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伊东忠太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伊东忠太著的《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从地理、气候、风俗、文化、宗教、历史、建筑等多个侧面记述了晚清时期整个中国的人文风貌。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对中国各类建筑的考察、记录、历史研究等资料,得以保存至今,乃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其中许多资料于今天的中国都已难以搜寻。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便显得极为珍贵。

内容推荐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国内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编者序

中国纪行【一】

 一、绪言

 二、旅行路线

 三、中圈地理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五、气候与动植物

 六、中国历史

 七、中国旅行常识

(一)度量衡

(二)通货

(三)道路

 八、宗教

 九、建筑物

 十、喇嘛教寺庙

 十一、佛寺·道观·祠庙

 十二、汤山

 十三、明陵

 十四、居庸关及八达岭

 十五、怀来县

 十六、土木堡

 十七、鸡鸣驿

 十八、宣化府

 十九、张家口

 二十、台水

 二十一、山西高原

 二十二、大同府与云冈

 二十三、应州

 二十四、茄越口·铁吉岭·繁畴县

 二十五、五台山

 二十六、龙泉关

 二十七、直隶平原

 二十八、从曲阳到定州

 二十九、经芦汉铁路往北京

中国纪行【二】

 一、始发北京

 二、涿州

 三、保定府

 四、正定府

 五、栾城县及赵州

 六、栢乡县及内邱县

 七、顺德府

 八、沙河县

 九、邯郸县

 十、磁州

 十一、彰德府

 十二、汤阴县

 十三、淇县及卫辉府

 十四、延津县

 十五、开封府

 十六、中牟县及郑州

 十七、荥阳县

 十八、汜水县

 十九、巩县

 二十、偃师县

 二十一、河南府(洛阳)

 二十二、龙门

 二十三、新安县·渑池县

 二十四、陕州

 二十五、灵宝县

 二十六、阌乡县

 二十七、潼关

 二十八、华阴县·华州

 二十九、渭南县

 三十、临潼县

 三十一、西安府

中国纪行【三】

 一、咸阳县·兴平县

 二、武功县

 三、扶风县

 四、岐山县

 五、凤翔县

 六、宝鸡县·翻越秦岭

 七、凤县·凤岭

 八、留壩厅

 九、褒城县·汉中府

 十、沔县·宁羌州

 十一、千佛崖

 十二、广元县·皇泽寺

 十三、昭化县

 十四、剑阁

 十五、剑州·重阳亭

 十六、梓潼县

 十七、緜州

 十八、罗江县·德阳县·汉州

 十九、新都县

 二十、成都

中国纪行【四】

 一、成都府

 二、青海、西藏旅行指南

 三、双流县·新津县·彭山县

 四、眉州·青神县·嘉定府

 五、峨眉县·大峨山

 六、峨眉登山

 七、岷江·犍为县

 八、叙州府·南溪县

 九、江安县·纳溪县·泸州

 十、合江县

 十一、江津县·重庆府

 十二、长寿县·涪州·酆都县

 十三、忠州·万县·云阳县

 十四、夔州·三滩三峡

 十五、宜昌府

 十六、沙市

 十七、汉口

 十八、武昌府

 十九、汉阳府

 二十、岳州·洞庭湖

 二十一、长沙府

 二十二、沅江县·龙阳县

 二十三、常德府

 二十四、桃源县

 二十五、辰州府

 二十六、辰溪县·沅州府

 二十七、晃州厅

 二十八、玉屏县

 二十九、镇远府

 三十、施秉县·黄平州

 三十一、清平县·平越州

 三十二、贵定县·龙掣县

中国纪行【五】

 一、贵阳府

 二、清镇县·安平县·安顺府

 三、镇宁州

 四、坡贡驿·郎岱厅·打铁关

 五、都田驿·杨松驿

 六、云南省

(一)云南高原

(二)云南地理

(三)云南历史

 七、平彝县·沾益州

 八、马龙州·关岭·易降驿

 九、岳灵山·杨林驿

 十、云南省城

(一)云南建筑

(二)云南琐记

(三)李建中

 十一、荒山野岭中的高原村落

 十二、楚雄府

 十三、吕河街

 十四、水泊佳景

 十五、行往古白崖城

 十六、洱海与大理府

 十七、南诏·大理建筑

 十八、西南中国的地理地势

 十九、漾濞·太平铺

 二十、黄连铺

 二十一、纤细如丝的大澜沧江

 二十二、永昌府

 二十三、南蛮毒泉

 二十四、高黎贡之崇山峻岭与怒江激流

 二十五、掸人乡土

 二十六、腾越厅

 二十七、掸族建筑

 二十八、涉泥石流

 二十九、干崖与克钦人

 三十、克钦人之坟茔

 三十一、蛬蛑河畔

 三十二、贵阳之后邂逅的外国游客

江南行游略记

 一、绪言

 二、苏杭地区

(一)苏州府城及其附近

(二)杭州府及其附近

 三、长江沿岸地区

(一)镇江府

(二)扬州府

(三)南京(江宁府)

(四)九江府

(五)庐山

(六)南昌府

 四、宁波地区

(一)宁波府

(二)奉化及天台山

(三)普陀山

 结语

五山巡礼札记

 一、金山寺

 二、灵隐寺

山东游记

 一、车中漫谈

 二、青州驿

 三、云门山

 四、六朝文物

 五、云门山佛像之特色

 六、被遗落的古迹

 七、驼山

 八、驼山石窟

 九、东西方艺术

 十、青州城

 十一、法庆寺

 十二、金石陈列馆

 十三、行往济南

 十四、清真寺

 十五、图书馆

 十六、千佛山石佛

试读章节

中国纪行【一】

(明治三十五年三月至同年六月)

北京—汤山—明陵—居庸关及八达岭—怀来县—土木堡—鸡鸣驿—宣化府—张家口—台水—山西高原—大同府—云冈—应州—茄越口及铁吉岭—繁畤县—五台山—龙泉关—直隶平原—曲阳—定州—北京

一、绪言

笔者的亚洲之行,始自明治三十五年三月,止于明治三十八年六月,差不多正好3年4个月。此间,海道、陆路,行程总计约6万英里。由于费时不长,可谓是行色匆匆,宛若当年日本江户时代快步流星的信使、邮差,故一路行来,多是浮光掠影,乃至惊鸿一瞥,致令笔者不无挂漏甚多之憾。旅途中,与自身学术研究并不密切相关的各地风土世情,却又不免让笔者兴趣盎然。是故,此著述所记内容并不仅限于自己从事的建筑专业领域,而且也将旅途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杂糅其中。切莫将此篇文字纯以学术著述看待,视其为海外轶闻趣谈或奇谭可也,愿读者诸君如是览之。笔者先就此行路线做一交代。

二、旅行路线

笔者先从日本跨海来至中国,在中国北京作短暂停留,并以北京为此次亚洲行旅之枢纽。此后,从北京出发,启程赴山西考察。路线为先往张家口,次转山西大同,尔后折往五台山,再出定州,又归返北京。继之,再从北京出发,行经保定、正定、顺德、彰德、卫辉诸府,后赴河南开封,又从开封沿郑州、河南府、陕州、潼关、华州一路行来,遂至西安。再从西安依次经咸阳府、凤翔府,越秦岭而至汉中。后从汉中经沔县、广元、剑州、绵州——其间,还行经所谓的西蜀栈道——来至成都。又自成都出发,行往嘉定府,并登峨眉山。随后,自岷江顺水而下,来至叙州府。又从叙州府直下长江,经泸州、重庆、万县、巫山县、宜昌府,遂抵汉口。更从汉口向内陆腹地进发,转向湖南省。先是巾水路经岳州至长沙,更向常德行去。由常德再走陆路,经辰州、沅州、镇远诸府,遂抵贵州省贵阳府。尔后复行如是,翻越诸多崇山峻岭,行至云南府。又从云南府更经楚雄府,行至大理府,再从大理府经永昌府,前往腾越。之后,穿过广漠的蛮荒之地,抵达缅甸的八莫。

……

在讲述中国纪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虽然笔者也知读者诸君对中国不无相当程度之了解,或许笔者的介绍纯属多此一举,不免有冗繁之嫌,但姑且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背景介绍,先就中国全貌略述一二。

三、中国地理

作者在中国内地旅行的观感判断,此前有关中国人口的统计数字,远远多于实际的人口数。要说理由,先以北京为例,实际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北京人口要比一般人所认为的少得多,大概五六十万。再看西安,举凡地理书载,俱称西安人口在50万以上。亲自到西安府一看,不难发现,西安人口实际不过五六万而已。事实上,中国政府当局所作官方统计也表明西安实际人口数在五六万之间。此外还可以举成都为例。地理书明言成都人口有五六十万,有的还称成都人口60万,甚至80万。但是,据四川省地方当局的调查报告,成都人口不过25万余。其他城镇人口数字,基本同出一辙,俱有虚高之嫌。实际上,于旅途所见中国都市,无不是人口稀疏,是以笔者判定中国实际人口不可能有4亿之多。客观估计,中国人口最多也就3亿左右。总之,公布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比实际的夸大许多,这应是已成定论。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再述中国全域的地形地势。

对中国的地理划分亦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比如将中国全域划作东、西、南、北四大块者有之。窃以为,以大江大河为界对中国进行地域划分最为合适。照此,则大致可将中国一分而三。

其一乃是黄河流域。

黄河源头在西藏东北部。黄河之水自此流向东北,然受阻于六盘山,只好折往北去,可之后又受阻于阴山山脉,于是再转身向东流去,遂至山西境内;又受阻于此地的崇山峻岭,复转正南方向奔腾而去,却又受阻于秦岭山脉,故再次急转向东;而后出河南,并流经山东平原,最后从直隶湾入海。此即黄河流域是也,包括南面的秦岭及伏牛山脉,以及北面的白河水域,俱属之。换言之,整条黄河流经的地域均称黄河流域。

其二则为长江流域。

长江亦是源自西藏,从西藏中部一路行来,如长蛇逶迤蜿蜒。长江干流长达1500日里。若加上支流,光长数百日里的水系就有许多,长江支流所覆盖的地域就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几乎一半。整个长江流域,有最南端的云南及贵州北部的一半,还有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北省全境,河南、陕西南部近半,以及四川全境。这一地域乃是中国土地最为广袤、最为肥沃的地带,也是气候条件不错的地带。长江流域可谓是中国的脊梁与砥柱。

其三系从南海以及印度洋入海的江河水系的流经地域,此乃中国地理划分的第三个区域。

属于这一区域的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诸省的全部,以及贵州、云南南部的一半。流经此地域的江河,计有云南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及作为怒江支流的龙川江与太平河,还有从东京湾入海的红河以及从广东境内入海的西江。将此地带称作南方地域并无不妥,其自然环境及气候属亚热带或热带。

作者不妨将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称为北方,将长江流域覆盖的地区称为中部,并将从南海、印度洋入海的江河所流经地域称为南方。显然,如此北方、中部、南方的三大区域划分,不仅从地理意义上,而且从人文意义上也是成立的,盖北方、中部、南方三大区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民风民俗、历史传承、艺术表现风格俱各不相同。(P37-39)

序言

伊东忠太(1867-1954)是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其一生涉华调查不下十次,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五卷本)、《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下卷)、《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而且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甚至有“工学泰斗”“建筑巨人”之称。其于1925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是日本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建筑通史,在学界影响深远。这一著述的问世受惠于多次来华实地调查,是其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建筑考察与研究的结晶。此前,他已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

第一次是在1901年7、8月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伊东忠太受官方派遣,偕同摄影家小川一真等来到北京,参观史迹,并重点对紫禁城及其建筑进行了详细考察、测绘和拍摄,事后出版了大型图录《清国北京皇城》以及附有大量实测图的《清国北京紫禁城殿门之建筑》等。伊东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个对皇城进行全面实测调查的外国人,其所得调查资料也是最早关于紫禁城建筑的公开文献。直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en)才获准进入紫禁城考察,并留下测量和拍摄记录。

第二次是1902年3月开始的长达3年的海外游学时期。其中有一年多时间在中国境内考察,足迹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十余省市。这次长时间大范围的调查,收获颇丰,仅事后发表的相关论文或考察报告等就多达十余篇。其考察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各地建筑,而且还有云冈、龙门、千佛崖等大型石窟以及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其中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可谓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他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寻访,找到了这一湮没已久的艺术宅库,并公之于众,轰动一时。随后,有众多日本学者来此考察,并留下大量考察文献,仅近代日本人的云冈石窟调查一项,其分量就足够一本书来记述了。

第三次是1905年对东北地区的调查。日俄战争硝烟未泯,伊东等人即奔赴旅顺、奉天等地,对寺庙、古迹,尤其是宫殿建筑等进行考察。事后发表《满洲的佛塔》(1907)、《满洲的佛寺建筑》(1909)等论文或报告。

第四次是1907年对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诸省的调查。有《南清地方探险记》(1908)、《南海普陀山》(1908)等报告。

第五次于l909年末至1910年初对以广东为主的中国最南端省区的考察。发表《广东之建筑物》(1910)、《广东之回教建筑》(1910)、《北、中、南清建筑之特征》(1910)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建筑总论》(1-6)。

第六次是1920年山东省调查。东自青岛,西至泰安、曲阜,对齐鲁大地之遗物、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多有所获。此次考察详见于其《山东参观旅行记》(1920)。通过以上六次调查,伊东忠太几乎踏遍中国主要省区,基本掌握了各地古建筑实况,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有关中国建筑与遗物的论文或报告四五十篇,还与人合编了《中国建筑》图集。当然,这些实地考察及其成果为其撰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他仍谦虚地承认,“其实中国广大无边,予既往之探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而已。”因此,他认为中国建筑史之大成,需建立在全面彻底地考察中国所存文献与遗迹之基础上。其后又多次来华考察,并出版了五卷本《中国建筑装饰》。可以说,这是其中国建筑艺术研究之辉煌成果,也是对前述《中国建筑史》之补充。

在实地调查的同时,伊东忠太还与营造学社、中国画学研究会等机构及成员多有交往。营造学社成立后不久,伊东即前往拜访朱启钤先生,“晤谈竟日,颇恨柑见之晚”。加还应学社之邀,作了“中国建筑之研究”的讲演。其在讲演中指出:“在古来尊重文献、精通文献之支那学者诸氏,调查文献绝非难事。对于遗物,如科学的之调查,为之实测制图,作秩序的之整理诸端,日本方面虽亦未为熟练,敢效犬马之劳也。但最为杞忧不能自己者,文献及遗物之保存问题也。文献易为散佚,遗物易于湮没。鄙人于支那各地之古建筑,每痛惜其委弃残毁;而偶有从事修理者,往往粗率陋劣,致失古人原意。……在理想上言之:文献遗物之完伞保存,乃国家事业。一面以法律之力,加以维护;一面支出相当巨额之国帑,从事整理。然在中国现今之国情,似难望此。然则舍盼望朝野有志之团体,于此极端尽瘁,外此殆无他途。”因此,他将保存中国古建筑文献与遗物之理想,寄托于以朱启钤为首的营造学社同仁。其在讲演最后所言,尤震人耳目:“鄙人为中国建筑计,以为将来所取之针路,不在模仿外国,必须开拓自家独创之新建筑。独创之新建筑,如何可以出现?曰:以五千年来中国之国土与国民为背景而发达之样式为经,以应用日新月异之科学、材料构造设备等为纬;必于其间求得清新之建筑。此为目的,即中国古建筑之研究,亦为当急之务,不辩自明。温故知新,虽属老生常谈,实历久如新之格言也。”

伊东的这一建议或忠告,在时过八十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继伊东忠太之后,又先后有关野贞、塚本靖、伊藤清造、藤岛亥治郎、村田治郎、长广敏雄、水野清一等来华进行建筑及建筑艺术考察,并留下一大批考察报告或研究成果。

本卷主编 张明杰

初稿于2015年夏秋之交

小改于2017年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