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一番打扮后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无意义地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我曾经见到一个在医院门口收费的哥们儿,每天摆着一副臭脸,谁也不能多问他一个问题,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后来,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后,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一个人只有舒适区被打破,才能见到突破和卓越,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功劳,也就没有苦劳》,说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的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那些总是在舒适区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墙,甚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就像每个远行的人,也都记得回家的路。人的区别,不过是围城的大小而已。
人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学着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尝试见一些没见过的人,试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嘀嗒嘀嗒。于是,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坐过班,即使是现在创业,董事会非要求坐班,我也断然拒绝。甚至有一段时间闹得很僵,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全心投入这份工作?
我跟他们说,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时,一周坐五天,也就干了十个小时的活儿,搞得自己也郁闷。而我给我自己安排时间,是主动的,工作十个小时,效率可能是二十个小时的。
后来,我拿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许多事情,跨了几个领域,这些领域能互相协作,而且都做得不错。
其实,我不愿意坐班还有个原因,就是我特别了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变得循规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我就会失去这么强的创造力和闯劲。我怕自己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换了环境就不适应了。
不过是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没定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自己更强大点,强大到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活得下来。
至于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吧。
我其实不赞同年轻人刚毕业就走进写字楼的一个办公室参与写字楼政治,我希望他们能多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地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关于走出舒适区,并不是盲目地辞职,相反,你应该有一份活下来的保底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自己的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没吃过的超辣鸡翅;去表白一个只见过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书;和闺密去一个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去毫无保留地烂醉一次;去看一场能唤起回忆的演唱会。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电影《七号房的礼物》中那只被监狱防护网拦住的气球和那对父女渴望自由的眼神。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自由地飞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模样?
所以,别让舒适区毁掉青春,相反,应该趁着青春,去围墙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适区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发现世界早无落脚之处。
真正的强者,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沧桑,化解了迷茫,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疗伤。他们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适区,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轻的我们,都是后者,能不顾一切地闯荡。
P4-7
各位好,我是尚龙,谢谢你读完这本书。
这是我第三部作品,第三个孩子。一位女性作者曾说,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像是一次生育,痛苦但充满着喜悦。
这句话我很同意,虽然不太明白该怎么生育。
一晃,我已经写了三本书,主编了一部作品。
恍然间,我也是奔三的人了,怕青春逝去,来不及动笔。
这些天,我一直在五道口的三联书店熬夜码字,这家三联书店是二十四小时的,进门靠左,有一家咖啡厅,点一杯美式咖啡,就能从晚上十点坐到天亮。
我时常看到身边的小伙伴挑灯夜读,看着那些马上考试的学子和逐渐亮起来的天,才发现,书成了他们和我唯一的慰藉。在没有人陪的日子,在看不见曙光的时光,我时常看见许多人抱着书趴在桌子上睡着。那时,心是暖的,忽然明白了码字的意义:书里的文字,能给每个人力量。
我至今还没有看到有人捧着我的书在这里睡着,但我听说,我写的这些文字,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过许多人力量,这些,是我从未想过的。曾经只想记录生活,却没想到散发了温暖,谢谢你们和我一样,相信生活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毕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愿意这么单纯地相信这些的人,不多了。
今天是2016年12月7日凌晨三点,明天,不今天,是交稿最后日期,我终于还是拖到了最后写完了这篇后记,想写的,都写了,无憾了。千言万语,只有感谢,谢谢我们都爱文字,谢谢你们喜欢这些简单的故事,谢谢我们都因为文字改变过自己。
这是我第三本书,编辑拿到稿子说:出了两本畅销书后,第三本的文字质量还只增不减,真是不错。
我想,如果每位看着我长大的读者能在茶余饭后读到我的新作品,笑笑说“李尚龙这小子,真的在进步呀”,我就很开心了。
新书出来,我依旧会跑遍全国各地去看你,就如我前两本书做的—样。
2016年的上半年,我跑了五十余场,白天签售,晚上上课,或者反过来。感冒两个月没好,却每天跟打鸡血一样地过。从高大上的报告厅,到破烂的食堂、夜晚的酒吧,这些地方,都做过签售。每天工作结束,时常是十一点,就下楼吃夜宵,然后回到房间写写东西,看看书。这样的生活在新的一年,还会继续,2017年,我依然会自费带着书里的人、书里的故事,到全国各地去见你。
希望今年,能做到一百场。想趁着年轻,趁着阳光美好,去见见你。希望能坐下来给你讲故事,能听你的声音。对了,还会带着自己的电影作品,现场放给你们看,希望你们见到我时,发现这个家伙,并没有照片上那么难看。
之前的每—本书,都会被人说是鸡汤,许多人看完后才挠挠头,笑着跟我说:好像也没那么鸡汤。我想,这—部还是会被人这么说。这个时代很浮躁,很多人连作者的文章都没有读完,就妄评贴标签,特别不好。
不过,无所谓了,无论是不是鸡汤,我也懒得打嘴炮了,只要它对你有用,就好。毕竟,人言可畏,被人误解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很常见。这么多年,我一直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把眼光盯紧目标,而不要交给自己的对手。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咯。年轻时,我们遭遇过太多被人冷言冷语的时刻,遭遇过太多被人误解却无力辩白的场合。放心,这些都是你进步时的短暂阻碍,会促进你成长,打不垮你的,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就像你在学习时,总会有人说你不合群;就像你在读书时,总会有人说你读的是鸡汤;就像你在进步时,总会有人提醒着你失败的可怕。人这辈子,活着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的目光。
路走着走着,就会发现,每天进步的人,才会走得更稳,才能看到更多。
看完这本书,能否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哪篇文章?可以在微博上@我(@尚龙老师)或者私信我吗?放心,我能看到。这些年,留言越来越多,但我没有忘记最初的诺言。至今,自动回复未改,每条留言,虽可能来不及回复,但都有认真地拜读,也谢谢你们的留言,让我在北京这个城市,更有力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也可以写你的故事给我,我都会认真看,每个月会抽几位聊天,然后把你的故事写进我的微信公众号:龙影部落。
力量是相互的,温暖也是抱团的。
茫茫人海,相逢是缘,谢谢你在那么多书中,选择了我的,江湖有期,我们还会再见。
愿我的文字,能陪着你,和你共同成长。
李尚龙
12。7清晨
于北京五道口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这本书应该算是我自己写的第三本了。在动笔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本书是我的励志系列的最后一本,如果写完这本就不再写了,如果接下来自己会跨入一个新的领域,如果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告别,那么我想和我的读者、和身边最亲的人、和自己说点什么?
想来想去,无解。
一天早上,忽然有了灵感,于是在纸上写了八个字: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的确,在年纪轻轻的日子里,人要么选择出类拔萃,要么被迫遗憾后悔。
2008年,我考上军校,上军校第一天,我们就被要求剃掉头发,穿上一样的军装,走一样的步伐,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被称为刺儿头。那个环境里,不需要有个性的人,不需要有性格的人,服从大于一切。
还记得一个满脸麻子的哥们儿,笑嘻嘻地走过来,跟我说了一句让我毛骨悚然的话:我们两个长得好像啊。
我气急败坏地拉着他照镜子,在镜子里看过后我惊呆了,我忽然发现:真像。
后来每次走队列的时候我都仔细观察周围的人,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其实当每个人被剃了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衣服,假设身材身高还一样,那么,人和人真的太像了。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很强的紧迫感:人和人到底怎么样才能不同?
五月天有一句歌词:如果人类的脸,长得全都相同,那么你和人们的不同,就看你怎么活。
是啊,一定要合群吗?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吗?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谢那个在空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没人的角落里刻苦练习英语口语的自己,那八个月,脱胎换骨,刻骨铭心。
后来我明白了,破茧成蝶和凤凰涅槃一样,虽是新生,但都痛苦不堪,其实在茧里挣扎在火中燃烧,都是修炼,要么从此出众,要么失去一切。可人不一样,失败了不会失去一切,大不了大器晚成,大不了重新再来。
人都不太愿意回想自己难受的时候,就像我在写这段文字时,也不太愿意回顾那段寂寞的日子,可幸运的是,正是那种寂寞、那种逆境,最后让我从那么多人中走了出来。我依稀记得自己穿着军装去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眼里的湿润,站在舞台灯光下时,感动的情绪。那天,我在人人网上更新了一条状态:要变得与众不同,要变得不可替代。
后来,我获得了全国季军,那个比赛,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里,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人,才能过上稳定的日子,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时代,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没有中间选项。
几年后,我进新东方当老师,那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一千就干了四年。
人都不太敢说自己的梦想,因为怕说出来没实现会被人嘲笑,而我那时就傻了吧唧地跟同事说:我要成为名师,成为这个行业受人尊重的老师!
于是,前两年我很努力,每天备课到深夜,对着墙讲自己的课,录音听,写逐字稿,再修改。依稀记得那一批的老师,走的走,没课的没课,而我不仅每天都有课,而且每次课学生的评分都很高。
到了第三年,我对自己讲的科目轻车熟路,每天上十个小时课,
……
我开始每天努力地写。就这样,我写满了一个硬盘,写坏了几个键盘,写光了十多个笔记本,用完了几十桶笔。
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我写的东西,开始喜欢我对世界的看法,喜欢我笔下的故事。有人说我写东西有天赋,只有我清楚地知道,这背后经历了多少故事。
曾投稿被拒绝时的失落。
被人抹掉姓名时的愤怒。
遭受网络暴力时的无奈。
坐在电脑边上时的纠结。
每一行字,都是我的青春。
2015年:《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畅销百万,“当当2015年度影响力作家”,“亚马逊中国2015年度新锐作家”……
2016年:《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三个月畅销五十万册,“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文化大V”之一……
那些聚光灯下的时刻,我都会逆着灯光看,仿佛看到曾经那个最顽固却又一无所有的自己。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
未来的我,会去哪里?还会继续上课吗?还会继续写作吗?还会继续拍电影吗?
如果这本书是我的励志系列的最后一本,如果写完这本就不再写了,如果接下来自己会跨入一个新的领域,如果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告别,那么我想和我的读者、和身边最亲的人、和自己说点什么?
1、勿忘初心。
2、每天进步。
勿忘曾经相信的美好事物,要相信爱情、坚持、行善、努力这些最容易被遗忘和否认的简单的美好;每天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点,做一点没有做过的尝试,保持随时换轨道的能力,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想,自己的路还很长,或许以后漂泊累了,会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但我明白,安定下来之前,要不留遗憾地拼过,要义无反顾地坚持过。
老的时候,希望我能告诉自己:我无愧于心。
就让我的文字一直陪着你长大吧,愿你喜欢这本书,愿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尚龙,愿你能从这些故事里看到自己,愿你能看到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作者正在发光。
就像看到越来越好的自己一样。
李尚龙
于北京三里屯
《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是百万畅销书作家、中国优质新偶像李尚龙写给千万年轻人的成长激励之书。全书41篇作者亲历、亲闻的故事,如同41个特写镜头,把生活的现实、功利、残酷拆开来给你看,为你提供全新的观察生活和审视自己的视角,告诉你年轻时没有安稳平淡的中间选项,你要么大汗淋漓地出众,活出耀眼且丰盛的自己,要么小心翼翼地出局,被迫面对人生的遗憾和后悔。多篇火爆朋友圈的正能量好文《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忙起来多好,因为闲下来更累》、《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了人的一生》、《弱者看平台,强者造平台》、《别怕麻烦人,好的朋友都是麻烦出来的》等也都收录在本书当中。
《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是百万畅销书作家、中国优质新偶像李尚龙2017年全新力作,写给每一个要活得丰盛且耀眼的你。它告诉广大年轻朋友:你要么出众要么选择出类拔萃,要么被迫遗憾后悔;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从来不敢向前奔跑。
本书依然保持了李尚龙直击年轻人痛处的辛辣写作风格,却愈加用心,写得更为有情有义。很多文章读完令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行动改变自己的人生。书中蕴含大量的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