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是林清玄执笔46周年,禅意散文的高水准体现,完整收录林清玄禅意风格和佛学智慧的58篇佳作,其中多篇作品被选入电视散文、高考阅读等栏目,受到了百万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愿这些经岁月洗涤与万千读者甄选的林清玄经典文字,让你的内心回归平和,以自在从容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佛学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解脱痛苦的法门,随后发现:唯有“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才能进入内心的美好境界,获得圆满人生的至高状态。本书从自在安然、一心一境、日子如莲、尘世牛马、正心修身、草木有情等六大主题出发,为内心浮躁者提供禅意的安抚和生命的启示。

内容推荐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是林清玄2017全新力作,也是其禅意散文的高水准体现,完整收录林清玄禅意风格和佛学智慧的58篇佳作,横跨林清玄四十六载创作生涯。《心无挂碍无有恐惧》共分为六辑,包括自在安然、一心一境、日子如莲、尘世牛马、正心修身、草木有情等六大人生主题,为内心浮躁者提供禅意的安抚和生命的启示。其中多篇作品被选入电视散文、高考阅读等栏目,受到了百万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目录

壹 无贪无痴,自在安然

 步步起清风

 忘情花的滋味

 柔软心

 宁静海

 生命的酸甜苦辣

 片叶不沾身

 情困与物困

 欢乐中国节

 求好

贰 一心一境,心随境安

 清风匝地,有声

 云散

 一心一境

 逆风的香

 无事最可贵

 咸也好,淡也好

 梅花落在弦间

 召集有缘人的钟声

 秋天的心

叁 时光若水,日子如莲

 长途跋涉的肉羹

 爱情树

 雪与爱

 断臂的国王(寓言)

 南国

 总有群星在天上

 送你一勺西湖水

 生平一瓣香

 无关风月

 布袋莲

 片片催零落

肆 心为形役,尘世牛马

 油面摊子

 黄昏菩提

 猫头鹰人

 阳春世界

 正向时刻

 独乐与独醒

 活的钻石

 分享生之苦乐

 常想一二

伍 正心修身,精进不怠

 过火

 冰河融化

 心田上的百合花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时间道场

 射出去的箭

 送一轮明月给他

 木炭与沉香

 家家有明月清风

陆 山水有灵,草木有情

 黄玫瑰的心

 情如无憾情补天

 软枝杨桃

 柔软的耕耘

 枯萎的桃花心木

 永恒的偶然触碰

 深香默默

 一只毛虫的圆满

 拈花四品

试读章节

步步起清风

我很喜欢禅宗的一个公案:

五祖法演禅师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时人号称“三佛”。

有一天,法演带着三个弟子,在山下的凉亭夜话,回寺的时候,灯突然灭了。

在黑暗中,法演叫每一位弟子说出自己的心境。

佛鉴说:“彩凤丹宵。”

佛眼说:“铁蛇横古路。”

佛果说:“看脚下!”

法演当场给佛果印可说:“将来传扬我的宗风只有你呀!”后来,佛果克勤禅师弘法时果然宗风大盛。

我喜欢这个公案,原因首先是它的直截了当,一个人在无灯的黑夜走路,不必思维,只要看脚下就好。其次,我喜欢它的明白平常,简单的三个字就说明了,禅的根本精神是从站立的地方安身立命,没有比脚下更重要的地方了,因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看脚下”虽然如此简明易懂,却意味深长,六祖所说的“密在汝边”,祖师所说的“会心不远”,都是在说明真正美妙的心灵经验,不必到远处去追求。可惜大部分的人,都是舍弃了心灵的空地,去追求远处的境界,那就无法“直心是道场”,不能即刻点起已被风吹熄的烛火,继续前进。

不能看脚下的人,自然不能立定脚跟,这在禅宗里叫作“脚跟未点地”,也叫作“脚下生烟”,一个人的脚下如果生起烟雾,便无法落实于真切的生命,就好像腾云驾雾地过着虚妄的生活。

有时候我到寺庙里参访,在门槛的柱子上,或在容易跌倒的阶梯上,就会看见贴着“看脚下”三字,顿时心里一阵感动,有一种体贴之感,因为那时如果不看脚下,立刻就会跌倒了。

“看脚下”其实包括了禅宗几个重要的精神,第一个精神是要活在当下,不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人生的忧恼,大部分是来自过去习气的牵绊,以及对未来欲望的企图,如果时刻活在现前的一境,忧恼立即得到截断,例如喝茶的时候,如果专注于喝茶,不心思外驰,立刻可以得到专注之境。这不只是开悟的境界,一般人也可以领受与体验。

马祖道一禅师开悟以后,声名大噪,他未出家前结交的几位老朋友,对马祖的开悟半信半疑,于是相约一起去见马祖,并且希望能沿路想一些问题去请教请教。

这几位农民出发不久,就看见二头老黄牛绑在大树上,鼻子穿了一根绳子。黄牛由于不能走远,就绕这棵树行走,最后把鼻子碰在树上,又往反方向绕,越转越紧,又碰在树上,其中一位就说:“我们就拿这件事去请示马祖好了。”

再往前走不久,突然看见一只秋蝉飞来,脚跟被蜘蛛丝粘住了,飞不过去,心里一着急,吱吱大叫。蜘蛛看见秋蝉粘在树上,立刻赶过来要吃它,在这生死关头,秋蝉奋力一冲,呼噜一声,离开蛛丝飞走了。其中一位说:“我们再把这件事拿去请示马祖。”

最后,他们见到马祖,第一位就问:“如伺是团团转?”

“只因绳子不断。”

“绳子断了,又如何?”

“逍遥自在去也!”

马祖的老朋友听了都很吃惊,马祖明明没见到老牛,怎么知道我们问什么昵?第二位又问:“如何是吱吱叫?”

“因脚下有丝!”

“丝断了,又如何?”

“呼噜飞去了!”

马祖的老朋友当下都得到了开启。

使人生不能自在的,是由于过去习气的绳子拉着我们团团转;使我们不能自由的,是情丝无法斩断。如果能回到脚下,一念不生,就自由自在了。

“看脚下”的第二个精神,是以平常心过日常生活,例如经常教人参“无”字公案的赵州禅师。每每对初来的人说“吃茶去!”“吃粥也未?”马祖道~也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百丈怀海说的:“一目不作,一日不食。”都是在示人,以圆融的态度来过平常的生活,而不是去追求不着边际的开悟。

“看脚下”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里的一切,不为某些特殊的目的而放弃对历程的深思与体验,在每一个朝夕,都能“不离当处湛然”,如果喝茶吃粥时有湛然清明的心,其尊贵至高并不逊于人间伟大的事功。

《六祖坛经》一开始时就说:“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在每一刻的真实中,万法的真实即在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水或弄花是平常而平等的,明月在手、花香满衣就变得十分自然。如果不能善待眼前的片刻,不就像以手捉月、舍花逐香吗?哪里可得呢?

“看脚下”的第三个精神,是以法为灯,以自为灯,去除依赖的心。

山中的烛火熄了,不仅要照看自己的脚下,还要以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为灯,小心地走路,这个世界上虽有许多人可以告诉我们远处美丽的风景,却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我们走茫茫的夜路。

只要点燃心中的灯,一心一意地生活下去,便可以展现充实的生命。一般人无法见及生命的丰盈,不能冤于恐惧,只缘于没有脚跟着地罢了。

P2-6

序言

观自在

玄奘法师到西域取经,一路是念着心经。

心经是令人惊奇的,他遭遇许多法难与考验,受到许多痛苦与折磨,都未曾动摇自己的心。

心经的首旬是“观自在菩萨”,乃观世音菩萨的别名,这是一种祈求,祈求菩萨的保佑,也是一种自许,期许自己也能与菩萨一样。

对于一个寻求智慧的人,一定要维持“心”的高度,心的高度是从“静观”与“自在”而得。

就像创作一样,如果守在第一人称,我是我,苦乐就是苦乐,都是实存的。

如果跳到第三人称,我是他,苦乐经过转换,成为静观的对象,苦乐是流动的、非实的。

躺在大漠中休息的玄奘,若只看自己,就会觉得前途茫茫,苦难无边,但是仰望长空,星月明媚,思及远方的理想,再想到后代的众生,一切是多么美好,历历在目。

在静观中,小我隐去了,大我现前了。

在静观时,自我冥没了,自在现起了。

在往上一看,用“全人称”来看,生命的过程正如阅读小说或观赏电影,我们的人生一段一段往前流去,流到乌何有之乡。

在生命的漂泊中,只有截断过去与未来,并放下苦乐的束缚,才能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每天有一些自在,并使自在的时间延长,再使自在的感受深刻,愈走愈深,最后一定能有智慧升起,这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能通往彼岸的般若。

我喜欢心经里关于“行深”的说法。

“行深”是行到水穷处,走到最深的地方,实践到最终极。

“行深”不是“铁杵磨成绣花针”那种人为的作务。

“行深”是“桃李不言自成蹊”那种天然的进入。山里的桃花李花一句话也没说,但是追寻花香寻觅花魂的人,十方来朝,走着走着,自然走出一条路。

这路。不只是自己赏花,也是为了有缘的人,他们“缘蹊行,忘路之远近”,最终,找到自己的桃源。

想到我今成为作家,也就是“行深”两字,八岁的时候,我立志写作,每天写,每天写……转眼间就过了半世纪。

每个行业都能“行深”,从事心灵与创作的人比较幸运,我们时时都有“般若波罗蜜多”。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运离颠倒梦想

我出身贫寒,从小就得到穷人的三宝:每一餐饭都吃得下,每一晚都睡得着,每一天都笑得出来。

由于生活已经到了极简的地步,久而久之,连意念、思想都回归到单纯,不会向外驰求了。

真有如“心经”所说:“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没有欲求的心,就没有什么挂碍了,一旦心里没有挂碍,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可怕,远离了颠倒梦想。

我感谢成长经验的训练,因为我看过吃什么都不甘美的富豪,也看过晚上都睡不着的权贵,也看过每天都笑不出来的高官……那是因为拥有太多,人终究会失去生活的滋味。

心经不只是智慧的教导,也是生活的老师,世间的一切显现,最后都会成空,空不是无,而是生活的空间,生命的包容,生存的洒脱。

你有了空,山水就在其中,美好也在其中,爱与生的秘藏也都在其中!

每一箭都射中痛苦

想要“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就要回归到“静观”和“自在”。

每天早晨醒来,对自己说:“没有比静观更重要的事。”然后在独处时静观,在人群中静观,在动乱处静观。

每天睡觉前,对自己说:“我要摒弃诸缘,安心自在。”轻轻地、松松地、无为地、静静地睡去了。

这是有方法的,我很喜欢《阿含经》里的一段经文:

佛陀住在毗舍离猕猴池畔的重阁讲堂。

有一天,阿离尊者一大早就穿好衣服,捧着钵,到毗舍离城里去乞食。这时候,很多贵族的孩子从城里出来,到一个精含去游玩。

他们玩着射箭的游戏,各自拿着弓箭,比赛射精舍的门孔,门孔非常细小,奇特的是。每一个孩童箭箭都能射入门孔。

阿离看了大为惊叹,没想到这些孩子能做这么困难和奇特的事。

从城里乞食回来,放回衣钵,把脚洗千净后,就来向佛陀问讯,顶礼佛足之后,向佛陀说起白目所见:

“世尊!我今天早上持钵到城里乞食,见到许多贵族的小孩从城里出来,到精舍门口,比赛向门孔射箭,结果箭箭都射中,我心里就想:这些小孩多么了不起,可以做如此困难的事。”

佛陀对阿离说:

“小孩子比赛射箭,每一箭都射中门孔,你以为很难吗?如果你拔下一根毛发,把毛发分成一百份,射中其中的一份毛发,每一箭都射中,你认为很难吗?”

阿离说:“一根毛发分成一百份,射其中的一份,每箭都中,那简直太困难了!”

佛对阿离说:“那种困难比起对于苦的真理如实了解,实在不算什么!对苦谛的认谀,比射中百分之一的毛发还要难多了。更别说是苦业聚集的真理,消灭苦的根源的真理,灭苦成道的真理,全都如实知见,那又更难了!”  这时,佛陀随口说了一首偈:

一毛发分为百份,

射中一份很困难;

观照微细的苦受,

也是一样的困难。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爱与生之苦是不可逃避的,唯一的方法,是真实的观照到色、身、香、味、触转眼成空,才能度过一切的痛苦与危难。

一念一念的观照苦,一箭一箭的射中苦的根源,那要经过多么长久的努力呀!

还好,我一直是个作家,我的写作就是我的观照,我的作品就是我射出的箭。

现在,我把弓和箭都送给大家,愿大家无有挂碍,平安如意。

林清玄

2016年春天

台北清淳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5: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