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赫丹著的《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是一部关于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24节气的文化专著,以时令节气时间为序,以作者早年的积极、老一辈的生活习俗、中国历史为切入点,对24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上的意义,做了通俗化的解读,兼具知识性和欣赏价值。
| 书名 | 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狄赫丹 |
| 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狄赫丹著的《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是一部关于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24节气的文化专著,以时令节气时间为序,以作者早年的积极、老一辈的生活习俗、中国历史为切入点,对24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上的意义,做了通俗化的解读,兼具知识性和欣赏价值。 内容推荐 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一个独创,是对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节气不单单用来指导农事,还是世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生存哲学的全部体现。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为顺天应时,由此总结出了不可胜数的节气谚语,在四季轮回的生活中,因为禳灾祈福,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节日,比如清明。漫长的岁月,节气民俗反映着人生,观照着生活,也感染着历代文人诗家,因此孕育出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以及绘画、舞蹈、音乐等等。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节气文化”。 节气涵纳的内容非常广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几乎涵盖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狄赫丹著的《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力图将“节气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试图给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趣的立体节气,将侧重点放在节气所涵盖的文化与民俗方面。 目录 春 节气之首·立春 喜雨初降·雨水 春雷始动·惊蛰 阴阳相半·春分 诗的节日·清明 生谷润花·谷雨 夏 夏天来了·立夏 冬麦将熟·小满 夏收时节·芒种 日长之极·夏至 温风吹来·小暑 极热天气·大暑 秋 凉风渐至·立秋 热节之尾·处暑 天朗气清·白露 秋色平分·秋分 菊有黄花·寒露 冷霜初降·霜降 冬 冬信传递·立冬 初雪飘飞·小雪 冰封地坼·大雪 一阳来复·冬至 花信始来·小寒 节变岁移·大寒 后记·以2016年为例 试读章节 生谷润花·谷雨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从立春到谷雨,整个春天的六个节气,谷雨便是春之尾了。时光经过了孟春、仲春,在日渐湿润、百花争艳的节候中,走到了季春。2016年谷雨交节时刻是公历4月19日,即农历三月十三23时29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谷雨交节前两天,一场绵绵春雨下了大半宿,给这个花事正浓、即将春播下种的节气作了最好的铺垫——谷雨逢雨,生谷润花啊! 作为三春里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这个春尾收的十分烂漫——一茬茬姹紫嫣红的花们在时光的舞台上次第绽放表演,使得春色愈发撩人。而在谷雨节气里,花王牡丹在百花的喧闹后才迟迟登场,雍容华贵,尽情怒放,上演了深春里的压轴大戏!牡丹雅号“谷雨花”,这位花王,年年谷雨时节,当令盛开。牡丹和继之而后的芍药声势浩大的开放,更令人有一种春深似海的感觉。 百花喧闹谷雨来。谷雨这个名字,一看就是表示气候的。可它与雨水节气又不同。雨水是说“春雨将至”,而谷雨,将雨和谷联系了起来,一定是与农耕稼穑密切关联。按照古人的解释,是“雨生百谷”之意。《孝经纬》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 二十四节气之名,细想一下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是随意得来,全是古人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谷雨之名的由来亦是如此。让我们回想一下,每年春季经历的几个节气是不是这样的情况:立春之后,气候总是反反复复,乍暖还寒,乍寒还暖,虽有“倒春寒”,可春风吹愈暖……清明一过,气候便稳定下来,谷雨一到,气温也快速升高。 谷雨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另一场大戏也在开演,那就是忙碌而有序的春播春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气候温暖而湿润,降雨逐渐多了起来。农事不等人,这个时节,稻麦嫩绿,油菜金黄,大地如画;冬小麦正孕穗、抽穗;玉米、谷子、棉花、瓜豆等一些春播作物赶着节令下种,上足了肥攒足了劲蓄足了温的大地正等着籽粒到来而催生。这紧要的播种谷禾时节,怎么能少了“贵如油”的春雨呢!“雨生百谷”,地里的冬小麦和刚刚春播的农作物特别需要雨水的滋润,只有天上下雨,地上的百谷才能生长。然而在北方,谷雨节气往往多风少雨,人们祈盼着谷雨节气能够多多下雨,有雨,百谷丰收就有望啊! 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这是说谷雨后因降雨量增多,水面的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振翅飞翔,婉转鸣叫,开始提醒人们播种,然后是在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了。想起当年插队时,每当听到山间树梢上“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就知道,春播大忙就要开始了。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播时节,干旱少雨,乡亲们连吃水都困难,播种更是难上加难。无奈中,只得赶着牲口、挑起水筲,到二十里以外的晋冀交界处一个叫老河口的地方去挑水,有时一担水挑回来,一路漾的只剩下半筲。点种的时候,一个玉米坑只敢浇少半搪瓷缸水,“水贵如油”的情形可见一斑……太行山里的乡亲们,日子过得十分的艰苦。可是,当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乡亲们就把一年的希望寄托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布谷声声催,节令不等人啊! 说起布谷鸟人们都熟悉,可说起戴胜鸟大多数人也许有点陌生。“戴胜,一名戴恁。《尔雅》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戴胜鸟,乡间俗称为臊哮咕、胡哮哮,体长近尺,通体黄褐色的羽毛配着黑白相间的横羽纹,嘴细长而略下弯,它最醒目的是头顶上黄褐黑白的羽冠,就像古人戴的头冠装饰,煞是好看。“胜”是古人头上的一种漂亮饰物,古人觉得此鸟“如人戴胜”,因此而命为戴胜鸟。我少年时曾经有过一次与戴胜鸟的零距离接触。记得有一次,与一个小伙伴上山砍柴,在一列数十丈高的绝壁间,看到有翅膀张开如花蒲扇的戴胜鸟从一个小隙洞中出入,我俩充满好奇,决定冒险攀爬上去掏鸟。当时此鸟在乡间被唤作臊哮咕,究竟因何叫这名子并不清楚。待我俩爬到悬崖上,伸手去小隙洞里捉那只正在孵蛋的鸟儿时,一股难闻的气味在面前弥散。反复几次,只要伸手进去捉鸟,那股臊气便会扑面而来,令人难以呼吸……最后只得放弃。 事后,我才慢慢知晓,此鸟身上散发的难闻臊气恰恰是一种遇到危险本能的自我保护!就如壁虎、蜥蜴可以断尾而逃生一样。虽然掏鸟没成功,但我却明白了为什么乡间称此鸟为臊哮咕。那年月,尽管还没有保护鸟类、维护生态的说法,但我还是想在这里说一句:请大家原谅一个少年顽童的无知行为! 多年以后,我不仅知道了臊哮咕就是戴胜鸟,而且还读到了许多古人对戴胜鸟的赞美,其中唐人王建的《戴胜词》印象最深刻:“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声声催我急种谷,人家向田不归宿。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可怜白鹭满绿池,不如戴胜知天时。”戴胜鸟双飞双栖,叫声委婉,在民间,戴胜鸟象征着祥和、美满和快乐。因此,诗人贾岛也有诗称颂戴胜鸟:“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戴胜来,春归也。的确,戴胜鸟不仅“知天时”、“能传世上春消息”,它还在谷雨时节不知疲倦地告诉循时序劳作的人们“声声催我急种谷”啊! P47-50 序言 养护文化长城的根基 张石山 狄赫丹先生和我是多年的知交。我们不仅同是文字中人,抑且作为山西土著,对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葆育的厚重传统文化,因着血肉联系而有入骨的了解。基于涵泳其中冷暖自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而能有所理性认知。在充分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对其怀有一种脉脉的温情与深深的敬意。 新近,赫丹先生倾情创作,完成了一部关于我们中华农耕文明特有的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专著。这部专著,不是那种苍白干瘪的常识堆砌,更没有卖弄什么文抄公的掮客把戏。行文中满是温馨的早年记忆和过来人的深切体悟,笔触优美,情感真挚,详尽介绍并热烈歌赞我们有关传统文化的精彩作品。 近代以来,仗恃利炮坚船,强势的欧洲中心主义几欲横行全球。继日本脱亚入欧改用所谓公历之后,大中华自民国起,师学日本,易服改制,发布政令,采用了公历纪年。公元一月一日,定名“新年”,称作元旦。中国人过了数千年的“年”,改称“春节”。 所谓公元,严格说来应是“西元”。以基督教传说的耶稣生年为起始元年。堂堂大中华,文明古久,史籍明确纪年连绵不绝至少有三千年,何以要屈从奉行他国他人纪年法?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政令下达,谁也无可如何。中国采用公历纪年,说来已然使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就渐渐习惯了。况且,中华文明胸襟开敞,有容乃大,吸纳容涵,公历纪年又可方便国际交流,仿佛世界大同见了一斑。 但一百多年过去,公历年任他叫作元旦,中国年任他改称春节,亿万老百姓过年,在心理上和事实上,在习俗上和文化上,过的还是传统的年。没有政令号召,也没有政策鼓励,没有倡导振兴,也没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曾有的倒是“大破四旧”的疯狂摧毁和“过革命化春节”的大型闹剧,中华传统,年味不改。仅此一例,足以见出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厚重强韧。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唯一的数千年不曾断裂的伟大文明。她不是博物馆里的珍藏,她不是滔滔万言的高头讲章,她是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文明之河,她是滋生滋育的文明母体。她经历过人类文明史上最酷烈的考验,她经受过异质文明的冲击、挤压和渗透。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一些政治和文化精英们师学日本、苏俄和西方,扭回头竭力诋毁摧残中华文明,事实俱在、史实昭昭。是中华文明养育的亿万老百姓,自觉不自觉地坚守了这一文明。亿万人的坚守,筑成了永远坚不可摧的中华文明的长城。 公元纪年,大家约定俗成叫它是阳历年。阳历,或曰“洋历”,当然是太阳历。以地球公转绕日一周为一年。但因之又将中华之年称作了“阴历年”,这便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了。 相对于太阳历,纯粹的太阴历是有的。比方伊斯兰教国家所采用的“哈吉来历”。太阴历以月球公转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即严格的朔望月。说到朔望月,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简直是太熟悉、太亲切了。 朔望月,初一完全看不到月亮,而十五一定是满月。月亮悬像于天,老百姓对于一个“月”,因之有了最直观的概念。一个月当中,和月相有关的纪日民谚俗语有很多。比如“初三初四,月牙挑刺”,“初八是弓,十五是饼”,“十七十八,人定月发”,“二十数二三,天明月正南”,“二十四五,月亮上来鸡吼”,等等。 一个朔望月,月亮环绕地球公转一周,实际时间是29.5天。一年十二个月,一年的天数便是355天左右。上面所说的太阴历如哈吉来历就是这样的。但如此一来,太阴历的年,比起太阳历的年,每年要相差10天左右。大致三年,便要相差一个月。因之,伊斯兰教国家过年,有时就过在了夏天。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托举起的古老辉煌文明。如果纯粹采用太阴历,一定会造成四季紊乱,违背“春种秋收”的农时节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尧之时,十日并出”,可能说的便是这样的灾难。“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远古神话,折射出的或许正是一场伟大的历法变革。 我们伟大的先民圣贤,日影测竿,确定了冬夏二至,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冬至阴极阳生到夏至阳极阴生,正是一个严格的太阳年。一个太阳年,划分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具标志性的符号。 太阴历与太阳历如何使之有机统一起来?天才的先民发明了“置闰”之法。十二个朔望月下来,一年要比太阳年少大约十天的样子,差不多三年会少一个月,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十九年七闰”,说的正是置闰的规律。依照太阳年的严格而四季分明的周期,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系列农耕活动,则运用二十四节气来分割掌控。 既严格采用了月相分明的朔望月,又严格遵奉了二至限定的太阳年,全人类唯有我们的夏历——从夏朝就开始使用的历法,是最科学的历法。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她是东方伟大的理性精神的体现。 西方殖民主义,奉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以力争胜。欧洲文明至上的逻辑,必欲消灭其他任何别种文明。在东方,在东亚版块,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最后胜负的尘埃远未落定,但百年大势正愈来愈分明。他们主观上的文化倾轧,不得不转化为客观上的文化碰撞和文明互动。中华文化的长城,坚不可摧。华夏文明,仁者无敌。这种文明,静穆和煦,宽厚仁爱,必将赢得全人类的尊重。 迎送了一个个中华年,我们的成长刻满了年轮;年年经历二十四节气,我们时时沐浴着华夏文明的恩泽。 我们是中华土著,我们来自民间。这是我们的命定,更是我们的幸运。 中华文明滋养了我们,回馈与养护我们的母体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狄赫丹先生写出这样一本著作,令人感奋,给人信心。 文化长城哪怕仅仅剩下一段残墙,在那根基上长城都将能够重建。况且,我们的文化长城巍巍不倒,她的生生不息的子民正在奋力添砖加瓦。 是为序。 夏历丁酉年立春 公元2017年2月4日 后记 以2016年为例 “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篇什能形成系列,实在是一个偶然。起初,只是为了给报纸专栏填版面而匆匆写下,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意为之”的事情来做。但是,应时应节写下几篇后,读者反响强烈,我的心里也就有了想法。于是,干脆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在写作中一路捡拾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过程于我而言,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整个系列历时一年,从2016年2月4日说“立春”开始,到2017年1月20日谈“大寒”结束,二十四节气说了一遍。一年下来“有始有终”做完了一件事,漫谈节气系列文章林林总总以近13万字的篇幅对二十四节气作了概括介绍。一年来,不少热心读者及时跟读节气文章,有人还为此写下评论文章,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更令人欣喜的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11月30日,世界庄严地给了中国节气一个加冕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这是我年初开始写作时所始料不及的。这里且允许我小小的骄傲一下:所写下的节气专栏文章无意间竟成了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鼓吹的传播自觉。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也是传统力量的回归。 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一个独创,是对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节气不单单用来指导农事,还是世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生存哲学的全部体现。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为顺天应时,由此总结出了不可胜数的节气谚语,在四季轮回的生活中,因为禳灾祈福,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节日,比如清明。漫长的岁月,节气民俗反映着人生,观照着生活,也感染着历代文人诗家,因此孕育出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以及绘画、舞蹈、音乐等等。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节气文化”。 的确,节气涵纳的内容非常广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几乎涵盖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力图将“节气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试图给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趣的立体节气,但由于笔力不逮和限于学识水平,只能将侧重点放在节气所涵盖的文化与民俗方面,即使如此也不免挂一漏万,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感受时光:廿四节气文化品读》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师长朋友的相助。著名作家张石山老师得知我写下节气系列后,对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并颇具心得的张老师主动为这册书作序,这令我非常感动;还有我书画界的朋友们,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写书作画,从省内外将书画作品寄来作为书中插页,为这册书增添了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这里,我想真诚从心底说声:谢谢朋友们!是你们使这册书极大增色。感谢三晋出版社社长张继红先生和责任编辑张婷女士,是你们付出勤劳和心血才使这册书得以面世。 四季轮回,节气年年。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季节的感恩,与时光共美,和岁月相处,享受愉悦身心的一个个好日子。 作者2017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