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奋起/杨天石评说近代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天石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志:

很高兴今天我能到这里来作一个关于蒋介石和抗日战争的报告。我想这是历史的进步。

蒋介石是1975年去世的,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蒋的棺早就盖上了,但直到现在,对蒋并没有论定,分歧很大。蒋在抗战时期有几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是领导军事的。一个身份是国民党的总裁,是领导整个国民党的。在抗战后期,他是国民政府主席,是领导当时的中国政府的。他还有个身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是指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的。对此人如何评价?特别是他在抗战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这是认识中国近代史、认识抗日战争史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相继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来重新认识、重新讨论蒋介石的评价问题,是应该的、必需的。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可能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完成。对蒋介石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百家争鸣的过程。所以我今天的报告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是提供一家看法,请诸位思考、讨论、研究,如有讲错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正确地执行了“联共抗日”的对内政策。第二个问题,讲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坚持到底,直到最后胜利。第三个问题,讲蒋介石实行联苏、联美、联英的正确的外交方针,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第四个问题,讲蒋介石在抗战过程中的功与过。

先说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从1924-1927年。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参加者,在1926-1927年之间,蒋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反共,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十年剿共”时期,或者说“十年内战”时期。从1927-1937年,国共两党生死搏斗。同时,也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的时期,在这十年里,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方针,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这个政策提出了新看法。要攘外,要反对日本侵略,当然内部要团结,要统一,要稳定。如果内部不团结,不统一,怎么可能攘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六个字有它合理的因素。蒋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错就错在他安内的办法,怎样造成一个国内稳定、团结、统一的局面。是用武力消灭异己、消灭共产党,还是采取谈判、双方让步的办法来求得统一呢?我觉得,蒋的错误就在于,他是采用武力镇压的办法,采取剿共的办法,来取得国内的统一。蒋在贯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时候,他不是没有矛盾,其内心也不是始终平静的,例如,1933年1月20日,蒋有段日记说:最近我想了一下,一个是倭寇,这是日本强盗;一个是赤匪(这是他对中共的诬蔑)。必须要丢下一个,专门对付一个。“二者必舍其一而对其一”。蒋说,如果我专门对付“倭寇”,那么国民党、国民政府将来就有被推翻的危险;但是,“以天理与人情推之,今日之事应先倭寇而后赤匪也”。这就是说,从“天理”和“人情”两个角度衡量,蒋认为还是应该首先对付日本侵略者。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从1935年底,他准备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苏,一个是对共,特别是对付共产党的问题。(P1-3)

目录

蒋介石与中国抗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联合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他对内联共,对外联苏、联羌、联英,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应该承认。他对战争的胜利有功,甚至可以说有大功。

1937: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年——从卢沟桥事变至南京陷落

自7月7日至12月13日五个多月时间内,中国军队同时在华北、华东两个战场作战。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逐渐懂得,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必须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懂得运用运动战、游击战。

蒋介石提议国共两党合并

抗战初期,两党实行互不包容的党对党的“党外合作”。蒋介石建议两党合并,中共为了为了维护组织上的独立性,坚决拒绝此议。因此,抗战期间,两党既有合作抗日的一面,又有摩擦、反摩擦和限制、反限制的一面。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对策

汪精卫不仅主张与日本言和,而且反对蒋“联共抗日”,不惜以出走作为向蒋抗争的手段。蒋介石坚决揭露汪的投降面目,稳住了抗战阵营。

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读宋庆龄往来英文函札

保卫中国同盟1938年6月14日成立于香港,由宋庆龄发起。其目的为动员和鼓励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张学良三次请缨抗日——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长期软禁,“严加管束”,但是,他抗日之志不泯,渴望走上前线,血洒疆场。

报国无门的苦恼——读张学良幽居日记

现存张氏日记,始于1937年1月1日,充分显示出其爱国主义激情。张学良曾自称“爱国狂”,确非虚语。

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被逼抗战,但是,他仍长期为战与和的矛盾所纠缠。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几次谈判说明,他在坚持抗战的同时,也还在某些时候对和平解决申日战争存有期待。这些谈判,大都由日本主动,并且最后均由蒋刹车。

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

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孔祥熙的对日谋和活动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真实态度的反映,代表蒋介石的意志。然而,事实出人意料,蒋介石对这些谈判大都持反对态度,曾多次批评,甚至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加以阻遏。

“桐工作”辨析

战争中,既有战场上的“角力”,也有谈判桌上的“斗智”。铃木卓尔、今井武夫与“宋子良”、张治平之间的谈判是一种“斗智”行为,不能要求双方“忠诚老实”,他们在谈判中说假话。提供假材抖、假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密谈判中的“姜豪工作”——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姜豪香港谈判,其目的在于阻止日本支持汪精卫组织伪政权;日方则企图以此诱惑重庆政府坐到谈判桌前。

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司徒雷登受日本人之托,多次出入武汉、重庆,会见蒋介石。有关资料,不仅真实地反映出抗战期间中日秘密的发展历史,也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到穷蹙困窘的没落历程。

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与蒋介石“抗战到底”之“底”

蒋介石声言“抗战到底”,这个“底”,逐渐变化。从“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发展为收复包括东北、台湾在内的所有失地,到解放朝鲜等亚洲被侵略民族,再发展为与盟国共同作战,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无条件之胜利”。

吴开先等与上海统一委员会的敌后抗日工作——读台湾所藏朱家骅档案

上海统一委员会成立后,部分国民党人和文教界人士纷纷变节的情况得到扭转,敌后抗日工作呈现起色。

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略谈何世桢、陈中孚与陆玄南

江苏人陈中孚、安徽人何世桢,按二人在汪伪政权中的职位,理应列入汉奸行列。但是,此二人在抗战胜利后都没有受到惩罚。原来,他们是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

序言

新序

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念奴娇》词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毛泽东此词写的是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仑山。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蜿蜒伸展至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它被称为“万山之祖”,又被视为中华“龙祖之脉”。毛泽东在词中描写了它的雄伟阔大的气势和悠远绵长的历史,叙述了它对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功罪”,慨叹于“谁人曾与评说”。

昆仑山可以“评说”,历史、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何尝不可以“评说”?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视历史。历史被认为是正衣冠、知美丑的镜子,是辨善恶、考得失、增经验、长智慧的教科书,因此,它应该被人“评说”,任人“评说”。特别是自由“评说”。

首先是“说”。历史已逝,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历史学家“说”,用嘴、用文字或用图像,它才能广为人知,传之久远。历史学家要充分掌握资料,精细考辨,力争说得真实、准确、全面,尽最大可能符合历史本来面目,不能“胡说”。“胡说”的结果必然谬种流传,贻误读者。其次是“评”。“评”能表现历史学家的理解、议论和价值判断。在“说”与“评”之间,“说”最重要。“说”是基础,只要“说”得真实、准确,广大读者都可以根据你所“说”的史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这一方面,我们要高度相信读者。多年来,我是主张先“说”后“评”、多“说”少“评”,甚至可以只“说”不“评”的。最不应该的是,不把史实说清楚、道明白,就急于将自己的评论强塞给读者。至于为了某种功利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有意掩盖、“虚无”、扭曲、夸大部分史实,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史实”,那就更等而下之,应该坚决反对了。

世无超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真理,同样,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历史真相。历史学家所“说”、所“评”,都可能不当、不妥、不全,甚至大谬不然。怎么办?百家争鸣呗!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艺术和学术的唯一办法,是清除谬误、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行一花、一派、一种观点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如果从1958年选注《近代诗选》开始计算,笔者从事近代史研究已经57年。如果从弃文从史,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起计算,也已经37年。笔者所写论文、札记曾选编为“杨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出版。出版后此套书一再加印,甚至被盗版。由于这套书部头大,读者捧起书像捧起一块大砖头,颇多不便,因此,台湾地区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曾以“揭开民国史真相”为总题,改出七卷本。现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以“风云版”所分为据,稍作调整,仍为七卷。应该说明的是,笔者2009年以后所作,因另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二辑、第三辑等专书,本套书暂未收入。

书中“评说”难免谬误或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杨天石

2015年8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内容推荐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第一年战况如何?

蒋介石为何主张废弃国民党、共产党,两者合并为一个大党?

汪精卫为何自重庆出逃?蒋介石如何应对?

张学良如何三次请缨抗日?他在幽禁中如何招降投敌的原东北军将领?

除指挥战场搏斗外,蒋介石还曾掌控和日本的秘密谈判,其情况如何?

为何说,孔祥熙是汪精卫之外的第二号主和派?

蒋介石提出“抗战到底”,这个“底”是什么,前后有何变化?

在抗战中,国民党在沦陷区有无地下工作?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奋起御辱的开端,由杨天石所著的《奋起/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一书从解疑出发,揭秘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蒋介石对内对外的真相。

编辑推荐

要了解历史,最重要的是阅读历史著作;探索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探求历史真相。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全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全面性战争,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杨天石所著的《奋起/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一书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民党高层态度及政策变化情况,以事析人,揭开国共两党进入二次合作甜蜜时期蒋介石对外、对共复杂心理变化及国民党高层内部纷争的真实情况。作者历尽艰辛而获得的珍贵史料及对其深入的剖析而呈现出来的史识,可以更清晰客观地为读者解惑,是抗日战争史中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本书的闪光点。“杨天石评说近代史”丛书共七卷,此为第五卷,希望此套丛书能够让每一位读者有所收获,辨善恶,考得失,增经验,长智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