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星汉璀璨同济人(第2辑)(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伍江主编的《星汉璀璨同济人(第2辑)(精)》为110周年校庆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本书的出版,既向社会各界、广大同济人集中展示了校友们的风采,同时也能为同济的历史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史料。

本书收录了《百岁祖父的传奇人生》《曾经的梦想》《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走在通往理想之路上》等文章。

内容推荐

伍江主编的《星汉璀璨同济人(第2辑)(精)》系继100周年同济校庆出版物《星河璀璨同济人》(第一辑)后,为110周年校庆而出版的第二辑。内文辑录了这10年来对优秀同济人的发掘和报道中的优秀文章153篇,并拟邀请校领导作序。这些文章大多已在各类杂志、网站等出版媒介上发表,较为成熟,并为此次辑录作了格式上的统一和行文、用语上的重新调整。

目录

中国社会医学的先驱

百岁祖父的传奇人生

我在测设滇缅路油管工程时的经历

新闻长跑60春

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

中国麻醉学的薪火传递者

跟随大师的脚步

一切为了捍卫祖国神圣领空

我在少奇同志身边的日子

我给贺龙元帅做保健医生

把一生献给我国核事业

书写大跨空间结构之美

以国家的需要确定人生坐标

我参加的希夏邦马山上的一次艰难救援

细微处成就大师风范

望万里征程越关山险阻

曾经的梦想

在深圳,燃烧激情

轨道交通设计大师

儒雅汇达历风雨气定神闲顾春秋

我曾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一位儒雅的将军

牢记两位总理的鼓励

我为重建都江堰献计献策

耕耘在西部

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

走在通往理想之路上

火炬亮了

建筑·建设·建言

世博“画卷”成竹在胸

品黄酒品文化品人生

弹奏城市交响乐中的和谐音

在竞争中享受快乐人生

幸福指数随年龄增长

务实而致远淡定而从容

我的人生从同济开始

与深圳同行

为梦想而追逐

在不同的人生舞台上展示一样的精彩

人生的拐点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敢于“对着干”

剑走偏锋

在彩云之南铺展理想人生

“我从政出于公益目的”

发现万钢

分享激情感悟人生

竞聘上岗的央企掌门人

创造“中国桥梁”的世界奇迹

学高为师德正为范

汽车,凝聚光荣与梦想

让世博建筑“充满智慧”

用心灵绘制蓝图 用视野谋划发展

听从内心的召唤

一路风景一路歌

心铸师魂尽风流德随桃李润芬芳

做自己喜欢的事

心系湘江百姓情牵母校发展

总是在路上的国际公务员

同济桥梁系走出来的民办教育家

从城市规划师到政府管理者

坚持不懈回报社会

为使城市道路更加安全畅通

一腔热情.琢玉成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望毕业三十年

投资王国的”学者”

“抗震局长”的一天

缔造航天梦的大山人

“只要认真去做.每一份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

绘就新区壮美蓝图

快乐的城建人

白手起家创职教旗舰

我要改革这个企业

做一名学者型工程师

激情没有休止符

努力没有尽头

库尔勒:塞外明珠山水梨城

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师

汽车王国的“花木兰”

架桥铺路,为城市添风采

将幸福进行到底

我画城市我画山水

道不尽对母校的儿女情长

向往自由.随遇而安

同济教我“踏实做人,严谨做事”

行者无疆,大者无形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做真实而平衡的人

学霸与高尔夫的不解情缘

用生命镌刻防火监督的丰碑

用“桥”装扮津门

辛勤耕耘,只为了心中的梦想

跨界达人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Jeff的软实力

用科技的力量维护祖国海权

以服务创品牌,以品牌立市场

中国抬桥第一人

梦想家园的守望者

在起始点“寻求改变”

渴望挑战追求完美

跨界,打造厨柜业的金字招牌

雪域上的“上海来客”

40岁以下商业精英创新者

造出轿车“中国膝”

因为梦想,所以坚持

中国新能源汽车社区服务的开拓人

我的十年创业路

梦想之道,你我共创

活跃在奔驰德国设计本部的中国面孔

谁持彩练当空舞

15年坚守,只为一份情怀

城市·生活·行走

打造“中国爱马仕”

向世界表达我们的文化自信

“小”包子做出大滋味

梦想在云端

理工男改变世界

让酒店有家的感觉

“不做这件事情会后悔的”

从同济出发的德国梦

创业必上“三堂课”

我和西藏今生有缘

“把同济学到的知识用到抗震救灾中去”

向创业之门跨出一只脚

研发国内唯一无人船装备

咖啡如人生,皆有酸甜苦辣诸味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南极,我来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被秒光的课

在基层磨砺中不断蜕变的管理学博士

创业,从手工作坊开始

抒写“童话”人生

海阔凭“于”跃,诗酒趁年华

“做想做的,趁年轻”

传递读书的力量

奔涌的正能量

从土木男到人工智能投资人

不当白领当菜农

“想与更多朋友分享跨文化交流的精彩”

同济人在商飞

附录 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一辑)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林竟成,中国社会医学的先驱

林竟成是中国医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1933年,他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却放弃在上海开业赚钱的机会,赴黄泛区去当了一名拯灾医疗队的医生。

抗战8年,他率领一支医疗救护队从保卫大武汉开始,经历三次湘北会战和黔桂战争,冒着日军炮火,救治伤病员无数。

民国政府去台前夕,身为国防医院副院长兼同济医院院长的林竟成不为利诱所动,反而说服一些当时已声名远播的医学专家留在大陆,任职同济,在他的影响下,20多名正副教授无一人去台。

解放初,林竟成以同济医院为基地,将西方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与经验用于中国医院,开创了新中国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同济医院成为当时上海最著名医院之一,“北协和,南同济”誉满申城。1950年,他作为医院院长代表参加中央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共商新中国医疗卫生大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

中央政务院决定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他作为组织者和领导人,他与建筑大师冯纪中合作设计了中国医院典范式建筑——同济医院住院部大楼,成为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医院建筑之一。

1956年,负责筹建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是我国社会医学领域的拓荒者和领军人物……不料,接连的“政治运动”使他丧失了20年的光阴,当他重新担任社会医学研究室主任时已是古稀之年。然而,凭着对事业的一颗执着之心,他抗疾病,惜秒阴,为中国社会医学事业建立的功勋永不磨灭。

1907年,林竟成诞生于福州市一个晚清监生家庭,父亲为他取名“兆禧”。14岁时兆禧插班进入当地教会中学读书,英语基础与同学相差甚远,但他勤奋追补,很短时间里就考得了好成绩。此事也使他深刻领悟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于是改名为“竟成”,这两个字便成了激励他一生的“座右铭”。

1926年,林竟成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南开、同济两所大学录取,他立志学医报国,放弃四年毕业的南开而就读于七年毕业的同济大学,1933年他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林竟成放弃在城市开业赚钱的机会,毕业后奔赴黄泛区,成为拯灾医疗队的医生。他认为“拯民于水火,增进民众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一个人口大国,防病更重于治病”。他带着一名护士不分白天黑夜,每天接诊病人300人次。救灾任务完成,不少沪宁地区的同学劝他留大城市,林竟成义无反顾地坚定地走自己所选择的路,到江苏省镇江卫生所任防疫课课长。

17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烧遍大半个中国。日寇轰炸镇江,3l岁的林竟成搭乘末班轮船携家带口脱险来到汉口。满怀报国志的林竟成决心以一个社会医学学者的一技之长去实现抗倭保国的愿望。经人介绍,林竟成来到设在长沙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总部请缨,总部任命他为第49医防队队长,从此他投身于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抗日战地救护,开始了置身枪林弹雨的8年征程。

林竟成所领导的是一支新成立的医防队,20名队员均是不甘当亡国奴的流亡青年,经过一个月的急救、救护技术培训就匆匆北上武汉。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林竟成率领着他的队员活跃在兵站医院、难民收容所。武汉沦陷后,救护队随军撤离武汉,转战长沙、衡阳、桂林等地。

湘鄂桂地区猖厥流行的伤寒、回归热、虐疾,造成军队非战斗减员,是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有的陆军战地医院收治的竟然多半是感染斑疹伤寒及回归热的伤兵,病兵多余伤兵。见此情况,林竟成率队跑遍湖南40多个县,夜以继日地防疫、治病,每到一处都要开展一场“灭虱(传染源)战”。有的病员身上虱子多到把白色棉染成黑色,有人计算一件棉背心上竟有十几万只虱子。林竟成为之心急如焚,有些病员还不肯配合灭虱,林竟成总是耐心说服。(P15-16)

序言

时光飞驰。感觉“百年校庆”一词还在我们的话题中频繁出现时,今年我们又将迎来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借此机会,我预祝110周年校庆的各项活动圆满成功!

经过百年校庆,同济大学全校师生、校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新百年,新起点,站在新的百年起点,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济新百年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创造新的辉煌。”十年来,全体同济人在前辈们打下的扎实工作基础上,兢兢业业,以刨新的思维,稳步前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征途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们深知,学校每一步的发展,每一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每一项重大成绩的获取,都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海内外广大校友的倾情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些年,我担任同济大学校友会会长,全方位地参与了校友工作,拜会、接触了一些校友,也有很多感想和体会。在此,我主要谈三点:

第一,母校是校友发展的强大支撑

作为一个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校友非常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因素。母校越是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强,校友得到母校的支撑也就越大,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相应地上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也就越大,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会随之升值。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把学校越办越好,让校友以“同济”为荣。同样,校友也要努力在自己岗位上取得成果,为母校增光添彩,提升母校的影响力。

第二,母校是校友温暖的家

校友们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要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要在事业的大海中搏击风雨,要在人生的路途上披荆斩棘,必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母校是校友的避风港,更是校友的加油站。学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对自己培养的学生承担终身责任。学校把服务好广大校友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尽心尽力把校友会组织建设成为值得广大校友信赖、能够寻求情感寄托和有效帮助的大家庭。这些年,学校对校友总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校友之家”红红火火,也体现了校友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认为,校友会的工作职责就是两个字:“平台”,为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温暖的平台,特别是在校友对母校工作建言献策上搭建一个信息互通的畅通平台。校友会的工作宗旨也是两个字:“服务”,校友会工作的出发点是服务,以服务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校友会不仅要联络校友,更要关心支持校友,为校友的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特别是校友总会,要服务好各地校友会,要传递学校信息,要切实了解校友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在服务校友工作上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校友有着报效母校的真情

正因为母校与校友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亲缘关系,报效母校已经成了广大校友的一种心愿和责任。校友历来是学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年来,有数万名校友为学校献计献策、捐赠物品、捐建楼宇、募集发展基金等,有不少校友参与学校的自主招生面试、担任校友导师、开设创业讲座、提供实习基地等,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相信广大校友也肯定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学校的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形式支持学校的发展。

四面聚来一家人同舟行,八方散去满天星共济世。我们的校友,当年,因为怀着同一个求学梦来到同济园,亲如家人;今天,为了实现同一个中国梦而散布在全球,同济天下。广大同济人正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襟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挥洒热情,报效国家,造福人类,更为母校增光添彩。

百年校庆时,学校编辑出版了《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一辑),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现在《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二辑)也将出版发行了,为110周年校庆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些书的出版,既向社会各界、广大同济人集中展示了校友们的风采,我相信,也能为同济的历史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史料。同时,我也希望,《星汉璀璨同济人》的续集、续续集能够可持续地编辑出版出来。

借此机会,我要对广大校友们说一句:校友们,不管你们身处何地,母校都希望你们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同时,我们会把同济大学办得更好,使每个校友都以身为同济人而骄傲。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策划、组织、征集、落实,《星汉璀璨同济人》(第二辑)终于如期出版了。首先要感谢校友总会秘书处、各地方行业校友会、广大校友的热情支持和切实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张翠女士、设计师袁银昌先生的精心设计和编排。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个十分传统又纠结的问题就是排稿的先后问题,我们征询了多方意见,也听取了相关人士的建议,最后拟定:排稿先后以校友入校时间为依据,无论本科、硕士、博士,早者为先,相同年限的,不分先后。

由于稿件采写时间跨度较大,前后将近10年,有不少校友的工作单位、岗位、职务有了变动,我们尽力通过各种能够通达的渠道,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核实工作,但难免挂一漏万,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并烦请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更新校友信息库中的相关信息(联系电话:021-65983211)。对采写完成后职务已经变动的校友,我们在标题下方的简介中,有“曾任……”句式,以特别标明访谈时该校友的在任职务。

编者

2017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