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笔墨江湖--父与子的诗画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宋羽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羽著的《笔墨江湖——父与子的诗画人生》通过散文和传统国画的结合,将文学和艺术融合起来,文章与画作风格统一,彼此呼应成趣。

作者是父子二人,在谋篇布局和题材选择上充分彰显了默契性和人文情怀,展现了当代社会难能可贵的家庭和谐关系。与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回归的趋势相吻合,满足了读者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感性解读的需求,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剖析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审美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这是市场所需要的。

内容推荐

《笔墨江湖——父与子的诗画人生》是宋佳林、宋羽父子的文艺作品合集(宋佳林的国画、宋羽的随笔)。宋佳林的国画以花鸟题材为主,清新自然,活泼灵秀,充满了人文底蕴和笔墨情趣;宋羽的随笔从画作所表现的意蕴出发,描摹出当代生活中的古典情怀,在解读传统国画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文字诙谐轻松,却又不乏文化内涵。

目录

笔墨江湖

纸上的庄稼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

花事

正是簪花饮酒时

人面桃花相映红

皇城里的国色天香

东篱采菊,南山赋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月下桂子

且留此君

冰上枯荷

几回花下坐饮茶

迢迢流光翦翦风

芳草里的诗——还有情和爱

诗人的枝叶

文人当学苏东坡

多情应笑苏东坡

子非鱼

墨葡萄

梅花落满云端

芭蕉夜雨,庭院潇潇

春江水暖鸭先知

戏虾

闲敲棋子落灯花

茶里的清福

似曾相识燕归来

水做的昆曲

绣红尘

轻罗小扇扑流萤

替人垂泪到天明

壶里乾坤

吃蟹去

早茶里的慢时光

春茶好,人家腌笃鲜

词中伊人

心上秋韵

秋日即景

江南的雨和缘

杜樊川的廿四桥

高山流水,别来无恙

江枫秋霜

后记:纸上墨韵,寻常光阴

试读章节

纸上的庄稼人

我常常想,如果在乡下有一间小屋,屋子前面的水塘边种几棵垂柳或者槐树,水里养着鱼,岸边开半亩田地,种菜、种花,养一条大灰狗和两只白鹅,那可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时光会在我的小屋旁放慢脚步,太阳升起来,月亮落下去,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每一天的故事,自然界的风景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朗。我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匆匆走过,他们想要去向远方,而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我的小屋旁。

这真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在乡间找一间小屋并非难事,难的是你得真正通过劳作打理好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地里不会凭空长出新鲜的蔬菜,花朵也不会自顾自地就长得鲜艳可人。没有新鲜的蔬菜,就无法和邻人换米煮粥;没有清澈的花香,小屋也会黯然失色。所以我又想,庄稼人的生活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悠闲和诗意,躬耕是每一个依附于土地的人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在土地的逻辑里,严谨和认真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庄稼人是从来不怕吃苦的,因为他们知道苦尽甘来的含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庄稼人的快乐,也是文人的快乐。当文人把这种快乐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时,他就成了纸上的庄稼人。

纸上的庄稼人是用笔作犁、用墨浇灌的。冯骥才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笔作用于纸,无论轻重缓急;墨作用于纸,无论浓淡湿枯——都是心情使然。”在纸上开荒和耕作,就是归去来辞在自家篱笆墙外化作的一株茶树,用好的心境去浇灌,在蓦然回首时品味一壶茶的余香。

纸和庄稼人一样,都信奉清清白白的人生,都散发出植物的味道。面对一张纸,我愿意弯下腰来,在细密的土壤上犁出我的田垄。薄薄的纸,像天空,也像水面,一眼就能看透,但它又包容了太多我看不透的东西,我只有放下杂念,安静地摩挲它的纹理,在孤独中聆听它讲述乡间的往事。

在纸上侍弄庄稼,也一样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这个季节就是你的心绪和世间万物对你的影响。风调雨顺的时候,文字会自个儿破土而出,你去闻一闻,每一个字上都带着露水和泥土的香味。春耕秋收的规律也同样出现在纸上,读书、行走、思考,这是耕作,积攒得满心欢喜时,妙笔才会生花。所以在纸页上,我会像个农民一样,有时候看着蔫枯的秧苗发愁,有时候咧嘴笑得无比畅快。

侍弄庄稼是要有恒心和耐心的,一块地,想好了种什么,就要脚踏实地做下去。从松土到播种、浇水、施肥、除虫,再到收获,中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光,风霜雪雨不时会来光顾,少不得腰酸背痛的无奈和遥遥无期的等待。这时候的乡村,如果用色彩来形容,应该是灰与蓝糅合在一起的颜色。灰色是基调,蓝色是一闪而过的梦想。是呵,再艰辛和寂寞也是需要有梦想的,哪怕只是在生活的缝隙里谋求阳光。

纸上的庄稼人也是这样的寂寞,他们在贫瘠的白纸上写呀画呀,旁人看不懂他们的孤独,他们也看不懂旁人的热闹。只有收获的时候,人们才会对那些果实评头论足。庄稼人心里清楚果实的分量,也明白有的饱满,有的欠些火候。可是所有的果实他都喜爱,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些果实就是他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论是在书斋里阅读书写,还是在田野上点瓜种豆,生活压在肩膀上的重量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放下纸和笔,走到真正的乡间,去寻找蹲在地里劳作的庄稼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脊梁上有力透纸背的硬朗。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或散淡或痴迷、或随意或专注、或遗憾或满足的庄稼人的神情时,我们会触摸到空气中的酸甜苦辣。有滋味,哪怕微微的苦,也充满了几经辛劳后终于可以一醉方休的惬意。

会心之处就在脚下,春华秋实的变迁中,庄稼人读懂了生活里的美学意义。

而我,似乎更适合在纸上做一个庄稼人,耕耘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地,哪怕颗粒无收,也胜过万千占有和攫取。

——这就是庄稼人的幸福,不论是在书斋里,还是在原野上。

P4-6

序言

享受孤独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文/老克

宋佳林、宋羽父子合出一本书,请我来为这本“画与文结合”的集子写个序,这让我心里有些惶恐。按理说,我是没有资格写这个序的,宋佳林先生是位路子非常纯正的画家、篆刻家——在这里我没有用“著名”二字,是因为这两字被用得太俗太滥,真正有想法的人不在乎名声,而在于内心的寂静。宋佳林的公子宋羽是活跃在南京的青年作家,先后出版了几本书,文字也是飘逸灵动且纯正的。不过,唯一能说服自己写这篇文字的理由是:我们是同乡,都是高邮人。

20世纪80年代,我是高邮众多文学青年中的一员,当年高邮文联举行活动,我经常会看见身材瘦削的宋佳林的身影,那时我们并未有多少交流,见面只是点头一笑。当时他是高邮文联文艺协会的,我是文学协会的,属于两拨人。其实,“两拨人”是我当年的偏见,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是文学艺术不分家的,就像当代大凡有成就的文学家都是善画的,比如汪曾祺先生。同样,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善读书的,比如陈丹青先生。

记得一年前宋佳林夫妇来南京,我请他们夫妇和宋羽一起在东南大学附近的成贤街吃饭,席间我还提到当年见到宋佳林总是“影子一晃”就没有了身影。其实,我在提这个细节时,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

我和宋佳林都是属于自学摸索前行的人,我们往往把时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生活中是有意躲避那些喝酒、打牌应酬的,哪怕亲戚朋友聚会吃饭,吃完饭就会借故离开,回家钻进自己的小书房。记得当年我的岳父出于爱,很担心我这个女婿:一不会抽烟,二不会喝酒,三不会打牌交际。那次吃饭我提到这些细节时,宋佳林马上站起来与我喝酒,因为我们都是同路人。其实像我们这种人,在人堆里是很孤独的,但这种享受孤独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县城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县城走出来的。不过,凡事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县城有文化积淀,有宁静气息,适合潜心做学问;但另一方面,又会受到眼光和视野的局限,甚至被俗世同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佳林是打破这个规律的人,虽然居住小城几十年,却在篆刻、绘画、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让人钦佩!

早在1988年的“今日江苏”全国篆刻大赛上,宋佳林就拿过金奖。1991年10月,汪曾祺先生回高邮,我的老师、时任高邮市政协副主席朱延庆先生推荐宋佳林为汪先生刻一枚“珠湖百姓”的闲章,结果让汪曾祺先生非常满意。汪先生当晚主动向宋佳林提出:“小宋,你再给我刻一方名章吧!”后来宋佳林所刻的“珠湖百姓”和“汪曾祺印”这两枚印章,多次用在汪先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上。众所周知,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家,审美的“格”非常高。某种程度上,汪曾祺先生对宋佳林的认可,比那些金奖都要值钱。

宋佳林1981年毕业于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后来研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几十年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有机会就游历名山大川,或寻师访友。

对宋佳林来说,人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师从南京田原先生。田原先生是何许人也?是当年《新华日报》大名鼎鼎的美术“三剑客”之一,“三剑客”分别为高马得、柯明、田原,他们分别在戏曲人物、国产动画片、漫画等不同领域独领风骚,被称为是江苏人民的骄傲。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学养非常深厚,艺术上非常全面,他们更像是现代的古人。就像田原先生,在漫画、国画、版画、连环画、剪纸、书法、篆刻、书籍装帧等领域都卓有成就,展现出鲜明的“田氏风格”。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着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像“三剑客”这样的大家在南京其实很多,他们都隐藏在这个城市的深处,只要你有心,有这眼光,就会领略这些真风景。宋佳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拜田原先生为师,凡事都是相互的,事实上,正因为他的为人忠厚诚恳,‘对艺术执着,才得到田原先生的认可。

宋佳林的公子宋羽供职于金融领域,但他的生活状态更加让人羡慕: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几本书。在南京朋友圈,我们经常看到他参加一些公益性读书讲座,他的讲座很受年轻人喜欢。宋羽爱好古典文学,爱好旅行,也是一位摄影家。他这种热爱生活的状态,应该与家学有关。

这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书,是父子合集——父亲宋佳林的画,儿子宋羽的散文。宋佳林的画格调清幽,富有情致,其实我们在读画的过程中,也可领略其书法和篆刻艺术的风采。同样,我们读宋羽的文字,领略飘逸灵动的文字背后,也可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和理解。

记得几年前,我在安徽一家农耕博物馆里,看到一幅《父子拉犁图》,画面上儿子在前面用绳子拼命拉犁,父亲在后面紧紧稳住犁把,当时我看了有种说不清的东西,非常感动。

不知为什么,我在写这篇文字时,就想到了这个画面。

2017年3月28日于南京

(老克,作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南唐的天空》《南京深处谁家院》等作品)

后记

纸上墨韵,寻常光阴

宋羽

在我的印象里,老爸最爱去的地方,一个是书店,另一个就是他的画室,如果这两个地方都找不到他,那他就必然在去书店或者画室的路上。而从小就爱黏着老爸的我,便是跟着他在书香和墨韵中长大的。

老爸的书香墨韵里,流淌着生活的气息,恬淡安静,波澜不惊,娓娓道出“寻常”二字的真谛。因为寻常,所以真实,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不少和老爸作画有关的寻常事。

对于大多数尚未正式步入学堂的孩童来说,背古诗差不多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日后我在小学甚至初中学习的不少古诗词,早在牙牙学语的时候老爸就一字一句地教我念过。不过,老爸教我的时候不是读古诗,而喜欢画古诗,他把诗的画面和意境形象地表现在了纸上,他画一笔,我念一句,诗与画就牢牢地印在了童年的记忆里。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记得那纷纷细雨中骑在牛背上作答“酒家何处是”的小牧童,还记得水袖翩翩的“西湖歌舞几时休”,以及那一对立在柳枝上啼鸣的黄鸸和直入云霄的一行白鹭……尽管那些零散的画稿早已被时光的尘嚣所湮没,但诗的美感因此将我折服,让我在不知不觉里陶冶了美学素养。

老爸喜好研究金石篆刻,每次去书店总会买几本厚厚的字典回来。小时候我家的住房比较局促,一张书桌、两个柳条编织的书架就是老爸的画室的全部家当。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也逐渐积攒了不少自己的书,于是跟老爸争“地盘”就不可避免了,常常为了一层书架的归属权跟老爸赌气。每到这个时候,老爸就会悄悄画一张我生气时候的肖像漫画,这个方法总能把我逗乐,屡试不爽。

所以在我看来,老爸的画作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寻常生活里的调味剂,是让质朴的日子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是在感性的艺术形式里演绎着生活中难得的那份真挚和亲切。

世间万物,最难做到的就是“寻常”二字。不论是做人还是创作艺术作品都需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太多的刻意为之、太多的精雕细琢,反而会让自然之情与艺术的本质渐渐疏远,这对本该是出自灵魂淬炼的艺术作品来说将是一种遗憾和惋惜。因此,寻常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是一种淡泊洒脱的处世法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感悟。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老爸作画就有这样的韵致,他崇尚有感而作,没有灵感的时候他宁可喝喝茶、看看书,绝不会强迫自己画没有感觉的东西;而一旦灵感进发,他能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一头扎进画室里,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说他废寝忘食真的毫不为过。小时候,我常常因为餐桌上少了老爸的身影而对着画室生气,现在则对老爸多了几分理解和支持,甚至还会在老妈催促他吃饭的时候帮着打趣:“就让老爸继续画画吧,他画的蔬菜水果比您做的菜还美昧呢。”

年复一年,老爸在安贫乐道中渐生华发,笔下的画作、刀下的金石却愈发彰显出随性、自由、苍茫、朴实之感,细细品味,能读得出光阴的痕迹,听得到生命的感慨。数月前回老家,望着老爸在灯下研读汉印的身影,我忽然体会到了“寻常”二字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顺其自然之外的认真与执着。

想起了明代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收录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以出世的心态对待生命里的荣辱,以入世的心态对待事业中的追求,这就是老爸在宣纸上挥毫而就的人生格言,也是老爸在艺术道路上走出的一个个寻常而又深刻的足迹——仔细凝视,看得到岁月留下的年轮。

2017年3月于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