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要告诉人们过去发生过哪些事,而且还要对这些事情为何发生做出解释;它不仅要告诉人们这个历史事件与那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判;它不仅要帮人们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启发人们思考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甚至,历史研究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过往,还要涵盖当下与未来。
郑连根著的《极简中国史》是一本从全新视角书写的精简国史读本。作者从“求智”“求善”“求美”三个角度来叙事,打破传统史观的道德评判枷锁,理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使我们看清走过的路并窥探远方。
| 书名 | 极简中国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郑连根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不仅要告诉人们过去发生过哪些事,而且还要对这些事情为何发生做出解释;它不仅要告诉人们这个历史事件与那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判;它不仅要帮人们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启发人们思考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甚至,历史研究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过往,还要涵盖当下与未来。 郑连根著的《极简中国史》是一本从全新视角书写的精简国史读本。作者从“求智”“求善”“求美”三个角度来叙事,打破传统史观的道德评判枷锁,理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使我们看清走过的路并窥探远方。 内容推荐 作者郑连根超出善恶、忠奸的二元对立思维,超出成王败寇的功利主义叙事,超出廉价的辉煌与愤愤的悲情,以一种全新视角,借鉴多学科的新研究成果,通盘审视中华文明的全部历史。对于社会组织形态之升级、王朝之兴衰、族群之凝聚与拓展,文化形态之生发与吸纳,乃至民族精神的递进与转折,作者均给予深情之关注,并付诸从容叙事与现代化的阐释。 《极简中国史》的功效就在于,它能让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把握,且能于字里行间获得诸多惊喜:原来历史还有这一面,或者,历史还可以这样解读。 目录 历史观也需要不断升级(序) 第一辑:从原始部落到邦国 两条大河与六个文化区 黄土和黄帝 从大禹治水到商汤革命 从文王拘羑里到武王伐纣 西周王朝的衰落 春秋霸业与尊王攘夷 战国:军事对抗的时代 诸子百家:从神到人的文化觉醒 第二辑:帝国第一期——秦汉部 秦朝:中国的第一个帝国 西汉如何继承“始皇帝的遗产” 汉武帝时代 后汉武帝时代 王莽改制与东汉盛衰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和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辑:帝国第二期——隋唐部 隋朝:再造统一帝国 从大唐建立到贞观之治 女皇时代 开元盛世 盛世中的危机 晚唐悲风 第四辑:帝国第三期——宋元部 五代十国 从陈桥兵变到澶渊之盟 宋朝的变法 偏安的南宋 元帝国的兴衰 第五辑:从帝国到共和——明清民国部 “雄猜之主”朱元璋 从靖难之役到土木堡之变 明亡清兴 清朝前期的统治 清朝的衰落 民国风云 试读章节 两条大河与六个文化区 历史离不开故事,故事又离不开人和人活动的空间。 我们讲中国简史,当然离不开中国人和中国的地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是演员,而中国的疆域便是舞台。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两者都是不断变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的这幕大戏中,不但演员不断更换,而且舞台也时大时小,演出的内容更是常演常新。 先谈舞台。以历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地理,我们所称“中国”不是一个边界清晰的国家疆域,而是指在不断变动中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那片大致地理空间,其范围便是亚洲东部的一片广大区域:北到蒙古大漠,南至大海,西到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到太平洋。 整体上看,中国的地理空间呈现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东面和南面为大海所限,西面和北面则有高山阻隔。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地形地貌十分多样,有平原有草原,有沙漠有山脉,有湖泊有岛屿,有盆地有丘陵。与多样的地理环境相配合,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多元文化的形成,最初与中华先民在各地的生活方式不同密切相关。比如,横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那里的先民以放牧为生,他们逐水草而居,一年之内就迁徙多次,他们创造了游牧文化。黄土平原上的先民则以耕种农作物为生,他们吃苦耐劳,安土重迁,他们创造了农耕文化。在东南沿海地区,则生活着渔民,他们靠出海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海洋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最后都汇入到了一条文明的大河之中,这条大河就叫做“中华文明”。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共存、谱系丰富的。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辽阔的,中国文化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博大精深的。疆域的拓展和文化的生发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这两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谈到。 接下来,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最初的中国人来自何方? 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现代人类非洲起源假说”是现代学者最认可的说法。根据这个假说,古代人类大约在二十万年前就在非洲出现了。到五六万年前,古代人类进入到了亚洲。他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迁徙而来:一支经印度洋,从南路进入太平洋的东亚沿海;一支穿过东南亚进入中国西南,然后向北、向东扩散;还有一支经过中东,进入亚洲北部地带。 最初,人类完全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生,所以他们一定要居住在水草丰茂的河流周围。这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成了进入中国的先民们最早聚居生活的场所。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学会了驯养黄牛、围猎和捕捞,生产食物的方式开始变得多元化。这标志着人类已从被动的食物采撷者向主动的食物生产者的转变。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 距今七八千年前,人们在太行山东侧至渤海平原的地带种植了粟(小米),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农业活动。随后,小米的种植迅速扩散,一直传到今天的日本。与此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人们也开始耕种水稻。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凿井、造船,他们还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河水灌溉水稻。这样,农耕文明分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了起来。根据袁行霈、严文明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的说法,到了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六大文化区,即:今天内蒙古东部、辽西、河北一带的燕辽文化区,今天甘肃、青海一带的甘青文化区,今天山东一带的山东文化区,今天河南、山西一带的中原文化区,今天江苏、浙江一带的江浙文化区,今天长江中游一带的长江中游文化区。这六大文化区均有著名的考古文化为之佐证,比如燕辽文化区考古发现了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山东文化区考古发现了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中原文化区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甘青文化区考古发现了半坡文化,江浙文化区考古发现了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区考古发现了屈家岭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以上六大文化圈之间还彼此交流、互相影响。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山东地区的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彼此相邻,自是不断交流,互相学习。北方的红山文化在四千多年前也经过张家口的草原通道,进入到了山西的汾河谷地,与关中的仰韶文化相汇合。六大文化区的各自发展及相互聚合,形成了巨大的发展能量,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延伸阅读:新石器时期的中国先民怎样生活 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他们是古代猿人,生活在漫长的旧石器时期。所谓旧石器就是指打制石器,基本类型只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几种。那时的猿人刚刚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火,利用石头制造工具的技能还比较低。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社会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这次升级的幅度相当大,“现代人类”不但学会了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而且还掌握了耕种技术,开始种植小米和水稻,自己生产粮食。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各地出现了农业村落,人们开始以群居的方式结成更大的生产、生活共同体。他们有了分工,学会了建筑城墙和房屋,学会了酿酒,也有了祭祀仪式。当然,这时部落中出现了贵贱之别,有了享受荣华富贵的统治阶层和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 …… P3-6 序言 历史观也需要不断升级 我们不妨先从APP说起。现如今,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下载几款APP。可我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APP经常会要求我们对它进行升级,甚至没有任何一款APP敢说,这就是我的终极版了,再也不会升级了。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手机上的APP需要不断升级,那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认知模式等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升级呢?显然需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说的就是,保持学习的姿态,是获得人生快乐的正确途径。换言之,学习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学习,不就是让自己的头脑(包括知识体系、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等)不断升级的过程吗?事实上,保持学习的姿态,始终是我们提倡的正确人生姿态,只不过,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保持这种姿态尤其重要。几百年前,很多人掌握了一门祖传的手艺之后就不用再学习了,他们靠着这门手艺就足以生活得不错;几十年前,很多人只要进了一个好单位,端上“铁饭碗”,似乎也可以稳稳当当地过完一生。上述两种情况在今天虽然还有少量存在,但显然已经是落伍于时代了。而且可以预期,未来人们普遍的生存模式绝不会再是“工匠型”,或者是“铁饭碗型”的,而应该是APP型的,即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适时地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谁善于学习,谁长于认知升级,谁在这个急速变动的时代中胜出的几率就大。 我甚至觉得,APP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巨大的隐喻,它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最重大的特点: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只有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换言之,认知升级在未来的重要意义如何评估都不过分。 回过头来说历史和我写的这本历史书。说到历史,很多人会本能地想到:历史不就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吗?这与认知升级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首先,一个人的历史观是他认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包罗万象的学问;其三,历史观也是需要不断升级的。 历史不仅要告诉人们过去发生过哪些事,而且还要对这些事情为何发生做出解释;它不仅要告诉人们这个历史事件与那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判;它不仅要帮人们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启发人们思考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甚至,历史研究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过往,还要涵盖当下与未来。历史研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像我们手机上的APP一样,需要经常升级,以修补漏洞。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历史真的“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而是意味着:即便面对完全相同的历史事实,不同时代的人关注这段历史时也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研究历史的角度、思路、方法不同,他们对历史的解释与判断也会彼此迥异。这就如同面对着同一座山,不同的摄影者会拍摄出不同的照片一样,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现象。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历史真相,而且还要关注著史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解释,以及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读史不但要“求真”,而且还要“求智”“求善”“求美”。 我写的这本《极简中国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我开发出的一款历史APP。我力图超越善恶、忠奸的二元对立思维,超越成王败寇的功利主义叙事,超越廉价的辉煌与愤怒的悲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借鉴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盘审视中华文明的全部历史。对于社会组织形态之升级、王朝之兴衰、族群之凝聚与拓展,文化形态之生发与吸纳,乃至民族精神之递进与转折,我在这本书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尽量以一种从容的叙事语调和现代化的阐释方式呈现出来。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资源丰富,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可是,历史悠久和历史文献的丰富并不能天然地让今人具备正确的史识与史观。今人要想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激活历史资源,汲取历史智慧,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一直读史、写史。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本简明而又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中国通史,以便让人在节约时间成本的情况下,能从整体上把握住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段的主要特征,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比较正确的历史大局观。 应该说,写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说既是诱惑,又是挑战。结果,我没能经得住诱惑,剩下的就只能是接受挑战了。为了完成这本书,我动用了自己20多年来的读史积累。对于前人的历史研究成果,我反复比对,斟酌取舍。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作。我尽量排除干扰,专心而又持续地写作。我刻意让自己的生活很有规律,以保证每天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写作。如我所愿,这本书的写作节奏几乎没有被打断过,几个月之后,我写完了这本书。 我希望自己写出的是一本观点中正、理性平和的中国通史。在写作这部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大家熟知的“真、善、美”之外,我还想在历史写作中加入“智性”追求,也就是要在写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出理智和智慧,体现出我们身处新时代的新思考。如果再具体地说,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贯彻“三多”原则:多学科渗透的广度,多层次审视的角度,多维度思考的深度。我的期许是,读完这本书,读者能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把握,且能于字里行间获得一些惊喜:原来历史还有这一面,或者,历史还可以这样解读。 当然,所谓的“智性”追求和“三多”原则只是我写作的努力方向,具体做到了多少,做得好还是不好,这要等待读者的评判。我也真诚地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再回到APP的话题。如果说这本《极简中国史》也是一款APP的话,那么它也是要不断升级的——它目前的状态只是第一个版本,只代表我目前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水平,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郑连根 2017年5月1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