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所著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收录了曾氏日记,尤其是他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年轻人的教科书。而曾氏日记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虑,更是今人建功立业的学习典范。唐浩明对曾国藩日记的评点也已成为今人研磨曾国藩谋略的经典之作。
| 书名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唐浩明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浩明所著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收录了曾氏日记,尤其是他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年轻人的教科书。而曾氏日记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虑,更是今人建功立业的学习典范。唐浩明对曾国藩日记的评点也已成为今人研磨曾国藩谋略的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唐浩明所著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从曾国藩的日记中精选三百余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并结合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重大事件等进行综合评点,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曾氏日记。 目录 修身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戒烟 聪明日减,学业无成 研幾工夫最要紧 静坐 诤友陈源兖 倭仁读过曾氏的日记 愿终身私淑孟子 力惩简慢 打破患得患失关 与友有隙反躬自省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 相疑由于自矜 赞人言不由衷 为人好名可耻 再次戒烟 父亲的教导 以日记修身可获好评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戒烟后的痛苦 徇外为人无益 修身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 以冯树堂为镜 一日四省 在应酬游戏中过了一天 可爱的文学青年,可丑的名心大动 焚香静坐 感悟至静之境 至虚即至诚 作诗文须有真挚情感 惭愧令闻在外 涤旧生新 主动送日记请师友看 太在意别人的毁誉 朋友前来为祖母拜寿 为浪得虚誉羞愧 课程表 欲强行见朋友之妾 热爱批评立即改过 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 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 与人相处不诚 冯卓怀至情动人 当着朋友面大发脾气 志不立则心无定向 日记不能后补 旧病复发 视为空寂反而安定 同年团拜 冷淡亦不足取 目屡邪视可耻 与私欲血战一番 见年轻女人心思放荡 也有景况苦的官员 心病带来身病 在游荡中打发一天 畏友邵懿辰 鸡伏卵及猛火煮 杜诗韩文因知言养气而百世不朽 惭愧吴廷栋的敬重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 人定亦可胜天 不惧则骄 戏剧性地升官 家人一道随之升官 任性与好动 老氏有杀机 惭愧无德于民 为权位太尊名望太隆悚惧 身旁须有一伺短箴规之人 戒傲戒师心 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 居高位者多败于自是与恶闻正言 李鸿章说曾氏的短处在儒缓 作诗自嘲 不可以一事定身体之强弱 天性褊激 江西藩司有意掣肘 以忍浑二字痛加针砭 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高官巨职足以损智长傲 面对京察优叙的检讨 借请病假向朝廷表明态度 困境中的自勉 为打造银壶愧悔 满人高官中也有俭朴者 恐惧盛极而衰败 名心太切、俗见太重 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悟道 世家之可贵者 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 孔子在平凡中显伟大 知命而心定 一篇情绪伤感的日记 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 一定之风格 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持之以恒 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天道恶好露 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好议论 君子三乐:读书、宏奖、勤劳而后憩息 人才靠教育与引导 吉地多无心得之 有才智者必思以自旌异于人 八本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创业垂统英雄与扶危救难英雄 求人治事之道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自正其心以维风俗 古文之道:重峦复嶂又不杂乱无纪 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州县之道与将领之道 委员之道与绅士之道 礼物全璧,只收小帽一顶 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许振祎的阅历有得之语 静中细思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养气工夫:清、慎、勤 于尽性知命若有所体会 十分权势只可用五分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为保举太滥而忧虑 家败身败的原因 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常怀愧对之意 文学、事功与德行 圣哲胸怀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最为要紧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读书 读书有为己为人之分 读杜诗有矜气 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思循吏与将帅之道 处约者难在军中济事 下学上达 经史百家简编 诸子多剽袭 读诗以读一二家为主 不赞成崇宋学抑汉学 文章全在行气 古文之八种美境 善言德行与善为辞令 古诗文中最可学的八个字 文章须有气势 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五言古诗有两种最高之境 国事 皇家拜年 再次复出,扎老营于江西建昌府 初闻三河之败 回忆咸丰五年、六年的苦况 清官罗遵殿 终于盼到了地方实权 咸丰帝去世与八大臣辅政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皇帝所赐物有可能遭太监掉包 朝廷颁赐的令旗王旗皆粗劣不堪 与幕僚商量辞谢事 以学造炮制船为下手工夫 中国能为洋人之智巧 皖南江南公开卖人肉 李鸿章杀降 萌长终山林之志 半夜得攻下南京之信 审讯李秀成 验洪秀全之尸 朝廷的封赏是公还是不公 修复江南贡院 曾老九奉旨开缺回家养病 赴皖鄂交界处作战事 甲子科江南乡试 恭亲王革职事 奉命充当捻战统帅 曾国荃参官文案 奉朝廷严责,心情郁抑 重回两江总督本任 施舍水灾难民 为李瀚章任湖督、刘崑任湘抚而喜慰 兄弟屡遭诘责 百姓皆面有饥色、身无完衣 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第最次面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 再次被召见 第三次被召见 礼仪性地去内阁与翰林院上班 看望塔齐布之母 看望穆彰阿后人 向同治皇帝拜年 陪侍同治帝宴请外藩 参与朝廷大宴 第四次陛见 拟州县官厅楹联 赴津前为二子写遗嘱 力辨外国无挖眼剖心事 对惩治地方官一事不忍 因马案重回江宁 第五次陛见 第六次陛见 最后一次陛见 为慈禧太后祝寿 有没有同治中兴 湖南哥老会系曾国荃旧部 家事 教九弟读书 欧阳夫人家世 治家贵严 为儿子订婚庚 诫九弟及与三女订盟 次子曾纪鸿 大夫第规模壮丽 默念祖父的三不信 听从老九之劝移营 兄弟谈心 立非常之功而疑谤交集 喜得长孙 修建富厚堂用钱七千串 纪鸿出天花 面谕纪泽戒骄 纪泽长女许与李季荃之子 唯一的照片 写字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字字一律与始终一律 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 守骏莫如跛 退回刘墉翁方纲的摹本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习字的路径 点珠画玉体鹰势龙 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每日临摹,常有长进 节与势 书法的阳德之美与阴德之美 着力与不着力 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观赏宋拓阁帖 内跌宕外拙直 龙戏鹰搏 楷取横势行取直势 强弩引满蓄而不发 欧虞褚李为书家不祧之祖 品鉴 贵相与富相 鉴刘松山等四人 鉴王华国等四人 鉴陈品南等六人 鉴秦华祝等三人 鉴卢开甲等四人 鉴贺国秀等二人 鉴易开俊等二人 鉴杨鸣岐等三人 鉴萧庆高等五人 鉴沈宝成等三人 鉴王华云等四人 鉴丁长胜等三人 鉴萧浮泗、熊登武等三人 鉴张胜禄等三人 鉴周惠堂等六人 鉴胡松江等五人 鉴王春发等三人 鉴张光明 鉴贺湘洲 再鉴张光明等四人 鉴李升平,再鉴周玉堂、刘湘南 鉴黄万清,再鉴沈宝成 鉴陶日升、胡晖堂 鉴吴水梅、萧赏谦 鉴黄菊亮,再鉴彭琼英 鉴戴丰福,再鉴毛全升 鉴李佑厚、潘光前 鉴张恒彩等五人 相人十二字 鉴李祥和 贵相贤才相 相人口诀八句 梦境 梦人得利 夜梦江忠源 夜梦父亲 梦见祖父与父亲 梦见叔父 夜梦孙铭恩 梦乘舟登山 梦父亲灵柩发引为桌凳所阻 三梦刘墉 梦竹木环绕之处 试读章节 曾国藩是个有大志的人,这从他考上进士后将名字由过去的“子城”改为“国藩”一事上足以为证。对于一个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人来说,所谓大志,就是治国平天下。然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平地建高楼,它得有基础,其基础即建立在修身齐家之上。《大学》开宗明义说的就是这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什么是修身?按照《大学》的解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用我们今天通常的语境来表述,修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质方面的提高,即去掉自身的毛病,学习别人的长处;二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即把自己的心态理念价值观从世俗的境界上提高一步。在儒家学说看来,修身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即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要把身修好,因为它也是整治家庭的先决条件;至于家庭,那当然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拥有的一块领地。 据曾氏说,他在辛卯那年就给自己取了个字号日涤生。所谓涤生,即涤旧生新,这就是修身。可见早在二十一岁时,他就已经认同儒家的修身之说。由于没有文字资料,我们今天无从知道当时曾氏是如何涤去旧习生发新意的了。道光二十年,曾氏进京做翰林院检讨,身份地位的改变,促使他对自己的期许更大,要求更高,加之京师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德高望重的老师,于是在“师友挟持”之下,曾氏开始了一段极不平常的修身岁月。 那时京师士人的修身,重在以日课为监督。日课即日记。课者,考核督促也。每天以文字来反省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检查失误,督促自己向圣贤靠拢,同时也借以获得师友的帮助。曾氏早期写于京师的日记,很醒目地展示了这一特色。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看到一个身上有不少毛病的青年翰林。这些毛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褊激、躁动、虚假、自以为是、好名、好利、好表现、有不良嗜好、缺乏恒心。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也看到一个真诚、不留退路、发誓要跟自身毛病血战到底的志士:他敢于亮出灵魂深处的阴暗,他不惜痛骂自己卑鄙下流,他的自新态度是破釜沉舟式的——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更看到一个努力将高远目标一步步落实到日常言行中去的踏实践履者:他知错后主动向朋友认错,他戒掉抽烟的陋习,他坚持夜不出门,他立志不以做官发财为人生目的,他要求自己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的宏伟抱负。 后人谈论曾氏,多认为他前期的官运亨通得力于人脉的畅达,后期的功业显赫则受惠于时代的机遇,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的因素。对曾氏而言,决定的因素恰恰是翰苑期间的诚正修身。这种人格的锤炼,才是他日后克难成功的关键。 要说曾氏经过早期的修身完全做到了脱胎换骨,那显然是不实之言。青年曾氏身上的一些主要毛病,如褊激、如躁动、如自以为是等等,在他后来的事功生涯中也屡屡重犯。 P1-P2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动笔创作历史小说。从那以后,写作便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几乎占据业余时间的全部。不知不觉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有点杜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味道。偶尔回头一望,过去的岁月,如同逝水飘烟,一片迷离,幸而有这些文字,仿佛能告诉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三十年来,我的写作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长篇历史小说,一是“评点曾国藩”系列。 三部历史长篇《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花费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历史小说?若要找源头,可以追溯到酷爱读书的少年时代,先是在书摊边租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是去图书馆借阅原著。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认为那是天底下最好的书。若干年后,当我无意间走进晚清,走进那个三千年一大变局中,内心里有许多冲动,有许多话要说。当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义》,三部历史小说就这样产生了。要说宿命,这就是宿命。历史有许多种表述方式,用文学方式来述说历史,依旧为今天的中国人所喜爱。这三部历史长篇多年来不断重印,说明的正是这个事实。 时光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勃兴于民间的国学热。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新世纪被重视,应该是国学热中的必然现象。小说《曾国藩》得到持续的关注,曾氏这个人物,也引起全社会的浓厚兴趣。国内书店书摊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关于曾氏的书籍。这些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书越多,历史上的那个曾国藩反而变得越模糊。作为当代重提曾氏的“始作俑者”,我有一种正本清源的义务感。我决定放下历史小说的创作,一心研究曾国藩。值得庆幸的是,曾氏给后人留下一千多万文字,为今人深入研究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熟悉这些资料,想借助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也希望借助对这个传统文化标本的解剖,来帮助寻常百姓形象地感知我们的国学,于是就有了“评点曾国藩”系列。这件事情做下来,便又耗去十五年光阴。 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开始修订我的历史小说。现在交给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曾国藩》,便是这个修订本。这是该书问世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修订。这次修订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评点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小说某些章节做了相应修改。二是增加了一些能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三是文字上的提炼、加工与修缮等。受时间的限制,另外两部长篇这次来不及修订,仍以原貌再版。 在写历史小说与评点的空隙中,我也写过一些散文随笔,一部分是应报刊之约而写,一部分则是关于我的小说主人公的专题演讲稿。这次结集为《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也是这些文章第一次结集出版。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感谢老朋友向继东兄,没有他们的盛情,就不会有这套作品集,也不会有散篇文章的汇编成书。 是为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