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一、皇封金匾令庞泮“直声动天下”
弘治十年(1497年)元宵节,皇帝朱祜樘大宴文武百官。宴会开始前夕,忽有司礼秉笔太监出来宣布:“今天,皇上要下一道特殊恩旨。”紧接着,年轻英俊、神采奕奕的皇帝,轻启朱唇,用洪钟一般的声音道:“朕今天要颁布一道特旨,奖励一位在安邦治国中立下特殊功勋的功臣。”
说到这里,他那双隼鹰般的眼睛,搜寻着百官中的一个人。
此刻,众位大臣中,首先是三位内阁宰相,资格最老的太子太傅兼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刘健,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其次是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最后是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御马寺卿、尚宝寺卿等小九卿,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竖起羊角般的耳朵,都以为此番很有可能得到特殊封典的是自己。
然而,皇上的目光,却越过了三位位高权重的宰相,越过了六部九卿等高官,继续搜寻着一位谏官。他发现,平时上朝非常引入注目,经常劝谏自己的一位硬头官,此刻却像隐入桃花源一般不知所终,于是大声问:“庞泮在哪里?”
“庞泮,皇上喊你!”吏部尚书焦急地对都给事中庞泮道。
“庞泮在哪里?快快出列!”内阁首辅刘健也在寻找。
原来是寻找那个硬头官“庞矮”(因为人矮体胖,故有了这个绰号)。官员们此刻才明白,皇帝真正要寻找的是庞泮,于是纷纷喊:“庞都谏,庞都谏,快出列,皇上召见你呢!”
大家不明白,此刻皇上为何要表彰这个职位卑微的官员。庞泮任职刑科都给事中(俗称都谏),仅是六品官。明朝采用宋时给事中分治六房制度,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职责是监察百官,位卑权重。给事中虽级别只有七品,但享受四品规制;都给事中品级只有从六品,比县令仅仅高了一级,但享受三品规格,上朝时,虽位列一、二品大臣之后,但连一、二品大臣也对其拱手相让,不敢轻慢。
“来啦,微臣来啦!”随着铜钟般声音的响起,只见一个身穿鹭鸶图案官服,像个大皮球的官员,骨碌碌地滚到皇上面前。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哄笑声。
“微臣刑科都给事中庞泮来到,不知皇上召见微臣有何旨意处罚?”他诚惶诚恐地说。虽然皇上说要奖励一位特殊功臣,但是他认为,肯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或是三公宰相,或是六部尚书,最起码也是朝廷九卿,绝不会是自己这样官职卑微的人!大概是皇上在奖励王公大臣时,首先要将自己开刀当作一块垫脚石吧。
此刻的庞泮内心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又会遭到什么不测风波。俗话说,天威莫测。他知道得太清楚了。十年来,作为谏官,由于自己刚直不阿,不顾利害犯颜直谏,几乎每次都碰得头破血流:不是被罚俸停职就是被撤职拘禁,甚至被打入大牢面临判重刑乃至杀头的危险。
“庞泮,你怎么就知道朕要处罚你?”皇帝微笑着反问,然后道:“庞爱卿,你是当朝一凤!朕今天要奖励你一块双龙金匾,以表彰你担任谏官十年来的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无私无畏敢于直谏的高尚品格!”话音刚落,便有太监出来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刑科都给事中庞泮,担任谏官十年来,为国为民赤胆忠心,刚正不阿,多次冒着撤职、坐牢甚至杀头之危险,犯颜直谏,为我大明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立下汗马功劳,特赐双龙金匾一块,以示嘉奖。望文武百官以庞泮为楷模……
宣旨完毕,立即抬出一块镶金直立的双龙金匾,上面题着御赐的五个大字:直声动天下。
看到这块双龙金匾,百官顿时山呼万岁。庞泮在百官一片羡慕声中高呼:“谢主隆恩!”
看着这块两侧各镶着一条雕镂金龙的直立长方形金匾,尤其是看到中间红色背景下,弘治皇帝敕封的“直声动天下”五个道劲的正楷大字,庞泮不禁热泪盈眶,内心如钱江潮水一般澎湃。由于自己不顾利害犯颜直谏,不知多少次碰得头破血流。谁知今天却受到皇帝的赏识!这双龙金匾上皇上亲笔题写的五个大字,是对我十年来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最大肯定,是对我的最大奖励、最大鼓励、最大鞭策!想到这里,庞泮不禁热泪盈眶。他连忙俯伏在地,激动万分地说:“皇恩浩荡!微臣将再接再厉,为国为民再立新功!”
紧接着,皇帝又下了一道旨意:
刑科都给事中庞泮,因功擢升为福建布政司衙门右参政,官阶由从六品递升为从三品。钦此。
P1-3
庞泮(1450—1516),字原化,号石壁,别号芹斋,里人昵称庞矮,浙江省天台县平桥花墅人。系《明史》有记载的清官,得到后人的赞颂,所以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或许我是平桥人的缘故,从小就喜爱听大人们讲述“庞矮的传说”,尽管是茶余饭后聊天,或是道听途说,总有点儿模模糊糊的印象。我成年后因为工作较忙,只停留在知道“庞矮传说”,但是没时间去追根究底了。
斗转星移,在退休前又调回平桥工作,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又常能听到民间流传的“庞矮传说”了。我退休以后,在领导和同志们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创办了天台县平桥镇石壁文化研究社。在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推选我为石壁文化研究社社长。我与石壁社领导班子同志们同心同德,以庞泮精神办社,在连续五届的工作中共办了十一件事:
1.依法成立了石壁文化研究社。根据天台县1994年6月15日天政字[94]8号文件,发给天字71017号社团登记证,于1994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庞泮诞辰544周年之日),在花市办事处会场隆重举行了石壁社成立大会,对开展石壁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举行学术研究活动28次,收到八篇学术性文章。自办石壁简报二十五期,有19篇文章登上报刊,为研究庞泮文化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3.经过五年的查找,走访了60余个地方和单位,在1994年7月找到了《谏垣稿》这本古书后,补齐缺损之页,请庞中华题写书名,请县纪委书记张宇作序。我为该书写了《内容提要》和《后记》,使之成为今天这样完整的书稿,于2009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是廉政文化的传世之宝,使庞泮的清官精神美名远播。
2007年,我被抽调到平桥镇政府“非遗办公室”工作。因为对庞泮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尽管由于“非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于是我自觉地放弃午休和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地赶任务。我在这时搜集到11个“庞泮故事”,因此产生了写书的欲望。平桥镇“非遗办”共五人,搜集整理文本共138份,其中我上交文本65份,受到领导的赞赏,被县政府和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叭2年11月出版了汇集29个故事的《清官庞泮的故事》一书,缅怀庞泮精神、弘扬优秀文化。
4.继承和延续民族优秀文化,新增添书画墨宝11件,有《庞石壁谏垣稿》以外的庞泮诗词,陈曾豹作的庞泮画像,庞中华、范春梅、曹鸣云、叶宗兵的书法,庞学钱的《庞石壁谏垣稿》手抄本,王建炉的插画,夏云城的诗词,进一步丰富了石壁文化的内容。
5.在庞泮故里搜集挖掘到珍贵的古迹文物19处18种43件(其中有8种16件送交给县博物馆收藏),为“古为今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修复了明弘治皇帝敕封的“直声动天下”双龙金匾,悬挂回五凤楼二楼窗前正中处,供人们瞻仰,以庞泮的清官精神激励后人,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7.申报庞泮五凤楼为文物保护单位。平桥镇人民政府和石壁文化研究社议定由我撰稿,由镇党委宣传委员丁小江审稿,于1999年1月29日撰写的五千余字的联合申请报告被天台县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并于2001年1月10日刊登于《天台报》。2001年10月由天台县人民政府署名,用花岗岩雕刻成的“庞泮五凤楼”“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碑竖立在庞泮五凤楼前,将平桥镇这笔历史文化遗产载入史册。
8.整修了庞泮古墓。在县文管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按照“原真”的要求整修后,同时把由新屋下村保存的明代庞泮古墓碑(即神道碑)于1998年运回到庞泮墓前原处。天台县政府根据镇社的联合报告,于2002年4月批准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在2010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庞泮墓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从此,庞泮墓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9.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名木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庞泮幼年时亲手栽种的古樟树就是历史的佐证。我社于1995年8月请县林业部门技术专家谷昌瑾同志至实地查看鉴定后批文给石壁社,并将“石壁樟”等共三株明代古树登记入册,编号建档,由天台县人民政府发给古树名木铁质保护标牌,使这三株古树得到国法的保护。
10.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庞泮故里蕴藏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明《天台山方外志》记载的天台山十六景区中的第四景“花墅松声”。经调研论证,庞泮故里的“花墅松声”景区有大景点八处,小景点二十八处。拍摄“庞泮故里风光”照片五十余张。天台县委“台岳风情”摄制组,专程到平桥拍摄了名为“直声动天下的庞泮”的专题片。在天台电视台播放以后,反响强烈。古老的“花墅松声”景区正在庞泮的影响力下枯木逢春,以它独有的魅力出现在世人面前,为天台山增光添彩。
11.以庞泮精神为榜样勤俭办社,健全制度,理清账目。石壁文化研究社16年共收入经费13338.71元,用于成立大会开支,修复双龙匾额开支,印古书开支,周年纪念会开支,修复庞泮墓开支,其他费用开支。到2000年5月全部用完。2000年5月以后十年中的费用开支,均由庞培芝个人支付。换届审计工作由平桥镇党委宣传办公室主任陈照华主办,在审计后,陈主任肯定我们财务管理很好,账目清楚,签字同意审批换届。
综上所述,庞泮的清官人生与廉政精神,深深吸引着后人怀念、研究与弘扬。这也是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响应,是对每年的12月9日“反腐败日”的纪念之举。我在石壁社的研究工作和全国“非遗”普查工作中积累了一批珍贵资料,才有了创作《大明谏官庞泮》的基础。在本书付梓之际,我感慨万千,若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和支持,凭我个人的水平是很难成书的。特别是余云安、余云叶、叶国麟、姚宝岳、孙明辉、张仁长、丁式林、庞菊瑛等师友的关爱、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庞培芝
2017年5月
余云安
初读长篇历史小说《大明谏官庞泮》之后感悟颇多,我深深地被庞泮清正廉洁的精神所感动。庞泮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台州式硬气”的典型人物,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传承。关于庞泮的人物传记为当代“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弘扬庞泮精神是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响应,也是对12月9日“反腐败日”的纪念。
庞泮(1450—1516),字原化,号石壁,别号芹斋,里人昵称“庞矮”。浙江天台平桥镇花墅人。明成化进士,先后曾任工科后转刑科都给事中(亦称都谏)。福建右参政,河南右布政,广西左布政等职,他“直声甚著”等功绩载入《明史》。仕途生涯中留有著作《庞石壁谏垣稿》等五部四十二卷。他一身正气,忠于职守,刚正不阿,感动了清心望治的弘治皇帝,敕赐“直声动天下”的双龙金匾,并恩准在其故里建造五凤楼和跨街牌坊,以旌其功绩,彪炳史册。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好官、清官、谏官。所以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搜集到的“庞泮传说”已被列入市、县“非遗”保护名录。看了即将付梓的《大明谏官庞泮》一书后,我体会较深的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幼年时的庞泮,因家贫无钱读书,替人放牛,忙里偷闲,到私塾屋外窗下偷听老师讲课。后来父亲送他到天台城关桥上姑母家放牛兼做杂活。有幸遏师,夜间到信行寺跟方丈和尚读书。庞泮到八岁时,姑丈夏唪发现他的学识已超过在县学读书的十岁的表兄,决定送他到县学读书。在县学,庞泮因学习成绩特别好,被县学史望岳老师当众称为“神童”。
2.仕途中的庞泮真是直声标史册。例一,明弘治二年八月,庞泮因督修卢沟桥而被皇帝嘉奖。洪水突至,冲毁古桥两孔、河槽二百余米、堤岸多处、饰有石狮的桥栏柱四十八根。奉旨督修卢沟桥的庞泮当天就到现场,深入工地与民工打成一片,苦干、实干加巧干。后来,工部侍郎陈政到现场勘察时,高兴地看到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不禁赞叹道:“庞大人功绩突出,我要启奏皇上给予重奖。”果然,几天后传来消息,说皇上龙心大悦。庞泮因为在卢沟桥修复工程中出色地完成任务,记功一次,京察一等,赏白银一百两,准休假二个月。
例二,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孝宗偏听岷亲王之言,认为“武岗知州刘逊谋反”。孝宗下诏要拘捕刘逊等百余人,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四月十一日,庞泮写了《奸回玩法疏》启奏,“此事真相未清,牵涉百余人,不可轻而捕人,请皇上查实后办”。孝宗认为亲王弹劾一个州官,竟有那么多人奏阻而大怒,下旨将庞泮等六十余人关入诏狱。朝廷六科署为之一空,无法办公。后经吏部尚书屠溏、御史张淳等联合九卿营救,孝宗不得已才下诏释放庞泮等六十余人,但还处罚庞泮停俸三个月。事后,谢阁老提醒庞泮:“批逆鳞上疏。搞不好触犯龙颜,有杀身之祸。”庞泮答日:“事关公利,怎能为个人私利着想,知事不言岂非失职。”出狱后的庞泮仍不改其志,刚正敢言。
例三,外戚张鹤龄等人为争购两只鹌鹑而在北京城内聚众斗殴,顺天府、大理寺、刑部等却互相推诿不予惩办。庞泮知道后,立即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外戚还有放纵家奴掠夺民财、杀害无辜、强暴宫女等严重问题。庞泮于弘治九年九月写了《昭国法以保全外戚疏》呈给皇上,获得孝宗皇帝准奏。为此,庞泮声震朝野,被誉为“当今活着的包青天”。
例四,庞泮拼死弹劾李广“十当诛”之罪。内宫太监李广,因受宠而肆无忌惮地搞“招权纳贿”。庞泮认为太监横行霸道是朝廷腐败的毒瘤,于弘治十年写了《宦官招权纳贿疏》,以“十当诛”的极论奏之,得到孝宗皇帝的准奏。因此,声震朝野。
例五,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庞泮离开朝廷,先后到福建、河南、广西任职。他一心为公,阻止私分一箱白银而上交给国家。他勤政爱民,带领群众捉海盗破谋反,保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福建百姓把武夷山上四季常开的象征清正廉洁的“建兰”献给庞泮。在河南分发救济粮时,因为办事认真公正,百姓为他编写了《庞布政散粮》的梆子戏。广西民众上百人载歌载舞,把上书“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大红匾送到省台布政衙门,赞颂庞泮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好清官”。
3.晚年的庞泮。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孝宗朱祐樘年仅三十八岁病故宫中。庞泮得知噩耗后,不禁泪如雨下。国丧期间,庞泮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国丧过后,庞泮深感身体多病致工作力不从心,决定急流勇退。因此,庞泮立即写了要求告老还乡的报告,经武宗皇帝批准于当年秋天还乡。庞泮还乡后著书立说,所著书稿有《庞石壁谏垣稿》《明史略论》《归田乐》等五部四十二卷书。现在只搜集到《庞石壁谏垣稿》一部三卷孤本。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文献,它足以证明庞泮是个清官。正德十一年(1516年)闰十二月十九日,庞泮病卒家中,享年六十七岁,葬于花墅灵芝山石马坟。2002年4月,天台县人民政府批准庞泮墓为县级文物保护点,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我认为阅读《大明谏官庞泮》应本着“古为今用”的观点出发,弘扬庞泮的廉政精神,为今日的“反腐倡廉”创建廉政文化出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要以庞泮的廉政精神为指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余云安,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中共天台县委党校副校长,1989年任天台县城关镇党委书记,1996年任天台县人大副主任。退休后,任济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现任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
庞泮是明朝中期著名谏官,为“弘治”中兴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其人忠于职守、刚直不阿,不仅《明史》有载,乡间亦有“庞矮”故事流传。弘治皇帝赏识其一身正气、敢于直谏,特敕“直声动天下”双龙金匾,恩赐在其故里建造五凤楼,以旌其功。
庞培芝著的《大明谏官庞泮》以流畅的文笔、曲折动人的情节,勾勒出庞泮传奇的一生,读罢不禁令人拍案称奇。庞泮勇于担当、廉洁清正的作风。堪称后世为官之楷模。
庞培芝著的《大明谏官庞泮》是一部以大明清官、谏官庞泮为主人公的人物传记体小说。
庞泮,字原化,号石壁,别号芹斋,里人昵称“庞矮”,浙江省天台县平桥花墅人。系《明史》有记载的清官,得到后人的赞颂,所以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弘治十年,明孝宗朱祐樘特赐庞泮双龙金匾,上书“直声动天下”五个大字。小说文笔流畅,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庞泮的勇于担当、敢于谏言以及廉洁清正的作风,值得后世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