、短篇小说。

可是为什么要读莱蒙托夫的作品呢?为什么不直接读当时的巅峰之作《安娜·卡列尼娜》或者《带小狗的女人》?对于俄国文学的研究者,答案很明显——目睹俄国小说的发展过程是件快事,如同第一次观看爱森斯坦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士兵走下敖德萨阶梯的场景一样。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答案更令人满意。《当代英雄》惊险刺激,别出心裁,扣人心弦,堪称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这部小说字字珠玑,布局精心,构思巧妙,小说末尾点睛,探讨存在哲学——“要是真有什么定数,那又何必赋予我们意志和理性?为什么我们还要考虑我们所作所为的后果?”这个问题升华了小说主旨,统领整部作品,并赋予其应有的不朽力量。作者匠心独运,通过时间转换、倒叙、多重叙述者,引领我们探索哲学问题。在很多方面,莱蒙托夫预见了将来的电影世界,其作品不但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苏联早期电影人,比如爱森斯坦,还影响了当今的后现代电影,比如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低俗小说》,其多个独立故事的叙述方式便是其影响最佳体现,这部电影同样探求有关命定与责任的问颢。

……

第二种就是“多余人”形象,毕巧林完全可以归为其类。一八五○年屠格涅夫在其小说《多余人日记》中创造这个术语,其实在这之前,俄国文学已经出现了三位多余人巨星:普希金笔下华而不实的尤金·奥涅金,格里鲍耶陀夫创作的华丽且经常引用的《聪明误》中没有归属感的西化的恰茨基,另一个当然就是毕巧林,我们正在谈论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多余人形象的特点,是在俄国社会中不能发挥实际作用,这种无能可能源于地位或财富的缺失(莱蒙托夫很显然缺乏后者),也可能源于一种有意识的决定——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更具实质性的决定——他拒绝融入客套、呆板、世俗的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平庸、服从以及对沙皇政府的毕恭毕敬。面对这种窒息的环境,正如普希金曾描述他的角色一样,人的反应是“对生活的漠然,对生活乐趣的漠然,还有灵魂的早衰……”。

《当代英雄》的结尾,毕巧林的身后留下了一连串的尸体,他毁了很多让人同情的俄国及切尔克斯少女,当他骑着马前去与不幸的格鲁什尼茨基决斗时,大呼:“我只是从人生的暴风雨中得到一些想法,却没有得到一点感情。”这不仅仅是他年少的怒吼,而是莱蒙托夫在其主人公转身离开前,展示给读者的深深的绝望,虽然只有那一刻。

请原谅小说的老套,有人认为莱蒙托夫是俄国最有攻击力的自由诗人。这是一个让人半信半疑的称呼,因为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个最不懂自由的欧洲大国。“一条贱狗的贱命。”得知莱蒙托夫死去后,尼古拉一世如此说道,并继续封杀莱蒙托夫直到其逝世,但这种封杀只会提高莱蒙托夫在本国的知名度。莱蒙托夫仔细观察并记录了带给他悲惨命运的社会与国家的习俗,但他的眼睛似乎望着别处,不是看政府里卖弄风情的人或装腔作势的人,也不是沙皇管辖的佩戴奖章的人。他描述着高加索的风景:“这儿的一切都显得十分幽静,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那椴树丛中小道上的浓荫。浓荫卞是一道道流水,流水哗哗地从一块石板落向另一块石板,在一座座青山之间为自己开辟着道路;那雾气弥漫、静默无声的峡谷,峡谷还有分支从这儿通向四面八方;那充溢着南方茂草和刺槐气息的清新芳香的空气;那冰冷的小溪日夜不停、催人入眠的淙淙水声,一条条小溪在谷地尾部汇合后,一齐欢快地奔流着……”

(郝萌萌译)

书评(媒体评论)

假若莱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

——列夫·托尔斯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