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洲、刘兰香编著的《中国式投行》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和思考金融机构投行业务探索与实践的著作。该书将国内涉足投行业务的机构分为四大类:证券投行、商行投行、资管投行和精品投行,对各类机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全图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式投行”的发展脉络、路径与趋势。这是作者在证券、保险、银行等行业多年业务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系统总结,深入浅出,言之有物。此外,作者还就构建中国本土优秀投行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与见解。
| 书名 | 中国式投行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张立洲//刘兰香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立洲、刘兰香编著的《中国式投行》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和思考金融机构投行业务探索与实践的著作。该书将国内涉足投行业务的机构分为四大类:证券投行、商行投行、资管投行和精品投行,对各类机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全图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式投行”的发展脉络、路径与趋势。这是作者在证券、保险、银行等行业多年业务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系统总结,深入浅出,言之有物。此外,作者还就构建中国本土优秀投行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与见解。 内容推荐 张立洲、刘兰香编著的这本《中国式投行》全景式展现中国本土投行发展历程,及中国式投行四大力量——证券投行、商行投行、资管投行以及精品投行的成长与崛起,将如何重塑中国金融版图,奠定金融发展新格局? 目录 第一篇 变化的世界 第一章 上升的地平线 第二章 当下的冲击 第三章 中国式投行崛起 第二篇 证券投行沉浮 第四章 投行发端:证券业的诞生 第五章 混沌年代:从混业到分业 第六章 涅重生:券商综合治理 第七章 市场再造:存量与增量改革 第八章 业务重构:创新业务兴起 第三篇 商行投行崛起 第九章 从混业到分业:投行基因 第十章 投行成长:从边缘到主流 第十一章 投行新版图:三大战略板块 第十二章 投行:打造轻型银行之路 第四篇 资管投行潮流 第十三章 信托公司:转型中的“实业投行” 第十四章 保险资管:投资驱动的“保险投行” 第十五章 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的“万能神器” 第五篇 精品投行兴起 第十六章 中国精品投行的成长 第十七章 PE/VC转型精品投行模式 第十八章 中国精品投行发展之路 第六篇 中国式投行的未来 第十九章 混业经营潮流 第二十章 监管改革促进金融发展 第二十一章 中国式投行的未来 第二十二章 金融的力量:打造世界级投行 试读章节 新产业革命的黎明 在中国面临过剩产能压力的同时,新技术革命引领的“新产业革命”浪潮悄然来临。这场正在萌动的新产业革命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自20世纪末期以来,“信息和远程通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新能源和生物电子应用”、“3D打印技术”等,都成为这场新产业革命的标志。 2011年,美国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书中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 杰里米·里夫金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彼得-马什所著的《新工业革命》指出,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者在书中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和绿色制造将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工业革命的业态。新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是科技化、互联化、全球化、绿色化、定制化和利基产业。 这一轮新技术革命恰逢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面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外部需求锐减,更进一步恶化了以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延长增长周期,并提升增长质量成为重大现实选择。 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长期规划。文件提出,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这个判断与规划被证明是非常有预见性的,政府实施的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5年开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信部与中国工程院正在着手编制与“十三五”和“十四五”相关的规划。随着中国工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务院对于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构想,也不再恪守以往“每五年一次”的短期规划。此次规划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关键词是“向工业强国转型”,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要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离不开适当的产业政策,也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一方面,金融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服务还能够在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整合产业资源,控制产业金融风险,在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收益;另一方面,金融本身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会实现良性健康发展,避免金融自我发展引发资产泡沫造成金融危机。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要成功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当前的困境,主要取决于两个重大因素:一是科学技术进步,二是金融资本的支持。依靠科技进步改造和提升日渐落后的传统产业,依靠新技术革命创造和发展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两个方向都离不开金融业的巨大支持,因此,通过改革发展发达的统一金融市场,培育强大而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将是实施这一宏观经济战略的前提。有鉴于此,对于整个中国金融业来说,化解过剩产能和推进新产业革命的进程,既是巨大的生存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P13-15 序言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正使得金融发展进入“新常态”。 随着国民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成为当下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同期到来,使得实体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而经济发展的这种深刻变化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准确地折射出来。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正经历快速转型期,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崛起,以及混业经营等各种金融发展趋势日渐深入,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不同类型金融服务与产品正在快速融合与创新。“春江水暖鸭先知”,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深刻地感受到金融环境的快速变迁,如何适应市场、适应变化,以变应变、以变求变,以创新谋发展成为金融企业经营战略中的核心内容。 尽管中国仍在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但是,混业经营趋势在如火如荼的金融创新推动下,日渐清晰。一方面,这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也是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相适应。自美国1999年通过并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中国自1995年确立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以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各个金融子行业日益发展壮大,并相互渗透与跨界合作,混业要求日渐强烈。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探索综合经营成为金融业的战略选择。 投资银行业务正是各类金融机构跨界与综合经营的主要领域之一。从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史看,投资银行业务几乎囊括了所有资本市场活动,横跨证券承销、并购重组到公司金融,以及基金管理、风险投资、财务顾问等诸多领域。国际全能型金融机构均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在中国,尽管依然存在分业经营藩篱的制约,但是,在金融业走向混业的大趋势下,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转折时期,机构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将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主流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放眼国内资本市场,尽管在过去几个月里,中国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股票市场出现历史性下挫,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国内各交易所上市公司接近5000家,总市值仍超过40万亿元,上市公司群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股权证券化动力并未因市场波动而削弱,国民经济证券化进程正深入发展,企业跨境并购整合仍在向纵深推进。与此同时,国家战略下的“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等,都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并由此促进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因此,在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转型时期,对所有金融机构而言,都需要探索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尝试综合经营,可以说“得资本市场者得天下”。 立洲的新书《中国式投行》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和思考金融机构投行业务探索与实践的著作。该书将国内涉足投行业务的机构分为四大类:证券投行、商行投行、资管投行和精品投行,对各类机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全图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式投行”的发展脉络、路径与趋势。这是作者在证券、保险、银行等行业多年业务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系统总结,深入浅出,言之有物。此外,作者还就构建中国本土优秀投行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与见解。 作为一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十余年来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投资银行业务。我们2005年就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部,是国内较早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并在后来把它改革为总行的事业部。立洲从投资银行部成立伊始就一直在该部门工作,见证和参与了我行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中国式投行》这本书与立洲多年市场实践与理论思考密切相关。该书以财经读物的轻松文风,将中国式投资银行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对商业银行从业者的业务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繁忙的投行工作之余,立洲仍能静下来思考问题并写作,难能可贵。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金融从业者、企业经营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而言,都将大有裨益! 是为序。 洪崎 民生银行董事长、行长 2014年9月1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