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瑟拉·纱尔朵著的《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细致而系统化的教育方法读本,以孩子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有效逆转儿童的阅读困境,唤醒孩子阅读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一名独立的读者。
这部著作荣获日本IBBY朝日国际儿童图书推广奖,长销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拉丁美洲等国20余年。
| 书名 | 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禹田阅读理论经典书系 |
| 分类 | |
| 作者 | (西)蒙瑟拉·纱尔朵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蒙瑟拉·纱尔朵著的《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细致而系统化的教育方法读本,以孩子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有效逆转儿童的阅读困境,唤醒孩子阅读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一名独立的读者。 这部著作荣获日本IBBY朝日国际儿童图书推广奖,长销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拉丁美洲等国20余年。 内容推荐 蒙瑟拉·纱尔朵著的《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是一本关于阅读的细致而系统的教育方法论。为使孩子们自年幼开始就能养成自书本中有所发现的能力,本书收录了经过一再检讨设计而成的75种阅读作战方法。这些方法涵盖了学龄前、小学、中学、高中等各个阶段。借由生动活泼、容易亲近的游戏形式,驱动智力运转,让孩子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它将开出一条导向理解的道路,唤醒阅读的喜悦和欲望,最终使得孩子不需依靠他人,成为一位独立的读者。 目录 原再版序 第一章 自由阅读的启蒙 1.聆听朗读:找出读错的地方 2.分辨角色:这是谁的东西 3.故事的时间和场所: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4.体会词语的妙处:这是什么意思 5.找出角色:在吗,不在吗 6.书与读者的关系:我与书籍 7.分析角色:他是什么样的人 8.分析句子:找出伪造的句子 9.人物描写:这段所描述的是谁 10.朗读游戏:抓到了 第二章 唤醒阅读的喜悦 11.取书名:这是我取的书名 12.思考故事顺序:在前面吗,还是后面呢 13.找错:误植 14.正确诵读:布鲁鲁 15.问答比赛:对战 16.逻辑思考:各个标题应位于哪里 17.关注场景:书上这么写道 18.总结书籍大概:这是内容梗概 19.理解写作手法:海盗掠夺文 20.理解角色:谁是“法劳第” 第三章 激发主体的自主性力量 21.挖掘不同视角:改变角度 22.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人说他 23.删减句子:想象的剪刀 24.深度阅读: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25.大型阅读游戏:团队游戏 26.注意倾听:在这里呀 27.理解故事:这是你的 28.阅读图画:从书里逃出来的角色 第四章 深入挖掘自身阅读潜能 29.引导孩子讲故事:我们来说故事吧 30.发现元素的作用:怎么有这么多东西呀 31.思考角色的想法:为什么 32.理解段落内容:哪段是正确的 33.关注关键情节:这样开始,这样结束 34.深入理解作者想法:为他辩护 35.重视故事的顺序:在那之前,发生了什么 36.提升记忆力:故事是这么写的吗 第五章 体味书和阅读真正的价值 37.描述角色:哪一个是他 38.区别故事角色:固定在这里 39.找出角色的行为动机:为什么 40.寻找作者意图:我是这么想的 41.激发诗歌阅读力:出谜题并且加上说明 42.学习诗的韵律:我的词语在哪里 43.挑战记忆力:大家的记忆力 第六章 以阅读触碰渴望成长的心灵 44.发现诗人情感:诗人的感受 45.引发诗歌鉴赏能力:多美的诗啊 46.找到完整诗作:你和我一起 47.进入诗的世界:这是我的图 48.吟诗训练:吟游诗人 49.思考角色关系:谁和谁 50.辨识图中人物:在哪里 51.理解图画:有什么关联吗 52.诗歌感受力:这次换我了 53.专注的观察力:仔细地看,看得透彻 54.抓住角色台词:谁,对谁,说了什么 55.理解听到的故事:听到什么就照着做 56.发现诗的价值:诗人的对话 57.发现诗歌的表现法:用五言绝句来游戏 58.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大家一起重组一首诗 第七章 建立完整而独特的阅读结构 59.阅读幻想故事:那是真的吗 60.阅读荒谬故事:好笨啊 61.理解诗歌语言:诗人是这么描绘的 62.挖掘书中内涵:这段文字有涵义 63.关注书中关键信息:顺利组队 64.选书根据:第一眼 65.模拟书中角色:那个时候,某某这么说 66.练习绕口令:舌头打结 67.品味诗之喜悦:我喜欢这首诗 68.分享喜欢的诗:带着诗来参加活动 69.理解文字运用:词语飞走了 第八章 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读者 70.理解谚语:它的意思清楚吗 71.阐明作者想法:我发现了 72.评论文本:好吗,不好吗 73.分享书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74.分享想法:说出想法 75.评判各要素的价值:如果是我,就不会删掉 附录 试读章节 36.提升记忆力:故事是这么写的吗 解题 这个阅读作战方法的目标是激发出辨识力,让读者有办法分辨出随后所阅读的段落与之前在书中阅读的段落哪里有不同。从浅层阅读渐渐地深入,直至深层阅读。 参与者 如果是注意力足够集中,能理解所阅读文本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可参加。当然,在这种状况下,要选用简单的故事,使更改的内容容易被发现。 如果选用复杂的故事,以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佳。 人数如果多达三十人也没问题。由于是两人成组挑战,因此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参与者也不至于感到无趣。 目标 *提高注意力。 *增强理解力。 *不停留在浅层阅读上。 *孩子能合力动脑(或智慧碰撞)。 *培养孩子自主选择伙伴的能力。 领读者 领读者必须有耐心、个性沉稳,能够做到不中途插话,耐心等待孩子,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时间去专注地思考。 必要的材料和方法 首先,准备好足够册数的所选书籍,供孩子事先在家阅读。 接着,准备此阅读作战方法中需要使用的卡片。备好符合参与者人数的卡片,在其中的一半卡片上,分别写上从故事中摘录出来并稍微修改的简短段落。例如,故事中原本写着:“大家吃了炸面包和热巧克力当点心后,跑到院子里玩球。”便可更改其中的“物”或“事”,变成这样:“大家吃了抹上果酱的面包当点心后,跑到院子里玩躲猫猫。” 其余的一半卡片则写上:“找一个拿到写了完整段落卡片的人做伙伴。” 所有人都两两成组后,如果多出一人,请他加入任一两人组成为三人组。要与谁成组,由孩子自己决定。 实施方法 领读者邀请已经阅读过指定书籍的孩子围坐在自己四周。 (1)不触及卡片上所写内容的细节,引发孩子回忆故事梗概。引导他们每个人都说出一点内容,所有人在五分钟之内一边说,一边回顾故事内容。 (2)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将卡片内容朝下,确保在卡片发完前,没有人看到上面的内容。 (3)卡片上有的写着书上的段落,有的写着要寻找同伴。卡片全发完后,请他们逐一朗读内容。拿到写着书上段落的卡片的孩子,坐在领读者的右侧;拿到写着寻找同伴的卡片的孩子,坐在领读者的左侧。 接着,花几分钟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伙伴。 (4)所有人都分成两人小组后,便进入思考阶段。每组成员反复阅读卡片上的段落,小声讨论:卡片上的段落和书上原有的段落是否一样?如果内容有所变化,不同处在哪里?原来又是怎么写的?要怎样修改才能恢复原样? 这个步骤将花掉多少时间,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定。 (5)孩子们阅读了段落并加以思考后,各组集合到领读者身边。每组分别发表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结果。所有小组发言完毕,领读者揭晓所有卡片上原有的段落内容。孩子可由此判断自己是否答对。 领读者告知大家,下次将阅读其他故事进行游戏,然后宣布活动结束。 所需时间 根据此阅读游戏的难易程度,花费必要的时间即可,不过,需避免让孩子无事可做。孩子如果能事先进行深入阅读,此活动大约四十五分钟便可结束。 孩子感兴趣的程度、投入程度与困难程度 如果所选故事优美,符合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孩子将玩得很开心且兴致高涨。 假如孩子的阅读能力不足,特别是理解力和记忆力不够,或阅读仅限于表面,将会在活动中出现阻碍。遇到这样的问题,可通过系统地实践读书会的各种阅读作战方法来克服。 组织阅读作战后的分析与思考 领读者要毫无隐讳地反思以下几点:是否做好了分内的事?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选出最适合的作品?是否具有充分的耐心,在孩子不至于感到无聊的状况下,给予了他们足够思考、分享的时间?能否营造出让孩子融入其中、乐于挑战的气氛?这些都是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必须好好分析。 P160-163 序言 好的方法不只是方法 周益民 坦率地说,我一度有点轻视方法类的书,甚而不屑于谈论具体的方法。那时候,我固执地认为,方法再好,仅仅是个手段,是个工具,过于“形而下”。我们需要的,是思想,是理念,是主张,是高远的追求。 这种想法很快遭遇复杂现实的打击。就说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吧,出发点当然不错,然而一实施,课堂简直成了菜市场,完全不是预想的理想状态。看看隔壁班,却有条不紊。仅仅隔了一堵墙,差异怎么这么大?原来,隔壁班老师有一套组织小组学习的方法,有任务分工,有步骤安排,连讨论时的音量控制都在考虑范围内。有序,才会有效率和效果。再举个更小的例子。老师布置完一项任务,常会问学生“听清楚了吗”,这下,刚刚还安静的课堂立马喧嚣起来,“清楚了”“没听清”“我有个问题”,七嘴八舌,叫人招架不住。而有的老师这么说:“听清楚的孩子冲我点点头,不清楚的举起手。”只是换个说法,课堂不仅秩序井然,还让人如坐春风。 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明白,再先进的理念,再高远的理想,如果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 因此,当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西班牙蒙瑟拉·纱尔朵所著的《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时,立刻来了兴趣。 该书是方法的汇编,前后之间似乎并无严密的逻辑联系,利用闲暇时间,我真正是翻到哪页读哪页。 才看完一组,我就在心里断定,这些方法确曾经过摸爬滚打的实践,而非凭空的臆想,最起码,设计者具有颇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方法介绍都不是抽象简单的解释,而是操作性强的实战“地图”,有点类似我们的“教学设计”。譬如方法21“挖掘不同视角:改变角度”,在“实施方法”中,作者甚至细致到说明“担任主持人的领读者坐在中央的凳子上,也就是类似演讲台的位置,发言人坐在两侧,提问人则坐在稍微远离中央的地方”。在方法27“理解故事:这是你的”中,作者则贴心地提醒,“要找齐这些道具并不容易,可在塞在家中某角落的物品中寻找”,令人莞尔。 一则则读下来,心里开始感叹作者的巧思与智慧。领读者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学会阅读,要指导孩子深入思考,但往往苦于不知从何入手,单纯的方法解说显然无用。本书瞄准的也是那一个个目标,高明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个丰富的、为少儿读者喜爱的阅读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达成了领读者的目标预设。可以说,任务驱动下的活动化设计,是这本“阅读作战法”的鲜明特点和亮点。 比如,面对一群幼儿,怎么引导他们分辨故事中的角色,理解角色的特点?显然,人物形象分析在这时候起不了任何作用,方法2“分辨角色:这是谁的东西”就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 再如,如何增进对作品表达形式及故事叙述流畅性的体验,方法19设计了“理解写作手法:海盗掠夺文”,即故意将一些文句插入原文,让少年读者辨析。 书中的不少具体方法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譬如方法59“阅读幻想故事:那是真的吗”和方法60“阅读荒谬故事:好笨啊”,两个活动的适用范围不可调换,因为,设计的活动是与文本的特点相匹配的。 断断续续读完全书,猛然间醒悟,这些方法其实已经不只是方法。透过方法,我们能觉察出背后的理解与理念。我记得,在阅读中不时有一些小触动。现在想来,触动我的,是作者对每一个个体的真切关爱。方法6“书与读者关系:我与书籍”,在“实施方法”第4点,特意提醒“要避免触及个人隐私”。方法66“练习绕口令:舌头打结”,目标第三条写道:“因为好笑的事情而发笑,但不取笑别人。”作者没有高谈口号,所有的理念都渗透在具体的、甚而不为人察觉的一个活动、一声提醒、一句关照中。这是真正的教育。 当然,如果用心些,我们还会发觉作者更深远的追求,这从全书8个章节的标题即可看出:“自由阅读的启蒙”“唤醒阅读的喜悦”“激发主体的自主性力量”“深入挖掘自身阅读潜能”“体味书和阅读真正的价值”“进入诗歌的神奇世界”“建立完整而独特的阅读架构”“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读者”。从“自由阅读开始”,逐步走向“独立人格”。作者在序中说,“读书会的阅读作战是‘教育’,是‘引发孩子的自主性力量’”。起初,我曾以为这75个方法的罗列并无严密逻辑,现在看来,在无逻辑中存在着一条大逻辑,这条逻辑其实是阅读中的人格养成问题。可见,好的方法,能把人带向远方。 这不正是我们推广儿童阅读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吗? 读着这“75个阅读作战法”,我开始跃跃欲试。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好的方法”。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素养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美国家素来注重儿童的阅读教育和指导,但本书与一般的阅读指导法不同。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儿童集体阅读领读法,是儿童领读者的实践指南,有助于领读者营造阅读氛围,让儿童在集体阅读的快乐体验中,不断提升阅读兴趣,拓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引导儿童成长为独立思考的终身读者。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