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编年史家格雷瓜尔·德图尔的记载,在371年的某一天,一位一无所获的穷苦渔人请求圣徒马丁的帮助,请他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说说好话。圣徒马丁被他虔诚的祈祷所动容,于是帮助了他:渔人再一下网,一下子就抓到一条二十斤重的鱼。他急急忙忙地跑到离他最近的一个小酒馆,拿鱼换了白煮肉和葡萄酒。有些人认为,法语中“鱼”这个单词和“小酒桶”的名字都来源于这个传说。
至于圣徒马丁,他之所以帮渔人实现愿望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饮酒者的守护神,圣马丁以乐于豪饮出名。我们有16世纪的民谚为证:“只要圣马丁喝好酒,水自然会流到磨坊。”
在10世纪,有句谚语专门形容买酒痛快畅饮,叫作“圣马丁附体”。从古时候高卢人难喝的啤酒到今天小酒馆里的自酿酸果酒,在巴黎的天空下一直都有酒喝。早在6世纪,来自威尔士的著名游吟诗人塔利辛,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揭露了高卢教士的肮脏习俗,抗议他们在酒馆里夜夜笙歌,消耗生命,腐化堕落……“夜晚,他们买醉;白天,他们沉睡。这群懒鬼,正事他们一概缺席。他们厌恶教会,却出没于酒馆……”
在这些小酒馆里,教会信徒和乡野莽夫鱼龙混杂:有好色之徒,也有淫娃荡妇;有乡村乐师,也有游吟诗人。他们唱着讽刺的歌谣,跳着舞。庸医在这里卖鱼,卖春药,卖煎剂,卖强力的魅惑和诅咒,教士则用赦罪来做买卖。
到11世纪,兰斯的圣徒传记作者弗洛多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克洛维斯国王受洗的奇特故事。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只在小酒馆喝酒了,还可以到教堂门口去喝,甚至在教堂里面喝。他写道:“圣徒雷米祝祷了一小瓶葡萄酒,并将它递给克洛维斯国王,这酒不会干涸,也不会衰退。一旦他喝下这酒,就会充满神奇的力量;对于那些对教会不敬的人,这酒会让他们遭殃,比如那些卖酒给教会酒馆的人。”
圣雷米严禁在教会的区域范围内开设酒馆,特别是禁止在教堂的门廊前卖酒。在加洛林王朝前期,我们可以在一部当时的法律汇编中了解到人们在酒类零售店的消费情况:圣诞节当天,每位法官会向我们介绍每块耕地的产出,包括酿酒的葡萄,待售的葡萄酒、桑葚酒、烧酒、蜜酒,以及啤酒的产量。
教会试图采取一些行动,阻止部分信众对酒精饮料的痴迷。比如在公元847年的主教会议上,教会决定对所有在修会中有纵情酗酒习惯的人处以40天苦行赎罪的惩罚。而非神职人员将被惩处30天不许碰猪肉、啤酒和葡萄酒。
那时,在摊档、戏园子、棋牌室、茶点室、小酒馆、小饭店里坐着的一小撮客人当中,混杂着僧侣、教士和兵痞也并不稀奇。
几个世纪过去,这些风俗却没有改变。吕特伯夫在他的诗中,就描述了这种将年轻的外省学生也拖下水的放荡生活,成了流传已久的诗句:
穷苦农民家的儿子
来到巴黎求学
……
当他来到巴黎
梦想就要实现
……
一条街一条街看过去
闲逛瞎混也挺好
东看西看,到处都新鲜
但是他的袍子破了,他又没有钱
……
当掉大衣,穿个破衣衫
只要能喝酒,一切都好办
……
法国国王圣路易身边的罗贝尔神父,他出生于雷泰尔附近的索蓬,创立了索邦大学,教授文学、科学、法律、医学、神学、辩证、宗教教谕7大学科。
各地的大学生纷纷涌向巴黎这个知识启蒙的圣地,他们大多数都住在拉丁区那些又脏又乱、人挤人的房子里。比起待在公寓里,一些年轻人更喜欢去圣雅克街上,待在一家连房梁都沁着酒香的小酒馆里。13世纪末期时的圣雅克街呈现出一番与今时大相径庭的景象。这条街已然是人多热闹,两旁尽是花园、田地和葡萄园,径直通向蒙马特山顶。路两旁的一道道门前,堆着鹅群、猪圈、粪肥、榨油机,景象一点儿也不赏心悦目。与之相比,另外一些大学生当然更喜欢去巴黎的小酒馆寻开心。在小酒馆里,他们能够喝到满满一杯圣叙尔庇斯或红十字庄园的醇美葡萄酒,美酒配上“白送”的鲜美多汁的肉酱饼。他们唱啊,跳啊,极尽欢乐之能事。
但是圣路易国王抵制小酒馆诱惑的态度也很强硬。1254年12月,圣路易颁布一条法令,试图禁止这种纵酒作乐的聚会和随之可能引发的悲剧,只允许过路的旅客在酒馆和小酒馆停留:“是令,若非过客或在城中无居所者,无人可在酒肆中留宿。”
巴黎城中有2万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慕名来这里的大学或学院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习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到宗教教谕的各种人类知识之精华,国王希望保护他们这一弱势群体免受酒精的荼毒。
P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