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特·马丁利著的《无敌舰队(精)》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行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精彩纷呈,雅俗共赏。
| 书名 | 无敌舰队(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美)加勒特·马丁利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加勒特·马丁利著的《无敌舰队(精)》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行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精彩纷呈,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加勒特·马丁利著的《无敌舰队(精)》在16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清楚交代了各国盘根错节的外交关系以及复杂微妙的政治局势,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作者将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大量二手著作冶于一炉,不着痕迹地加以巧妙运用,使历史细节、学术成果和叙事主线紧紧贴合,做到了雅俗共赏,堪称基于严谨研究的历史叙事作品中的典范。 目录 序言 前言 关于历法的说明 关于船只及其火炮的说明 无敌舰队航线图 1 揭幕 福瑟林格,1587年2月18日 2 一座城市的天真 伦敦,1587年2月19日 3 一位女王的心术 格林威治,1587年2月19日至22日 4 欢快时节的尾声 巴黎,1587年2月28日至3月31日 5 行动计划 布鲁塞尔,1587年3月1日至22日 6 苦涩的面包 罗马,1587年3月24日至30日 7 上帝的显豁意旨 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修道院,1587年3月24日至31日 8 “风令我前行” 伦敦和普利茅斯,1587年3月25日至4月12日 9 火燎髭须 卡迪斯湾,1587年4月29日至5月1日 10 “无论根据何在” 葡萄牙海岸,1587年5月2日至5月20日 11 木桶板和财宝 圣文森特角和亚速尔群岛,1587年5月21日至6月18日 12 断其一臂 斯勒伊斯,1587年6月9日至8月5日 13 美满的时日 库特拉,1587年10月20日 14胜利之用 法国,1587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15 不祥的一年 西欧,1587至1588年,仲冬 16 以宏伟战舰为伴 格林威治和英国近海,1588年1月至3月 17 怀着奇迹降临的希望 里斯本,1588年2月9日至4月25日 18 街垒日I 巴黎,1588年5月12日及早先时候 19 街垒日II 巴黎,1588年5月12日及稍晚时候 20 无敌舰队起航 里斯本到拉科鲁尼亚,1588年5月9日至7月22日 21 “天时和地利” 从普利茅斯、拉芒什海峡、比斯开湾到北纬45° 1588年4月18日至7月30日 22 迈入竞技场 利泽德半岛到埃迪斯通群礁,1588年7月30日至31日 23 第一滴血 埃迪斯通群礁到起点岬,1588年7月31日 24 “总价骇人的优质炮弹” 起点岬到波特兰角,1588年7月31日至8月2日 25 令人惊叹的阵列 波特兰角到加莱锚地,1588年8月2日(星期二)至6日(星期六) 26 地狱燃烧者 加莱附近,1588年8月6日至7日 27 阵列溃乱 加莱锚地到格拉沃利讷,1588年8月8日 28 迟到的奇迹 泽兰海岸和北海,1588年8月9日至12日 29 “我本人正是你们的将军” 提尔伯利,1588年8月18日至19日 30 德雷克落网了! 西欧,1588年8月至9月 31 漫漫归乡路 从北纬56。附近的北海海域绕过爱尔兰,去往西班牙港口,1588年8月13日至10月15日 32 一位高个儿男子的末日 布洛瓦,1588年12月23日 33 来自上帝的风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1589年元旦 34 没有一丝沮丧 里士满,1589年元旦 结语 纽约,1959年元旦 文献通释 章节附注 译名表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观众全都经过拣选,包括来自邻近地区的两百多名爵爷和乡绅,他们一大早就被紧急传唤而来,此时已经排队进入大厅的低端。 舞台的主角让他们等待了三个多钟头。差不多30年前,她嫁给了未来的法国国王,在卢瓦尔河畔那辉煌而险恶的宫廷里,她一次次错失了领悟更为重要的政治教训的机会,却习得了掌控社交场面的诀窍。现在她从大厅一侧悄声穿过一扇小门走了进来,在众人发现自己之前便已在大厅中现身。她迈向平台,六位侍从两人一组尾随其后。她无视延颈企踵、窃窃私语的观众,看上去对执掌自己生死的官员也同样漠然。在一位虔诚人士眼中,步履柔缓的她仿佛行进在前去祷告的路上。只有在拾级而上,继而坐进黑丝绒椅子的一瞬间,人们才隐约感到她似乎也需要他人的援助之手。就算她的双手在安放于膝上之前曾有过一丝颤抖,也未曾有人察觉。接着,尽管大厅里的氛围十分静穆,她却仿佛是在向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答礼致谢一般,第一次转过身来面向他们,有人觉得在她脸上看到了微笑。 身着黑天鹅绒的她好像淹没在了相同颜色的高背椅中。冬日阴郁的光不仅使得她白皙的手黯淡了几分,还令她头巾的黄金色与堆叠在头巾下的棕发的红金色也失去了色彩。但看客们仍然可以清楚地望见她喉上精致的白色蕾丝褶边,再往上,是一片反衬着黑暗的洁白的心形花瓣,那是她的脸庞,上面点缀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张小巧而流露出渴望与不甘的嘴。这就是令里奇奥为之殉身的女人,是她让达恩利勋爵这个年青的傻瓜,还有亨特利伯爵、诺福克公爵、巴宾顿,以及其他上千位无名男子在北方的荒野和绞架上身名俱裂。自从她鼓动拜倒裙下的臣民们越境来袭,她的传奇光环便像一柄利剑悬挂在英格兰的上空。这是最后一位富有此等传奇色彩的被俘公主,她是法国国王的遗孀、遭放逐的苏格兰女王、英国王储,而且(沉默的现场见证者中想必会有人认同这一点)就在这一刻,如果她的权利得到伸张,本应该是英格兰的合法女王。她在刹那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着便深深陷进椅子的一团暗影之中,浑似身边的法官并不存在。在众人的目不转睛中,她感到了满足。 肯特伯爵和什鲁斯伯里伯爵与她一同进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已经在女王对面落座。比尔先生立于一旁,清了清嗓子,展开羊皮卷,开始朗读判决书。他其实没有必要紧张,因为是否有人聆听委实是件值得怀疑的事。“目无法纪……招亡纳叛……欺君犯上、密谋弑君……叛国罪……死刑。”公文的字句对于玛丽·斯图亚特和厅堂里的其他人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心知肚明,宣判与罪行无关。本次判决不过是这场政治决斗中发起的又一轮攻势,在场的多数人自记事之日起便目睹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敌对的两位女王出生前,决斗便已开始。交战的两派于60年前开始形成,一方捍卫旧教,另一方代表新教,出于命运的捉弄,其中的一方甚或双方都常常团结在女人的统领下。历史见证了阿拉贡的凯瑟琳与安妮·博林的矛盾、玛丽·都铎与伊丽莎白·都铎的冲突、伊丽莎白·、都铎与洛林的玛丽的较量,而伊丽莎白·都铎与绞刑台上的这位囚徒玛丽·斯图亚特之间的决斗,如今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最敏锐的政治家们兴许会好奇,过去20年中,英格兰究竟如何成功地容下了这两位前世注定的仇家,并让她们同时存留在世上。 无论伊丽莎白做了什么,玛丽·斯图亚特都必定竭尽所能寻找一切办法破坏表姐的计划、贬损她的身份。在双方的殊死搏斗中,挥出的刺击没有犯规一说。当带来优势的武器从手中滑落后,玛丽尝试了弱者可以随手抓起的所有武器。除了谎言、眼泪、逃避、威胁和乞求,她还利用王冠、美貌和信仰去尽力赢得任何男人为她的事业赴汤蹈火。(P2-3) 序言 写一本有关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败的书,一定早就有人动过这个念头,而我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1940年6月,那时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转向了英格兰的海岸及周边海域。如果说这个想法有令我痴迷的地方,那是因为虽然已有不少人就这个题目著书立说,可是把那场海战置于更广阔的全欧洲语境中予以重述,看起来仍然饶有趣味,这种视角曾一度受到青睐,不过自从1914年以前的和平年代开始,战役和语境之间的纽带便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瓦解了。在马汉和一系列帝国理论家的塑造下,1588年的那场战役在人们心中似乎变成了一场制海权之争、一场意在争夺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的现实较量。从这些观点来看,为经济利益而战既正当又理所当然,为彼此冲突的思想体系而战,为维护信仰的相对正确而流血,则显得荒诞不经和骇人听闻。 然而1588年的人们会对此持有异议。对他们而言,英国和西班牙的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上的碰撞是一场末日决战的开端,决战双方分别代表光明与黑暗,即将迎来最终的殊死搏斗。身处哪个阵营取决于你的立场,整个欧洲大陆已经被清晰的鸿沟一分为二,虽然多数国家名义上未曾参战,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国并不存在。欧罗巴大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屏息谛视海峡中的战斗,因为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结果不仅将要决定英格兰和苏格兰、法兰西与尼德兰的命运,还将决定基督教世界未来将何去何从。意识形态之战从来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战争,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逾越国境,而且在参战人群的想象中,至少就他们的意愿来看,这将会是毫无保留的全面战争。站在1940年的历史关口,当然要比以往的某个时刻,例如1890年,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西班牙进攻英格兰是大陆军事强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首次尝试,在现代历史上,这个模式还将一次次地反复重现。早在1940年,我就曾构思过一本小书,它将以标准化的叙述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提出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于,或者说让人觉得都是基于西班牙成功入侵英格兰所引发的。不过,在我的设想尚未取得深入进展的时候,它就不得不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暂告中止了。在得以回归该计划前,我收获了些许新知——诚然,这不过是些浮光掠影的认识,但委实要比一位久坐书斋的中年历史学家所能期待的丰富得多——其中的一些涉及海战和两栖联合作战,另一些则与无敌舰队当年驶过的水域有关。 等我终于有时间再次回到无敌舰队的命题时,完成这本书已不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不过着手写作的想法仍在召唤着我,因为书中的战役不仅仅是西班牙和英格兰的海上决斗那么简单,它实则是现代历史上第一次重要国际危机的焦点所在。由于时间很充裕,我决定这一次从原始文献入手,注重蒐求档案资料和印刷品,对于即将提及的地点,我尽可能多地实地参观乃至故地重游,之所以这么做,既不是因为我坚信这套程序更加纯正,也不是为了得出什么惊人的新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除此之外,我从迈克尔·刘易斯教授发表在《水手之镜》(The Mariner’s Mirror)上的系列文章《无敌舰队的火炮》(“Armada Guns”,第XXVIII-XXIX 卷,1942—1943)中获益良多,该文向我展示了,只要拥有崭新的视角和若干新鲜的材料,就依然能够在公众熟知的老生常谈中铺就另一条新颖而重要的阐释路径。还有吾友伯纳德·德沃托的《决定之年》 (The Year of Decision,1943)和《横渡宽广的密苏里河》(Across the Wide Missouri),刚脱下戎装不久,我便开始拜读这两部书的手稿,我渴望复原16 世纪末那一帧帧彼此串联的历史画面,使之如德沃托笔下落基山西麓的历史那样跃然纸上,但我很好奇自己的成功能否达到老朋友的一半。 最后,我终究没能发现什么前所未闻的惊人阐释,不过对未出版材料的钩沉和对已出版文献的再度检视,倒是令我得出了些许宛似零珠碎玉的新证据,它们削弱了一些既有观点,又使另一些得到夯实。还是拜这段艰辛的基础工作所赐,时不时地,我确乎听到了袅袅如诉的音符,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映像,它们赋予这一段人尽皆知的故事以新的活力。故而,虽然这里的文字大抵与当下通行的学术观点并无二致,我仍奢望它能充分展现出论述重点转移和史料细节增订上的努力,以证明这并不完全是一次旧调重弹。 既然本书的写作并非专供学界方家的探讨,而是服务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任何读者,书中便没有附加脚注。但考虑到部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生兴许会在翻阅之余,对于文中的判断和立论的背景稍感好奇,我先在文末附上了一份总体说明,解释了本书主要依据的史料和已出版的著作,接着对每一章涉及的主要文献作了简要注解,任何与大众观点抵牾的新见解,其后都列有专门的论据介绍。 我的档案踏勘工作得到了资金支持,包括一笔富布莱特助研奖学金和两份来自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津贴。我曾觍颜得到众多图书馆员、馆长、档案保管人的鼎力相助,他们来自英格兰、欧洲大陆本土或美利坚,此处恕不一一。对于我和我的学生,西曼卡斯综合档案馆(Archivo General de Simancas)的里卡多·马达莱诺博士(Dr. Ricardo Magdaleno)及工作人员帮助良多,本人铭谢在心,一刻不能淡忘,一并需要致谢的还有路易斯·B·赖特博士(Dr. Louis B. Wright)和华盛顿特区富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的其他工作人员,感谢你们的理解与合作。受益于海军中将J. T. 菲尔斯特纳(J. T. Furstner)的热忱鼓励,以及荷兰海军史专家、莱顿大学教授T. H. 米洛(T. H. Milo)的专业辅助,我在荷兰的短暂停留得到了远远超乎事先设想的收获。我的朋友艾达(Ida)和利奥·格肖伊(Leo Gershoy)阅读了大部分手稿,并给出了颇为有益的建议,爱德华·麦克(Edward Mack)仔细阅读了每一行内容,此前三十年,他正是这样不辞辛劳地几乎读遍了我的所有作品。查尔斯·H. 卡特(Charles H. Carter)先生同样巨细无遗地审阅了全部书稿,还帮我制作了索引。我要感谢美国海岸和土地测量局潮汐和洋流研究处提供的潮汐表,还有我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教授扬·施尔特(Jan Schilt)以及海顿天文馆的休·赖斯博士(Dr. Hugh Rice),后者为我解答了有关英吉利海峡上的暴雨和汐流等方面的疑问。在研究和写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理所当然地受益于妻子的全心参与,因而对笔者而言,正如往常一样,本书有几分属于我,就有几分属于她。 后记 与世界史上的诸多词汇一样,“无敌舰队”是很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却又对相关细节不甚了解的一个词汇。而加勒特·马丁利这部经典著作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将会打破这种局面。 自从本书于半个多世纪前荣获普利策奖以后,英语世界虽然出版过几本以无敌舰队为主题的著作,但是在大多数推荐书单上,这本“老书”终是首选的入门读物。之所以会有如此持久的强劲影响力,主要是因为马丁利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作者本人是精研现代早期欧洲各国外交关系的专家,这使他能够将这场战役背后盘根错节的多边关系网精彩地揭示出来,而他在“二战”期间曾经加入美国海军服役的经历使他获得了海战的宝贵亲身体验,这是其他众多该题目的作者难以企及的优势。最后,如果说这段历史本身的精彩已足以使一位不那么具有天赋的写作者酿出佳作的话,更加幸运的是,马丁利还有着老到的文笔,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多面,篇章安排张弛有度,既向读者展现了事件逻辑环环相扣的理性之美,又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剧中人物或喜或悲,读毕掩卷自感荡气回肠。另一方面,读者如果认真品味,会发现在流畅的故事主线外,作者在许多细部对史料做出了讨论和反思,对其他作者的观点加以延伸或辩驳,马丁利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原始文献的丰富和匮乏、历史本身既清晰又晦暗不明的丰富面貌,这同样能带来一种知性的阅读快感,使本书更加隽永耐读。 感谢译者杨盛翔博士以典雅雍容的译笔将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我们会相继合作出版马丁利另两部代表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阿拉贡的凯瑟琳》,相信读者能够从这套“现代早期三部曲”中对现代早期的欧洲有一个初步了解,敬请期待。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一流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作品。 ——普利策奖颁奖辞 这是一本罕见而绝妙的书,精彩易读,像小说一样。在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上,马丁利的研究方法无比新颖、令人兴奋,所涉及的宽广范围和学识令人印象深刻。 ——J.E.尼尔,英国历史学家 本书由优秀的精研16世纪历史的专家写就,剪裁得当、构思精巧,处处栩栩如生,既真实又充满生气。 ——《星期日泰晤士报》 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文笔出众。 ——《观察家报》 研究这个时段的历史学家,无论是海军史专家还是政治史专家,都无法忽视这本书,它一定会跻身这个主题的著作的经典之列。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别出机枢,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达到了可敬的平衡,是关于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历史插曲的全新记述。 ——《历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