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智慧与灵感的流动;爱它温热,更爱它炎凉。
描摹故园:是史,是诗,是思想与情感写作的范本。
品质文章:入选中小学课外阅读教材;作为各类语文试卷阅读题。
“傅菲作品”是又一部以故园、生活和自然为描写对象的系列散文集,流淌着生命的温热与炎凉,从那带着体温与悸动的文字中,可以触摸到傅菲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度体察以及,对故园与亲人的强烈感受,散文叙事与抒情自然相融,灌注了饱满鲜活的生命汁液,充满了爱与慈悲的力量。
《瓦屋顶下·回望故乡卷》是傅菲作品系列之回望故乡卷。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原乡,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建构自己艺术殿堂。绕北河是作者傅菲的创作源泉,一物一器一草一木,都寄寓着深厚情感。这些文字又如此充满灵性,足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典范。
本辑“傅菲作品”共分三册,分别为《亲近自然卷:万物柔肠》《回望故乡卷:瓦屋顶下》《感恩生活卷:通往时间的上游》。
《瓦屋顶下·回望故乡卷》作者傅菲把绕北河、枫林村作为自己的写作原乡,对这里的山河草木、人情器物精心描摹。充满温度的文字抒发的是作者最动人的乡愁以及对故土的无限眷恋。文前提炼精句,页末留白,便于读者笔试。
我的前后院
在一个院子里,有最敬爱的人慢慢老去,有一盏昏暗的灯照着旧年的木窗,这样的院子,便是故园。
这是一个竹篱笆围起的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夏季,篱笆看起来甚是花香果硕,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吃,又香又脆,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那个清爽呀,不能告诉别人。
沿着篱笆,竖三根竹权,竹权上横两根竹竿,母亲洗好的衣服,晾晒在竹竿上。家中人多,每日,母亲有洗不完的衣服。衣服晒在竹竿上,风吹起来,哗哗作响。村里不产竹子,每年夏季,山里的舅舅扛一捆桂竹下山,给母亲做晒衣杆。舅舅吃一餐午饭就回山里。母亲烧几个好吃的菜,父亲陪着舅舅说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所谓好菜,毫无例外是辣椒炒鸡蛋,干煸泥鳅,咸肉炖梅干菜。
篱笆的东边是一间矮房子,分牛栏和猪圈。猪圈可以养四头猪,牛栏可以养两头牛。猪可怜,也常吃不饱。我和姐姐放了学,去田埂上用镰刀挖地丁、野苦荬、马兰头。挖一扁篓,正好天黑。把猪草剁烂,放在锅里煮,掺杂春天的花草,一并煮热,舀到猪槽里喂猪。花草学名紫云英,在春季开花之际,割下来,剁碎,压在一个大缸里,撒盐,这算是猪的陈粮。大缸是水泥浇筑的,正方体。谷雨过后,大缸里的猪食散发着一股发酸的味道,花草渗出来的汁液,绿绿的。猪仔一般三十来斤,从邻居那儿赊账买来的。到了杀猪的时候,卖了钱,再还上。牛栏里有两头牛,早晨、中午、晚边,拉出去吃草,到了冬季,吃稻草。一个稻草垛,在院子是必须有的。我们顽皮,爬上稻草垛,滑下来,躲来躲去,仿佛那是一个埋藏着无穷乐趣的迷宫。
篱笆的北边也是一间矮房子,堆着木柴和农具。矮房子有一扇破裂了门板的柴扉,柴扉前是两棵枣树。
枣树上,四季多鸟。我吃饭的时候,端一个碗坐在树下吃。鸟在头顶上,叽叽喳喳,喧闹着,嬉戏着,一群一群。枣树的前面,是四畦菜地,种辣椒,种大蒜和葱,种白菜萝卜。辣椒和大蒜地,铺上枯黄的山蕨,便杂草不长,又保持泥土湿度,辣椒红红的,可随时摘下来下锅。菜地上,还有一棵柑橘树,四月,开娇羞浓香的白花,但从不结果。一棵不结果的果树,一直没被砍,活到终老。柑橘树粗大,树叶浓密,婆娑。有一年,树根被蚂蚁掏空,做了蚂蚁的巢穴。巢穴一年比一年臃肿,树皮一年比一年发白,树叶凋敝直至枯死。夏季,我们把竹床抬到院子里乘凉。促织在矮房子的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起乡间小调。萤火虫一闪一闪,在飞流。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我们躺在竹床上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酣然人梦。
小脚的祖母,在我没入睡前,坐在竹床边,讲山神故事——山顶上,住着一个山神,每天晚上要下山,因山高林密,走很长时间,才能到村里。他把村里人的愿望,带回山里,帮村里人实现。愿望有盼风调雨顺的,有盼春华秋实的,有盼去疾镇恶的。山神来到村里,村人都睡着了,不知道山神来。有一次,一头牛听到了山神的脚步声,便觉得山神走这么远的山路太累了,便决定每天去山上驮山神下山。山神问牛:“你都这么老了,老得走不动路,为什么要驮我下山呢?”牛不知道怎么回答,伏下身子,让山神坐到了背上。牛已经很老了,有一年冬天,大雪如盖,牛死了。村人用斧头分牛身,切成一块块,煮起来吃。山神看见村人吃牛的乐呵呵样子,便惩罚村民,耕田用人拉犁,拉货用人拉车,让人去承受牛的苦役。
耳熟能详的山神故事,我却百听不厌,常缠着祖母讲。祖母也讲鬼怪和仙女的故事——有一个仙女,来到村里,住在一间祠堂里,织布,卖给布店,于是和布店老板的儿子相爱。后来,仙女得了一种病,心上人求了很多郎中,都没有结果。仙女说,我的病,只有一种药可以医治,其他都无效。心上人说,我变卖家产,也要把这个药求来。仙女说,这个药不用钱,但要服用两年,才能痊愈。心上人说,上刀山下火海,我都要取到这个药。仙女说,我每天喝一滴恋人的泪水,喝两年,便康复了。心上人想起仙女被病痛折磨,忍不住落泪。落下的泪,喂给仙女吃。过了半年多,心上人再也落不下泪了,眼睛怎么眨,也挤不出一滴泪,甚至连眼眶也不湿润。仙女病得更厉害了。心上人说,流一滴泪下来,怎么这么难呢?仙女说,流泪不难,难的是天天为一个相同的人流泪。你流不下泪,说明你的感情为我而枯竭了。仙女说完,不见了。仙女再也没下凡,她化作了一颗流星……
在南瓜叶渐枯黄瓜叶渐黄的时候,牵牛花爬满了篱笆。这是我家的后院。
还有一个前院。前院有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圆叶红茎。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和三棵香樟树,还有三块菜地。香椿树是落叶乔木,春天发羞嫩的红芽,树皮皲裂,流黏糊的树脂。树枝上,有三两个喜鹊窝。三棵樟树根连根,如同胞三兄弟,高大,冠盖如席。有一年,大概我还是十来岁,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满地都冒出了雷竹笋,一片菜地成了竹林。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可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根得更深。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雏鸟。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罐里。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荧荧发亮。我们拿着罐子,当手电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期的好奇和惊喜。仿佛那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世界,被紧紧地攥在手里。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虫子为什么会发光。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
我的母亲,大部分时间是在前后两个院子里,浆洗衣服,晾晒衣服,给菜浇水,摘菜,洗菜,喂猪。年少时,家中常断粮,母亲就切开肥厚的老南瓜,焖南瓜饭吃。南瓜甜甜的,黏稠,吃起来很腻人。白菜饭也是常吃的,萝卜饭也是常吃的。锅盖打开,菜饭的蒸汽扑上来。青青涩涩,白色的米饭青色的菜叶,相互黏裹在一起。我爱那样的菜饭,盛一碗,抱在手上,温热发烫。舀半勺猪油,调在菜饭里,滴几滴酱油,撒几截细葱,我恨不得一口把整碗饭吃完。成年之后,我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谓之营生。把每一天的事做好,也就是把一生的事做好。母亲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把我们兄弟姊妹抚育成人。她每一天所做的事,谓之操持。生之弥艰,爱亦弥深。
如今院子早已不在了,母亲也早已年迈。祖父祖母也故去二十余年。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记忆的废墟。院子留存下来的,只有一个当年的直角地。我种了石榴和柚子、梅花。每次,我站在石榴树下,情不自禁地想起讲仙女故事的小脚祖母。她圆圆的脸,莲叶一样。她走路蹒跚的身影,在一棵枣树下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在想,何谓故土,何谓故园?埋着最亲的人,种出吃不厌的菜蔬,这样的土,就是故土。在一个院子里,有最敬爱的人慢慢老去,有一盏昏暗的灯照着旧年的木窗,这样的院子,便是故园。
P25-32
爱它温热,更爱它炎凉
逆赣东北饶北河而上,于灵山北脚,有方圆十里盆地。阡陌纵深处,薄雾漫溢,涧水叮咚,六百余人家藏在山底下。巷弄逼仄,深黑,木格窗户挂着蒙尘的蓑衣。村中有一棵最大的樟树,约三人合抱,树下有一栋泥墙黑瓦的旧房———这就是我故园的心脏。我出生于此,成长于此。是的,我的文字从没离开过我人生的两个界面———村和市。
村是枫林村,市是上饶市。把两个界面血脉相连的,是一条鱼群拥挤的饶北河。这是我人世间的全部。我已过不惑之年,已然体悟诸多人世间的奥密,我越来越爱它的温热,也更爱它的炎凉。人世间如大地的胸脯,温热时,草木葱茏,山花烂漫;炎凉时,墙垣废弃,柔肠百结。当我明了这些秘密,我把灵魂的重心垂直向下,紧贴大地,像屋檐水一样贴着墙根流向草根聚集的地方。长满荒草的瓦窑,倒塌多年的铁匠铺,藏在内袄里包着硬币的破油布,向晚时分从河边归来的送葬队伍,一双鞋帮补了又补的小脚布鞋……我愿意把手捂在他们或它们的脸上,把他们或它们的体温汇流在涓涓的蓝墨水里。
被生活所吞没的,被命运所戕害的———这些淹没在水底下的人与物,再次告诉我,何谓时间的遗址。我发现其中的隐秘部分并以自己的方式,让他们或它们复活。我以大量的细节把人物还原到生活的轨道上,让人物自己运行,直至终结,而不褒贬臧否。生活修改每一个人的脸孔,时间又把尘间痕迹一一抹去,时代的暴雨冲刷每一垛安静的院墙。而无论是谁,都那样渺小,像水流中的泥胚,几个漩涡之后,荡然无存。“遗迹”成为我们生命史的悲凉隐喻。或许我所做的是同样苍白,但我无愧于我的血脉。这两个界面之外的,便是我热爱的大自然。我每次走入大自然,便会忘记自己,会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和一株草一棵树没什么差别。大自然不仅仅养育我们,滋养我们心灵,还给我们确立美学价值。
我热衷于寻找被眼睛所忽略的部分,被生活所遗忘的部分,被时间所掩盖的部分。我从中寻找人性之绚美,生命之苍凉,生活之多艰,自然之启悟。我大多写生命之痛、时间之痛、生存之痛。我始终感受到我的胸口,有碾压感。因为人世过于薄凉,所以我愿意温暖地细致地描述。人世间,我爱它的绚丽,更爱它的不为人知的苦难;爱它喜怒哀乐,也爱它生老病死。
这个书系分回望故乡卷、亲近自然卷、感恩生活卷,收录了我多篇进入各省市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以及初、高中课外阅读教材的文章,如《纸上的故乡》《土屋》《丑合欢》《蒌蒿满地》等。期待这几本小书能让大家喜欢,也能为学生朋友的语文阅读提供帮助。
傅菲
201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