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著的《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回忆录)》是介绍张钫先生从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学堂加入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中陕西新军起义,到1949年参与策动国民党军在彭县起义的回忆录。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政治风云、军阀争斗、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是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的一本,是《风雨漫漫四十年》的再版书。
| 书名 | 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张钫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钫著的《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回忆录)》是介绍张钫先生从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学堂加入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中陕西新军起义,到1949年参与策动国民党军在彭县起义的回忆录。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政治风云、军阀争斗、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是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的一本,是《风雨漫漫四十年》的再版书。 内容推荐 张钫著的《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回忆录)》讲述了张钫先生一生经历了近代史上风云波谲、错综复杂的年代。他参与过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接触过许多时代人物、社会名流,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1959年以后,他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不顾年高体弱,撰写了近30万字的回忆录,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40年间的政治风云、军阀争斗、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历史资料。 目录 忆陕西辛亥革命 辛亥秦陇豫复汉军东征记 我所知道的河南辛亥革命 井勿幕、杨铭西同日被害纪实 陕西革命艺人李紫恒 参加陕西辛亥革命的唯一女性——卢慧卿 辛亥前后嵩华河洛间的绿林豪杰 钱鼎、万炳南两副大统领之死 辛亥革命时陕西的洪门帮会 辛亥革命后的陕西易俗社 黑暗污浊的清末民初的县衙门 清末教育见闻 清末社会生活杂忆 清两宫回銮之一斑 豫陕官路上的见闻 烟毒见闻回忆 陆建章督陕之来去 张凤翔事略 中州大侠王天纵 我所知道的赵倜 我所知道的陈树藩 白朗义军的兴灭 樊钟秀事略 我在反袁护国期间的经历 回忆陕西靖国军始末 我与吴佩孚过从的几个片断 国民二军与镇嵩军之战 北伐期间逐鹿中原的军事混乱局面 中原大战中帮助蒋介石瓦解阎、冯部队的经过 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 西安事变后我与蒋介石、何应钦接触的经过 胡宗南勾结二马反攻西安的见闻回忆 我任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的经过 附录一: 张钫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全国政协委员前陆军上将张君墓志铭 试读章节 忆陕西辛亥革命 一、清末编练新军与举办陆军学堂 清朝军队,旗兵与绿营在清中叶已经腐败。湘军与淮军在甲午、庚子战败后,也完全暴露了它的作战无能。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计划编三十六镇精锐的部队。除北洋六镇成立稍久外,南洋各镇多新成立之师。海军当残破之余,只剩一部分小炮艇而已,海军费又被挪用去修了颐和园。那时大省练兵成镇,小省成协。鄂省有械,粤省有钱,江浙各省有人,其规模尚有可观。至于边远省份,人、械、饷三者都缺,所以参差不齐,不能照计划成立。 陕西算是小省,当时编练一个混成协,协统是王毓江。他是一个道台官,办了两年,在三千步兵额里便吃了一半空额,一九一。年(宣统二年)被革职查办,重新招募新兵。经过六个月时间,募到士兵三千名,多半是外省人。这是由于征兵办不到,本省人多鄙视当兵,不肯应募之故。 当时绿营所用的武器,最称锐利的不过为铜底大装、七响马枪、水连珠、利名顿、哈机克斯、洋抬枪而已。绿营队伍,均扛大旗,穿战裙,用布包头,背着大刀,抬着土炮,用前膛枪,武器十分陈旧。新军的装备则都是新式武器了。当时新军所用的器械以湖北兵工厂出的小口径为第一。新军一个协有步兵两标(步枪三千支)、山炮三队(炮十八门)、骑兵一营、工辎兵各一连。但那时为了防范“叛变”,都不发给子弹,每枪只发空响弹一排,作练习用,与徒手无异。 除了编练新军,清政府又举办新的军事学校,当时除在各省设立陆军小学外,并在全国设立四个陆军中学。这些学校的学生须学习二年后毕业,才能升入军官学堂。从小学到军官学堂毕业,需要九年才能训练出一个排级的军官。当局感到不能等待,乃在陆军部直接领导下,成立陆军速成学堂,招学生两班,由陆军小学及文学堂挑选具有中学程度并且身体健壮的学生入学,两年半毕业,毕业后即可与军官学堂毕业班次相衔接,军官人才就可以源源产生。我就是那时陆军速成学堂的一个学生。 我是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秋季入学的。学堂地址在保定东郊外。大省保送学生六十名,中省四十名,小省三十名,共收学生一千二百人。因为学堂设备不全,办理不善,而且学生多来自文学堂,身体不够强健,骤然施以军训,不能支持;再加南方人初到北方,不服水土,所以入学三个月后,便因病死亡八十余人,其中以长江流域的居多。 那时学校的教职员大多数都是出身北洋武备学堂及留日的学生,督办是段祺瑞,总办是赵理泰,监督是曲同丰。学生编制以队为单位,分步、马、炮、工、辎等专科。步兵总教习贺忠良,马科总教习黑守仁,炮科总教习唐直道,辎重总教习靳新义,都是日本人。学生年龄大者达三十一二岁,小者十八九岁,程度因之参差不齐。学生除分隶各专科外,程度较低者须补习普通学科半年,然后分入专科。另外有满文、蒙文和英、法、德、俄、日五种外文,每人选修一门。在二年半修业期间,死亡、退学和革职的学生计达二百余人,送去日本留学者六十五人,毕业学生仅剩八百余人。军事教育规定严格,对于思想言论及行动限制极严,防范极密,凡政治书籍和杂志等皆不许阅读。 各省学生分编各科,彼此互相联络者很多,但是真能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同盟会者亦只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余人中,以陕、浙、粤、闽、桂、滇等省籍的居多,因当时发动革命,首在各边省地区。我是豫籍,但是由陕省保送,所以与陕、豫同学都接近。当时所读的革命书报,有《警世钟》《国民必读》《猛回头》《太平天国战史》《二十世纪之支那》《浙江潮》《新湖南》《夏声》等,但不能公开阅览,只能秘密阅读。加入同盟会者,才能见到《民报》及其他宣传革命的小册子。 一九○七年(光绪三十三年)秋季毕业的学生,分发各镇入伍见习,见习期满,于一九。九年春季,分别回各省。那时学校里大部分学生,皆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回到各省之后,整军经武之风大兴,而军容为之一变。回省学生大概都任排连级干部,为接近士兵之官,先从精神训练入手,使士兵渐知爱国的方向,孙、黄革命之精神,始深入部队之中。当时对士兵讲话,不明说革命的意义,对头目(即今日之班长)精神讲话,讲的是卫国御侮,必须战争,战争可分四种:1.同种战争;2.异种战争;3.同族战争;4.异族战争,意思是暗指清政府是异族,我们必须把他们赶走。这几句话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 我们回陕西的同学,都在督练公所候差,每人每月支银十八两。一九一○年(宣统二年),混成协的三千士兵募齐后,我们分到各营充当排长的共有二十二人。分派的那天是一九一○年(宣统二年)十月三日(农历九月初一),翌年的西安起义也是农历的这一天。(P1-3) 序言 张钫先生是河南省人,一八八六年七月十七日生于新安县铁门镇。一九○七年,由陕西省保送至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学堂期间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陕西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是辛亥革命中陕西新军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后来曾任秦陇豫复汉军东征大都督、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等职。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地方军阀陆建章、陈树藩。抗日战争期间,张钫先生曾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任国民党豫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解放后,他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张钫先生喜好金石字画,广泛搜集历代墓志碑刻。他所搜集的唐代墓志占我国所有唐志总数的一半左右,对保护祖国历史文物作出了贡献。 张钫先生一生经历了近代史上风云波谲、错综复杂的年代。他历任高官要职,参与过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接触过许多时代人物、社会名流,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一九五九年以后,他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不顾年高体弱,撰写了近三十万字的回忆录,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政治风云、军阀争斗、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历史资料。 本书选用张钫先生二十九篇回忆文章,审订编辑过程中,曾根据有关资料作了一些订正,但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意见。 本书在编辑中得到陈子坚、耿端方、胡景通、刘永端、郭海长、袁蓬、徐国馨等同志的大力帮助,谨致谢意。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回忆录)》编辑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