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图一案,从案发到昭雪,长达十八年,从发现错判线索到立案再审改判,历时九年。此案轰动全国,案情纷纭复杂,涉及仍在职的办案人员众多,压力不可谓不大,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曲折多舛。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浩荡东风,有新华社上下的鼎力支持,九年之中,汤计以笔为剑,犹如一个穿越柴达木盆地的探路者,矢志不渝地拼搏向前,终于完成了一个新华社记者的天职,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交给了崭新的时代。
呼格吉勒图申冤昭雪后,汤计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一张汤计拥抱着呼格吉勒图父母李三仁、尚爱云的照片在网上飞快传播;在新华社对他表彰之后,中国记者协会、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网站纷纷转载这一消息,他的博客、微博、微信几乎刷爆屏显。人们热议的焦点变成了两个连在一起的关键词:呼格吉勒图——汤计。
艾平著的《一个记者的长征:汤计与呼格案的故事》这本书将让我们看到,在汤计的背后是一串串孜孜矻矻的脚印,是—个个如泣如诉的故事,是一次次秉笔直书的长夜,是一个新华社记者三十年的长路。
从2005年发现‘4·09’强奸杀人案一案两凶,呼格吉勒图可能被错判的重大线索之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秉持职业良知,坚守社会正义,坚持不懈采访,在总社、分社的坚定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最终使冤案得以昭雪。艾平著的《一个记者的长征:汤计与呼格案的故事》的主人公汤计,获得了标有“新华社第001号”的一等功勋章,也是84年来,唯一获得这份殊荣的新华社记者。
二、舅舅在哪里?
从北京出发,向西三百七十六公里,是山西大同市。大同有个阳高县,阳高县有个罗屯村。阳高县的土地面积只有一千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竟辖有二百五十六个行政村,汤计出生并度过童年的罗屯村就是其中之一。不用掐指就可以知道,这个罗屯村大小也就几个平方公里而已。不过这个弹丸之地很幸运,地处中华文化的高天厚土之中。这里虽没有什么钟鸣鼎食之族,倒是尽由高古遗风潜移默化数千年,因此家家崇尚诗书礼仪,并不蛮荒鄙薄。不远处的村子下梁源建立了学校,虽然做长工出身的父亲目不识丁,但是一定要把幼小的汤计送去读书,他说,你要有文化,将来当你舅舅那样的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总是这样表达,那就是在儿子面前伸出拇指,夸赞自己的妻兄,也就是汤计的舅舅熊沛。
父亲说:“你舅舅那个人太了不起了,可有文化了。”
小学生汤计抬起头,看着父亲满脸高山仰止的神情,问:“咋有文化?”
父亲做一个手势:“半尺厚的书人家全都能念下来呢。”
父亲还说,你姥姥家院子里有一口井,你舅舅一念咒语,井中的水,就像开了锅似的冒出来;你舅舅拿两个蚕豆放在簸箕里,说,打!两个豆子就你撞一下我,我撞你一下,跳得门槛那么高。你舅舅接着说,脱衣!只见那两个豆子的皮,就噼里啪啦地炸裂开了,裂成一朵花,豆皮剥落下来,直至蜕光,变成那么绿的两颗豆豆……
自咿呀学语,汤计就生活在有关舅舅的一个又一个神话里,父亲讲,母亲讲,姐姐和表哥讲,乡里乡亲,凡是见过舅舅熊沛的人都给他讲。汤计长大之后渐渐知道,父亲所说的书是一本《奇门遁甲》。那时候乡下的文化人,都喜欢研究这种预测术数之学,其实舅舅的了不起远非一部《奇门遁甲》了得。舅舅毕业于太原师范,抗日战争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过中共阳高县武委会主任,县大队队长,曾经与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武装殊死战斗,是一位威武不屈的革命烈士。
在世界上还没有汤计的时候,舅舅就把一个个忠心赤胆的故事留给了他,也把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留给了他。
当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共产党员熊沛,戴着沉重的脚镣,走向敌人活埋他的深坑之时,他已经知道在不久之后,新中国必将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像一个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婴儿,诞生在世界的东方!但是尚未娶妻生子的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气质和风采会被复制在另一个年轻的生命之中,以血脉的方式传承下去,而自己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公的伟大理想,也会在外甥的人生历程中发光发热,像种子变成一棵松树那样日夜成长。然而这个后者,人人都说长得活脱脱一个熊沛再现的汤计,哪怕是在自己神采飞扬地讲述舅舅传奇的那些时刻,也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许多年之后,远去的舅舅,在汤计的思想里变成一种精神的脉动,隐秘而强韧。
舅舅在哪里?老家阳高县的革命烈士陵园里,只有一个舅舅的衣冠冢。
故事需从汤计的父母家族说起。汤计父亲家族没有家谱,所有的记忆来自于老祖父的口传心授。七辈人之前,家族移民到山西阳高,落地生根,却不知自己从何处而来,只知道老祖宗是个铁匠。汤计的祖父汤凯,属于乡村里的有识之士,文可以提笔写状子,帮乡亲打官司,武可以使用三节棍将七八个人打倒,经常为乡里百姓伸张正义,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汉子。不幸的是生为豪杰,却英年早逝,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就是汤计的父亲和大伯,在这个世界上经受亡国和饥寒交迫的苦难。
1937年9月初,正是盛产京杏的阳高家家晾晒杏干、酿制杏脯的时节。以往,人们总在这个时候忙忙碌碌,屯子里到处都是丰收的喜庆气氛。此时,乌云沉重地压在这块土地上。日本侵略者的脚步像恶魔一样逼近,家家惶惶不可终日,大人孩子心惊胆颤。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日寇利用大炮飞机狂轰乱炸,打败国民党六十一军的英勇抵抗,攻破天镇盘山防线,在九月八日占领了天镇县、阳高县等地,开始了对抗日军民的报复性屠杀。阳高地方商会的咎光锷、孙存仁等人怀着苟且偷安的心思,甘做汉奸。他们一见鬼子破城,便连哄带骗召集来一些老百姓夹道欢迎“皇军”。让人简直不能相信的是,日军兽性大发,竟然将来欢迎的懦弱百姓全部扣押,又四处搜捕到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共三千余人,用枪押至阳高县的瓮城,在城墙上架起机枪疯狂射杀。十二日,又如法炮制,残杀三百余人。当地士绅郝天福一家十三口,实在不甘受辱,一块儿投井自杀。当时阳高县被日寇灭门绝户的竟有近百家。
泱泱大中华,上有圣贤忠烈,下有七尺男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汤计的大伯,年十九,一腔壮烈,毅然将12岁的弟弟,也就是汤计的父亲,委托到一富农家做长工,投奔共产党打鬼子去了。他成了中共武装区小队的战士,认识了当时的县武装委员会主任熊沛。
再说熊沛一家。熊家世代勤勉,刀耕火种,攒下土地千余亩。熊家长房独子熊沛,自幼聪明过人,被父亲熊泰山视若掌心之宝。发蒙之后,按照中国人光宗耀祖的梦想,倾其所能,供养读书,并百般顺其心愿,不论仕途经济,文韬武略,只盼儿立命成才,大展宏图。国难当头,儿子毅然选择共产党指明的救国之路,家中老小无不支持。生于崇文尚武的世家,长于内忧外患之时的熊沛,一夜之间,便由一介书生,变成了一名战士。 当时的阳高,国民党六十一军为抗日主力军,共产党只有一些游击队辗转战斗,从侧面迂回袭击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熊沛就是这样一支游击队的指挥员。
P12-15
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厦。灰白色横条建构的主楼,红褐色理石装饰的基座,简洁大气,坚实庄重。在建筑的顶端,那金色的塔楼,辉映着东方的云霞,光彩熠熠。这就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业界人士常常亲切地称之为国社。
报道世界,传播中国。也许我们不能看见,有一张无形的网,正围绕着这座建筑集结、脉动、弥散,但是我们知道,不管你是谁,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不会对门前“新华通讯社”五个鲜明的大字无动于衷。信息时代,中国波澜壮阔,世界风起云涌,居住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人,需要极目天下的望远镜,需要可靠快捷的信息枢纽站,需要这个现代化的通讯社带领你走进中国第一时间、全球第一时间。
新华社的历史是一本辉煌的书,书中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历程。从在革命老区瑞金始建,到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岁月峥嵘,烽火硝烟,英雄涅槃。如果说,战争年代的新闻,是战鼓号角,是投枪匕首,那么到了当今,新华社每一天都在面对新时代的课题。历史的面孔总是朝向未来,国家通讯社必须严肃、正确、快速地洞察现实,真实、严谨、权威地反映现实,把握时代舆论的航向,从而使现实正确地走进历史,使人类向着文明的新高度前进。履行这一崇高的使命,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人。新华社记者,这个由八十年岁月磨砺而成的称号,这个不忘初衷、历久弥新的团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全人类的和平进步不可或缺。
2011年,新华社成立80周年。在筹办纪念活动时,制作了一枚金光闪闪的立功勋章。这枚立功勋章,正面以精镌的新华社社徽图案为底,上面凸显红色“新华通讯社一等功”浮雕字样,配以大红加金黄的国旗色织锦条形绶带,后面的序号是:新华通信社第001号。从2011年到2015年,这枚立功勋章,静静地陈列在新华社大厦的某个房间里,等待着一个足以承担这份光荣的人脱颖而出。
四十年前,一个瘦高的少年,口袋里揣着父母节衣缩食攒下的十元人民币,像一匹倔强的马儿那样,从山西省阳高县罗屯村的荒野小路上启程,徒步赶到县城,搭上东行的绿皮火车,心走得比火车还快。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就在姐姐和姐夫工作的地方——天津大港油田;未来什么样,他却一丝一缕也说不出来。他知道世上有职业新闻工作者,知道中国有新华社这个机构,却压根儿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若干年之后,正是他,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政文部主任,本文的主人公汤计,获得了这枚标有“新华社第00l号”的一等功勋章,成为八十四年来,唯一获得这份殊荣的新华社记者。
2015年1月22日,新华社在北京总部召开表彰大会。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蔡名照发表讲话“……在新华社的长期推动下,201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经再审,撤销原判,判决18年前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无罪。从2005年发现‘4·09’强奸杀人案一案两凶呼格吉勒图可能被错判的重大线索之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秉持职业良知,坚守社会正义,坚持不懈采访,在总社、分社的坚定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最终使冤案得以昭雪……新华社党组号召全社同志学习汤计同志‘勿忘人民的新闻情怀’‘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不畏困难的宝贵品质’,不断提高报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呼格吉勒图一案,从案发到昭雪,长达十八年,从发现错判线索到立案再审改判,历时九年。此案轰动全国,案情纷纭复杂,涉及仍在职的办案人员众多,压力不可谓不大,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曲折多舛。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浩荡东风,有新华社上下的鼎力支持,九年之中,汤计以笔为剑,犹如一个穿越柴达木盆地的探路者,矢志不渝地拼搏向前,终于完成了一个新华社记者的天职,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交给了崭新的时代。
呼格吉勒图申冤昭雪后,汤计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一张汤计拥抱着呼格吉勒图父母李三仁、尚爱云的照片在网上飞快传播;在新华社对他表彰之后,中国记者协会、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网站纷纷转载这一消息,他的博客、微博、微信几乎刷爆屏显。人们热议的焦点变成了两个连在一起的关键词:呼格吉勒图——汤计。
如果说是呼格吉勒图案的重审昭雪,成就了一位默默无闻的记者,也不尽然。
通过这本书,我们将会看到,在汤计的身后是一串串孜孜矻矻的脚印,是一个个如泣如诉的故事,是一个个冥思苦想的长夜,是一次次义愤填膺的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