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位于希腊中部福基斯城外的山坡上,以神谕灵验著称,因此古希腊人若有大事,无论公事私事,都要前往该神庙请求神谕。据记载,仅在希波战争中前往请求神谕的战将就达六十三人之多,足见该神庙的声望之高。
雅典卫城的巴台农神庙供奉的主神是雅典娜。该神庙于公元前四四七年开工,历时九年,于公元前四三八年才完成主体建筑。工程由当时的雅典城邦执政官伯里克利亲自督办,由大艺术家菲迪亚斯总设计。该神庙富丽堂皇,被认为是希腊古典建筑之冠。
奥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庙为各城邦举行奥林匹克竞技会而建,完工于公元前四六。年。殿內有大量雕刻,正中是用黄金与象牙雕刻的宙斯巨像,高约四十二英尺,是真人的七倍,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古希腊宗教的独特性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体系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神话。用现代观点来看,古希腊神话是远古希腊人对自然和历史的一种最原始的解说。古希腊人的神祇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力的拟人化表现,他们对神祇的崇拜,其实是自然崇拜;他们的英雄传说则是远古希腊人对历史的解说,或者说是他们对更为远古的祖先的模糊记忆和神化,他们崇拜远古英雄,其实是祖先崇拜。虽然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非古希腊人所独有(世上的古代民族可能都有),但古希腊宗教却因其独特的神话系统而与众不同。
古希腊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与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造型完美,其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高于人性处是:神的生命无限,且具有无上智慧,在其职司范围内神力无边。同于人性处是:神具有人的情感乃至弱点,如宙斯专横、赫拉嫉妒,等等;神与神之间不仅争权夺利,还常常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生儿育女;神甚至像人一样,也会犯错误。这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古希腊人的世俗人本倾向。世界上其他宗教神话均没有这样的特点,如古代印第安人供奉的神,是动物形象的;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崇拜的神,虽然也具有人的形象,但绝对不具有人的性格,而是至善至美的道德化身。
至于古希腊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神衹观,原因是他们还有一种命运观,即认为:在神衹之上,还有一种比神衹更不可违抗的命运;即使是神衹,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这种“命运”到底是什么呢?古希腊人并没有具体回答,只是认为:世界、人类,连同神祇,都在冥冥中受制于某种宇宙意志,而这种宇宙意志,无论是人还是神,都无法改变。
除了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宗教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无经典和教义。古希腊宗教仅有代代相传的神话,没有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经典,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义和具有戒律性的宗教伦理,更没有来世思想。从根本上说,古希腊人重视的是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世生活的一种补充。
2.无教会组织和神职人员。古希腊人有宗教,但没有教会组织,也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主持宗教仪式的祭司,往往由城邦领主或其他有威望的人兼任。神庙由城邦建造,管理神庙的人只负责照看圣火和日常供奉等具体事务,并非负责信徒与神衹沟通的神职人员。
3.注重献祭与仪式。在古希腊人的宗教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献祭与仪式,而非祈祷和修炼。古希腊人认为,对神衹的崇拜就是修建神庙,并在神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向神祇献祭;只要神庙修建得豪华、仪式举行得隆重、贡品奉献得丰厚,就能得到神衹的佑护和回报。
总的说来,古希腊宗教虽是一种全希腊人都信奉的全民宗教,但很大程度上仍带有民间信仰的原始特征。由于这种原始性,古希腊宗教既有非神秘化的、以人为本的一面,同时也有囿于功利、肤浅的一面。
P8-9
本书旨在简明扼要地叙述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一一从古希腊人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崇拜,到二十世纪美国人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远古的神话时代,到现在的科学时代。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西方”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稍作界定,因为前者往往有点含混,后者往往过于宽泛。
在古代欧洲,“西方”一词是指英法及其周边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被称为“南方”,德国被称为“北方”,奥地利以东地区被称为“东方”。这些都是纯粹的地理概念。“西方”一词的另一种含义来自中世纪初期,由于罗马帝国后期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两个帝国内的基督教会也分裂为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即东正教会),所以“西方”一词常被用来指罗马教廷所辖的教区,大体上就是多瑙河以西地区。后来的“西欧”和“东欧”两个概念就由此沿袭而来。二十世纪“冷战”时期,东、西方作为政治概念,前者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者则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所以“西方”一词往往就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被用来总称美国、加拿大、西欧诸国和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大国(由于日本在战后也成了资本主义大国,因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被视为“西方”的一员)。
然而,以上关于“西方”一词的各种含义,统统都不是文化上的定义。由于文化是通过传播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往往形成系统。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文化系统,一是西方文化系统,二是东方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简称“希罗文化”)和古希伯来(和“希罗文化”一起简称为“两希文化”);东方文化系统则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印度(简称“中印文化”)。所以,“西方”一词在文化上的定义应该是指以“两希文化”为其文化渊源的区域,大体包括现在的欧洲、美洲和澳洲,以及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由于殖民的原因,南非也应视为它的边缘地区)。不过,尽管西方文化涵盖了那么广宽的区域,重要的却是它的中心区域。所谓“中心区域”,在古代是指希腊和罗马,在中世纪是指西欧,在近现代则是指欧美。
“文化”一词,无论中外都没有确定的含义。在最广义上,它被用来指称人的一切行为,与“自然”一词相对;也就是说,除了像消化和排泄等自然现象,发生在人身上的所有活动都是文化活动。而从狭义上说,“文化”一词则常常只用来指称个人的道德和知识修养,在汉语里甚至更为狭义地仅用来指个人的启蒙教育,如人们常说的“学文化”。像这样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当然是无“史”可言的。那么,我们指的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高级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实际上也就是指我们在正式场合所使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中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又指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指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反过来说,这些领域的总称,就是人们在正式场合所指的“文化”。实际上,人们在乎时大多数情况下所说的“文化”,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文化”一词作了界定之后,还需要对西方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变迁作一鸟瞰式的理解。
西方文化的三千年历史可分为前后两大段:从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大约两千五百年是西方文化的发源期,这期间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前身(不是其本身);西方文化本身(即作为今天仍清晰可辨的文化传统)形成于从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大约四百年间,其后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情况大抵如此。
讲得稍具体一点,西方文化的发源期有先后两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是第一阶段,中世纪是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文化是对立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世俗主义的,即:较之于未来,更重视现在;中世纪文化是理想主义的,即:较之于现在,更重视未来。由于这是两个对立的阶段,所以到了第三阶段,就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即大约两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后,文化中的两种对立倾向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第四个阶段,即近代文化。近代文化是西方真正的、成熟的文化,或者说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精神可称之为“世俗理想主义”,是古希腊罗马世俗精神和中世纪宗教理想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因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世俗精神将人类的历史看作是无限循环的,也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事物周而复始,没有终结”,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理想则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一种有始有终的直线式过程,即人类由上帝创造又被上帝逐出“乐园”,于是人类便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其历史,而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终将重返上帝的“乐园”。换言之,重返“乐园”是生活的终极理想,也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世俗精神使其从本质上说成为一种“享乐文化”,因而辉煌的古代艺术便是其必然的产物,而中世纪文化的宗教理想倾向则使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受难文化”,因而深刻的反省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必然与之伴随一一前者重视生活本身,但没有人生理想;后者提供了人生理想,但又否定了生活本身。作为两者的融合,西方近代文化主流即“世俗理想主义”,则以创造“人间乐园”作为历史的终结,或者说,作为“历史进步”观念的理想目标。尽管近代文化支流繁多,人们的思想观点甚至相互冲突,但把生活和历史理解为一种创造过程却是其主流,只是在如何创造“人间乐园”以及应该创造怎样的“人间乐园”方面,才有矛盾和冲突。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近代“世俗理想主义”便陷入了危机。危机不是出于理想破灭,而是出于理想太多,各种各样关于创造“新世界”的思想理论层出不穷,而且相互冲突。这就在欧洲形成多种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战争,即两次世界大战。
战后,即所谓“冷战”时期,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矛盾的,是西方的文化反省。一方面,科技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理想却曰渐淡化。不少文化史家甚至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了。但也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是西方文化的新起点。譬如,美国著名文化史家雅克·巴尔赞(JacqLIesBarzun)在其2000年出版的“FromDawntoDecadence500YearofWesternCulturalLife”(《从黎明到黄昏:西方文化生活500年》)一书里就认为,西方传统文化的衰落很可能会成为西方复兴的源泉。巴尔赞的这本书虽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圣经》”,但西方文化是否真的会在二十一世纪复兴?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以上便是西方文化演变的基本框架。在每一个文化时期,总存在着某种文化精神。我们只有把握这种文化精神,才能理解其文化实质。那么,最能体现文化精神的媒介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在定义“文化”一词时说到的四个方面,即: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所以,本书的结构就是分五个部分从四个方面巡视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一个时期都是一样重要的。有时,我们还必须旁涉其他领域才能了解某一时期的文化精神,譬如在古罗马时期,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都不是重点,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法律方面,所以我们必须旁涉到法律,即著名的“罗马法”;又如中世纪,宗教是当然的文化重心,科学相对来说就不重要了,而与宗教相关,西方的教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直接起源于中世纪修道院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旁涉到教育;再如近现代,宗教逐渐式微,先后作为文化精神体现的是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尤其是科学,它从中世纪的“灰姑娘”已逐渐成为现代西方文化中的“皇后”,这也就是人们说今天是“科学时代”的缘由。
刘文荣
2017年4月20日于上海
西方文化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至19世纪的近代期和20世纪的现代期,刘文荣著的《从阿波罗到阿波罗(西方文化三千年)》以此为经线,以宗教、哲学、艺术和科学四大文化领域为纬线,以最简洁的方式概述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
从神话时代到科学时代,
从希腊半岛到美洲大陆,
从耶稣基督到马丁路德,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
从荷马史诗到意识流小说,
从罗马建筑到现代派艺术,
从宫廷芭蕾到好莱坞电影,
……
刘文荣著的《从阿波罗到阿波罗(西方文化三千年)》以快捷而生动的方式,带领你巡游西方文化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