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悲鸿画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冀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悲鸿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所寓——似一只振翅高飞的鸿雁,奋斗不息而悲悯苍生。他“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品格,不停不懈的艺术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都融于一幅幅书画作品中。

徐冀著的《徐悲鸿画传(精)》讲述中国画坛一代宗师,以画笔救国育人,用生命诠释艺术。

内容推荐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其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冀著的《徐悲鸿画传(精)》以徐悲鸿的一生为主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九章全面见证、诠释了徐悲鸿的人生经历、艺术思想及艺术成就,以文释图,以图补文,并呈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本书内容翔实、叙事生动,语言流畅,选图经典,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江南少年初长成

第二章 四赴上海终成果

第三章 共偕碧薇渡两京

第四章 八载漫漫旅欧路

第五章 作育英才下成蹊

第六章 披荆斩棘复兴时

第七章 卢沟桥畔烽烟起

第八章 鹣鲽情深静文伴

第九章 振翅高飞鸿雁鸣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江南少年初长成

瓢泼大雨接连下了好几日,屺亭桥镇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村民们不得不离开这片昔日风光无限的土地,徐达章带着他的儿子徐悲鸿也加入了这出外谋生的大军,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流浪生活。

这一年,徐悲鸿仅十三岁。

两人从宜兴出发,沿着太湖一路东行,辗转到了大城市无锡。其时,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仍使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原本民丰物阜的太湖一带由于天灾人祸以及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也成为贫富悬殊的混乱之地。

徐达章父子俩沿途为人作画、刻章、写春联,年幼的徐悲鸿也从中获得了与各色人等接触的机会。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这一段异常艰辛的旅程非但没有让年幼的徐悲鸿意志消沉,反而为其未来的艺术之路埋下了一颗种子。现实的残酷、民间的疾苦、国运的衰微亦不断冲击着徐悲鸿幼小的心灵,使其逐渐成为对国家大事有主见、对社会民生有强烈使命感的疾恶如仇之少年。自此之后,“神州少年”成了徐悲鸿在自己画作上的署名,再盖上一方刻有“江南布衣”四字的印章,既表达了他淡泊富贵之决心,又显现了他悲天悯人的大义。

不久,流浪的生活在徐达章染上重病之后结束,父子两人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1895年夏至后的一个傍晚,徐悲鸿就出生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镇上河道交错、篷船穿行,因主河两岸为一座石拱桥“屺亭桥”相连而得名“屺亭桥镇”。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寓意福寿安康。但因家境贫寒,自小便遭人奚落,年长之后,更是受尽冷遇。深感世态炎凉的他不禁悲从中来,深感自己如同一只凄凉的大雁,在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只可悲鸣,故自己改名为“悲鸿”。

徐悲鸿的祖父砚耕公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便在屺亭桥镇上务工。在祖父于滨河边搭建的小屋中,徐悲鸿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日子虽清贫苦涩,但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徐悲鸿的眼里仍充满爱恋之情:“我们的屋子虽然简陋,但有南山作屏风,塘河像根带子,太阳和月亮,霜和雪都点缀了这江南水乡的美丽。我们在这里和打鱼砍柴的人做伴,鸡鸣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美妙。”而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和之景也给予了幼年的徐悲鸿一个发现美、描绘美的原生环境。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号成之,是宜兴当地知名的画师,家里主要靠他在镇上课徒和鬻字卖画来维持生计。徐达章精篆刻、书法、诗文,在人物肖像、山水风景、花鸟写意画上也颇有造诣。现存徐达章所刻之印章,如“半耕半读半渔樵”“读书声里是吾家”“儿女心肠,英雄肝胆”“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等,无不注入其真情实感、理想抱负,且极富生活气息。他的书法作品苍劲浑厚,宜兴远近大小寺庙均可寻得它们的踪影。在绘画方面,徐达章作于而立之年的一幅《松荫课子图》以形似且传神而闻名,描绘了童年徐悲鸿坐于树下读书,达章公持鹅毛扇立于其后凝神谛听的一片宁静平和的父子情。此外,他的写意花卉亦颇受明代书画家徐渭和清末“海上画派”画家任伯年的影响,水墨淋漓、清新淡雅、别有风致。

至今,宜兴的私人收藏家仍保存着他的山水画,如描绘阳羡茶泉、周侯古寺、善卷洞、张公洞等宜兴风光的《荆溪十景图》,十幅作品既刻画了石碑林立的古建筑之精妙,更彰显了山色水光层翠环抱的自然景观之神韵。在徐达章的笔下,江南水乡奇山奇景跃然纸上,明靓无匹。

据宜兴图书馆留存的一部县志记载,徐达章不仅才学超群,而且人品出众,深受当时宜兴县令所器重。但徐达章向来淡泊宁静,不求闻达,更不喜与官府来往,因此一生都过着清贫辛劳的生活。虽然“时运”不济,徐达章却将其本领倾囊传授给了他的儿子,为日后中国美术大师徐悲鸿开启了第一扇通往艺术天堂的大门。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徐悲鸿六岁开始读书习字,九岁便读完了《诗》《书》《易》《四书》。那时,大户人家的子女一到适学年龄均入校读书,可由于经济原因,徐悲鸿只能跟着父亲一面务农一面攻书习字。同龄小孩背着书包上学校的快乐情景偶尔也会让年幼的徐悲鸿心生羡慕,但耕种放牛、巡山采花,亦自有其无穷的乐趣。大自然赐予徐悲鸿的不仅仅是比学校那一方小天地更加广阔的乐园,并使之具有了比常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九岁这年,徐悲鸿跟随父亲由宜兴至溧阳,旅途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行舟小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即景成诗,初露其艺术才华。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徐悲鸿正式从父习画。

在绘画的培养上,徐达章对徐悲鸿有着三个不成文的要求:首先,绘画须有渊博的知识。虽然徐悲鸿早在他六岁之时就提出想要跟从父亲学画,但父亲并未立即应允,反而监督徐悲鸿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徐悲鸿在诗学、书法等各方面均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徐达章才肯递予其绘画之笔。

其二,绘画须有敏锐的观察。徐达章时时叮嘱徐悲鸿观察身边之人与周遭之景,并告诉他画画靠的是双眼、内心和实践的反复配合。每日在农活结束之后,徐达章便带领徐悲鸿沿着河岸步行返家,借此引导徐悲鸿去描绘与欣赏大自然。不久之后,无论是朝阳初升、渔舟唱晚、奇石翠竹等小镇美景,还是父母、兄弟、友邻、商贩、乞丐等寻常人物,目之所及,皆成画作。除此之外,徐悲鸿尤爱晚清名家吴友如的插画,因其能于尺幅之中尽显亭台楼榭、千军万马、珍鸟奇兽、百花虫鱼,画面之中,宏大与微小融合精妙、相得益彰,令人慨叹不已。在日复一日临摹的过程中,徐悲鸿逐渐掌握了调色、着色、细节勾勒等技能。

其三,绘画须有不懈的练习。贪于玩耍本是孩童天性,徐悲鸿也不例外。他热衷于看戏,也常常钻进镇上的茶馆里听说书。茶馆里人头攒动,小个头的徐悲鸿每次都拼了命往里挤,希望离老艺人们更近些,以便将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听得真切仔细。偶尔听到精彩之处,他还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摇头晃脑,叹息拍掌。四周皮肤黝黑的劳工们抽着劣等的手卷烟草,《水浒》《岳飞传》《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故事便融在了刺眼呛鼻的辛辣气味和朦朦胧胧的烟熏雾缭中。每当故事听罢,徐悲鸿总会深感意犹未尽,那些英雄侠士的形象也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在他的梦境里。因此徐悲鸿时常会怀着崇敬之情将故事中的各路人物默画出来,或模仿看到的大戏绘制,或结合听到的故事想象,画完之后,将图样剪下贴在竹竿上,制成一面面小旗,举着它们在镇上恣意奔跑。成群的孩子跟在他身后,望着他手中随风飘动的人物小旗,满眼的羡慕和渴求。那一刻,徐悲鸿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位长衣飘飘见义勇为的豪杰侠客。回到家中,小小年纪的他更是独出心裁为自己精心刻了一方“江南布衣”的图章。

不仅如此,徐悲鸿与邻里小伙伴们经常趁徐父外出工作之时,将桌椅搭成戏台,用画画的颜料涂抹在脸上,模仿各路豪杰人物在家里演起戏来。孩子们的热情投入很快就打动了徐母和邻居,他们偶尔也会放下手中的活儿,饶有兴致地去观看孩子们演戏。有了这帮“戏迷”的支持,孩子们自然也演得更加认真了。直到有一天,中途徐达章突然回家,孩子们来不及清洗掉脸上的颜料,自顾自慌乱地逃跑,只留下徐悲鸿一人立在原地,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以为定是躲不过一顿责骂。然而,徐达章却并未大发雷霆,只沉重地叹了口气,指着散落在地上的那堆被孩子们用来勾画玩乐的颜料,眼中尽是惋惜之情:“悲鸿,我们贫苦人家,买这些颜料不容易啊!”父亲的话虽毫无责备之意,却犹如一记重锤敲在了徐悲鸿的心上,懂事的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并暗自发誓:今后的每一滴颜料都只会用在真正的绘画中。

自此以后,徐悲鸿严格按照父亲的三点要求,日日练习写生,即使农忙时节也未曾间断懈怠。很快,徐悲鸿不仅能为父亲的作品着色,还可为人书写门对(春联),镇上的人无一不夸赞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与父亲的严厉相反,母亲鲁氏给予徐悲鸿的爱则是温存的。除了听说书人讲故事,徐悲鸿也爱听母亲讲故事。豆棚瓜架之下,徐悲鸿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她讲不计其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更有一部分精彩故事发生在宜兴,比如梁祝的旷世爱情,周处除三害的功绩,范蠡制陶的传奇……

母亲虽然只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既不通诗书,也不晓绘画,但深深的道理常常在她浅浅的故事中流淌,而她温暖的怀抱则给予了徐悲鸿无与伦比的安全感。有时候,徐悲鸿听着听着便迷迷糊糊地睡去了,那温馨的感觉亦同时渗入他的心底和童年记忆中。

徐悲鸿在外漂泊的时候,最想念的便是这位温柔善良的母亲。可当他带着病重的父亲回到家乡小屋之时,却也同时使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单靠母亲做农活的那点微薄收入根本担负不起养家的重担。从此,年仅十七岁的徐悲鸿开始了一面帮母亲料理各种家务、照顾卧床的父亲与弟妹们,一面坚持自学诗书、自修绘画的忙碌生活。那时的徐悲鸿虽然年纪轻轻,但绘画的名声已经传遍整个县城。

为了生计,徐悲鸿同时接受了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和彭城中学三所学校的邀约,担任绘画教师。三所学校相距五六十华里路程,但为了节省开支,徐悲鸿全靠步行来回奔走。每天天还未亮,他就出发赶路去上课;夜色朦胧,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春去秋来,月落日升,霜寒露浓,这些乡间的景色日后都浸润着真挚的感情,经常出现在徐悲鸿的画卷里。

为了替父亲医病,这个原本就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步履维艰。徐悲鸿变卖了一切能够卖得上价钱的东西,但父亲仍旧一日比一日衰弱,犹如一盏燃尽的油灯,纵有微微余光,已行将熄灭了。弥留之际,徐达章用最后一丝气力拉着悲鸿的手颤颤地道出了他对这个大儿子所有的期望:“悲鸿,我们是两代画家了,后来居上,你应当赶上和超过我,超过我们的先辈……要记住,业精于勤……生活再苦,也不要对权贵折腰,这是你祖父说过的……”说罢便停止了呼吸。

徐悲鸿“咚”的一声重重跪地,面颊贴着床沿,号啕痛哭起来。站在一旁的母亲和弟妹们也哀声啼哭,一时之间,这间滨河小屋完全沉浸在了浓得化不开的凄苦之中。

一整夜,徐悲鸿都靠在床边不肯离开,望着父亲蜡黄的脸,握着父亲像枯柴一样的手,许多往事如潮水一般涌来:小时候跟从父亲攻书学画的岁月里,父亲虽然严厉,但更多的是引导懵懵懂懂的徐悲鸿去发现学习之乐与绘画之趣;十三岁跟随父亲漂泊异乡的日子里,徐悲鸿每日为父亲铺纸研墨、勾勒着色,看父亲落笔挥毫、画像描景,听父亲谈笑风生、说古论今,潜移默化之中感知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并开始逐渐摸索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那四年的时光不仅提升了徐悲鸿的绘画技能,也让稍微知事的他看到了父亲如何为人处世——对人和善且谦让,对事公正有原则。同时,父亲那宽厚勤俭、蔑视权贵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影响着徐悲鸿日后的成长;在独立担负家庭重担的日子里,眼看病榻之上的父亲因心疼自己辛劳,曾数次拖着病躯下床,想要拿起笔继续作画,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亲那瘦弱的身体、索索发颤的双手更和昔日里落笔生辉的画家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徐悲鸿心里隐隐作痛。

如今,父亲却在这萧索的小屋中、冰冷的睡床上寂寞地死去,死在了人生的盛年,一种无法言喻的痛侵蚀了徐悲鸿的全身。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徐悲鸿亦深知自己已永远地失去了这位给予他生命和知识的父亲与良师益友。忽然之间,他想起了父亲生前在其自己很满意的一幅画作《松荫课子图》旁所题的那首诗“无才济世怀渐甚,书画徒将砚作田。落落襟怀难写处,光风霁月学糊涂”,字里行间不仅饱含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也成为父亲短暂一生较为真实的写照。

徐达章对于徐悲鸿的影响至深,无论是品性人格方面,还是才学绘画方面,父亲的言行举止一直激励着他,以至于当徐悲鸿功成名就之后,每每谈起自己的父亲,依旧会双眼含泪,用极为敬佩的口吻赞叹道:“(父亲)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

痛苦虽难以释怀,但生活仍将继续。为了给父亲办一个尚算体面的葬礼,徐悲鸿不得不写信向邻县溧阳经营药材的小商陶麟书先生告贷。陶麟书不但很快将借款送达,还亲自帮忙安排了丧葬。仪式十分简单,小小的送葬行列中,除家人朋友之外,就是镇上敬仰徐达章为人与才华的邻居们了。当看着父亲的棺木被一镢镢沙土完全掩埋的时候,徐悲鸿知道自己也暂时需要将悲伤埋葬。

带着父亲的殷殷期望,怀揣着绘画的梦想,徐悲鸿决定离开家乡,独自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他将目标定在了上海,并写信给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先生,恳求他的帮助。徐子明将徐悲鸿随信件一同寄去的一幅绘画作品送给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校长李登辉先生过目。李校长不仅大力赞赏,并许诺可以安排徐悲鸿在学校工作。

得知好消息的徐悲鸿立即辞去了三所学校的教职,整理行装准备出行。与家人依依惜别之后,徐悲鸿在宜兴初级女子师范的同事张祖芬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了乘坐渡船的码头,临行之时,张祖芬先生握住徐悲鸿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悲鸿,你年轻聪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只希望你记住两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听完张先生一席话,徐悲鸿仿佛在这位知己良朋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带着这两句需要终生铭记的临别赠言,徐悲鸿强忍泪水,踏上了征途。

小船渐行渐远,此时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仿佛整个屺亭桥镇在默默哭泣,为这个绘画奇才的离去感到惋惜。当船只完全消失在河面上时,人们记住了这个质朴的江南少年,身穿一件蓝布长袍,脚着一双戴孝白布鞋,他的背影也将永久地定格在家乡这片广袤的故土之上。

P2-13

后记

我们心中的徐悲鸿

——写在《徐悲鸿画传》之后

徐悲鸿对于我们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常常是一个既敬仰又模糊的名字。第一次听到他的大名是在很小的时候,虽然知道他是中国最有名的大画家、大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始院长,但他名字中的“悲鸿,,却使我很困扰,后来才知道,徐悲鸿的“悲鸿”不是痛苦与凄凉,而是。·悲悯之鸿”,是一只为生命而艺术并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划破长空的鸿雁。

正是在这种人生意志的感召2_-V,让我这个不是美术圈里的人走上了寻找大师的艺术人生之路。

2014年3月,北京西山脚下,我与成都媒体朋友一同来到廖静文先生的家,进门便看见一块沉甸甸高悬的堂匾,上书:怀鸿室。正如廖静文先生常对人们说起的那样,她一生都牵挂着那个家喻户晓的人:徐悲鸿。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廖静文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她与徐悲鸿先生在成都的点点滴滴,讲到了“成都是她与悲鸿都最难忘的城市”,讲到了恋爱期间他们游玩的新部桂湖公园,讲到了徐悲鸿先生在青城山天师洞教她临摹王羲之的帖……这一切都印在廖先生的脑海,她无数次地回顾,无数次地讲述,这不仅是一段流芳艺坛的传奇,更是她个人生命中不了的情缘,也让我们认识了在妻子心中的徐悲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教授曾告诉我:“作为父亲,在钱财上面,徐悲鸿没有给家庭留下一分钱。我虽然小,但是我很清楚,他还没领工资,工资已经早就被支出去了,他预支了去买画了。所以,他可以说生活费用,节衣缩食,买了1200多件从唐、宋、元、明、清到后来的张大干、齐白石的作品。这是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美的享受。在他的作品当中往往盖有一方章叫做‘暂属悲鸿’,他早就为中国的美术馆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多少个部分,都有哪些作品,他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美术馆、美术博物馆,还有美术院。但是在旧中国的时候,这个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他就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收藏的作品,为中国特别是为他所教的学生们起到一个审美的作用,美育的作用。”

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主任徐冀先生曾说:“爷爷的画笔就是他的枪,修复爷爷的油画,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走近从未谋面的爷爷的机会。他一生爱国、忧民,抗战时期更是用画笔救国,尽了一个画家的全部心力。”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曾说:“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2015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高度评价“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同时,在纪念大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提出要弘扬“徐悲鸿精神”,“徐悲鸿”是一种精神,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一种“救彼苍生起”的情怀、一种“尊重人才、教书育人”的导师风范,“徐悲鸿”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典范。

因此,希望《徐悲鸿画传》能让大家走近真实的徐悲鸿先生,让“徐悲鸿”更加清晰,把“徐悲鸿精神”原原本本地传给大家,把大师朴实、诚恳、宽厚的性格传给大家,把大师不献媚、不矫饰的艺术态度传给大家,把大师严谨、理性、科学的教育理念传给大家,把大师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社会担当传给大家,更让后辈记住这样一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中国鸿”。

资深出版人、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王定字女士独具慧眼,提出出版《徐悲鸿画传》,才有了本书的面世。在此特别感谢为画传付出艰辛努力的肖瑶女士,除整理了全书的文字,还为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展示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人生而两度赴法搜集徐悲鸿先生留法的文献和资料。感谢欧亚玲女士在画传前期的素材整理、结构梳理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还有参与本书策划工作的王小飞、何秀兰、李其飞、陈裕旭、林玉华、吴蝶珊、钟火全等,在此一并衷心地感谢!

陈竹

2017年深秋

时代悲鸿(成都)文化传播中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