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坚守》是一部由全国公安文联组织编写的纪实文集。为向长征胜利80周年致敬,为助推文化强警战略的实施,让公安文学创作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斗争,全国公安文联组织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公安文联,于2016年下半年集中开展“长征路上的坚守”主题创作活动。本书选编其中的80篇优秀作品,记录了普通民警感人事迹,弘扬了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展示了新时代公安风采。
| 书名 | 长征路上的坚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征路上的坚守》是一部由全国公安文联组织编写的纪实文集。为向长征胜利80周年致敬,为助推文化强警战略的实施,让公安文学创作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斗争,全国公安文联组织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公安文联,于2016年下半年集中开展“长征路上的坚守”主题创作活动。本书选编其中的80篇优秀作品,记录了普通民警感人事迹,弘扬了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展示了新时代公安风采。 内容推荐 全国公安文联编的《长征路上的坚守》所涉及的基层单位和个人没有丰功伟绩和惊人壮举,他们只是万千公安民警的代表,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他们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最宝贵的年华书写忠诚,用最坚定的信念传承长征精神。本书真实记录他们的平凡事迹,用文学的方式向坚守、行进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公安民警致敬。 目录 序言 拾起记忆里的那一线红色 张策 山西 黄河岸边的行走 那些人,那些事 长在天边的红枣树 沙棘红了 大河湾 安徽 古色传香 江西 那一朵井冈红杜鹃 红土地上铸警魂 红色警笛声声传 时空切换的场景 情溢山村 冲吧,兄弟! 无声的坚守 河南 在独树 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湖北 张劲松之红色印象 传承 湖南 侗乡苗寨的“边关大将” 一个所长一个兵 梆硬的软肋 龙山之女 长征路上的警魂 长征路上的守望者 广西 布朗李熟了 湘江渡口,远军的那一次顿悟 四川 相隔一座桥 在圣洁的光芒里向上 那枚单独珍藏的奖章 醋香绵长 “黄马褂”逸事 红军桥上的足迹 流淌的红色 松潘卫士扎西德勒 高原警察罗让达哇 “通川第一名捕”李波 落雁河边的那个警察 一座古城的传奇 索玛花开 红军乡 那片山那些人那份情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夹金山下有一位康巴汉子 誓与“红门”共白头 走近“红军桥” 白山黑水格桑红 青江河畔守望人 永远的红土情 贵州 “天眼”下那抹蓝 走在红色山乡沃土 做你近旁的一棵杜鹃 极致45小时 赤水汤汤 为漏雨的世界打上爱的补丁 城市猎人 缺席的“全家福” 守望苗寨 城之盾 身后有座红军岩 苗寨里的背篼情 蹄响乌蒙狩猎人 细水长流 白帕子 云南 皎平渡警情 别叫我烈士子女 “入滇第二关”的驻守者 传承红军精神的蛮拼警察易辉 陕西 “艄公”是个绥德汉 一个山警的洪荒之力 劳山补丁 就恋这片红土 白湾子派出所记事 魏梁山上的坚守 青春在中指塬上闪光 最为美好的坚守 甘肃 “征”途班玛 难忘这片红色热土 红星照我去战斗 宁夏 “花儿”飘过纪念亭 六盘山上那面旗 老区老警张广春 后记 传承融入血脉的长征精神 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 试读章节 山西 黄河岸边的行走 赵伟平 【山西·石楼】1936年2月23日和1948年的3月23日, 毛泽东曾两次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分别 在石楼县城和临县碛口镇高家塔建立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及纪 念碑。这两地已成为人们纪念红军长征的瞻仰参观圣地和传 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月,随全国公安文联“长征路上的坚守”采风团采访,穿行在山西的黄河岸边,寻踪当年红军的足迹。沿途所见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荒径草丛极少见到,旅游建设使千年河道换了容颜,交通纵横,车流滚滚,我们伴随着日出日落,在母亲河畔一次又一次地奔忙行走。然而,在山西临县碛口,在毛主席当年东渡的黄河岸边,那一段行走却在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是此次采风中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那天中午,采风团的同事们不顾疲劳,搁下饭碗,即刻起程,乘车向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所在地——临县高家塔冉峁上奔去。虽一路颠簸,却难抑大家心绪激动,仿佛朝圣般的期待情绪在车厢里弥漫。 约下午4时,车到达目的地。起身下车,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迎面而来,临县公安局副局长李泽斌等人也正好赶到,随即引着众人走向纪念碑。 在雄伟的纪念碑前,景区解说员为我们作了认真的讲解:屹立在黄河岸边的这块纪念碑是2011年7月修建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碑高27米,寓意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到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27年。八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战。花岗浮雕《走向胜利》,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台基四角的浮雕,再现了东渡黄河的宏伟场景。整个碑体形似一艘巨轮,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瞻仰过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一行人又来到黄河岸边,瞻仰毛主席当年渡河上岸的遗址。 此时,夏阳正艳,抬眼前望,奔涌的黄河在晋陕之间铺展开来,霞光里河水泛着金黄,波浪上腾起细碎的银纹,浩渺的河面在两岸青葱的高山绿树映照下,益发显得宽阔高远。几只飞鸟在头顶上巡掠翱翔,河流前方二碛处,惊涛裂岸,空谷作响。 大家回首瞻望丰碑,继而转头极目黄河,但见斜阳朗照,水面上金波万点,宏阔而壮丽,不由得凝神肃然。 讲解员悦耳的声音惊醒了大家:“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到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圣地高家塔登岸处,现在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大家从沉浸中醒来,随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讲解,走进了历史的纵深。 1948年3月23日的中午。黄河岸边,风和日丽,褐色的沙滩,向着上游和下游伸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书记等中央首长在沙滩上踱步沉思,一会儿望望黄河,一会儿回头望望陕北的大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陕北又成了新的革命起点。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八年抗日战争,接着就是打败蒋介石的进攻,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毛主席同陕北的山山水水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就要离开了,怎么能不别情依依呢?然而,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意味着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历史将揭开新的光辉的一页。为了实现这个转折,党中央决定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在那里指挥解放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 对面陕西川口渡口已聚集了很多人。除中央首长和机关工作人员外,还有赶来送别的陕北乡亲,站满了河滩和山坡。十几条木船停靠在岸边,数十名船工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着起航。大师傅送来了饭菜和开水,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书记等围坐在沙滩上,就地简单吃点东西,喝点水。看到这种情景,当地的区镇干部感到过意不去,一再说:“没有照顾好中央首长。”毛主席说:“我们这么多人吃顿饭,也得你们忙几天呀。我们打游击在野外吃饭惯了,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知道陕北的乡亲们对我们很好,现在要离开陕北,还真有点舍不得呀。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请你们转告陕北的乡亲们,谢谢他们。”饭后,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书记等中央首长慢慢走到水边,又转身和区镇干部们一一握别,向送行的乡亲们招手致意,才登上木船。毛主席站立船尾,久久地凝望着西岸,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 正是凌汛时期,料峭的冷风,夹着水星,扑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刚起锚的时候,水面还比较平静,往前行,就发生了变化。滚滚的巨浪夹杂着冰块,咆哮着,横冲直撞,把小船撞得“咯吱咯吱”直响,船颠簸得很厉害。船到河心,浪头忽高忽低。浪高时,船直线跳起来,像要离开水面;浪低时,船又像落进河底,连两岸都望不到了。几个船工熟练地划动双桨,灵巧地挥篙,齐声喊着“嗨唷、嗨唷”的号子。上流漂来一块磨盘大的冰块,眼看要撞着船头,船工拿篙轻轻一点,冰块转了两转,驯服地顺着船舷漂走了。毛主席稳稳地站着,赞赏地看着船工每个细微的动作,兴致勃勃。突然,隐约传来呼喊声:“老青马掉到河里了!”原来上船的时候,老青马和其他牲口一块上了一只船。到激流当中的时候,船颠簸得厉害,牲口惊吓得互相挤撞,结果把老青马给挤到河里去了。毛主席转过身来,望着正在水中昂头的老青马,脸上浮起怜惜的神情。老青马是会游泳的,同志们都喊叫着,招呼它往东岸游。船继续前进,船工们经过半小时左右紧张而顽强的搏斗,绕过许多冰块,终于使船冲出了激流。毛主席站在船上,望着西岸的人群和一座座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对我们太好了!” P1-3 序言 拾起记忆里的那一线红色 张策 201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那一线惊心动魄的红,那一片悲壮惨烈的红,在当今中国人的记忆里,似乎正渐渐地远去,如同曾经夺目的晚霞,慢慢便融入静谧的夜色,只在人们香甜的梦里留下安宁的笑容。毕竟过去了八十载春秋,英烈墓碑前的松柏已葱郁成林,那一条起伏在群山峻岭中的红色路线,在呼啸而过的高铁面前,默默地被荒草掩埋着,沉睡在历史的过往之中。 然而,发生过的,毕竟发生过了。 那些留在山寨墙壁上的红军标语,那些掩映在丛林中的红军坟,那些传唱至今的红军歌曲,那些在纪念馆里默默向我们叙说着的红军遗物,都将那一段历史书写得波澜壮阔,真切感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从记忆中拾起那一线红色,仍然鲜血淋漓,动人心魄。何况,在我们记录中的叙说者,都是今天战斗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的人民警察。他们和长征,有着不同旁人的心灵感受,有着不同旁人的血脉相通。 他们和长征,是灵魂的相近,是使命的相承,是在八十年这一端和那一端的相互守望。 自2016年6月至年终,全国公安文联成功组织了“长征路上的坚守”主题写作活动。数十位公安作家,沿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采访记录下工作在长征路上的基层公安民警的心声和感人事迹,完成178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学作品,用文字铺陈出一条新的长征路,也如实描绘和展现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和美好心灵。178位文中的主人公,用他们行动的叙说,为长征精神的传承谱写下新的颂歌。 《那一朵井冈红杜鹃》,让我们看到了井冈山的交通民警是在怎样勤勤恳恳地为老区人民服务。《相隔一座桥》,记载着大渡河畔的缉毒警察是如何以大渡河精神与毒犯相搏。 《为漏雨的世界打上爱的补丁》,以贵州深山女警的助贫事业,为红军的精神续写下新的篇章。《醋香绵长》,在红军挺进四川的路上采撷下刑警的感人故事,为红军的后代画下一张最美的肖像。八十年前的血雨腥风,八十年后的春风化雨,变化的是中国的面貌,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灵魂。“长征路上的坚守”,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它把八十年浓缩在那178篇文章里,浓缩在作家们和主人公们的真挚情感中,浓缩成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收录在这部书中的,是由本次写作活动中精选出的80篇作品,谨以此书纪念“长征路上的坚守”写作活动,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八十年前的长征已成纪念碑上永不磨灭的字迹,今天的长征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蜿蜒,需要我们砥砺前行。“长征路上的坚守”,不仅仅是坚守,不仅仅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更是在前辈精神鼓舞激励下的奋进。 “长征路上的坚守”写作活动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写在中国工农红军踏下的每一个足迹里,也写在当代人民警察的努力之中,那就是:以红军精神在前进中坚守,以红军精神在坚守中前行。拾起记忆里的那一线红色,是为了让这红色永存。 永存在记忆里,更永存在心灵中。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后记 传承融入血脉的长征精神 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全国公安作协成立10周年。为助推文化强警战略的实施,让公安文学创作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斗争,全国公安文联组织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等14个省(自治区)公安文联,于6月6日至年底集中开展“长征路上的坚守”主题创作活动。此次是分布省份最广、参与作家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主题创作活动,也是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一次全新突破。 活动期间,祝春林主席要求:“遴选最出色的采访对象,选派最优秀的公安作家,创作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向长征精神致敬。”张策副主席组织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省(自治区)文联意见,修订活动方案。部宣传局巡视员、秘书长杨锦协调、督促相关地区开展活动。全国公安文联组织33名鲁迅文学院公安班作家在金寨集结,参加党性教育,感受长征精神,接受红色洗礼;从各地选派作家分赴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并两进贵州,直接参与主题创作活动;建立跟踪回访制度,指导作家进行创作,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各地公安文联分别结合当地特点周密部署,贵州、四川、山西、湖北、陕西、湖南等地得到了省厅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贵州、四川、山西等地结合主题开展了文艺小分队、书画家进基层和地方媒体进警营等活动。杨素宏、孙维莉、张运修、刘美兰、杨建青等同志为组织活动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工作,为顺利开展采风活动打下了基础。 参与活动的作家深入一线,与采访对象促膝而谈,倾听来自最基层的声音。易卓奇、欧阳伟、韩媛、胡杰等人进山区,克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困难,与村民拉家常,掌握第一手资料。四川作家刘丽独自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若尔盖,深入牧区派出所和最高海拔交警岗亭,与基层民警一道体验边藏地区公安生活。张国庆、陈晨、谢沁立、王志云、徐振江、司彩霞、韩东红、吴明泉、吴何岷、姬鸿霞和侯国龙等人,分赴贵州、四川、安徽等地,不顾舟车劳顿,第一时间开展采访。 相比以往,经过层层筛选的采访对象更加倾斜于基层未被表彰过的普通单位和个人,他们遍布各警种,既有所(队)领导,又有退休返聘的老警察。他们朴实无华甚至木讷少言,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的力量。作家们以他们为原型,以“非虚构”手法记录当下坚守在长征路上的普通民警感人事迹,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并以真实生动的文学作品,展示新时代公安风采,传承他们融入血脉的长征精神。 参与活动的作家先后创作了178篇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有65篇在省部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天眼”下那抹蓝》《在圣洁的光芒里向上》和《醋香绵长》等3篇作品在《人民日报》刊发,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本书收录的80篇优秀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较为深刻地刻画了基层警察的美好形象。 感谢组织本次活动的各地公安文联,感谢参与活动的每一位作家,感谢《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中国消防》等媒体的大力支持,感谢为本书编辑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陈晨同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