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还是在蒙古人获恩准西渡黄河放牧的时候,他们就将查汉拖护视为一处理想的天然牧场。蒙古人得到如此草丰水美的草场,欲于此地安家立业,世代繁衍生息。他们把这里视为自己的家园,于是,他们给这里起了一个蒙古地名,叫查汉拖护。查汉拖护,蒙语的意思是“白色的滩”。这个地名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这里极少农耕,是一片荒蛮滩地;二是揭示了石嘴山故地的地质特征,为考察这里几百年前的土壤土质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不难想见,几百年前的石嘴山大地不仅水草丰茂,盐碱化程度也十分严重。关于这一点,清道光年间平罗知县徐保字在他的诗作《初冬石嘴子山作》里有“碱滩霜落晴沙白”的诗句。这句诗再明白不过地描绘了古石嘴山大地如霜似沙白茫茫一片的荒凉景象。石嘴山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梢段,加之地势低洼,上游的余水和盐碱水均排泄于此,然无法排出,加重了当地的盐碱化程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疏于治理的梢堡地区土地盐碱化程度仍然十分严重,白茫茫的碱滩随处可见。这样的地质条件,给发展农耕带来许多困难,非朝廷出面而不能解决。
查汉拖护地方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始于清雍正年间。
据吴忠礼、杨新才所编著的《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清廷因为开发查汉拖护的事情曾经有过一番群臣重议。
隆科多奏称:“臣等验看宁夏贺兰山前查汗托护至石嘴子等处,宽阔一百里,旷野而平,其土肥润,籽种俱皆发生;其地尚暖,易于引水,如西河、六羊河皆系古旧渠,大沟、黑龙口、倒流河、新河、黄泥河、董家河皆系引水分水之路,遗弃年久,虽有形迹,俱皆泥沙淤塞;若修河,造渠坝及放水之闸,两岸可以耕种万顷地亩。”
从以上的记载不难看出,隆科多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利害,提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开发查汉拖护的实用主张。这应该是石嘴山地方开发初始的动议。
作为查汉拖护地方的主管大员,甘肃巡抚石文焯也奏:“宁夏东北五十里查汗拖护地方,南北延袤百有余里,东西广四五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东界黄河,西至西河,其地平衍,可以开垦;自鄂尔多斯迁移之后,十余年来,小民亦有私垦者,必得开渠道水,筑堤建闸,以时君闲,以资灌溉,则旷土尽成膏壤。今相度地势,自双庙墩起至六羊河地方计长一百十余里,仿汉、唐诸渠法,开渠一道,建正闸一座,挡水闸、梢闸各一座,压水坝一道。六羊河与黄河相近之处,亦建正闸、挡水闸各一座,以资蓄泄。再自上泗墩起至六羊河岸,东距黄河五里许,筑堤一道,约长一百里,可以永御黄水,统计垦田六十余万亩。”
石文焯的奏言更加具体地规划了查汉拖护地方水利开发建设的初步设想。从两位朝廷重臣的奏表看,查汉拖护虽然地处边远,仍然因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为朝廷所十分重视。
有臣奏议:“查汉拖辉为汉、唐灵州之地,当时广置屯田。元至元间,置屯田万户所。明时套夷渡河而西,侵占内地,葫芦河之东居民不得耕种,遂致废弃。我朝德洋恩溥,番夷臣服。鄂尔多斯移归套内,以河为界。查汉拖辉之地,久属版图。今宁夏卫置汉、唐二渠之支流,有百家、良田、满达喇等渠,向在查汉拖辉左近。若仿其遗迹开渠建闸,诚裕国利民之善政。然修渠建闸之事情形各异,事关久远,臣等难以悬定。见今遣川陕总督岳钟琪亲赴宁夏查看地势,应将隆科多、石文焯等所奏并地方画图一并交大理寺卿通智带往,同岳钟琪至查汉拖辉地方,照图验看,核议具奏。”
此奏议获准奏。
当时的查汉拖护地方正在川陕总督治下,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领此圣旨责无旁贷。他会同大理寺卿通智等一干人亲赴宁夏实地勘察,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之后,对于开发查汉拖护也有了自己的初步设想。P24-25
石嘴山,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名字,孕育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石嘴山市地名故事》书稿已基本完成,能够参与组织并实施《石嘴山市地名故事》的编写工作,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完成了石嘴山建市以来第一部关于地名故事的专著,把地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最为引入入胜。编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编书的同时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石嘴山,认识石嘴山。石嘴山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地名,地名中蕴含着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石嘴山有那么多美妙的传奇,传奇与地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地名的变迁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座新兴的工业化园林城市发展的轨迹,让我们更加热爱石嘴山,更加崇敬和怀念那些为石嘴山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们。
《石嘴山市地名故事》于2016年年初开始组织实施。讲好地名故事,是讲好石嘴山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讲好石嘴山故事,又是讲好宁夏故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我们组成了由主管领导、专家学者、工作人员构成的编委会,大家分工负责,编撰紧锣密鼓而又井然有序地展开。
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国家档案与自治区的史料与资料,参考诸如《石嘴山市志》等各县区的地方志及近年出版的石嘴山地区有关史料的出版物,获得不少珍贵的资料,其间,各县区民政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搜集和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时间紧,任务重,总纂人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该书的编纂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石嘴山市地名故事》出版之际,我代表编委会向参与本书编写工作作出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石嘴山地区历史悠久,地名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往昔的岁月里,关于地名的史料专著几乎为零。尽管我们想把所有的地名都写出故事来,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尤其是知情人士的奇缺,成为调查取证的最大障碍,因此,入编的地名虽然设了五章86个专题,涉及100多个地名,但对于幅员广大而历史悠久的石嘴山市而言,仍有未能尽述之遗憾。地名故事开了先河,便成为一项永久的工程。石嘴山的地名一如既往地发展着,石嘴山的地名故事始终不渝地继续着,我们权且将《石嘴山市地名故事》作为引玉之砖,真诚希望有志于地名故事编写的有识之士广泛搜集,勤奋撰写,让石嘴山的地名故事不断丰富。因为时间关系,该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及谅鉴。
石嘴山市民政局副局长
戴新斌
地名,作为赋予地理实体称呼的专有名称和识别不同区域的文字符号,既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又是沉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发展进步的文化宝藏。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足迹而前行。
宁夏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名胜古迹、多样的地方方言、丰富的移民文化、和谐的民族氛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地名和历史地名。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反映了宁夏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活动轨迹和风土人情,流传下来许多历史故事和美好传说。不仅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化石和档案,亦是宁夏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将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渗透到地名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为弘扬宁夏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区人民爱祖国、爱宁夏、爱家乡的情怀,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这套五卷本的宁夏地名故事。
该套丛书沿着地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形成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迹遗址;走进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古街古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恩,难以尽述。
作为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凝聚着全区地名工作者、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辛勤汗水。我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为宁夏地理标志品牌打造、旅游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
2016年11月
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了千年形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迹古址;走近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占街占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和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总,难以尽述。
《宁夏地名故事》是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相信凝结着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心血的这套丛书,一定会为宁夏地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传承锦上添花。
这本刘兰芳担任主编编写的《石嘴山市地名故事》是其中一册,收录了《靖虏戍边吴王渠》、《风光旖旎瀚泉海》等故事。
宁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经过筛选,将与地名有关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内涵的调研分析、故事、传说辑录成册,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实地踏勘、修订形成。书中所选的,有的是以地名为载体记录下来的历史史实,有的是与地名相关联的民问故事和传说。宁夏各地地名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也验证了地名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这本刘兰芳担任主编编写的《石嘴山市地名故事》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建规立制官四渠》、《生态农庄泉子湾》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