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华丽转身戏剧性的一年
【看时局】
中国股市是否会成为寄生市场?
如果把中国股市比作寄生生物,那么寄生的附着物就是那些资源型企业、房地产等市场投机热点。这个生物寄生在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身上,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良心发现,分一杯羹给国内中小投资者。
股市的全线飘红似乎给了股市悲观论者当头一棒。那些认为公司的基本面向好才是股市发展的支撑力量的人是否就应该哑口无言?并不是。仍有许多业内人士在提醒疯牛狂奔的风险,其中包括在中国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中金公司的经济学家。甚至一个长期唱多且乐此不疲的朋友,面对贷款炒股卷土重来也大呼“狼来了”。
可不,狼与牛一起来了,只不过,这次狼外婆戴上了股改之后的小红帽,冒充良民了。但赚钱者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讥笑提醒者是踏空一脚的酸葡萄。
支撑股市有两大要素,一是优质企业,二是源源不断的资金。前者是根本,后者可收突袭制胜之奇效。股市走牛表面上看是依靠资金带动资金入市,形成羊群效应,但如果缺少优质企业,羊群总有一天会觉醒。
这次股市上涨,个股表现虽然不同,但那些多多少少与垄断沾边的资源型企业、大型国企仍然是领跑者。可以说,只要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变,股市的结构也就不会变。因此,所谓有效率的市场也就成为垄断企业的单边效率,众多的中小股民也就成为拾垄断企业牙慧者。这些企业从地下资源垄断到地面资源,从旅游景点垄断到港口,股市与股民也因此成为垄断经营模式的助推器。这些企业当然有价值,起码其垄断权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是,这些企业真的可以痛改前非,分利给普通投资者吗?看看驰宏锌锗在股改中长期停牌背后的利益输送吧,所谓定向增发股份收购资产“捆绑”的模式,说白了不过是向大股东明目张胆地输送利益;看看股改过程中那些垄断公司的私有化举措吧,丰厚的利润又合理合法地回到了母公司的手中;再看看双汇并购案中的一系列疑团吧。上市公司到底成了谁的掌中玩物?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而股市的中坚力量又如何呢?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部副总经理在券商组织的投资策略研讨会上感到很孤独,因为他主张的“不能牺牲投资人的利益去设计一个方案来赢得上市公司这样的大客户的青睐,那些有利于上市公司或者其管理层的投行方案必须是符合投资人利益的方案”不合时宜,这让他质疑中国有没有真正的上市公司。基金也因为在投票过程中公开的利益勾结行为,被认为应该中止其投票权。
决策者显然应该对此严加关注,不应被飘红的市场冲昏了头脑,说什么股改接近成功、股市不惧再融资之类的大话。
如果中国股市仍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上市公司,那么,股市的上涨很有可能建立在冰山之上,成为又一轮投机者的抢权游戏,是资金市中常见的接龙游戏。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此次股市翻牌,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抄大底起步,国内保险资金与民间资金跟进,股票型基金卷土重来,局面可谓如火如荼。但资金市的一大特点是资金需要不断的接力者,下一轮的接力者是谁?有人打起了储蓄资金的主意。如果中国1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果真如这些人所愿进入股市,而股市冰山一旦融化,恐怕前景不是无限风光而是无限可怕了。
客观地说,证监会能顶住压力将股改推进到目前地步实属不易,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一再强调股市的基础性工作和保护中小股民的重要性。但市场发展一旦疯狂,集体非理性就有可能左右决策层的头脑。
如果不趁着股改之机夯实中国股市的制度性基础,如果不对糊弄公众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惩,股改的成果将功亏一篑。中国股市已经部分成为垄断企业的寄生市场,到那时,恐怕股市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些企业不断输血,直至无血可输。(2006年5月12日) P4-6
我和叶檀老师神交已久,她是一位独立而勇敢的经济学人,她的笔锋犀利尖锐、一针见血,始终用事实与逻辑说话,我非常佩服她的学识和观点。
——格力电器董事长 董明珠
叶檀以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及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吴晓波
市场上有很多经典的财经书,比如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巴菲特,但他们都是讲国外的事,又是很早以前的事,往往和中国现实接不上,而国内也很难找到既通俗易懂又有学术含量的书。叶檀的书具备了这一特点,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 樊登
叶檀对中国问题的观察非常细致到位,文笔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对正处于快速转型、变迁的中国社会来说,挑战当然很多。在这种时期,叶檀的多方位视角尤其珍贵。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的结合方面,叶檀以她的勤奋、敏感和独立思考,做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这些长期跟踪形成的思考成果,有着特有的参考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怎么变成投资成功人士?
股市,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
没有什么东西比财富更能突显人性,没有什么比股市更能检验人性与人的能力。
很幸运,我能够一直身处其中。后宫历史不是史,是披着历史外衣的言情小说,财富的取得过程和分配过程,才让我真正读懂了历史,读懂了经济。哈!这二十年,没白过。
成立叶檀财经,投身股市、楼市投资,我跟一帮小伙伴在一起每天工作到深夜,分析市场,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制度。一辈子等于三辈子,值。
经历过悲喜,看过鬼哭狼嚎,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知己是知己。
成功是水磨功夫
成功是细水长流,也有醍醐灌顶的时候,但醍醐灌顶之后,还是细水长流。
我见过的最用功的人,在金融领域。
查理·芒格九十多岁了,每天读几小时的书,把自己变成了行走的图书馆,他聪明,因为他在智慧上永不满足。
还有一帮做基金的人,每个星期聚会,讲的内容,从股市、外汇到产业,甚至还有易经、论语、心理,这些人无所不读。如果有个人试图夸奖在座的人,弘扬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立马就有人出来说话,时间有成本,废话一边去。他们在聚会的时候,每句话都有营养。
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士,一定有完整的价值观。
天天读书、天天工作,也有可能不够幸运,没有大成功。但有一类人注定不能成功。你跟他讲价值观,他马上大嚷,不要跟我讲这些东西,告诉我,现在能买房吗?现在买哪只股票?柿子单拣软的捏,骗子就骗心理有缺陷、能力有缺陷、没有完整价值观的人。不骗这样的人,天理不容。
很多人认为金融人士鼻朝天外,花天酒地,那是花花公子,不是金融人士。外汇操盘手工作到后半夜,娇生惯养的人根本不可能干这个行当。行业分析师天天看研报,搞个调研,说不定下了飞机还要坐汽车,最后坐着拖拉机去看工厂。上了年纪,还奔波在第一线的人,极少,有多少人能天天顶着巨大的压力,只睡5个小时?
成功的投资人每天要复盘,这个模型是正确的,那个模型偏差太大,这个数据可以用,那个数据不能用。每天在复盘中度过,就像和尚每天念经一样。直到有一天,你真的变成了资深和尚。
做成功概率最大的事
做一件事情,无外乎两点,一是想为,二是能为。
想为,是喜欢。这跟谈恋爱一样,天天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心理会变态。有的人喜欢投资,但平时有时间就看琼瑶小说。看言情小说,没什么不好,但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干投资。他们容易激动,看到股市稍有反弹,就认为大周期到了,看到股市有所下跌,就认为末日来了。
热血沸腾跟理性,不沾边。最好的办法,是把爱藏在心里,每天付给爱一点时间。
能为,是执行力的问题。
让钱钟书来当投资经理,恐怕老底都赔光了,他就应该当文学家,给大家贡献精神财富。巴菲特就应该做投资,他四岁的时候,开始做起人生第一笔生意——卖口香糖。
巴菲特先到爷爷的杂货店进货,批发价,3美分一包,一次买上二十包。巴菲特的伊迪姨妈送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托盘,分成五格,刚好摆上五种不同口味的口香糖。巴菲特从二十包里拿出五种不同口味的口香糖摆好,挨家挨户去推销。卖一包收入5美分,扣除进货成本3美分,净赚2美分。
这是商业基因,是娘胎里带来的。再加上他活到老,投资到老,学到老,跟老搭档芒格一样,也是行走的图书馆,比芒格那座要稍小一些。
所谓成功,不过是100件事情里面我做成了51件,而你只做成了49件。
做成功概率最大的事,不是大家炒房,你也炒房,而是要找到自己干得最好、最有激情的事业。
基本上每个人都爱钱,但不是每个人都爱工作,你连工作都不喜欢,说明天天在浪费时间,那还投什么资啊。
提前规避风险
一个大叫大嚷、时时刻刻不忘显摆自己的人,肯定没有安全感。每次碰到这样的人,我就在想,他(她)究竟受过什么样的折磨?
不安全感可以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一定的安全,市场随时在屠杀一批人。有的人走不出恐惧的陷阱,没钱的时候恐惧,有钱的时候更恐惧。在股市贪婪的时候他恐惧,在股市恐惧的时候他更恐惧。这一辈子,活得深不见底。这样的人生,绝对是餐桌上的杯子,一辈子的杯具。
有的人虽然也有不安全感,但他有办法摆脱恐惧的困扰。
幸福是一种稳妥,是一种平衡,人生处处风险,怎么办?
对冲。
中国古代人的对冲手段是多子多福,还形成了一整套文化,从道德上来压迫人生孩子。从经济学上说,这很容易理解,那时候没有社保,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等于自绝于社会。多子,意味着选择基数大,十个孩子中选出两个重点培养,万一儿子成为举人了呢,万一女儿年轻貌美嫁了个富翁,一家子人就可以仗着他们爬上更高的阶层。
对于封建时代的农民来说,这是最朴素、最简陋却最有效的办法,而且成本不高。现在我们知道,基因决定一切,很有可能十个孩子都没出息,那时候的人不知道啊。
现在投资上的对冲,很多人都会,比如同时拥有人民币和美元资产,同时购买上证50和创业板指数基金,此消彼涨,晚上能够踏实睡觉。
成功也是一种习惯
有人像赌徒一样打听消息,相信运气,他听到第N手的消息,就会奋不顾身冲进市场接盘。
多数人没有办法抵抗毒瘾,多数人喜欢八卦——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不沾毒,让自己忙到没有时间庸俗,让高雅成为一种习惯。
2015年年中,股市大跌,一片鬼哭狼嚎。此时,大骂监管者是推卸责任的最安全的做法,反正已经破鼓众人捶了,各种尖刻像冰雹一样落满了市场。这时,有朋友正在仔细梳理公司的数据……
不成功的路有很多,成功的路大致是相近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完整的价值观,有行之有效的一套工具,有终身学习的决心,有反省心、同理心。
《股市真面目》(上下册)是叶檀二十余年财经观察的匠心沉淀之作。书中包含了作者对中国股市近十二年的观察与思考,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盘点、分析和研判,以及对中国股市改革、救市、创业板、新三板、大小非、新股发行、融资融券、熔断、股灾等重要问题的见识和解读。
这些原创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价值,既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又有鲜明的个性表达。于宏观,国家和行业层面,于微观,民众和精英视角,都非常有益、有利。
本书是上册。
《股市真面目》(上)是叶檀十余年财经观察的匠心沉淀之作,内容紧紧围绕中国股市最近十二年(2006-2017)的观察与思考,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深度的盘点、分析和研判。尤其对中国股市改革、创业板、新三板、大小非、新股发行、融资融券等有深刻的认识和解读。主题和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价值,既有温暖的人性关照又有个性的鲜明表达。本册着重于宏观分析,对国家和行业层面都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