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著作,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将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提出对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不可完全相信的观点。
三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而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 书名 | 三国史话/海纳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吕思勉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著作,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将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提出对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不可完全相信的观点。 三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而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推荐 《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目录 三国史话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三国史话之余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附 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 试读章节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厉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作《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札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 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作《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P6-8 序言 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意义 章义和 自2001年岁首以来,《中华读书报》、《中华读书网》等报章网站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我们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批评,有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其中所言不无道理,《史学成果如何转化为知识》一文就是其中一例。文章谈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史学研究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历史知识的普及却远远不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作一般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可读性差,除历史专业教学、研究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外,一般人几乎不读。公民的历史知识教育处于一种极为薄弱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历史学家们严肃认真的史学研究成果未能准确、及时地转化为大众化的科学知识。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转化,文章提到吴晗先生主编《历史小丛书》和《中国历代史话》,认为这些作品为史学成果转化为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作了重要贡献。 我比较赞同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历史学如果要改变曲高和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必须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因为一方面,任何学术的研究旨趣本不是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让大众领略到学术的五彩魅力,自是学术自身的荣幸,亦当是研究者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学术与社会存在着血肉相连的互动关系,缺少社会的理解和关怀,学术的发展难以得到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历史研究者需要做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抛开艰涩的专业术语和玄奥的繁琐考证,以平易通俗的语言、简洁明快的结构、平实亲切的笔法来展示历史学的丰富内涵。时下有观点认为这类作品只是归纳综合,外加一些文字技巧。这种看法是浅陋的。即便如天才学者张荫麟,也慨叹这类文章不好做,是“很费苦心”的。之所以费苦心,在于这类作品不仅要求作者在专业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还需要极佳的历史通感,做到博、约结合,更重要的是作者应具有难得的史识。按照王家范老师的说法,即是在博通和精约的基础上做到气凝神结,而不是“气散神消”。唯此,才能居高临下,才能“一览天下而众山小”,才能将乱麻缠绕般的史实行云流水般地从容道来。 从已经出版的历史通俗读物来看,较为成功的作品大多是这一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家所写,如程应镠先生的《南北朝史话》就是一本典范之作。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积累,精巧的表达技巧,深切的人文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写好历史通俗读物的关键要素。说到底,这是一门举重若轻的艺术。 被海外学者列为当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先生,其一生治学范围广阔,著述宏丰。谭其骧先生在吕思勉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曾慨叹:“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谭先生所言非虚,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两部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史和其他十余种著作,确实是世所罕见。然而吕思勉先生这些“识大而不遗细,泛览而会其通,务求是而不囿于成说,尚核实而不涉于烦碎”的撰述,多为一般人拿不动的“厚砖”,影响自然难出专业范围。这并不是说吕思勉先生忽视历史知识的普及,相反,他是极为重视这一工作的。 认真地说起来,他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普及读本。在该书的《序例》里,他谈到中国的历史纷纭浩繁,要想博览颇为不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因有这种原因,所以我想做部书……给现在的学生看了,或者可以做研究国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 …… 围绕着赤壁之战的规模、地点及直接指挥者等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绝对认同的看法,但这次大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其对于魏、蜀、吴三强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殆无疑问。 吕思勉先生《赤壁之战的真相》对三家大战前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而生动的评述,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抵抗曹操是理所当然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赋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 吕先生认为孙权的决心抗曹是一个谜,他给的谜底是孙权的自立野心。这固然不能算作错,但在我看来,孙权欲自立的根据又在什么方面呢?这里面是否应该考虑南方势力(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崛起和整体与区域未能协调诸因素?吕先生的这个问题为后来的学者提出了思路,田余庆先生有一名篇《孙吴的建国道路》,我觉得可以作为吕先生所作谜面的谜底。 总之,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对于一般读者,可以学到必要的历史知识,用来纠正谬误的历史观念;对于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则可以从中获得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今日重读此书,我更感到历史研究者必须像前辈学者那样,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准确、及时地将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科学知识,藉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书评(媒体评论) 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用这部书来矫正谬误的历史知识。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 ——叶圣陶 史学大师吕思勉既有代表其学术高度的《两晋南北朝史》,又有通俗读物《三国史话》,各擅胜场,令人叹绝。 ——虞云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