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亚生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翟玉琢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雨花台烈士成千累万,主要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在南京狱中或在南京其他地方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在外地牺牲但安葬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介绍的仅170人,很多烈士只有民政部门提供的姓名及生卒时间,有长篇人物传记的烈士更是寥寥无几。

本书为翟玉琢所著的《刘亚生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全面、深入掌握烈士史料,以人和事贯穿全书,兼顾传主的思想发展和个人生活,写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色彩,有较强的故事性。

本书为翟玉琢所著的《刘亚生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有志学子题金榜

第二章 宣传抗日入囹国

第三章 投笔从戎到晋北

第四章 诲人不倦显身手

第五章 长途跋涉达湘粤

第六章 忍痛离队入敌牢

第七章 一身正气心不动

第八章 燕子矶头铸英魂

第九章 战友情深盼君归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有志学子题金榜

在河北省腹地的冀中平原上,有个河间市。河间历史悠久,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

在河间古城的西侧,有一条南北通衢的大道,在古代是朝廷专用的北京通往南京的“御道”,后为官民共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称(北)平大(名)路、(北)京开(封)路,如今修建成为一○六国道。由河间沿此路北行,有一个村庄,古代叫“尊福乡”,后来因距离河间城三十里,改称“三十里铺”。三十里铺西南,相距八里的地方,有一个二三百户人家的村庄,叫“民台头”。

说起这个村名,却是有一段来历。原来紧靠这村的南边,有一个很古老的佛教寺院,名叫“潮海寺”。潮海寺的后面有一座塔,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建造得八面玲珑,十分漂亮,八个角上挂着铃铛,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塔底下埋葬着潮海寺的一位老和尚,所以这塔是座和尚坟。因为这塔就在“民台头”的村边上,所以这村原来叫“坟塔头”。又因这座塔建在高台上,“塔”与“台”又谐音,所以叫来叫去,就把这村叫成了“坟台头”了。

在坟台头的村西,一道之隔,有一村庄叫孙庄。这两个村虽然都不大,但在旧社会却都有些“坏嘎杂子”。他们无事生非,挑动两村百姓闹起矛盾,不断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斗殴。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这一带来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县、区政府为了教育这两个村的民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就把这两个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起了新村名,叫“团结村”。但是因为新名生疏,人们叫不习惯,而且团结虽好,但它的反义词却是分裂,人们一叫团结村,就容易想起过去两村的矛盾,进而引发旧恨。于是有人又改村名为“民台头”了。这个名字改得很好,“坟”和“民”韵母都是“恩”,“台”和“抬”又是同音,把“坟台头”改称“民台头”,人们叫起来很顺当,很自然;再者,这个新村名,有着更深、更好的含义,就是两村的人民百姓都抬起了头,都是昂首挺胸、一致抗日的人民了。由于这个村名一扫过去阴影,顺应时代、合乎民意,所以越叫越兴,一直叫到如今。

清宣统二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六,即1910年12月7日,在民台头村的一户姓刘的农家,一个男婴出生了。按旧时干支纪年,这年岁次庚戌,孩子属狗,又是老大,父母便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大戌。这个孩子,便是刘亚生。

刘亚生本出身于一个殷实之家,祖父刘义泰是个富户,家有四十亩地,一头牲口,一处大四合院的房子,北屋三间,一明两暗。刘义泰生养了5个女儿,却始终膝下无子。到了五十来岁的时候,过继了叔伯弟弟家的刘洪钧为嗣子。

P3-4

序言

引子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挥戈南下,直逼江南。而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黎明前的黑暗却更加阴森残酷,国民党反动派在雨花台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展开了疯狂的屠杀。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岗。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云光法师在这里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此地改名为雨花台。由于地势险要,雨花台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等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日见颓败萧条,沦为一片荒郊,成为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刑场。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全国实施“清党”,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进行大屠杀,雨花台刑场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

1948年底的一天夜里,北风怒号,寒气逼人。几个狱卒把刘亚生押送到雨花台。刘亚生屹立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子弹从他的头顶飞过,敌人把他又押回监狱。

第二天拂晓前,敌人打开了刘亚生的牢门,给他戴上镣铐,押送到了南京东北栖霞山临江兀立的燕子矶。他被紧紧地捆绑起来,并系上一块大石头。敌人对刘亚生说:“到底有没有一线转变的可能?最后再给你一点考虑的时间。”

这时,南京的北方正传来解放军大炮的轰鸣声。刘亚生心情无比激动,他昂首挺立,面向北方斩钉截铁地答道:“听!这炮声就是我的回答!”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刘亚生传》是其中之一。

2007年,翟玉琢同志撰写了《浩气英魂——刘亚生烈士传》一书。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参照了刘亚生烈士生前战友郭鹏将军所写的纪念文章《刘亚生》、刘亚生烈士遗女刘忠同志写的《我的父亲刘亚生烈士的青少年时代》等资料。在此过程中,许多同志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帮助。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刘德峰、原河间县政协沈英和北京大学王效挺、黄文一、李树恬等同志,不吝提供资料;烈士的侄女刘华英、烈士的本族兄弟刘毅等同志热情接受采访,介绍情况;原沧州市政法委郭愈祥同志及其胞弟郭玉瑞精心审校,冉怀舟同志从字、词到标点作了审定。该书印行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刘亚生烈士。

2015年,《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编委会决定编写《刘亚生传》。但此时,翟玉琢同志已然离世。经与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刘德峰主任及翟玉琢同志家属商议,由特约编辑杨溯同志在翟玉琢同志原作基础上,根据丛书的统一要求编辑整理《刘亚生传》。杨溯同志将书稿作了重新梳理和必要的修改补充,并增加了配图,最终完成了《刘亚生传》。

在《刘亚生传》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关心、支持及指导。刘顺发、刘德峰、刘晓东等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作了精心的修改。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单位提供了相关历史资料。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由于编辑水平有限,又囿于资料搜集条件所限,书中谬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