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乡故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段育霖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段育霖著的这本《他乡故乡》通过一种历史的、穿越时空的眼光来看待家乡的人和物,特别是那些故土、故人中蕴含的陕北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演变。在陕北大地上行走,环境是熟悉的,土地是熟悉的,窑洞是熟悉的,风物是熟悉的,但在熟悉之中却蕴藏着宝贵的文化元素。有那么多热爱这片土地的文人、学者、画家、摄影家、民间艺术家孜孜不倦从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唤醒古老的传诵。

内容推荐

段育霖著的这本《他乡故乡》作者段育霖身处他乡,对于自己故乡有着一种深刻而绵远的思念之情。本书是作者对于家乡的人、物、事、情的随笔集,真实而细腻地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日常生活和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爱戴。全书分为“乡村·记忆”“故土·风物”“亲情·永恒”“文化·扶贫”“口传·故事”等几部分。

目录

乡村·记忆

 故乡的距离

 家乡的羊肉

 胡桥寺庙会记忆

 留在府中的青春

 三炒伴随我成长

 油灯下的故事

 人生与河流

 乡村散记

 乡村趣事

故土·风物

 榆林印象

 梁家河的河

 访石头城记

 榆杨泉记

 黄河畔上段家坬

 陕北的窑洞

 走进双水村

 美丽的段家弧

 又到银杏叶黄时

 扎纸火的手艺人

亲情·永恒

 满月的妹妹

 四叔带走的遗憾

 无声的教诲

 母亲的苦与甘

 爷爷留下的好家风

 爷爷的爱好

 向前辈们致敬

文化·扶贫

 柳青故里行

 路遥精神的守护者

 走进红枣村

 一箱枣,一个梦

 开着车车去红枣掉嘴里

 张家山挂面美名传,下山畔红枣格外甜

 好婆姨出在张家畔好红枣产在下山畔

 我和书的故事

口传·故事

 聚宝盆的故事

 机智勇敢张捣鬼

 三代帝王师——孙嘉淦

 焦元中致富不忘本

 坎坷一生白登建

 奇异的十兄弟

 生金嚷左经

 魏小小折大事

 北京四十天

 憨女婿犯傻

后记

试读章节

故乡的距离

但凡说故乡、思故乡者,大抵都是离开故乡的人,在梦中却常常游走在故乡。身离故乡越远,心系故乡越近。故乡的距离有多远,远到我们再也回不去;故乡的距离有多近,近到我们于昨夜梦中惊起。

幼时,我们就像那黄土峁上的一颗小草,又像那山沟沟中的一株小苗,有故乡山水的滋润,又有身边的亲人们呵护,故乡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故乡,浑然一体。青春年少时,怀揣梦想,一心想远走高飞,懵懵懂懂中去追寻黄金屋、颜如玉。随着外出求学、工作所需,故乡越来越远,到了好多和故乡迥然不同的地方,水乡的秀丽、都市的繁华,每到一处都有新的冲击和感受,异地的见闻感受让我“乱花迷人欲醉眼,故乡消失在眼前”。在变化的环境中,忙碌的工作中,淡忘了故乡,甚至有意模糊了故乡的身影,以使自己变成一名都市人。等到了有了放下一切的心境时,才发现自己一直没有走出故乡,故乡在心中酝酿发酵得更加醇厚。每每有人自家乡来,不亦亲乎?浓浓乡音,不亦陶醉乎!因为来自故乡的每一个元素中,忆起故乡的每一处皱折里,都能折射出我的童年事趣、我的成长印记。

为什么我们对故乡如此眷恋?只因故乡是你得意时可以忘得一干二净、失意时却给你包容和守候的港湾。那是一次在北京的出租车上所闻后的感悟,身为北京人的司机感叹道,全国人都往北京挤,不得意了还有一个老家可以回去,北京人往哪里去啊?我们没有另一个故乡可以退居。这样说来,有故乡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能够有那么长时间与故乡的山水厮守、与伙伴们一起长大,又一起走出来,并有家人那句宽慰之词一一“大不了回来种地,还没有活路了?”故乡是多么厚重的臂膀,有故乡就永远有一个最后的家园可以退居。

当儿子出生之后,更感受到了故乡的不同之处。在同一座城市里,家已经搬迁了数次。儿子两岁时为了上幼儿园搬离了他熟悉的环境,和那些同时出生成长的臭臭、芸芸们告别;等上小学时又搬了一次家,与同院里上幼儿园的乐乐、琪琪们作别。小小年纪就要一次次搬离熟悉的环境、离开熟悉的人,一次次要面对陌生、适应陌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成长的遗憾。我不由得伤感,儿子的故乡印记在哪里?等他长大后,也许会感慨故乡是难得回去的老家,城市只是流动变化的居所。最近两年,儿子一到假期就喊着要回老家去,并对故乡的土墙土院、土坡土沟一点也不生疏,吃什么都香、玩什么都乐。我再次陷入了沉思,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老家、适应老家?那就是孩子的天性与老家的自然相吻合。孩子需要自由、快乐,贴近自然、亲近环境,老家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小孩子都可以随意自在地观察、把玩,坐卧蹦跳、摸爬滚打,在老家里孩子的天性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是城市所没有的,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行走在城市中,只有各种从大人们嘴里不断重复提醒的规则和禁忌,只要走出家门就没有自由自在可言。

中华几千年,人们都是从故乡走出去,又从他乡走回来。归乡的路上留下一路故乡的吟咏、乡愁的韵律。汉唐诗赋、宋元词曲,望不尽的故乡,道不完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对眷恋故乡的真实写照,“故乡今夜思千里”是远方游子的思切之心,“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对人生多少无奈的感慨,如果说这是中国文人墨客思念故乡所流露的多愁善感;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了边塞将士遥望家乡的豪情壮志、家国情怀。即使现代社会中便捷的交通和通信让空间和时间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和漫长,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永恒不变。一位朋友说,他的大伯年轻时直奔大城市,等到退休后,毅然离开喧闹的城市,返回故乡开荒种树。这就是故乡与游子之心的距离,我们的身边总有退休后返回故乡的游子,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种下一草一木反哺故乡,因为我们年少时就是在故乡这一草一木的哺育中长大的。P2-5

序言

心中的田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田园、梦里都有一个故乡。故乡是身居他乡后的心灵居所,田园是身处闹市时的内心渴望。从古至今,远游的文士、戍边的将士、旅居的官人无不身居他乡时屡屡发出思乡、怀乡的感叹。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做故乡”,无论他乡如何富庶优雅,我们老爱拉出-故乡来比较。家乡老出现在梦中,让过往的云烟在心中徐徐展开;乡村的记忆也时不时与现实环境交织到一起,让人怀念那一片净土和故乡邻。无论身处何方,他乡中总能映照出故乡。儿时的玩伴、家乡的味道,求学的艰辛、工作的磨砺。我们都是扎根于故乡的土壤,一步步伸展开来。但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岳飞在《满江红》中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青春壮年时代,每个有志之士都觉得自己的故乡天地太小,想要出去闯荡一番,建功立业,以求荣归故里。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发现自己犹如风筝一般,可以扶摇直上,但永远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我们,而这根线的源头就在故乡。于是有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我感慨的是,当我鬓毛将衰回到故乡时,儿童已经很少见。那渐已耄老的长辈们却仍然把我当作离乡时候的孩子,一位好多年不见奶奶辈的长者看着我亲切地说:“老命(陕北方言昵称孩子),你回来了?”一句儿时常听的亲切乡音让我热泪盈眶。

只有身处他乡,才能体会出故乡的不同。犹如苏轼那流传千古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珍惜自己的故土,也许是因为没有走出故土,一直处于故乡温暖的怀抱中。都说距离产生美,积淀产生韵味。儿时看着那山峁上高耸的土台、支离破碎的土墙,大人们说是边墙,秦始皇时候修的。我们只觉得古人荒唐,怎么会在这些地方垒台砌墙。等走出故乡,才发现不是哪里都有边墙的,那边墙内外曾经演绎过无数的朝代,见证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民间悲欢。就连榆林市那“六楼骑街、南塔北台”的古城格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包括山里那窑洞,在看腻了城市千篇一律的鸽子楼后,再回首看那天圆地方的窑洞,造型各异的窗棂,是另一种建筑美学、先人智慧。

怀念故乡,除了故土难离,还有亲情难忘。长久的分离、永远的分别,让人怀念那一个院子里的亲人,思念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爷爷的教诲终生受用,长辈的关怀刻骨铭心。就是那一群在一起疯玩着长大的同龄人,也时不时会在脑中走过。家风的传承在一个大家庭中方有生命力,亲情的流露也要超越一个三口之家才能甜蜜。当亲人离去时,我们才感觉到了失去的痛惜、亲情的永恒。爷爷口中那些充实了我们童年的生活的故事,如今看来长辈们口中的每个故事都有一种民间的智慧、乐趣,也暗含着寓教于乐的道理。父辈们那表面严厉、内心慈爱的威严让我们在言传身教中长成了男子汉。母亲那无私的关爱伴随着我们从孩提到成人,甚至到老年,母亲还永远有操不完的心,我们还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故乡在距离上是那么远,在心里却又是那么近。他乡在距离上这么近,在心灵深处却总有距离。中华几千年,人们都是从故乡走出去,又从他乡走回来,归乡的路上留下一路故乡的吟咏、乡愁的韵律。汉唐诗赋、宋元词曲,望不尽的故乡,道不完的乡愁。就是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许归乡之路日夜可达,但家园一旦荒芜后让人的情感何以安放?精神何处寄托?就把他乡当作故乡来营造吧!故乡到他乡就是一条人生的道路,假以时日,总有归田园之时。

后记

不知从何时起,故乡这坛尘封几十年的老酒被打开了一条缝,醇香丝缕而出,勾起了无尽的家乡记忆。身处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缕缕如梦,对故乡的亲切与日俱增。而真正触动我内心的却是缘起于一次微信圈转发的府谷文学,其中有一篇老家同学王鹏彦写的“老家的窑洞”,感人至深,这也是我想动笔写写故乡思绪的一个导火线。后来于一个暑假带儿子回老家,听闻老家的坛装羊肉在市场上非常风靡,并且登上西洽会获得好评,由此触动我的笔端,从记述《家乡的羊肉》开始,激发出我儿时的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激荡之情,也引发出家乡同学好友的共鸣与支持。我的同乡好友党玉飞,也是一位做过十几年乡镇基层工作的佼佼者,多次勉励我多写写家乡的人和事,要深入挖掘家乡故事这座宝藏。也要感谢白耀文等青年才俊创立的《府谷文学》这一新时代的自媒体,从文学的角度传播家乡的声音。还有我多年的莫逆之交、榆林市委党校崔剑老师经常和我进行倾心相谈,给予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更要感谢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厚夫(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老师为本书题词,并给我莫大的勉励。这些都成为我断断续续思索描摹家乡的动力源泉。

当有了想用笔记录一下故乡的念头之后,再回故乡就有了一种使命和责任。总想通过一种历史的、穿越时空的眼光来看待家乡的人和物,特别是那些故土、故人中蕴含的陕北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演变。在陕北大地上行走,环境是熟悉的,土地是熟悉的,窑洞是熟悉的,风物是熟悉的,但在熟悉之中却蕴藏着宝贵的文化元素。有那么多热爱这片土地的文人、学者、画家、摄影家、民间艺术家孜孜不倦从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唤醒古老的传诵。我不敢自诩其中一员,但随着岁月的沉淀也开始更加喜欢这片土地,相比较身处他乡所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远不如故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余音绕梁、心跳加速、牵肠挂肚……只有身处家乡时这一切才会更加真实、深入,又刻骨铭心。也许正是因为故土懂我、我懂故土。

编辑此书,只是对家乡见闻、记忆的一次小小尝试和总结。也许(颇有)瑕疵,但总有一颗纯洁的心在跳动,有一批故乡的人在支持,就此一并致谢。感谢自己的小小行动,感谢所有支持和批评的声音,为我再次整装待发增添力量、夯实脚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