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就是想赚其他股民的钱;长期投资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赚的钱。
短期投资只需要研究股民,研究股票;而长期投资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聪明,而实际上,我们就是大多数人。
短期投资者需要关注价值洼地,而长期投资者关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结果,不需要太看中间的过程。 上市公司的董事们经常被迫赚钱,因为他们的买卖受到限制。 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一场热闹,亏钱容易赚钱难。 不要做预测较好;如果你一定要做预测,那就只做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张化桥的股市真话)》这本小书实际上是作者张化桥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思考。前面一半是最近写的,后面一半是2004年以来在<财经>杂志和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作者自己比较得意的那些。
投资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除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外,靠的是经验和心态。只有多思考,才能慢慢领悟。在这一点上,它与钓鱼、打高尔夫球、下棋有很多类似之处。
在《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张化桥的股市真话)》这本书里,张化桥以专业金融从业人员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员视角,道破股民的悲哀;直面自己的行业;解说A股上市公司境况;评议A股市场文化……
而同时,他又以一名普通股民的身份与读者交流成功投资的心得:如何选股、如何分析上市公司、如果避开各类陷阱、如何形成良好的投资心态等。
我最近读了美国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500IndexFund)的创始人约翰·伯格(JohnBogle)的两本书,一本是他2007年写的《长赢投资:打败股票市场指数的简单方法》(TheLittleBookofCommonSenseInvesting),另一本是他2008年写的《够了》(Enough)。这两本书的共同主题十分鲜明,我把它记录在此,以警告我自己,也与读者分享。
先说股民的悲哀。伯格说,你们瞎折腾个什么呢?每天忙忙碌碌,买卖频繁,只是帮了券商的忙,肥了税务局。可是作为一个群体,股民的回报只是等于大市的回报而已。这还没有扣除股民在瞎折腾过程中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调研成本、交易佣金和税收。从中长期来看,大市的回报在扣除货币贬值因素之后,无非也就是4%~6%,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费用的比重。扣除费用,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必然跑输大市。这是一个数学上无法挑战的定理或者不等式。
在欧美100多年的股市历史上,不少智者也总结出过这个定理,可是股民们还是乐此不疲。为什么呢?为什么100次股灾也不足以教会股民呢?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股民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浅显的道理。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他们认为,虽然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只能跑输大市,但自己有优越的智商、选股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必然能跑赢大市。我记得几年前某机构在美国作过一个样本很大的问卷调查,结果很有趣:19%的人确信自己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群体。
我们经常听到张三、李四炒股赚钱的例子,可是当他们亏钱的时候,他们一般是轻描淡写或者讳莫如深的。从中长期来看,持续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极少见的,其概率就像中六合彩一样低。
有人可能辩解说:“我过去三五年的投资回报真的很高。”可是伯格提醒我们,你真的跑赢大市了吗?特别是,把瞎折腾的费用扣除之后,你还能跑赢大市吗?最后一点,过去的三五年不能代表未来的三五年。统计学上的“均值回归”(ReversiontotheMean)让你不敢得意。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股民明白了自己的瞎折腾从中长期来看有多么愚蠢,于是共同基金行业越来越兴旺,共同基金占股市的交易和持股份额也越来越大。但是伯格认为,基民与散户相比,几乎同样愚蠢。基金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本身就是大市,它们怎能跑赢自己呢?除去买卖基金的费用,以及基金本身的各种费用,这个行业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回报率下降的当今世界,每年1%或者2%的费用率简直是一个吃人的数字。伯格说,不管基民们是赚还是赔,费用可是刚性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伯格说,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很敬业,智商高,也很诚实,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不创造社会价值,也不为基民们创造价值。伯格自己作了大量调研,也引用了大量权威机构和人士的研究。比如,他引用了耶鲁大学基金会首席投资官戴维·斯文森(DavidSwensen)的研究:在多如蚂蚁的基金中,只有约4%的基金在过去20年中扣除税收和费用之后能够跑赢大市,而且平均起来也只是比大市的回报率多了0。6%而已;而96%的基金跑输大市,而且输得很厉害:平均每年跑输4。8%。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和券商有发财的,可是发财的基民却很少听说过,伯格如是说。我突然想起一个例子,挖黄金的人不见得赚钱,但生产和销售铲子及铁锹的人可以大赚其钱。
最近20年在美国还有一个很兴旺的行业就是投资顾问行业,投资顾问们帮基民们选择投资哪种基金,何时投入,何时退出,煞有介事。当然,这些人不是做义务劳动的,基金的买入和卖出也不是没有费用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过去20年内,投资顾问们推荐的基金的回报率严重跑输基民们随心所欲所选的基金的回报率。P3-5
2011年6月,我从瑞士银行退休,到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当董事长。原因很多:我爱小额贷款行业,我仰慕万穗公司的人们,我想做点PE(私募股权基金)股权投资。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小原因:我想暂时离开股市,站得稍微远一点……
我最近老是在想一个问题:作为股民,我究竟想赚谁的钱?如果我想赚上市公司的钱,那么我就必须选择那些从长远来看有成长潜力的好公司,耐心等待它们成长(毕竟,草长出来也是要花时间的)。如果我想赚其他股民的钱,那么,我就必须学点心理学,或者学会打听消息,试图先人一步,着重分析短期的经济数据和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及猜测其他人对这些短期数据的反应(求二阶导数)。
从短期来看,股市基本上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你做短期,那就只能依靠比别人聪明或者幸运,赚其他股民的钱,因为公司的业务不能在短期有明显变化。但是,股市在中长期并非零和游戏。
有几个道理,我们也许可以串起来(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道理的几种说法):
1.短期投资就是想赚其他股民的钱;长期投资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赚的钱。
2.短期投资只需要研究股民,研究股票;而长期投资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3.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聪明,而实际上,我们就是大多数人。
4.短期投资者需要关注价值洼地,而长期投资者关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结果,不需要太看中间的过程。
5.上市公司的董事们经常被迫赚钱,因为他们的买卖受到限制。
6.IP0(首次公开募股)是一场热闹,亏钱容易赚钱难。
7.总的来说,做PE股权投资的人们比做二级市场的人们好像聪明一些。对不起,我说这句话,会得罪太多人,请允许我收回这句话。做PE股权投资的人们跟做二级市场的人们相比,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投资的企业也许能够上市,也许终究不能,所以他们一般被迫留足了空间,而二级市场的人们总是指望“见势不妙,撒腿便跑”,可是我们总是在还没有来得及跑掉之前,资金就不见了一大半。这时候,于心不甘,继续持有,于是我们就亏了更多。
8.最好不要做预测;如果你一定要做预测,那就只做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预测几个月以后的物价、金价、铜价、汇价或者股价,实在是不明智的。
2010年,我出版了《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初版)一书。但是醒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在股市泡了17年,中毒很深的人。最近,我把今年继续思考的结果放到了书中,把过时的内容剔除了。这个更新本将于12月摆在你面前,我自己很满意。谢谢编辑沈家乐和李玫,也谢谢读者给初版所提的很多意见。
是为修订本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