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著的《资优班故事多/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进入高中资优班的学生,在热血班主任“姚大妈”高压带领下的学习生活,细致描绘了资优生的心理和“姚大妈”的形象,以及资优班的各种故事和风波,对准备科展夺得第一的描写展示了资优班学生激荡燃情的高中岁月。
管家琪认为,每个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觉得很困惑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心态。作家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成为青少年们的朋友。因此,在她的小说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在成长边缘挣扎的青少年,用真情赋予了最高的同情和关爱,书中没有一句教条的批评,也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颗对青少年理解和尊重的心。
管家琪著的《资优班故事多/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资优生”听起来沉重又无聊,考上这所明星高中的资优班时,我真担心班上同学会不会很没意思,或者都是功课好到异于常人的外星人。好笑的是,原来大家都这样想过。带我们的班导是至今单身的姚大妈,她热力四射,宣告要竭尽所能激发我们资优生的潜能,带领我们超越巅峰。大家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听到“姚大妈”这三个字,我不禁眉头一皱,神经也随之警戒起来。
“姚大妈又有什么事啊?”我想,我的口气里一定流露了些许的不耐烦。
“想要你接受一个访谈……”
小陈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已经忍不住叫起来:“又是访谈?”
“是啊……”
“不要了啦,叫老康和帅哥去,代表一下,就可以了啦。”
老康和帅哥是姚大妈的两大“护法”,对于应付记者很有经验,外形又都很讨喜。老康是标准的品学兼优乖宝宝的模样,帅哥则名副其实真的长得很帅。我们如果跟他一起逛街,女生都在看他。高中三年,我们学校拜倒在他“学生裤”下的女同学和学妹更是不计其数。总之,只要是接受采访,他们俩都很容易让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不知道为什么,姚大妈和新闻界联系的管道好像非常畅通。当然啦,我知道现在的新闻记者满街都是,不管是阿猫阿狗只要你高兴好像也都随时可以开记者会,可是我还是觉得姚大妈很厉害,三不五时总有记者要采访,而且那些采访过她的记者好像都很服她,做出来的报道都是超级正面。为了所谓的“平衡报道”“角度周全”,姚大妈总是会向那些记者建议,在采访她、大谈她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成效的同时,也能采访一两位学生,听听学生的心声。这时,老康和帅哥当然就是“学生代表”的不二人选。
可是小陈说这次不行,因为这次不是只做一篇报道,而是要写一本书。
一本书!
当然啦,我也听爸妈讲过,现在阿猫阿狗都可以出书,只要出版社善于宣传,书就会大卖。可是姚大妈既不是偶像歌手,也不是电影明星,她对烧饭做菜、减肥、养生,乃至星座、血型、生肖、恋爱、时事评论一概不擅长。她只是一个老师,居然也能出书?实在是太神了。
“这不是姚大妈的书啦,”小陈说,“是讲我们这一班的书,所以出版社、姚大妈和那个负责要写书的作家都说希望尽可能见见我们,和我们每一个人都聊一聊。”
小陈说,他已经约了二十几个同学,至少还会再约十几个。
“这么多啊!”我实在是对小陈大感佩服。
乖乖,咱们都毕业两年了,这小子的动员力怎么还是这么惊人!
“你实在很厉害耶。”我真心地夸奖他。
“没办法,谁叫我以前是班长嘛,”小陈笑笑,“怎么样?后天下午两点,你有没有空?”
“有空是有空,可是——”
要写一本书?这实在是令我十分犹豫。 会不会太招摇啦?
其实,我听小陈讲到这里,就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要为我们这一班出一本书,一直是姚大妈的一个梦想。她连书名都老早就取好了,就叫作《我们这一班》,说是想为我们这一班同学们的成长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录。在我们高三下的时候,姚大妈就已经郑重其事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写一篇文章,为自己的高中三年做一个总结,然后出一本合集。姚大妈说,她会去和出版社联络,她相信这样的书一定会有出版社出版的。按照姚大妈的规划,当时那些已经获得资优保送或推荐甄选反正就是已经有大学念的人不妨先写,五月中以前交稿,其他的同学则等到考完大学以后再交,这样快的话,也许我们男生一从成功岭①下来,书就可以出版了。
可是据我所知,出书这件事一直是姚大妈“一头热”,截止到目前,交稿的只有小猫两三只,而且都是像小陈、美丽这种班长副班长之流,因为被姚大妈盯得紧,不得不交稿。你想想也知道,姚大妈当然不可能亲自一个一个来跟我们催稿(那多有失身份!)。她只有经常鼓吹、经常呼吁、经常强调这本书是多么的有意义,出版之后会提供给多少青年学子、多少家长多么宝贵的参考,更不要说——就像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能为我们的成长留下一份多么珍贵的记录!
无奈的是,我们班这群“死人”,不管姚大妈是如何地鼓吹、呼吁或强调,大伙儿还是反应冷淡,简直可以说就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但我记得当时大家私底下也没对这件事有过多少讨论,只是有志一同、默契十足地使出“拖”字诀,反正就是尽量地拖吧,闷不吭声地拖吧。只要拖到举行高中毕业典礼的那一天,我们就没事了。(P2-5)
写不完的成长
管家琪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说会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在长大之后仍忍不住想要用文字来重温童年的美好;另一类则是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才会借由创作一方面重新审视童年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无缘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在物质生活上跟“悲惨”这个词儿完全沾不上边,但如果真要二选一,我想我应该还是属于后者,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否定和压抑,而一直要等到我长大,明白了很多事以后,我才会知道那些“苦难”其实还真不是我的错,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对年轻的马特·达蒙一再说的:“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
我想,无怪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成长一直是我最喜欢琢磨的主题,而且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或许因为小说的本质还是比较写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因此我心目中第一个读者往往是年少的自己,那个饱受挑剔和责难、脑门被牢牢贴上“没出息”“没人要”等等负面标签、一路挣扎着长大的小女生。如果可以让两个时空的自己对话,我真想抱抱那个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告诉她:撑着点儿,爸爸妈妈总算给了你一个好性格,凡事总能朝好的一面看,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愈来愈好的。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有一回在学校里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用字条跟我说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还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懂得反思?”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要多包容,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抚养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爸爸妈妈心怀感恩,尽量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至于如果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意见,不妨先保留,等将来长大,回头再想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如果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不认同,那至少你可以决定自己不要再照做。”我的意思是就算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应该有能力超脱出来,不要老是拿“都是以前怎样怎样”来作为对现状不满的借口。
回家后跟两个儿子谈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按那个小朋友所描述的情况,我也觉得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妥,可是我不能跟着一起大骂他的家长啊,这样对小朋友来说也没有什么益处,只好勉力鼓励他一番。听我说完以后,两个儿子的反应不大一样(他们都二十多岁了),小儿子说本来就不是每个大人都有反思的能力,小孩子对家长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大儿子则觉得我的回答废话太多,他说:“你只要跟他说,这个世界就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
哎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棒。是啊,反思确实是一种能力,还真不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而世界确实也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同时生活也是由我们自己来建设的。我觉得所谓的成长,就是既能够客观理性地接受现状,又能不断努力去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啊。
回头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随着年纪慢慢增加,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由衷庆幸自已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是天生的,就凭这一点,我也该好好感谢爸爸妈妈。而且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阳光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再糟糕的事,一旦把自己抽离出来,以看故事般来讲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居然还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喜剧效果,否则为什么明明是很要命的事,可是当我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哈哈大笑呢?
我也就是从这样的经验中,很早就学会了什么叫作苦中作乐。我也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感受竟然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些体会在我写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问,时代变化得这么快,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要怎么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会是问题,毕竟对作家而言,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每一个成年人又不是天生就是大人,都是从孩子慢慢长成的呀。我觉得只要我们心中那个孩子还在,就不会妨碍我们跟孩子们交流,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需求,比方说需要大人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陪伴,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小说里,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很多孩子们告诉我的成长故事,以及我从报纸杂志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中所体会到的成长的滋味。总之,成长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
我所知道的资优生们
管家琪
我写过不少少年小说,但很少用第一人称来写。我觉得用第一人称来写少年小说,难度很高,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这些作家明明都已经是、早就是大人啦,却还要“假装”自已是十几岁的小孩,很容易“穿帮”,让人感觉矫揉造作,别扭得很;再加上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不易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所以一般我是尽可能避免采用第一人称,除非我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这本《资优班故事多》采用第一人称,却似乎有一点必要。这是讲一群资优生的故事,但人有千百种,就算是“资优生”(这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其实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不敢说我所写的人物能代表胛有的资优生,只能说就只是一类典型吧。
不过,我当然还是接触过资优生的。首先,我的哥哥弟弟就挺资优的,他们不但都是台大医科毕业,还都拿到了美国的医学博士。我哥哥是田纳西州凡登堡大学医学博士,我弟弟则是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凭借跟他俩相处二十几年的经验,过去我只觉得对于揣摩“臭男生”的心理很有帮助,现在看来对于揣摩资优生的心理帮助也很大。
其次,我确实曾经接触过不少资优生,海峡两岸及香港都有,台湾的自然最多,特别是在几年前由于一个写作计划,曾经接触访谈过三十几个资优生。后来,那个写作计划夭折了,但是那些可爱的大孩子告诉我的很多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印象非常深刻。现在我就将这些材料做了戏剧化的处理。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尽管我对已经推行超过很多年的教改很有意见,但我对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是非常尊敬的。我觉得教师确实是,也应该是一个崇高的行业。一位能够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的好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不是短期之内就能看得出来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确实是非常传神地道尽了老师的辛苦与可贵。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上,一定还是有很多默默耕耘、为学生做了许多无私奉献的老师。我在这本书里所塑造的“名师姚大妈”,应该只是一种比较夸张和戏剧化的文学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