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李一平、彭克静之子,以父母亲友的口述、档案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撰写了这一部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书稿。彭献民著的《岁月的记忆(记我的父亲和母亲)》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李一平、彭克静追求进步,走上革命道路,展开革命工作的生涯历程。这既是私人和家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的一种,充满了正能量,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书名 | 岁月的记忆(记我的父亲和母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彭献民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为李一平、彭克静之子,以父母亲友的口述、档案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撰写了这一部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书稿。彭献民著的《岁月的记忆(记我的父亲和母亲)》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李一平、彭克静追求进步,走上革命道路,展开革命工作的生涯历程。这既是私人和家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的一种,充满了正能量,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彭献民著的《岁月的记忆(记我的父亲和母亲)》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叙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一平、彭克静夫妇先后在中共涪陵五县工委、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城工科的领导下,于成都、重庆、涪陵、丰都、秀山、鸡公山、武汉三镇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略传 (一)我的父亲 (二)我的母亲 第二章 对新生活的渴望 (一)山里走出的娃子 (二)叛逆的女孩 第三章 战斗在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上 (一)向往延安“鲁艺” (二)报考“抗大” (三)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四)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剧团 (五)深入山乡宣传抗日 (六)我的舅舅 (七)热血报国虽苦犹甘 (八)绽放的爱情 (九)接受革命启蒙 (十)在战斗中成长 第四章 庙垭播撒火种 (一)彷徨 (二)云开雾散 (三)加入共产党 第五章 建立秘密据点 (一)第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 (二)接上了关系 (三)接受新任务 (四)成为学校的地下工作领导核心 (五)斗智斗勇 第六章 组织农运工作 (一)接受南方局的派遣 (二)母亲打前站 (三)动员年轻人去农村工作 (四)秘密发动群众 (五)打入袍哥 (六)农村青年工作组 (七)建立党的外围组织 (八)打击反动势力 (九)发动“三抗”斗争 (十)引起敌人的怀疑 第七章 筹建农村武装 (一)尝试开展“匪运”工作 (二)卖地筹款 (三)秘密购置枪支 第八章 痛失爱女 (一)莽洛离世 (二)琳玲离世 (三)坚强的母亲 第九章 撤离庙垭 (一)暴露了 (二)组织决定撤离 (三)踏上新的征程 第十章 秀山军运 (一)打开局面 (二)伺机打入川军 (三)发动学潮 (四)断了线的风筝 附:中共秀山特支党员名录 第十一章 鸡公山上 (一)十年后再回家乡 (二)寻找党组织 (三)坚持战斗 (四)缘因文学而相聚 第十二章 武汉风云 (一)找到了组织 (二)建立武汉地下工作据点 (三)要求接续组织关系 (四)建立地下交通线 (五)战斗在秘密交通线上 (六)黑市上的收音机 (七)在宣传阵地上的秘密工作 (八)组织进步青年文艺团体 (九)组织输送干部和革命青年到解放区 (十)秘密编写《武汉调查》 (十一)送胡天风到解放区 (十二)策反汉口伪招商局经理汪绍曾 (十三)一本伪造的“特务派司” (十四)策反平汉铁路局特别党部主任委员刘松山 (十五)新闻战线的争夺 (十六)武汉日报社反搬迁斗争 (十七)洞庭街8号 (十八)智取武汉城防工事图 (十九)推动国民党退役将军组织汉口临时治安委员会 (二十)重新入党 (二十一)迎接武汉解放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母子俩生活失去了依靠,连安葬祖父的钱都没有,万般无奈,披麻戴孝的母子俩去找刘湘所部模范师第二旅第四团的张团长,跪求其给些银两安葬祖父,张团长弃之不理,还令人将祖母和父亲赶了出来。后来父亲讲,当时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幸得当时在“聚兴成”银行当职员的隔房二哥和祖父生前好友的资助,祖父的遗体才得以入殓。万分悲伤的父亲和婆婆扶灵,日夜兼程,跋涉干余里,由成都徒步到重庆,将祖父的灵柩暂寄放在一个庙里,便在外祖母家住下。外祖母的家人都劝婆婆改嫁,婆婆没有同意。后来婆婆和父亲扶着祖父的灵柩再行舟至涪陵靠新盐仓,续经小溪步行抵达老家庙垭。父亲脚上打满了血泡。回到庙垭后,父亲随婆婆生活,相依为命,婆婆就靠那十二亩地收租养老。 这一段经历父亲始终无法忘怀,耳闻军阀混战,目睹民不聊生,大多数人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社会黑暗无情。回到庙垭,见乡人大种鸦片,有的全家吸食鸦片,人瘦骨嶙峋,家一贫如洗……这段经历成为了父亲人生的转折点。 父亲兄妹三人,大伯和姑姑为同父异母所生,大伯叫王忠硕(号既廷,孝琼姐之父),姑姑早年病逝。 在封建社会“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祖父对父亲从小就要求很严,嘱咐他要发奋读书。父亲五岁时开始在本地私塾念书,祖父每次回来就让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孝经》《增广贤文》,四书中的《论语》《孟子》等,背不下来就用竹板打手,还罚不让吃饭,罚跪。什么时候背全了什么时候吃。父亲后随祖父到成都,余暇时,祖父则亲自教他《尺牍》。 回到庙垭后,婆婆想家里生活再困难,也要凑钱让父亲去读书,祈望他今后奔个好前程。1934年父亲在庙垭小学复学,插班就读高小一年级,之前虽已荒废了两年学业,因私塾功底较深,上学后各科成绩均获优秀。 1935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涪陵县师范学校农科二班,后因家里实在没钱供他继续上学,只上了一学期就辍学了。父亲从小机警伶俐,聪明好学,能言善语,喜好文学艺术,喜好追求新事物、研究新思想,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又是生在书香人家。因此,父亲诗琴书画,吹拉弹唱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虽然没钱上学,但求知欲望更甚,嗜书如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他过多购书,父亲经常到同学、朋友家互相交换借书阅读,但书源又有限,他就四处寻找,但凡拿到一本书就爱不释手。父亲读了《七剑十三侠》《七侠五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神女》、诗剧《棠棣之花》《湘累》等著作后,懂得了现实社会里什么是丑恶,什么是善良,唤起了他对新生活的渴望。 1936年,父亲的同窗唐世昌(后为中共党员)在师范学校毕业后,到酒店乡麻堆小学当校长,邀请父亲去该校任教,教一年级的音乐、美术、体育。 1937年,族人王远恒(后为中共党员)在涪陵县中学毕业后回到庙垭乡小学任校长,后被推选为庙垭乡联保主任。年轻的王远恒思想上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色彩,上任后在乡里开展禁烟禁赌、整修学校、整修道路等活动,募捐筹款在邮局订了报纸、杂志、书籍,办起了“益智图书馆”和文具合作社。王远恒非常欣赏父亲的聪明才智,也很同情他的身世,就让父亲来主持图书管理。那是没有工资,也没有伙食,完全义务的差事。(P12-13) 序言 父母的一生,是为革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之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他们的命运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相连,与国家遭遇的动荡浩劫相连。 他们经历了旧中国战火连绵、政局不安的军阀混战、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目睹了许多战友在共和国的晨曦中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也经历了新中国的三反五反、肃反、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听到过战友冤死的噩耗。其间,迁徙多于稳居,坎坷大于坦途。他们在惊涛骇浪中经历着时代大潮的洗礼,在白色恐怖的刀光剑影中经历着生与死。他们有过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欢笑,也有过孤客天涯的人生冤屈和仰天长叹。无论是面对国统区的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风,还是面对建国后历次运动的诬陷侮辱和残酷迫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在时空中穿梭,生命在前行中跌宕,信念在坚守中闪光。父母矢志不渝地坚信他们为之铤而走险、舍生忘死、奋斗终生的信念,即使差一点成了“信仰”道路上垫平沟壑的殉道者,即使对于“理想”的献身,竟然得到屈辱的回报,也无怨、无愧、无悔。 我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坚韧、无私、忠贞、无畏的人格魅力、献身精神和人生信条早已潜移默化地溶入我的血液中,熔铸了我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物换星移,事过境迁。步履蹒跚的父母,晚年经常回溯往事,在黄昏的记忆中布满了青春的印迹,父辈的人生旋律,扣动着我心灵的琴弦,扯动着我思绪的风帆,总让我感到有一种“不揣浅陋,拙笔春秋”的冲动。 “父辈的精神是我们后人的脊梁。” 我的父母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志士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他们最华丽的青春在颠沛流离和血雨腥风中逝去。虽然那个时代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一直想探寻父母的一生,他们当年想的是什么?他们为祖国的民主富强做了些什么?我们的后代在寻觅绚丽多彩的生活,探寻灿烂精彩的未来,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作为“承上启下”的我,又能为下一代留下点什么?与时空对话,思绪在一点点的沉淀:让祖辈革命的“脊梁”支撑后一代行走人生的道路,让祖辈聚集的“正能量”在后一代的血液中传承流淌。这是一种缅怀和纪念,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我伏案贸然提笔,却又感到惶惑。我不擅长文字,难以把他们那短暂而多彩,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笔触再现出来。或许是时间过得太久了,他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而且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要把几十年前浩繁的历史碎片一点点镶嵌在一起,又要把不乏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真实展现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父母对往事的追述给我的记忆多少留下了刻印,查阅了近三百万字的档案文献和回忆录资料,收集到的各地党史资料记载着他们战斗的历程。本着忠于历史的原则,拟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时代重大事件为背景,以典型事迹为故事,将记叙史事与重要人物活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复制历史真貌,客观地再现父母革命的一生。 毕竟我仰视的是一座高山,眺望的是一片海洋,我看到的只是雄伟高山中的弯曲小路和浩瀚海洋中的点点白帆,我听到的只是林涛松声和拍岸浪花声。见闻所限,或许父母奉献的一生在我笔下淡化了,但父母那种超群拔俗,撼天地,泣鬼神!迎风傲雪的人生却是不朽的魂韵!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人的史实,是一个光辉的生命历程的凝聚。 后记 1949年6月初,父亲被分配到武汉市总工会,任码头工作组组长。后考虑到父亲多年的教学经验,三个月后,便派他去张美之巷(民生路)26号筹建武汉码头工人子弟学校,并担任武汉市总工会码头工人子弟学校总校校长。而母亲则被分配去湖北人民大学学习。这时,我们家就搬到了张美之巷。 1950年1月,组织上调父亲去正在筹建中的共青团西南工作委员会,先后任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学校工作科科长,少年部主任秘书,先后参加筹建《西南青年》杂志,《红领巾》杂志。并先后兼任西南青年出版社社长、西南青年杂志社总编辑、红领巾杂志社社长等职。母亲在湖北人民大学毕业后,也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妇联任组织干事,家就随之搬到重庆市牛角沱26号(西南工委所在地)西南工委宿舍。 根据中央政治局关于撤销大区的决定,共青团西南工委撤销。1954年10月份,父亲奉调团中央,在1954年7月创刊的辅导员杂志社任副总编辑。母亲也随之调到北京团中央青年出版社印刷厂任生活干事。此时,家安在了王府井对面西堂子胡同11号,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团中央宿舍)中。 1959年初,正值中国核工业起步,父亲奉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安机器制造学校,任办公室主任。母亲随之调入该校任校团委干事和档案室机要员。 由于父亲与曾卓、绿原、邹荻帆、胡天风等人的关系,以及地下工作的颠沛中暂时中断了组织关系,还有对武汉中统特务的策反等原因,使父亲在建国后的“肃反”运动和“文革”中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母亲也受到了株连。建国后的父辈的经历将另择文呈奉。 父母晚年对青春的记忆始终环绕在我心中,他们跌宕的人生总是不断引发我的感慨。在查找和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后,让我对真实历史的再现有了自己思考。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像我父母这样一批又一批前辈的前仆后继,才使我们得以享受今天的安宁和祥和。我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坚守和担当的人,一定会从前辈们的一腔热血中获得激励。 从资料收集、档案查阅到书稿形成历时两年。感谢两年来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收集资料和查阅档案等帮助的中共涪陵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武隆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感谢靳彦俊、胡天风、杨仲明、王应全、王宗潘等前辈在父亲生前提供的珍贵的文史资料。非常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薛羽先生,以及北京的黄纯一小姐为本书润笔增色。 最后,让我以诚挚的心情,向所有在我写作中给予关心、帮助和温暖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彭献民 2016年2月2日完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