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邀赴日研究日本战后作家野间宏时,老友池田建议我住在他位于热海市东海岸町的海景温泉公寓。他说那里适于读书写作,还可以天天洗温泉。开始时,我有些犹豫,因为热海是日本最大的海滨温泉乡和疗养旅游胜地,有温泉三百余处,连海水都是热的,故名热海。那里冬暖夏凉,风景秀丽,东京的许多富商大贾,达官显贵来此避暑过冬,所以到处是豪宅别墅,旅馆饭店,酒楼茶室,仅温泉旅舍就有数百家,倘若天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搅得你心烦意乱,如何潜心向学?但到热海一看,发现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市内常住人口不到五万,除节假日或焰火晚会外,大街小巷,鲜见人影,一片宁静,尤其是东海岸町一带,清静如古寺山林,果真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
我住在公寓的最高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透过落地玻璃窗,就可以看到碧海蓝天。风和日丽时,远处的初岛,甚至碧波中的大岛,都清晰可见。每天下午,可能是海鸟进食的时间吧,它们成群结队,像一片变幻不定的云,在海面上时卷时舒,时高时低,时起时伏。说来奇怪,我没见过它们早上打食。也许它们不吃早饭?或者跟我一样,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港KI有游船出海时,海鸟们跟在船后上下翻飞,但游船回港时,却不见海鸟相随,不知何故?这里的海鸟不怕人,飞累了,或有什么心事,就站在木栏上休息。你走到跟前,它也不飞。如果你挥手赶它,它才懒洋洋地飞起来,落在不远的木拦上,傻呆呆地瞪着眼睛看你,好像在说:我招你惹你了?
东海岸一带有十几只苍鹰,翅膀展开,大概有两米多长。它们借着气流,翅膀一动不动,在海湾上空盘旋滑翔,像威严的帝王,巡视领地。有时,它突然从你眼前掠过,翅膀几乎碰到你,吓你一激灵。那炯炯的目光,凶狠霸道,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一天中午,我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尖厉的叫声惊醒。我问什么声音?妻子说鹰在打架!我急忙拿起望远镜,跑到阳台上,果然看到一群鹰,在海滩上升腾、俯冲、撕咬、尖叫、乱成一团。分不清它们谁与谁一伙,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动干戈?冲突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双方收兵,飞向山林,海湾才恢复平静。
晚上,相模湾烟波浩渺,过往船只,灯火点点。
出门过马路,就是海滨公园。环绕沙滩,是一排高大的棕榈树。据地质学家考证,伊豆半岛是五十万年前,从菲律宾一带海面飘移而来,所以有很多高大的热带植物,如椰子树、龙舌兰等,为这个海滨小城,平添了几分热带风光。
公园两侧,各有一个石雕。西侧是高约三米的喷水石柱,题名为《拳》,表现男人的雄壮、勇气和自信。东侧为两个大理石球状物,形态为两个妇女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题名为《絮语》。这两件雕塑都出自著名雕塑家富田真之手。
在靠近游艇码头的地方,有个心状广场伸人海中。主体雕塑是四根银光闪闪的立柱,上面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鸟。水从立柱顶端流下,造成一种动感,仿佛那鸟即将凌空而起,直上九霄。雕塑题名为《爱的圣地》,作者是中国人熟悉的桂由美。她把爱与美作为艺术理念,不仅设计雕塑,也设计婚纱礼服。1986年,她应中国对外友协邀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婚纱表演,当时一些政要的夫人观看了演出。如今,桂由美的婚纱遍布中国,每年不知有多少中国姑娘穿着桂由美婚纱,步入婚姻殿堂。在日本,桂由美的婚纱销售和婚礼服务营业额,长年保持第一。她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是翘楚。
P6-8
本书的写作,直接来自他与外国作家接触的感受。喜儒又是个性独特、妙趣横生的学者。因此本书无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研究者,还是对普通的、爱好文学的读者,都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
光未然题诗:
代人提问代人答,既当向导又管家,
东海两岸传高谊,中日作家谢谢他。
1985年5月书
喜儒同志正之
光未然
——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诗人 张光年
从译别人的作品,又激发起他自己的写作欲望,他就试着写起小说、散文来。有翻译文学的底子,驾驭文字就较顺手,他一篇篇地写,就一篇篇地发了出来。这样的文章,跟那些出门逛个3天5天,回来就写的游记不是一个味道。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 邓友梅
陈喜儒先生是我们日本作家的珍贵朋友。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活跃在日中文学交流第一线,翻译出版了几十部日本文学作品,是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家和评论家。
他以作家的敏锐,翻译家的严谨,阅人阅书,全方位观察日本文学、日本作家、日本社会。
他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对中日两国读者,都有价值和意义。
——日本艺术院院士、作家 黑井千次
——日本艺术院院士、评论家 秋山骏
——日本艺术院院士、作家 高井有一
我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工作期间,主管与亚洲非洲的文学交流,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邀请外国作家来访,二是组织作家出访,因工作需要,国内国外,跑了不少地方,同时也应报纸杂志之约,写了些名家剪影、逸闻趣事、风土人情等文章。
本书之所以叫《屐痕碎影》,是想把历年所写的纪行文,分国内国外两部分,编成一册,考虑今后不会再东跑西颠,想就此划个句号,但归拢起来一看,竟有四十多万字,严重“超标”。因为这套丛书要求每本十六万字,倘若有多有少,有胖有瘦,有厚有薄,确实有碍观瞻,所以只好“忍痛割爱”,国内部分只留《台湾掠影》一篇,其余全部删掉。但还多,无奈,又将《埃及笔记》《印度行色》《老挝纪事》《感受越南》《缅甸四题》《西亚四国杂记》《新加坡日记》等拿下,删得我手脚发麻,心烦意乱。不是说我的文章好,删不得,而是有一种丑八怪也是儿女的心情,下不去手。我想外科医生迫不得已对自己动刀子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次整理旧作,有两点发现。一是退休前写的文章,大都是在节假日星期天。那时事情多,整天忙着迎来送往,拜会接见,宴请座谈,难得半日闲,想写东西,只能在法定休息日,利用人家访亲会友品茗休闲的时间,所以朋友戏称我为星期日作家。二是有些地方去过几十次,竟无一字,有的地方,只去一次,却洋洋万言。莫非这也像与人交往,有的共事几十年,却形同路人,有的只见一面,只谈一次,却终生难忘?
这些文字,都是我亲历亲见所思所想,不粉饰,不歪曲,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对了解海内外文学状况,山川形胜,风俗传统,不无裨益,则感到荣幸。
在此,对柳萌兄的热情提携推荐,李继勇先生的厚爱,表示由衷感谢。
2017年2月18日
陈喜儒著的《屐痕碎影/名家散文自选集》收入作家的散文数篇,本书《屐痕碎影》分国内国外两部分,真实记述了海内外不同山川形胜,风俗传统。仔细品读,《热海的樱花》《卢布和吃饭》《阿里山日出》等作品,不同文化、思想、风俗撞击交汇,具有独特感受和体会。
“名家散文自选集”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疏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为陈喜儒著的《屐痕碎影/名家散文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