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是一部述评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历史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全书设7卷:分段、专题立卷,章目体系论述。纵设6卷,各卷时间段为:1919~1935,1935~1949,1949~1976,1976~1989,1989~2002,2002~2011。本书是其中的1976~1989分卷,由刘芳、张高臣著。本书以1976年到1989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写作过程中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
| 书名 |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76-1989)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 作者 | 刘芳//张高臣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是一部述评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历史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全书设7卷:分段、专题立卷,章目体系论述。纵设6卷,各卷时间段为:1919~1935,1935~1949,1949~1976,1976~1989,1989~2002,2002~2011。本书是其中的1976~1989分卷,由刘芳、张高臣著。本书以1976年到1989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写作过程中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 内容推荐 刘芳、张高臣著的《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76-1989)》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本书主题鲜明,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很值得关心、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读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来 一、揭批“四人帮”,分清大是大非 二、反对“两个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历史地位 四、恢复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五、局部落实政策,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中的正确抉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决策走“新路” 二、排除“左”、右干扰,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中央组织、人事的重大调整,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 四、反思历史、认识国情,端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五、整顿党风、制定“准则”,突出党的建设问题 六、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七、十一届六中全会,党完成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起步中制定现代化建设方略 一、中共十二大,党制定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二、邓小平肯定安徽经验,党中央决定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四、改革重点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五、邓小平倡导办特区,党中央决策试办经济特区 六、“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七、坚持“两手抓”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八、调整外交、国际战略,“一国两制”方针形成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一、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二、中国国门一步一步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三、平息国内政治风波,党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 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确立 五、抓紧党的建设,改善党的作风 六、开展睦邻外交,打破西方“制裁” 七、党中央决策治理整顿,治理整顿任务完成,改革进一步深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如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四、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五、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如何认真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彻底地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恢复国民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但是,在1977、1978年两年中,中共中央以华国锋为代表在着手恢复经济、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仍然坚持“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所谓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因而出现了党的工作徘徊的局面和社会主义建设决策的失误。党和国家的工作表现出在徘徊中前进的态势。 “四人帮”垮台后,全党、全国展开了揭发批判“四人帮”的运动,并着手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批判运动不断深入,涉及否定“四人帮”的理论体系及平反大量冤假错案时,由于关系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遇到障碍。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为粉碎江青集团有过重要的贡献,也试图结束混乱状态,并已着手开辟新的建设局面。但是他在指导思想上延续了毛泽东的“左”的错误,坚持毛泽东的“左”的理论观点,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26日,华国锋就提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汪东兴也说过,凡是毛泽东批示的文件,凡是毛泽东的指示,都不能动。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了“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大大地增加了拨乱反正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新的现代化建设的局面难以真正打开。 就像华国锋后来讲的,“两个凡是”不是他的创造,汪东兴、吴德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两个凡是”也不是出于他的手笔。但这一思想符合华国锋的思想实质,被华国锋欣然接受,并大力地予以贯彻和执行。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华国锋。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是党的同龄人。17岁时参加抗日游击队,曾担任过交城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1949年起到湖南工作。1952年,调往湖南湘潭工作,历任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做事勤恳,作风朴实,经常到农村蹲点进行调查研究,推动当地的建设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运动中,华国锋都紧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华国锋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经验和调查研究写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文化大革命”期间,华国锋负责修建一条从长沙到韶山的铁路,方便全国的红卫兵去瞻仰毛主席故居。华国锋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毛泽东评价他“讲老实话,是老实人”。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华国锋被毛泽东提名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华国锋当选为中央委员。1971年初,华国锋被调到中央,协助周恩来做好国务院的工作。1973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华国锋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毛泽东选中华国锋接替周恩来。毛泽东选择华国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华国锋“厚重少文”,是可以信赖的。华国锋也确实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无比忠诚。“你办事,我放心”,这是毛泽东对华国锋的赠言。“按过去方针做”,这也是毛泽东对华国锋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华国锋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迅速提拔到中央高层的,对毛泽东也充满了感情。他是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批判“四人帮”的,他一直强调“四人帮”的路线性质是极右,核心是篡党夺权;在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迟迟不给邓小平平反,不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1976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邓小平的问题,毛泽东已经有一个4号文件。坚持毛泽东讲过的、指示过的,不会错。1977年3月,陈云、王震在会上提出,应该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并为天安门事件和其他重大冤假错案平反,但他们的正确意见受到华国锋的压制。同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才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由于华国锋等人的影响,这次大会仍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这样,拨乱反正的工作难以从根本上完成。 P6-7 序言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新天新地,从革命到执政,从解放到复兴,整整90年的历史,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五彩斑斓,丰富厚重,书写着英勇,记录着艰辛,放射着光芒。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部最为惊心动魄的奋斗史诗!跨越90年,既有追寻、追思、追问,更是展示、揭示、昭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如果按基本线索展开,首先是一部奋斗史,即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一部探索史,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即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就是三条基本线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最辉煌之处,镌刻着“革命”两个大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两次革命,都是为了打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以更快速度实现更大程度的历史性变革和进步;两次革命都工程浩大、气势如虹,都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因此,两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在90年创建伟业中,中国共产党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l,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90年成长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飞跃,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创新,是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的两大成果。两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又是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灵魂。它们在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赋予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两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胜利的广阔前景。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显示出其他政治力量所不具备的优秀特质和强大政治优势,即:中国共产党既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能够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党内民主,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是一个能够吸引和凝聚民族精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敢于斗争又善于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能够为人民坚持真理,又能够为人民修正错误,是一个真正没有私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是一个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既仰望星空又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关注入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不仅夯实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基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主宰和灵魂,推进着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这些特质、优点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在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几次总结,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做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上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用“三个必须始终”总结了80年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五大总结了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用了“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经验。即: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打;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那便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她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研究是一个大题目,内容十分丰富,历史发展纵横交错,且现实性强。为此,我们组织了比较强的研究队伍,由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有关专家联合,实行主编负责与分卷作者撰写的方式,刘德军教授、张荣华教授为总主编,负责全书的总体设计、审核定稿;各卷作者独立负责撰稿,并分署著作者姓名。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90年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节点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文献、重大事件呈现,阐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全书设7卷:分段、专题立卷,章目体系论述。纵设6卷,各卷时间段为:1919~1935,1935~1949,1949~1976,1976~1989,1989~2002,2002~2011。各卷章内一级目的设置,体现历史发展概貌,统领纵向发展同质问题;横设“基本经验”1卷,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基本经验,体现经验的与时俱进性、启示的反思性。 撰著《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一书,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撰著者又均是在教学之余伏案撰文,加上水平所限与时间较紧,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恳切地期望学界同仁、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指正。 谨以此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刘德军 2011年6月19日 于济南西部大学城学校宅内 后记 在刘德军教授的指导下,《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研究·1976一1989》一书顺利完稿了。刘老师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待人和蔼,笔耕不辍。本书从立意、构思到成稿,刘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我们向刘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本书以1976年到1989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写作过程中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全书由刘芳、张高臣撰写。 济南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山东师范大学的张福记老师、包爱芹老师也给予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在这里一并向这些老师致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学术界大量研究成果。在此向本书参考和引用其成果的众多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写作,我们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由于水平所限,一定还存在着诸多不当之处,我们诚挚地期待来自学界各方的教诲和批评。 刘芳 2011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