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集补(精)/海豚书馆
分类
作者 郁达夫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全集补(精)》为纪念郁达夫诞辰120周年而编著,辑录了全集之外新发现的作品,是对郁达夫研究资料的拾遗补缺。对于郁达夫的研究者和对其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自有存留的必要。

郁达夫,是作家、烈士,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丈夫,这几种角色在《全集补》不同的文章之间来回转换,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郁达夫。譬如,在给孙荃的信中,他多次提到要孙荃在回信中写类似“起居注”的文字,这样一来,尽管二人分隔千里,这些生活琐事也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时的郁达夫是心思细腻的丈夫;在写给顾千里的信中,又讨论起“假浪漫的科学者”这类哲学的问题,这时的郁达夫,是思想缜密的文人;在《教育要注重发展“创造欲”》的演讲中,他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进步知识分子,敏锐地注意到创造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力图“使整个的中国翻身过来”。

内容推荐

《全集补(精)》属于“海豚书馆”红色系列,包括杂文、书信、诗词、题词、附录五个部分:杂文部分收录了三篇文章,是郁达夫就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所作的议论;书信部分收录了信件三十二封,包含郁达夫写给孙荃、顾千里、李孤帆、翟永坤、李小峰、许广平、王映霞等人的书信;诗词仅一首;题词四则;附录部分收入三篇郁达夫的演讲记录稿,因未经郁达夫本人审定,故作为附录出版,以供参考。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已有全集出版,《全集补(精)》辑录的是全集之外新发现的作品,此前尚未出版过,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2016年又恰逢郁达夫诞辰120周年,国内将有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它的出版正可配合这些纪念活动,也为更全面地研究郁达夫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录

杂文

 福建的文化

 反省人应有的认识

 读浙江战时政治纲领后的感想

书信

 致孙荃(一九一七年九月廿二日)

 致孙荃(一九一七年十月十七日)

 致孙荃(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致孙荃(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致孙荃(一九一八年二月一日)

 致孙荃(一九一八年四月三日)

 致孙荃(一九一八年四月廿四、廿六日)

 致孙荃(一九一八年六月廿八日)

 致顾千里(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李孤帆(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致《汎报》编辑(一九二七年二月七日)

 致翟永坤(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二日)

 致陈大齐(一九二九年九月三十日)

 致李小峰(一九三三年五月六日)

 致李小峰(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

 致李小峰(一九三三年五月廿八日)

 致李小峰(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

 致郑子瑜(一九三六年×月×日)

 致周建人(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

 致许广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日)

 致赵龙文(一九三八年四月二日)

 致王映霞(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诗词

 题《山居集》

 题词

 题陈力夫纪念册

 若禧许公像赞

 银河音乐会周年纪念

 题林国赓行书八言联

附录

 教育要注重发展“创造欲”

 中国新文学的展望

 福建的新闻事业——在中等学校校长教职员暑期讲习会讲

试读章节

福建的文化

福建文化的萌芽,开始于唐,极盛于宋,比到中原黄河流域的各地,自然要开发得迟,但是进步却十分的快。自宋以后七八百年中间,理学,政治,文学各方面,都有了杰出的人才;直到清朝末叶为止,科甲之隆,文风之盛,比到江浙两省,也不减色。

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潮流侵蚀到了中国,对唯物的物质文明,与唯心的精神文明,当然是不能合流的;于是在封建时代,文化那么进步的福建,就事事有了落后之感。这原因:第一。是在旧文化的残渣,过于积滞,所以新文化的根底,打不下来;第二,因交通的不便,山海的阻隔,不但使外来的思想,畅流不到内地,致成壅隔之疾;并且同时还在民众的脑质上,长成了一种癌病,使大家的思想,变得固执,狭小,排他,利己,势非至于弄得物我俱伤,不肯休止。

当然,中国的一般民族性,多少也带些这种倾向。但是交通便利一点的地方,即使从前文化远不及福建的各省,现在也渐渐地在改向了,而福建却这一种色彩,只在那里加重起来。

既然看出了这一种病症,并且又晓得了这病的病源,救治之方,自然在下对症的剧药。治乱国用重典,挽颓风也要用辣手。交通不便之处,就是牺牲了任何的代价,也须想法子去开拓,教育未遍的僻地,也须尽所有的力量,去施行强迫教育。这两重根底打定以后,然后再来振兴实业,垦殖荒地,提倡文化,诸事就不难迎刃而解了。

中国过去的大病,在知行的不一致;科学发达,物质文明东渐以后的中国,患在知识的不足,所以先总理有行易知难之叹。现在则知识比从前普及,而专门人才也日见增多了,所缺的是推动力的不足。有力量的人,未必能重视知识,有知识的人,想做事业而缺少力量。知力合致,拼命地往前推动,岂但一省的文化,就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也必能如火焰的上腾,达到全人类的和平幸福的光明境地。福建是一块乱石很多的处女地,我们若要求栽植文化种子,须先从铲除乱石,勤耙深垦做起。

原载一九三六年七月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编印《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两年纪念特刊》

反省人应有的认识

兄弟到福建不久,实际时间,仅有四个多月,并且言语不通,所以对福建的一切,是很隔膜的。今天赵院长要我到贵院讲话,我是很愿意的,因为以我的思想和经验说来,在几年以前与诸君是一样的。对现实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制度都抱着不满的态度,想以极大的暴力,来打破现状。所以在文字或谈话间,这倾向时常流露出来,因此曾经被当局和一部分朋友误解过,认我的思想左倾,有煽动民众,诋毁中央之嫌。但实际上我所说的话,并不是不负责任的,我的中心思想,认为现状是应当改过的。不过以现在中国的环境,国际的关系和中国的民族性三方面关联起来再加以仔细的研究,我的中心理想,虽没有什么可变,但对于方法或手段则大有研究的余地了。

时间是不断地前进,而社会的环境也是不停地在改变之中,一年前的环境,到今年已非旧观了,因此一年前所采取的手段,至今年自然也不适用了。加以中国目前处着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环境中,要改革社会上的一切制度,非改变以前的方法不可。全国的同胞,上自参加政治工作的公务员,下至从事生产事业的农工分子,到了现在,努力的目标和采取的手段,只允许有一个了。这个大目标是什么?就是解放中华民族!目前不管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除了走上这条路外,的确无他路可走了。诸君过去在任何方面,虽革命的目标和方法不对,但在错误路线上或亦有相当的努力。或者因诸君行动不合轨道,或者因指导者的行动过于躁切,以致铸成今日的大错。P3-7

序言

“海豚书馆”缘起

沈昌文

俞晓群、陆灏和我,在将近二十年前就有过一次“三结义”。那时,我刚要“退居二线”,但是贼心不死,还想做事。更主要的,是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结识许多名流,都是做文化的好资源。原单位的新领导不会不让我再做点小事,但是,我知道,老一辈的领导是不希望我再做什么事的,我的愿望会让新领导他们很为难。谁让我在过去一些年里那么不会伺候老人家呢!这时我概括过自己的心情: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我只能离开我钟爱的原单位,同新结识的朋友们去“三结义”了。

完全没有想到,封建社会里的自由结义形式竟然胜过我多年习惯的领导任命方式。我们的“三结义”居然越搞越热火。没有多少年,做出来的东西,无论质与量,都让我惊喜不已。举例来说,先是《万象》杂志;接着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几百本;后面来一个《书趣文丛》,六十来本……这些成绩,都是我过去不能想象的。自然,这些书的问世,还得感谢许多参与其事的其他同事和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三结义”的“桃园”在沈阳的“辽教”。以后时过境迁,我们的刘备——俞晓群——迁出沈阳,于是,现在再次“三结义”,改在北京的“海豚”了。

出版社而名“海豚”,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但我知道海豚爱天使的故事——“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太高了………一天使,我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地低鸣。”

现在,解决海豚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来自黄浦江边的著名渔人——陆灏。陆灏结识天下那么多能写善译的天使,他们会一一给海豚以深爱,以宏文,让海豚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条出版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俞晓群领导下的出版大鱼。

我遥望海豚的胜利和成功,乐见俞晓群、陆灏两位愉快的合作,特别是读到大量我仰望和结识的天使们的怀着深爱的作品。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三结义”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我今年七十九岁,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以后,可能连这也不行了。但是无碍,我不论在不在这世界,还是相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俞、陆的合作会有丰富的成果。遥祝普天下的天使们,多为这两条来自祖国南北两隅的海豚以热情的支持!

二○一○年五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